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汽車服務平臺落地,滴滴不忘固樁、聚焦主航道

王如晨/文

不要以為外賣眼花繚亂, 撩人無數, 就以為滴滴出行正在偏離主航道。

就在大家期待它在生活服務維度與美團全面爭霸時,

它突然來了這樣一手:4月16日, 滴滴出行宣佈成立“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 該平臺將涵蓋已有的汽車、加油、維保及分時租賃等多項汽車服務與運營業務, 優化出行產業鏈條、為包括滴滴車主在內的全社會車主提供一站式汽車服務解決方案。

看到消息時, 誇克君給滴滴一個朋友留言說:“這早就應該推出了。 ”

朋友回復:“是啊, 在水下蠻久了, 光顧著幹活往前跑了。 ”

在誇克看來, 這一動作, 既是商業模式創新與服務升級, 也是一種比滴滴外賣更自然、毫無違和的場景化佈局。 而此刻宣佈, 既能消除因強力涉入外賣而帶來的概念模糊爭議, 也能讓投資人看到它的專注與永續經營的信心, 於它的估值以及潛在的IPO來說, 有望產生明顯的“固樁效應”。

這應該也是程維此前提到的滴滴“太極戰略”一部分吧。 2018年年會上, 他公開強調, “內外兼修、多線佈局、穩中求進”將是滴滴2018年發展的關鍵字。

讓我們略微展開看一看。

滴滴朋友說, 這一平臺“在水下蠻久了”, 確實不是虛言。 過去3年多, 在不斷強調一站式出行平臺的基礎上, 誇克曾看到這樣一個脈絡:

1、2014年, 程維談及汽車服務市場的長尾價值;

2、2015年, 烏鎮互聯網大會上, 程維明確強調, 滴滴未來會是車的“運營商”。 同年推出“洪流戰略”;

3、2016年年會, 程維在出行平臺概念上強調說, 滴滴所引領的是“第二次汽車業革命”;

4、2017年開年, 程維提到, 滴滴的使命是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運營商”。 不久進一步強調說, 滴滴的使命是“讓出行更美好”,

未來願景是成為“引領汽車和交通行業變革的世界級科技公司——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臺”、“全球最大汽車運營商”、“全球智慧交通技術的引領者”。

你能看到, 從最初的“打車軟體”到“一站式移動出行平臺”到基於出行服務的“汽車運營商”, 滴滴的視野越來越廣, 也越來越縱深。

2016年, 誇克君曾說過, 你很少見到哪家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密集優化著自己的未來願景。 這不是沒有定力, 而是源於它擁有強大的成長性, 而它的商業模式與商業形態, 未來還會有許多重塑的想像空間。 即便此刻, 一些巨大的機遇它自己也未必真正明瞭。

這樣的公司, 我們見過很多, 它們常常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熱情與創新力, 你很難準確地定義它的未來。

上面, 滴滴的朋友說的“光顧著幹活往前跑了”一句裡, 就有這種味道。

但很明顯, 你能在上面羅列的程維過去4年的表達裡看到, 滴滴這家公司並非蒙眼狂奔而失去方向的一類。 在涵蓋“汽車服務商”在內的更大的“汽車運營商”維度上, 它的脈絡越來越清晰。

2015年, 在滴滴密集的品類創新時刻, 誇克曾預判, 它會從出行走向綜合的服務平臺。 同時也強調過, 這必須建立在它對出行、汽車垂直行業的精耕細作基礎上。

這不僅事關它圍繞主航道的商業模式與核心競爭力構建, 也是整個開放的生態化佈局能走多遠的關鍵。 因為, 這背後涉及到大資料與種種智慧化技術的沉澱。

過去兩到三年, 我們確實看到了滴滴的諸多此類佈局。

比如車後服務, 事實上早就涉入已久, 從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 就有2107.8萬人通過滴滴平臺獲得收入。 憑藉大資料, 滴滴能比其他許多平臺更為全方位、高品質、高性價比提供車後服務, 打造車主服務生態圈, 並賦能傳統油站、維修門店。

這裡有大多數人未曾看到的資料:滴滴已經與全國300多座城市、數千家油站、諸多滴滴車主建立了合作。 若以滴滴2100萬車主、每天2%有一次加油需求計, 滴滴單日能撬動加油需求超40萬次。

說到養車, 滴滴其實已在全國落地四家小桔養車車後服務體驗店, 其中包括今年1月在杭州打造的面積4321平方米的旗艦店(48個工位)。 今年, 小桔養車計畫在10餘城開出近百家門店。

你能看到, 車後服務裡面, 既隱含著滴滴的資料、技術與商業化輸出, 也有商業模式的更新,那就是滴滴其實具有豐富的“新零售”概念。而且,它的賦能價值,還讓它能扮演一個偌大社會協同的角色。

當然,若說更具體的商業模式創新空間,滴滴分時租賃業務與汽車開放平臺未來可能更大一些。我們看到,它們正在持續引入消費金融服務,未來應該還不排除引入面向B端的供應鏈金融。這兩項業務,在我們看來,最大的價值是,它會幫助滴滴沉澱下未來更大規模的輸出機會,絕不僅止於汽車業。而且,這裡面,還具有強烈的交易屬性。

老實說,它的上述有些動作我們已經看到,但這組資料還是有些讓人驚訝:經過三年的佈局和深耕,汽車租售、加油、維保、分時租賃等多項汽車服務與運營業務目前已經覆蓋200多個城市、5000多家合作夥伴和管道商,年化GMV超過370億元。預計到2018年年底,汽車服務平臺的年化GMV將達到900億元。

我想,這種印象的反差,應該跟過去幾年滴滴的某種遭遇有關。

短短6年不到,這家公司經歷了複雜的政策博弈,在一種管制較深的領域,打破了寧靜,建立了廣泛的服務模式,改變了無數人的出行習慣。至少在許多城市,如果回到沒有滴滴的時代,一切將變得難以忍受。

但這種博弈以及目前戴著鐐銬跳舞的姿態,很容易讓人忽視它在背後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圍繞出行、圍繞人與車建立的上述垂直服務體系,以及它在資料、技術、商業化層面的積累。

此外,由於管制帶來的壓力,傳導到C端,那些持續的爭議話題,也容易讓普通用戶忽視它承受的真實壓力面。而過去一年半,我們沒有看到它對對當局的政策表達過不滿,完全不像2015年以前的樣子。

在誇克看來,滴滴的這重壓力一定會長期存在。但也正因如此,我們說,上述姿態展示了這家企業走向成熟的一面,許多探索、創新反而因此而得以快速落地實踐。

當然,有更多壓力面迫使它必須對外展示新的成長價值:

一是來自同行乃至整個行業的競爭。

過去一段,我們看到,過去與它並非對手的企業,突然交火,多家公司都朝出行領域滲透。

尤其是它與美團的出行博弈。這裡面,當然,並非完全是真正意義上肉搏,也有服務體系的完善。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也是本地互聯網業與現實經濟融合加深的結果,在邊界交融地帶突然誕生諸多商機。

老實說,這一層會分化它的整體市占。但誇克認為,從專注、專業度來說,BAT、美團們並不能真正撬動滴滴的市場地位。只是說,滴滴自身的競爭會日益複雜。

二是滴滴的概念確實也面臨更新,這既是生態演進,也是維持、提升估值以迎合未來IPO的要求。

上面已經提到,從“打車軟體”到“移動出行平臺”再到資料與技術驅動、基於出行服務的“全球汽車運營商”概念,當然也包括其他表述,既是業務演進、平臺升級的結果,也是競爭壓力所致。

就像美團涉入出行一樣,滴滴涉入外賣,確實建立在它的出行沉澱下來的管道基礎設施上。滴滴O2O化服務落地,符合它的業務邏輯。

當然,誇克也曾一度擔心它這個階段陷入O2O化競爭的節奏。不是資本消耗的問題,而是說,主航道可能會失焦。

外賣確實更高頻,交易屬性也更強,借助補貼引爆,能快速拉新、獲客,聲量更足。但老實說,我們覺得,它今日成立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在應用場景上,要比外賣更自然,毫無違和。

這當然也是文章開頭說的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服務升級。之所以說既能消除因強力涉入外賣而帶來的概念模糊爭議,就是因為它是立足於出行服務的生態建設,展示了它的專注與專業,有利於它的估值以及潛在的IPO。

誇克確實樂見滴滴此刻落地這一平臺專案。它讓我們看到,一家年輕的中國公司,雖然機會多多,仍最大限度地聚焦在核心主業上。它擁有一種獨立的氣質,期待它走得更遠。

當然,褒揚滴滴,不是說它已完美。事實上,即便“出行”概念上,它也遠沒有做透。比如,出行品類、工具上,它已相當豐富,也有上述垂直佈局,但“出行”的外延很大,還涉及到更大範圍的公共交通,以及全球化的大流通概念。

我們看到Uber已涉入地鐵、公交票務,這也是服務的延伸,未來恐怕還會涉入機票等領域。而更多企業則在物流維度上拓展,並且逐漸冠上智慧與科技的名號。

在這些維度上,滴滴一定也會有諸多發揮的空間,老實說它不缺機會。程維說,“內外兼修、多線佈局、穩中求進”是2018年的關鍵字。其中“多線佈局”,應該也包括多維度探索,外賣只是其中之一。

只是說,無論如何眼花繚亂,圍繞“出行”、“人與車”,在垂直化服務上精耕細作、內外兼修,並強化資料、技術及商業化輸出,卻是它無法忽視的主航道部分。

這個視角中,所謂“洪流戰略”下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無疑也是護城河的進一步開掘。開頭我們說,它會產生明顯的“固樁效應”,同樣在於此。它會保證滴滴不會因為對手侵襲而失去主航道,導致價值鏈被人顛覆。

也有商業模式的更新,那就是滴滴其實具有豐富的“新零售”概念。而且,它的賦能價值,還讓它能扮演一個偌大社會協同的角色。

當然,若說更具體的商業模式創新空間,滴滴分時租賃業務與汽車開放平臺未來可能更大一些。我們看到,它們正在持續引入消費金融服務,未來應該還不排除引入面向B端的供應鏈金融。這兩項業務,在我們看來,最大的價值是,它會幫助滴滴沉澱下未來更大規模的輸出機會,絕不僅止於汽車業。而且,這裡面,還具有強烈的交易屬性。

老實說,它的上述有些動作我們已經看到,但這組資料還是有些讓人驚訝:經過三年的佈局和深耕,汽車租售、加油、維保、分時租賃等多項汽車服務與運營業務目前已經覆蓋200多個城市、5000多家合作夥伴和管道商,年化GMV超過370億元。預計到2018年年底,汽車服務平臺的年化GMV將達到900億元。

我想,這種印象的反差,應該跟過去幾年滴滴的某種遭遇有關。

短短6年不到,這家公司經歷了複雜的政策博弈,在一種管制較深的領域,打破了寧靜,建立了廣泛的服務模式,改變了無數人的出行習慣。至少在許多城市,如果回到沒有滴滴的時代,一切將變得難以忍受。

但這種博弈以及目前戴著鐐銬跳舞的姿態,很容易讓人忽視它在背後做出的努力,尤其是圍繞出行、圍繞人與車建立的上述垂直服務體系,以及它在資料、技術、商業化層面的積累。

此外,由於管制帶來的壓力,傳導到C端,那些持續的爭議話題,也容易讓普通用戶忽視它承受的真實壓力面。而過去一年半,我們沒有看到它對對當局的政策表達過不滿,完全不像2015年以前的樣子。

在誇克看來,滴滴的這重壓力一定會長期存在。但也正因如此,我們說,上述姿態展示了這家企業走向成熟的一面,許多探索、創新反而因此而得以快速落地實踐。

當然,有更多壓力面迫使它必須對外展示新的成長價值:

一是來自同行乃至整個行業的競爭。

過去一段,我們看到,過去與它並非對手的企業,突然交火,多家公司都朝出行領域滲透。

尤其是它與美團的出行博弈。這裡面,當然,並非完全是真正意義上肉搏,也有服務體系的完善。放在一個大的背景下,也是本地互聯網業與現實經濟融合加深的結果,在邊界交融地帶突然誕生諸多商機。

老實說,這一層會分化它的整體市占。但誇克認為,從專注、專業度來說,BAT、美團們並不能真正撬動滴滴的市場地位。只是說,滴滴自身的競爭會日益複雜。

二是滴滴的概念確實也面臨更新,這既是生態演進,也是維持、提升估值以迎合未來IPO的要求。

上面已經提到,從“打車軟體”到“移動出行平臺”再到資料與技術驅動、基於出行服務的“全球汽車運營商”概念,當然也包括其他表述,既是業務演進、平臺升級的結果,也是競爭壓力所致。

就像美團涉入出行一樣,滴滴涉入外賣,確實建立在它的出行沉澱下來的管道基礎設施上。滴滴O2O化服務落地,符合它的業務邏輯。

當然,誇克也曾一度擔心它這個階段陷入O2O化競爭的節奏。不是資本消耗的問題,而是說,主航道可能會失焦。

外賣確實更高頻,交易屬性也更強,借助補貼引爆,能快速拉新、獲客,聲量更足。但老實說,我們覺得,它今日成立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在應用場景上,要比外賣更自然,毫無違和。

這當然也是文章開頭說的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服務升級。之所以說既能消除因強力涉入外賣而帶來的概念模糊爭議,就是因為它是立足於出行服務的生態建設,展示了它的專注與專業,有利於它的估值以及潛在的IPO。

誇克確實樂見滴滴此刻落地這一平臺專案。它讓我們看到,一家年輕的中國公司,雖然機會多多,仍最大限度地聚焦在核心主業上。它擁有一種獨立的氣質,期待它走得更遠。

當然,褒揚滴滴,不是說它已完美。事實上,即便“出行”概念上,它也遠沒有做透。比如,出行品類、工具上,它已相當豐富,也有上述垂直佈局,但“出行”的外延很大,還涉及到更大範圍的公共交通,以及全球化的大流通概念。

我們看到Uber已涉入地鐵、公交票務,這也是服務的延伸,未來恐怕還會涉入機票等領域。而更多企業則在物流維度上拓展,並且逐漸冠上智慧與科技的名號。

在這些維度上,滴滴一定也會有諸多發揮的空間,老實說它不缺機會。程維說,“內外兼修、多線佈局、穩中求進”是2018年的關鍵字。其中“多線佈局”,應該也包括多維度探索,外賣只是其中之一。

只是說,無論如何眼花繚亂,圍繞“出行”、“人與車”,在垂直化服務上精耕細作、內外兼修,並強化資料、技術及商業化輸出,卻是它無法忽視的主航道部分。

這個視角中,所謂“洪流戰略”下的“一站式”汽車服務平臺,無疑也是護城河的進一步開掘。開頭我們說,它會產生明顯的“固樁效應”,同樣在於此。它會保證滴滴不會因為對手侵襲而失去主航道,導致價值鏈被人顛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