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痛定思痛:國軍最精銳部隊,為啥被日軍包了餃子? ​

蔣介石曾經不惜花費鉅資建立中央陸軍軍官學校, 最新的裝備、訓練課程與部隊編裝往往先有中央軍校實驗。 在中央軍校有一支非常特殊的部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 這支部隊裝備了最新銳的武器, 一度成為國軍最精銳部隊, 實戰能力非常強。

1936年12月12日教導總隊成立, 整整一年之後, 這支國軍最精銳的部隊卻在南京保衛戰中全軍覆沒?今天我們就痛定思痛, 找出失敗的原因。

不妨先來回顧下南京保衛戰的背景。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 蔣介石決定在上海開闢戰場, 先後投入70萬大軍對抗日軍20萬人, 最終以5:1的傷亡代價壓住日軍的士氣, 可是日軍為了打開上海占線的膠著局面, 又派出10萬人來夾擊中國軍隊, 使得中國軍隊面臨背腹受敵的局面被迫撤退。

1937年11月9日, 上海淪陷後。 唐生智主動請纓誓死保衛南京, 於是蔣介石當即任命唐生智為南京城防司令, 負責南京保衛戰。 誰也不曾料想, 死守南京的作戰計畫造成了後來南京軍民的重大傷亡, 成為了南京大屠殺的挈機。

淞滬會戰歷經3個月, 日本政府本來打算讓遭受巨大損失的日軍“凱旋歸國”, 且毫無計畫攻佔南京, 可是日軍的狂熱分子卻不肯停止作戰,

並提出全力向南京方向追擊, 最終, 南京保衛戰爆發了。

當時守衛南京的主力是剛從上海前線退下來的蔣介石的最精銳部隊36師、87師和88師, 以及由軍事學院學生組成的教導總隊, 隨後蔣介石共投入11萬餘人參與作戰。

中國軍隊經歷淞滬戰損失慘重,

在沒有得到補充修整的情況下再次進行南京保衛作戰, 儘管如此, 這是場防禦戰, 中國軍隊與日軍進攻兵力大致相當, 中國軍隊應該固守, 最終不僅守不住, 為啥還敗的那麼慘重?歸為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統帥的態度模糊不清, 沒有明確目的性

1937年11月中旬召開的關於南京戰守的決議會議上,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出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 一種是主張進行象徵性的抵抗之後就主動撤退;一種是, 主張至少在一段時間內進行絕對固守的作戰, 最終, 蔣介石經過權衡利弊選擇了後者。

第二、蔣介石用將領失當

南京保衛戰在短時間就守不住和撤退時“兵敗如山倒”, 這與指揮官是有很大的關係的。 蔣介石從11月24日宣佈唐生智為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到12月7日清晨他離開南京, 可以說南京的最高指揮權一直是由蔣介石掌控。

唐生智, 對己, 他對各個部隊情況不瞭解, 在中高級指揮官中沒有權威;對敵, 他沒有參與淞滬會戰等對日作戰指揮。 唐生智信誓旦旦表示要與南京共存亡, 可是有心無力,最終挺不住,下達部隊全面撤離,可以說蔣介石這次血本下的虧大了。

第三、用兵不得法,指揮水準低下

孫子兵法有道:“兵者,詭道也。”南京保衛戰卻打得十分的保守死板,把本來不多的兵力部署了兩道戰役防守,使得實際兵力過少,結果處處設防卻處處薄弱,使得日軍可以輕易實施迂回、穿插、滲透。敗的一點不足為奇。

短短幾天時間,國軍精銳部隊在長江邊上全軍覆沒,實在令人惋惜。

可是有心無力,最終挺不住,下達部隊全面撤離,可以說蔣介石這次血本下的虧大了。

第三、用兵不得法,指揮水準低下

孫子兵法有道:“兵者,詭道也。”南京保衛戰卻打得十分的保守死板,把本來不多的兵力部署了兩道戰役防守,使得實際兵力過少,結果處處設防卻處處薄弱,使得日軍可以輕易實施迂回、穿插、滲透。敗的一點不足為奇。

短短幾天時間,國軍精銳部隊在長江邊上全軍覆沒,實在令人惋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