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我的老師晏立新一篇深情的回憶殺,想念老師們!

晏立新老師年輕時候的照片。

我的老師晏立新

文/楊衛

人的緣分, 有淺有深。 緣分淺的人, 有幸相識卻又擦肩而過;緣分深的人,

分別再久還是會相逢。 我與晏立新老師似乎就有著某種不解之緣, 竟然在分別三十多年後還能再次聯繫上, 並且有機會在她所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得以相見, 說起來, 也真是緣分不淺。 當然, 這要感謝互聯網時代微信平臺的出現。

晏立新老師(左)與李紮英老師(中)、胡月英老師(右)。

攝于80年代初。

晏立新老師是我的小學老師, 對我有培育之恩。 其實, 我的老師有很多, 因為我讀過不少學校, 單小學就有三所之多, 故而, 我的老師也是多如繁星, 很難一一歷數。 但是, 我對晏立新老師卻有著清晰的印象, 即便時隔三十多年了, 我仍然記得她當年的聲容相貌, 記得她的諄諄教誨……

我之所以對晏立新老師念念不忘, 除了她在我小學老師中教我的時間最長, 以及她在教學上兢兢業業, 為我傳授過不少知識以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當時的晏立新老師還很年輕, 也很漂亮。 因此, 她也給懵懂初開的我, 留下了許多甜美的印象。

晏立新老師教我們時的照片。 攝於1980年左右。

有人說, 異性的師生關係, 可以促進學習。 我覺得, 有一定的道理。 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有晏立新這樣一位美麗的女老師上課, 我的智力和想像必然會提早打開。 或許, 我後來從事藝術工作, 就是得益于晏立新老師早年對我的一系列審美啟蒙吧。

我現在還記得,

晏立新老師當年的樣子:身材苗條, 清麗雅致, 透著一股清純動人的美;她喜歡紮辮子, 兩根麻花辮, 或垂於胸前, 或耷拉肩後, 走起路來, 辮子左右搖擺, 楚楚動人……

其實, 晏立新老師比我們大不了幾歲, 剛教我們時也就十七八歲的芳齡, 因此, 她跟我們沒有太多師生之間的距離, 而更像是一個大姐姐, 教我們知識的同時, 課餘時間也常帶我們一起運動, 一起遊戲, 一起玩耍……所以, 我現在回憶起晏立新老師, 全是活潑可愛的形象。 可以說, 她這種言傳身教的方式, 帶給我的影響, 遠遠勝過了書本知識。

晏立新老師喜歡美化教室, 這是她當年在我們教室種植的文竹。 攝於1980年左右。

據後來晏立新老師透露, 她從益陽市學門口小學調到我們學校後, 所教授的第一批學生, 就是我們班。 因此, 她對我們這個班的感情特別深, 投入的精力也最多。 時隔三十多年後, 我們這個班的同學相互聯繫上, 並組建了微信群, 晏立新老師進群後, 不僅能夠一一喊出班上同學的名字, 而且還可以說出每個同學當年的興趣與愛好。 由此可見,晏立新老師對我們這個班的瞭解程度,幾乎是深入骨髓了。

說起我們的小學——益陽市桃花侖小學,可是我家鄉的一所名校。她的前身是挪威信義會於1905年始建的教會學校,名曰“信義小學”。其初建時選擇的位址,並不是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資江南岸的碧津渡下首,即後來益陽市大渡口附近,也就是再後來的益陽航運局所在地。1910年,信義小學由資江邊的碧津渡,遷至現在的桃花侖,圍繞桃花侖信義大教堂,新建校舍和住宅區,擴大了招生,才初具規模,有了後來桃花侖小學的雛形。

民國時期的信義小學。

曾經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以為,信義小學遷至桃花侖後,校址就是我所就讀的桃花侖小學。因為在我讀書時,桃花侖小學仍然保留著一些西洋的老建築,此外,當時剛經歷完“文革”,對過去的那段教會歷史,還有些遮遮掩掩,所以,我們只能憑自己的猜測,誤把信義小學的原址看作是桃花侖小學的前身了。其實不然,信義小學遷至桃花侖,最先選擇的位置是在後來益陽地區軍分區一帶,而我們所在的桃花侖小學,原本則是信義女中。關於這段輾轉的歷史,也是若干年後晏立新老師回益陽,通過詢問桃花侖小學的資深教師、也是著名作家的卓列兵先生瞭解到的,為的就是給我的寫作提供材料。這不禁讓我感動萬分,時光荏苒,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晏立新老師還在為學生操勞,可見她嚴肅認真的師風。

回到桃花侖小學,我進去的時間是1979年初。此前,我是在益陽市大渡口小學讀書,因為中間去了一趟山東泰安老家,再回益陽後,錯過了學期。於是,父母便托關係,找熟人,乾脆把我轉至了益陽的重點小學——桃花侖小學。我還記得,我入桃花侖小學時,已插不進班,所以,就與另外一批轉學生和降級生湊在一起,成立了一個新的班級,名曰“新46班”。顧名思義,這個所謂“新”,是格外增加的。原本我們這一屆到46班就已經結束了,而47班則是下一個年級,所以,只能夾在中間再添一個新班,才得以讓我們這些轉學生和降級生容身。說起來,這恐怕也是桃花侖小學校史上的特例吧。

晏立新老師(站立者)在給我們班上課的照片。攝於1980年左右。

晏立新老師調入桃花侖小學,與我們入校時間相仿,因此,我們在桃花侖小學相遇,都是第一次。我們是晏立新老師在桃花侖小學教出的第一批學生,而她也是我們在該校遇到的第一位老師。或許,這正是我們難捨難分的原因吧。雖然人生的路有很多,但起點只有一個!

晏立新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不僅教過我們數學、語文等多門課程,而且課餘時間也一直輔導我們其他方面的學習。那時候,晏立新老師還是單身,所以,她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注到了我們身上,為改變我們這個班的“雜牌軍”形象,廢寢忘食,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班之所以能夠迅速提升起來,後來成為優秀班級,與晏立新老師的精心培育和孜孜不倦的教誨,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的教室,右三靠窗看鏡頭者是我。攝於1980年左右。

現在回憶起來,晏立新老師當年的幾個重要舉措,我還印象深刻:其一,是制定一系列“幫帶計畫”,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帶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其二,是發揮每個同學的興趣與愛好,把語文好的同學組織起來成立語文學習小組,把數學好的同學集中起來成立數學趣味團體,把喜歡體育的同學召集在一起成立籃球隊等等;其三,就是放學後經常把一些成績差的調皮生留下來,再單獨進行輔導……

說來慚愧,我就是經常被晏立新老師留下來的調皮學生之一。雖然這說起來有些不太好聽,但卻使我受益良多:首先,當然是為我彌補了許多知識缺失;其次,是讓我有機會更深地走近晏立新老師,從而通過她而走進桃花侖小學的歷史深處……

晏立新老師教我們時,曾在桃花侖小學住過兩處宿舍:一處位於新教學樓,就在我們教室邊上;另一處則在一幢老洋樓的閣樓上。我因為常被晏立新老師留下來輔導,所以,對她的兩處宿舍都是瞭若指掌,尤其是那幢老洋樓,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是一幢以大理石為基礎,水泥磚為材料建造而成的西式洋樓,主體風格仍沿用了歌特式建築的設計,保留了高聳的屋頂和尖形的拱門,以及修長的束柱、碩大的窗戶等等。但也吸收了一些中式元素,尤其是借鑒了一些江南建築的特點,比如白牆、黑瓦等等。由此形成一種東西合璧、中西融會的建築風格,呈現了一種相容與調和的美感。洋樓有好幾層,樓梯在樓內,沿著牆邊向上盤旋,扶手均為石材,結實厚重;但樓板卻是木制的,時間久遠,早已老化開裂,人走在上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晏立新老師的宿舍,就在老洋樓頂層的閣樓裡;那間房子的開間很小,屋頂還是斜的,有一扇天窗從斜屋頂伸出,仿如眺望的眼睛,凝視著過去,也嚮往著未來……

晏立新老師幫我找到的唯一一張能看到老洋樓的照片,後排左起:晏立新老師,徐飛飛老師(我們的英語老師)、龔建中老師(副校長)、周兆宇老師(校長)、孫蘭純老師(教導主任)、文麗芬老師(黨支部書記)、楊國其老師(總務主任),前排左起:李冬平老師(我們最後的語文老師,晏立新老師先教我們語文,後改教數學,但一直是我們的班主任)、張淑清老師、盛景華老師(我們的美術老師,後調益陽報社工作,曾擔任益陽書法家協會主席,知名書法家)、周建安老師(我們的體育老師,後調益陽市公安局工作,擔任過副局長)、徐愛珍老師、周鴿平老師(感謝晏立新老師為我標注照片資訊)。攝于八十年代初。

可惜,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幢老洋樓和老校門等一系列信義時期留下的老建築,全都被拆除掉了,這讓我悵然若失,有一種無處還鄉的失落感。若干年後,我為寫母校的文章,曾四處尋找那幢老洋樓的照片,但卻一無所獲。當晏立新老師知道這樣情況後,也煞費苦心地幫我尋找,終於在她的一張舊合影中,找到一點老洋樓的痕跡,才為我彌補了記憶的缺失。說到這裡,我不禁又想起了晏立新老師當年留我們的情形,多想回到那個時候,再讓晏立新老師留住我的溫馨記憶,留住那些美好的光陰呀!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幾年的小學時光,轉眼即逝。1982年,我從桃花侖小學畢業,考上初中,去了大渡口中學讀書。自此,我與晏立新老師分別,也再也沒有回過桃花侖小學。據說,桃花侖小學舊貎換新顏,就是從我們離校後開始的。不過,我已經無暇再顧及這些了,因為要面臨著更多成長的焦慮,我輾轉于益陽的多所學校,讀完了中學,也讀完了大學,直至後來離開益陽,到了北京發展……

我們班的畢業照,前排左六為晏立新老師,後排右五是我。攝於1982年。

一晃數十年過去了,我跟家鄉幾乎完全斷了聯繫,要不是微信的出現,將失散多年的桃花侖小學“新46班”師生聯繫起來,我恐怕已很難再有機會見到晏立新老師,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感懷了。

正是通過微信聯繫,我才瞭解到,原來早在九十年代初,晏立新老師就已經離開桃花侖小學,從益陽調到了深圳工作。這些年,她一直在深圳小學任教,從普通教師做到高級教師,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也獲得了諸如深圳市小學教學“引探教學法”研究積極分子、深圳市“十佳師德標兵”等無數的獎項和榮譽,可以說,是碩果累累、成績斐然。不過,儘管晏立新老師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可她對我們這個桃花侖小學“新46班”,卻是感情最深。或許,這除了我前面說到的原因,還跟晏立新老師當年正值最好的青春年華有關吧。

1981年學校團支部成員歡送王工一校長榮調合影,前排左起:胡行莊老師、晏立新老師、文麗芬老師、王工一老師(後擔任過益陽市副市長)、李白姣老師、胡青青老師,後排左起:李冬平老師、張建平老師、張淑清老師、易可哥老師(我們的音樂老師,後調湖南電視臺工作,知名記者和總編)、盛景華老師、王麗老師、徐愛珍老師(感謝晏立新老師為我標注照片資訊)。

2016年底,我利用去深圳開會的機會,謁見了晏立新老師。三十多年過去了,晏立新老師依然風姿綽約,絲毫不顯老態。這讓我驚訝不已,再次感受到了晏立新老師的魅力。那天,晏立新老師不僅請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吃了飯,而且還在第二天我離開深圳時,專門趕來為我送行……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令我倍受感動。

這之後,我與晏立新老師的聯繫,便越來越緊密了。常常,我們會通過微信分享一些家鄉益陽的舊事,共同回憶曾經在桃花侖小學時的點點滴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晏立新老師竟然還保留了我們讀書時的不少照片。當她將這些照片一一翻拍下來傳給我時,我才猛然想起,這些都是當年晏立新老師專門請來攝影師到我們教室拍攝的。真是一位極其用心的好老師,多麼令人尊敬呀!

2018年春節,晏立新老師(前排右二)回益陽與桃花侖小學當年的部分教師歡聚:前排中為卓列兵老師(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任益陽市政協副主席),左二為魯利平老師、左一為盛景華老師等等。

說來也巧,不久前,我回了一趟益陽老家,竟然也在一堆雜物中找到我于桃花侖小學畢業時,晏立新老師寫給我的一張小賀卡,真是出乎意料,不禁讓我喜出望外!正所謂睹物思故,因為有了這些照片和物證,過去才變得如此之清晰,我們也能夠借助於此不斷穿越時空,重新回到過去,回到那明亮的教室和琅琅的讀書聲中……

2018.4.6於通州

由此可見,晏立新老師對我們這個班的瞭解程度,幾乎是深入骨髓了。

說起我們的小學——益陽市桃花侖小學,可是我家鄉的一所名校。她的前身是挪威信義會於1905年始建的教會學校,名曰“信義小學”。其初建時選擇的位址,並不是在現在的位置,而是在資江南岸的碧津渡下首,即後來益陽市大渡口附近,也就是再後來的益陽航運局所在地。1910年,信義小學由資江邊的碧津渡,遷至現在的桃花侖,圍繞桃花侖信義大教堂,新建校舍和住宅區,擴大了招生,才初具規模,有了後來桃花侖小學的雛形。

民國時期的信義小學。

曾經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我一直以為,信義小學遷至桃花侖後,校址就是我所就讀的桃花侖小學。因為在我讀書時,桃花侖小學仍然保留著一些西洋的老建築,此外,當時剛經歷完“文革”,對過去的那段教會歷史,還有些遮遮掩掩,所以,我們只能憑自己的猜測,誤把信義小學的原址看作是桃花侖小學的前身了。其實不然,信義小學遷至桃花侖,最先選擇的位置是在後來益陽地區軍分區一帶,而我們所在的桃花侖小學,原本則是信義女中。關於這段輾轉的歷史,也是若干年後晏立新老師回益陽,通過詢問桃花侖小學的資深教師、也是著名作家的卓列兵先生瞭解到的,為的就是給我的寫作提供材料。這不禁讓我感動萬分,時光荏苒,歷史翻過了一頁又一頁,晏立新老師還在為學生操勞,可見她嚴肅認真的師風。

回到桃花侖小學,我進去的時間是1979年初。此前,我是在益陽市大渡口小學讀書,因為中間去了一趟山東泰安老家,再回益陽後,錯過了學期。於是,父母便托關係,找熟人,乾脆把我轉至了益陽的重點小學——桃花侖小學。我還記得,我入桃花侖小學時,已插不進班,所以,就與另外一批轉學生和降級生湊在一起,成立了一個新的班級,名曰“新46班”。顧名思義,這個所謂“新”,是格外增加的。原本我們這一屆到46班就已經結束了,而47班則是下一個年級,所以,只能夾在中間再添一個新班,才得以讓我們這些轉學生和降級生容身。說起來,這恐怕也是桃花侖小學校史上的特例吧。

晏立新老師(站立者)在給我們班上課的照片。攝於1980年左右。

晏立新老師調入桃花侖小學,與我們入校時間相仿,因此,我們在桃花侖小學相遇,都是第一次。我們是晏立新老師在桃花侖小學教出的第一批學生,而她也是我們在該校遇到的第一位老師。或許,這正是我們難捨難分的原因吧。雖然人生的路有很多,但起點只有一個!

晏立新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不僅教過我們數學、語文等多門課程,而且課餘時間也一直輔導我們其他方面的學習。那時候,晏立新老師還是單身,所以,她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注到了我們身上,為改變我們這個班的“雜牌軍”形象,廢寢忘食,付出了太多太多。我們班之所以能夠迅速提升起來,後來成為優秀班級,與晏立新老師的精心培育和孜孜不倦的教誨,有著密切關係。

我們的教室,右三靠窗看鏡頭者是我。攝於1980年左右。

現在回憶起來,晏立新老師當年的幾個重要舉措,我還印象深刻:其一,是制定一系列“幫帶計畫”,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帶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其二,是發揮每個同學的興趣與愛好,把語文好的同學組織起來成立語文學習小組,把數學好的同學集中起來成立數學趣味團體,把喜歡體育的同學召集在一起成立籃球隊等等;其三,就是放學後經常把一些成績差的調皮生留下來,再單獨進行輔導……

說來慚愧,我就是經常被晏立新老師留下來的調皮學生之一。雖然這說起來有些不太好聽,但卻使我受益良多:首先,當然是為我彌補了許多知識缺失;其次,是讓我有機會更深地走近晏立新老師,從而通過她而走進桃花侖小學的歷史深處……

晏立新老師教我們時,曾在桃花侖小學住過兩處宿舍:一處位於新教學樓,就在我們教室邊上;另一處則在一幢老洋樓的閣樓上。我因為常被晏立新老師留下來輔導,所以,對她的兩處宿舍都是瞭若指掌,尤其是那幢老洋樓,至今還記憶猶新。

那是一幢以大理石為基礎,水泥磚為材料建造而成的西式洋樓,主體風格仍沿用了歌特式建築的設計,保留了高聳的屋頂和尖形的拱門,以及修長的束柱、碩大的窗戶等等。但也吸收了一些中式元素,尤其是借鑒了一些江南建築的特點,比如白牆、黑瓦等等。由此形成一種東西合璧、中西融會的建築風格,呈現了一種相容與調和的美感。洋樓有好幾層,樓梯在樓內,沿著牆邊向上盤旋,扶手均為石材,結實厚重;但樓板卻是木制的,時間久遠,早已老化開裂,人走在上邊,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晏立新老師的宿舍,就在老洋樓頂層的閣樓裡;那間房子的開間很小,屋頂還是斜的,有一扇天窗從斜屋頂伸出,仿如眺望的眼睛,凝視著過去,也嚮往著未來……

晏立新老師幫我找到的唯一一張能看到老洋樓的照片,後排左起:晏立新老師,徐飛飛老師(我們的英語老師)、龔建中老師(副校長)、周兆宇老師(校長)、孫蘭純老師(教導主任)、文麗芬老師(黨支部書記)、楊國其老師(總務主任),前排左起:李冬平老師(我們最後的語文老師,晏立新老師先教我們語文,後改教數學,但一直是我們的班主任)、張淑清老師、盛景華老師(我們的美術老師,後調益陽報社工作,曾擔任益陽書法家協會主席,知名書法家)、周建安老師(我們的體育老師,後調益陽市公安局工作,擔任過副局長)、徐愛珍老師、周鴿平老師(感謝晏立新老師為我標注照片資訊)。攝于八十年代初。

可惜,八十年代以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這幢老洋樓和老校門等一系列信義時期留下的老建築,全都被拆除掉了,這讓我悵然若失,有一種無處還鄉的失落感。若干年後,我為寫母校的文章,曾四處尋找那幢老洋樓的照片,但卻一無所獲。當晏立新老師知道這樣情況後,也煞費苦心地幫我尋找,終於在她的一張舊合影中,找到一點老洋樓的痕跡,才為我彌補了記憶的缺失。說到這裡,我不禁又想起了晏立新老師當年留我們的情形,多想回到那個時候,再讓晏立新老師留住我的溫馨記憶,留住那些美好的光陰呀!

然而,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幾年的小學時光,轉眼即逝。1982年,我從桃花侖小學畢業,考上初中,去了大渡口中學讀書。自此,我與晏立新老師分別,也再也沒有回過桃花侖小學。據說,桃花侖小學舊貎換新顏,就是從我們離校後開始的。不過,我已經無暇再顧及這些了,因為要面臨著更多成長的焦慮,我輾轉于益陽的多所學校,讀完了中學,也讀完了大學,直至後來離開益陽,到了北京發展……

我們班的畢業照,前排左六為晏立新老師,後排右五是我。攝於1982年。

一晃數十年過去了,我跟家鄉幾乎完全斷了聯繫,要不是微信的出現,將失散多年的桃花侖小學“新46班”師生聯繫起來,我恐怕已很難再有機會見到晏立新老師,也就不會有這麼多的感懷了。

正是通過微信聯繫,我才瞭解到,原來早在九十年代初,晏立新老師就已經離開桃花侖小學,從益陽調到了深圳工作。這些年,她一直在深圳小學任教,從普通教師做到高級教師,不僅培養了許許多多的人才,也獲得了諸如深圳市小學教學“引探教學法”研究積極分子、深圳市“十佳師德標兵”等無數的獎項和榮譽,可以說,是碩果累累、成績斐然。不過,儘管晏立新老師從教數十年,桃李滿天下,可她對我們這個桃花侖小學“新46班”,卻是感情最深。或許,這除了我前面說到的原因,還跟晏立新老師當年正值最好的青春年華有關吧。

1981年學校團支部成員歡送王工一校長榮調合影,前排左起:胡行莊老師、晏立新老師、文麗芬老師、王工一老師(後擔任過益陽市副市長)、李白姣老師、胡青青老師,後排左起:李冬平老師、張建平老師、張淑清老師、易可哥老師(我們的音樂老師,後調湖南電視臺工作,知名記者和總編)、盛景華老師、王麗老師、徐愛珍老師(感謝晏立新老師為我標注照片資訊)。

2016年底,我利用去深圳開會的機會,謁見了晏立新老師。三十多年過去了,晏立新老師依然風姿綽約,絲毫不顯老態。這讓我驚訝不已,再次感受到了晏立新老師的魅力。那天,晏立新老師不僅請我和我的朋友們一起吃了飯,而且還在第二天我離開深圳時,專門趕來為我送行……此情此景,歷歷在目,令我倍受感動。

這之後,我與晏立新老師的聯繫,便越來越緊密了。常常,我們會通過微信分享一些家鄉益陽的舊事,共同回憶曾經在桃花侖小學時的點點滴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晏立新老師竟然還保留了我們讀書時的不少照片。當她將這些照片一一翻拍下來傳給我時,我才猛然想起,這些都是當年晏立新老師專門請來攝影師到我們教室拍攝的。真是一位極其用心的好老師,多麼令人尊敬呀!

2018年春節,晏立新老師(前排右二)回益陽與桃花侖小學當年的部分教師歡聚:前排中為卓列兵老師(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曾任益陽市政協副主席),左二為魯利平老師、左一為盛景華老師等等。

說來也巧,不久前,我回了一趟益陽老家,竟然也在一堆雜物中找到我于桃花侖小學畢業時,晏立新老師寫給我的一張小賀卡,真是出乎意料,不禁讓我喜出望外!正所謂睹物思故,因為有了這些照片和物證,過去才變得如此之清晰,我們也能夠借助於此不斷穿越時空,重新回到過去,回到那明亮的教室和琅琅的讀書聲中……

2018.4.6於通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