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代撫順城考略

一、歷史沿革

“撫順”地名起源于明初, 是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為鞏固邊防而建立的城池, 屬當時新建“遼東十八城”之一, 在明代九邊中為遼東千戶所城《遼東志》、《九邊圖說》以及各版本《九邊圖》中均有“撫順城”或“撫順所”的記載。 《明史·地理志》中記載:“瀋陽中衛……又東北有撫順千戶所, 洪武二十一年置。 所東有撫順關。 ”起名“撫順”, 是為了表明“順之者以德服, 逆之者以兵臨”的國策軍機。 此後,撫順成為明朝中央管轄地與女真部族的邊界。 明中後期, 撫順關內設置馬市供少數民族貿易, 以達到減少衝突、促進發展的目的。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後, 以“七大恨”為由對明宣戰,打下的第一個明朝重鎮就是撫順。 史書記載天命三年:“壬寅, 上伐明……上帥右四旗兵趨撫順。 明撫順遊擊李永芳降, 以為總兵官, 轄輯降人,毀其城。 ”從此明代撫順城盡毀。

清初以來, 撫順屬於盛京承德縣管轄。 根據地方相關文獻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撫順城置章京駐防。 由於國家有保護龍興之地, 禁止關內漢人開墾東北的國策, 故雖康熙年間距離努爾哈赤毀撫順城已近七十年, 但撫順一地仍人口稀少, 十分荒涼,甚至不如明朝時期。 當時隨康熙皇帝東巡祭祖的高士奇曾在《扈從日錄》中記載康熙二十一年三月:“丁巳鑾輿發盛京, 過撫順舊堡, 敗壘蓁莽中居人十餘家,與鬼倀為隣,惟一古剎塑像猙獰未經焚燬,爐香廚火亦甚荒涼,過之黯慘,

時聞驚風,虎尾欲豎。 撫順在奉天府東北八十餘裡, 前朝版圖盡於此矣”。

這段話證明了撫順一地在清朝前期的荒涼, 也從側面再次說明了撫順作為明朝遼東邊境的歷史。

清代撫順城的建立是在乾隆年間, 根據記載,乾隆皇帝在第四次東巡祭祖時曾以撫順城為題作詩一首:洪武城撫順, 意在撫順我。 後季政令乖, 乃並失遼左。 國初開創時,首事天寵荷。 遇雨將旋師,禮王言聽可。 遂致降永芳,餘城悉下妥。 戶民給田廬, 普俾毋失所。 今經百餘年,未免墉垣墜。 戊戌命重修, 茲來閱巍峨。 永繹無正言,思難慎毋惰。

這首詩清楚說明了清代撫順城的建立原因。 乾隆在皇帝位期間正好60年,

每個干支逢一次,詩句“戊戌命重修”說明重修撫順城的旨意下達是在1778年, 也就是乾隆四十三年, 而這一年的七月二十到九月二十六日正好為乾隆皇帝第三次東巡的時間。 《清史稿》記載這一年八月“甲戌, 上謁永陵。 乙亥,行大饗禮。 己卯, 上謁福陵。 免奉天所屬府州縣明年丁賦。 庚辰,行大饗禮。 上謁昭陵。 辛巳,行大饗禮。 ”

乾隆皇帝的四次東巡都是以輩分次序謁陵的, 先到興京祭拜永陵,隨後到盛京祭拜福陵和昭陵, 而從興京到盛京, 撫順是必經之路。 也就是說,乾隆皇帝是在第三次東巡, 即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乙亥日到己卯日的這四天期間經過撫順時, 看到此地百餘年的破敗景象,感念祖先功業而下令重修撫順城。

五年後, 乾隆皇帝第四次東巡再次路過撫順時寫下這首詩。 能讓皇帝有此雅興寫詩也反映了新建的撫順城在乾隆帝兩次東巡間不超過六年的時間內便合格完成了建設任務,並得到了皇帝的認可。

根據市文化局提供的相關資料, 有記載說道光九年(1829年), 撫順城曾經過一次維修。 另有文獻中提到這一年正好道光皇帝東巡祭祖, 地方官員整修了已經建成50餘年的撫順城, 果然道光皇帝經過時龍顏大悅並題詩。

甲午戰爭後, 東北地區開始被日俄等列強逐漸滲透,資源大規模開採,人口大量增加。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原承德縣東部地區設立興仁縣。 1908年, 興仁縣移治所於撫順城內, 設為撫順縣。 三年後, 撫順縣治所便又轉移到城南渾河對岸因近代煤礦而興起的千金寨,但“撫順”這一地名卻作為地級行政區劃傳至今日。

日俄戰爭期間, “從1905年2月20日日軍鴨綠江軍進入今天撫順境內, 經過五牛、馬郡丹爭奪戰、搶渡渾河、高爾山激戰, 到3月10日日軍佔領撫順城,歷時半個多月結束中心戰場的戰鬥。 ”俄國軍隊曾經在撫順城北的高爾山上與來犯日軍交火, 導致撫順城北門及北牆遭到嚴重破壞。 此後, 由於渾河以南鐵路和礦區的興起,撫順城的地位逐漸下降,直到1950年城市規劃將撫順城南面殘存城牆全面拆除, 清撫順城至此消失。

二、城址情況

由於建國初期拆毀撫順城殘垣斷壁的記載未發現任何留存資料, 且清撫順城大面積基址被壓在現有城市之下。 故筆者根據文獻記載與相關發現探討清代撫順城的規制,並結合一些民國、日偽時期老照片和當地居民記憶進行佐證。

《欽定盛京通志》記載乾隆年間承德縣撫西城:“今則週三裡,東南北三門,蓋明初為千戶所,後改為鎮城時重修也”。這裡的撫西即是撫順,撫順的滿文發音為fusi,因其滿文音譯與明朝所謂“撫順”有相反之意故而有此叫法。其中南門最為壯觀為正門,名為“嘉會門”。根據老照片分析,其門樓或稱敵臺為雙層木質建築,屋頂為歇山頂,二層由八根柱子支撐,主要空間為一層鋪房,士兵可以在一層居住和休息。北門稱“廣潤門”,與“嘉會門”南北相通,老照片顯示,其城門上僅有一單房,而且內側未設垛口,較為破敗,應與日俄戰爭時期俄軍的破壞有關。東門稱“便門”,顧名思義,此門應為方便出入而設,應不具備南北門之規模,但當地老人說也有閣樓與敵臺,故而推斷三門在建制上可能大體相同,而老照片中北門上的單房很可能是原有城樓被破壞後簡單補修。

南門“嘉會門”石匾於2008年被退休教師白鳳羽在撫順高灣毛台村一村民家中石料堆中發現,並得到相關專家確認。筆者向撫順市文化局諮詢後得知此匾已被撫順市博物館收藏,見到了這塊石匾。此匾長約97cm,高約68cm,厚約15.5cm,有邊框。匾額字跡不明顯,故流失多年被當做石料,仔細觀察發現正面有滿漢雙語,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這種滿左漢右的排列與瀋陽故宮相似,但與北京故宮中牌匾上漢左滿右的形式正好相反。滿文橫寫的方式較為少見,其中左三讀音duka,是滿語大門的意思,可見滿文書寫順序為從左至右,形式與同樣記錄在《欽定奉天通志》裡的中前所城東門定遠門匾額如出一轍,應為清代東北地區駐防城匾額的一種模式。

嘉會門匾額示意圖

2010年6月17日,部分清撫順城城牆基址在貴德街道路改造施工中被發現,根據市文化部門勘察,施工段部分暴露青磚牆體,南北長20余米,高0.6米,遺跡暴露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根據文獻並結合具體地點,基址屬於清撫順城北門,即廣潤門遺址,並帶有部分城牆。有關單位隨之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和部分封閉式保存。

根據當時報導:“由於遺址東西兩側輪廓比較清晰,廣潤門及城牆的結構已基本確定。廣潤門門道寬39米,東西兩側的壁牆寬分別是5.05米,城門東西全長14米,南北12.9米。城牆寬為9.4米,為磚包皮牆體結構,南北磚牆壁均厚一米,中間填土。”

廣潤門結構示意圖

綜合以上發現和文獻記載,基本可以確定清代撫順城建制規整方正,城牆高約7米,外層用青磚包砌,中間雜築土石。整個城牆都設有垛口,便於射擊,也便於士兵巡邏。從西側城牆的照片可以看出清撫順城並沒有護城河環繞,但根據50年代有填平護城河的說法並結合老照片,基本確定南門外有一條水溝,作用可能類似於彙集廢水的污水溝,進而排進南面渾河。

根據當地老人回憶和地方文獻記載,清代撫順城大致在今日西到寧遠街,東到新華大街,南到新城路,北到撫順城路的範圍內。但這個區域東西可達800米,南北可達630米,明顯大大多於清撫順城週三裡的範圍,因此可以判定這個範圍雖然正確,但卻是以今天的主要道路作為框架,並不十分準確。

文獻中清撫順城的“週三裡”可參考現存基本完整的遼寧興城明清城牆,即原寧遠內城作為參考標準。我國古代一裡折合有300步和360步兩種標準,《欽定盛京通志》中記載盛京內城周長為9裡320步,超出了300步的進制單位,可知當時記載所用標準為360步一裡。同樣文獻中,寧遠內城周長的記載是五裡一百九十六步,今日所測周長為3274米,可得出《欽定盛京通志》中一裡約等於今天的590米,清撫順城的“週三裡”約為1770米。

因此可判定清撫順城範圍在今西至寧遠街,北不超過今新城四路,南至懷德路,東至新城二街或再稍微向東右的範圍內。依據如下:

(―)北門遺址的發現給了我們一個固定的座標點,即北面城牆的中點——廣潤門位置在今貴德街與新城四路交匯處略微向南的位置,故可確定北面城牆是沿今新城四路南側分佈的。

(二)道路是人們習慣而成的產物,後世的道路形成必然與清代撫順城的道路走向有關。目前根據發現北門及北牆位置可確定,其它三面城牆極有可能也是如今附近幾條主要道路的內側。這一區域內一直保留有南關北關的叫法,北關社區北部中間位置便是發現北門遺址所在,按照正方形城郭約1770米,邊長約為443米並已知北牆中心城門點計算,南門位置應在今貴德街與懷德路交匯處附近,此處正好也保有南關的叫法。再者,從撫順城南北二門間中軸線的今日貴德街看,其向南的道路從此處發生偏折。從曹魏鄴城開始,中國古代城市便注重中軸線,明清築城更是如此,貴德街向南走向的偏折和邊長443米距離的估算兩條線索都指向了南門的位置。

(三)撫順典獄修建於日偽時期的1936年,即後來著名的撫順戰犯管理所前身,當時清撫順城輪廓尚在,其位置正好是城西之外。當時選址修建可能考慮到既要距城方便,又要注意看守管理,故選擇沒有城門的西牆外不遠處,據此可以認為撫順典獄東面正門與城牆間道路便是今日寧遠街。

(四)根據撫順市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展出的日偽時期整個撫順地區繪圖,撫順城火車站即今日撫順北站正好在距城東北角一段距離的東部,正好是今日新華大街北端,根據圖中相隔距離也能大致參照出清撫順城東牆位置。

以這樣一個軍事城堡守衛著奉天與興京間如此大的一塊丘陵間平原無疑是十分恰當的。清撫順城北面距離高爾山大約410米,南面渾河因為當年沒有如今的堤壩,河道寬度比今日要寬,推測清撫順城在夏季豐水期時南面距離渾河大約900米。由此可見清代撫順城的選址正好在山南水北的中心絕佳位置,北面依山卻又與高爾山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有效避免那個時代遠端兵器以弓箭火銃為主的敵人佔領山上對城內較大的威脅。南面傍水又與渾河保持相對的安全距離,以避免夏季發生洪水時波及城內,撫順城的位置對明清築城選址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三、城市發展

撫順因明代遼東邊防而誕生,因與女真部族馬市交易而繁榮,因努爾哈赤的撫順之戰而毀壞。成為後金領土後,之前的貿易亦隨之消失,故而整個明末清初年間都十分凋零。取代當地貿易成為清朝前期撫順地方經濟支柱的多為糧莊經濟,因撫順是明朝遊擊將軍李永芳帶領歸降後金的,故努爾哈赤沒有像佔領其它遼東地方那樣屠殺破壞,而是“命安輯從歸降民千戶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有親戚奴僕自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並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產器皿。”其中包括“牛一千頭以供食用,每戶分給大母豬兩口,犬四條,鴨五雙,雞十隻”,而作為破壞僅是拆毀了原有的明代城牆。

後來皇太極創辦漢軍八旗,遼東地區漢人幾乎都被編入其中,有了滿人“戶口”。不少漢人們為防止土地被圈佔,主動向清朝報編糧莊,“借助糧莊的管理模式,將人丁、牲畜、土地登記,秋後報糧給內務府”。這樣雖然表面上淪為國家的半農奴,承擔著較重的賦稅,實際上則借機繼續經營著土地,逐漸向雇傭佃戶的地主發展。故而糧莊的數量逐漸增多,特別在康熙平定三藩,國家獲得穩定之後更是急速增長。

另外努爾哈赤打下遼東後曾將大量土地圈定為“旗地”分給八旗兵丁,但旗地所有權屬國家且不許買賣,更無需向國家繳納稅費,故而不列入地方經濟發展之內,而且後來相當一部分人“從龍入關”,撫順原有旗地必然大量減少荒廢。

康熙二十九年,撫順設立守備章京,這與糧莊經濟在遼東地區的發展應是有關係的,再加撫順處在興京盛京龍興之地間地理要衝的位置,撫順再次作為政治單元納入清朝行政體系中。但需要強調的是,撫順設立縣治之前,即直到1907年的幾乎整個清代,撫順實行的一直是旗民分治的制度,即漢人的事由奉天府承德縣治理,而旗人(包括漢軍)由盛京將軍管理,兩者互不干涉。

到了乾隆年間,新的城池建成後,撫順城又有了軍事重鎮的地位。“這一時期的遼寧地區因地處邊境,屬中原王朝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權衝突、對峙的前沿,區域經濟開發滯後,城鎮仍基本屬於地方行政治所和軍事據點,政府規劃的主導作用明顯。”從清代撫順城的修建規制不難看出,周長僅有三裡的方城是典型的軍城建制,而這種方城也代表了清代遼寧地區大多城池的修建規制。根據《欽定盛京通志》中對城池的記載,與撫順同級別的佐領守備城池,如小淩河城、旅順城、巨流河城等尚不如撫順城週三裡的規模。

而作為清代遼寧地區多數軍事城池中的一員,撫順城也有其特點。第一,修建原因包含重要的紀念意義,並非出於單純的國土防禦軍事角度。第二,撫順地區雖然仍是中原王朝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混合區,但並不是衝突對峙的前沿,此地最多的少數民族滿族恰是此時中原王朝的主宰者,像明代那樣屬於漢人和女真人邊疆的撫順城已不復存在,故而清代撫順城建成之後並不是給人以軍事據點形象,相反為當地提供了一個商業場所,城內也開始逐漸繁華。

據地方文獻記載:“清代撫順城內商業比較繁榮。商店、鋪房、作房遍佈街市。較大的店鋪有撫西絲綢店、福祿糧莊和一品味飯店。還有肉市、馬市、柴市、工市。這裡是遼東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集散中心。”

近代隨著東北地區在日本和俄國間危機日重,清末新政中,東三省建省,地方行政區劃也隨之改革,其中“有少量地區因事繁而析置,撫順縣就是如此。光緒二十八年六月一日,盛京將軍增祺、奉天府府尹玉恒奏:奉天省城附郭只承德一縣,事務繁據,甲于諸城,擬劃承德轄地之半,以分治之,名曰興仁縣”興仁縣於光緒三十四年農曆八月移治撫順城,撫順縣從此成立。

撫順縣的確立可以說是確定了本地區的政治單元,但撫順近代的興起得益於煤礦的開採,日本強行修建的安奉鐵路甚至特意支線到撫順煤礦,清代的撫順城則成了與近代城市發展有著鮮明對比的傳統老城區,風頭被渾河南面因採煤而興起的千金寨所蓋過,撫順縣也在1911年移治千金寨。但後來隨著日本對煤礦資源的攫取越來越多,千金寨逐漸淪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露天礦坑而消亡。“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發佈403號敕令,撫順建市。”1949年,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同時確立的全國行政區劃,撫順一度成為中央直轄市,可見其當時在全國城市中重要性。雖然城牆在建國後被完全拆毀,代之以新的城市規劃,但撫順的發展從此柳暗花明。1980年,撫順被認定為我國34個傳統特大城市之一。而以清撫順城為中心的城市範圍如今被命名為撫順城街道,成為撫順城記憶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趙現海,第一幅長城地圖《九邊圖說》殘卷.史學史研究,2010,(3).

〔2〕〔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中華書局,1974.4:956.

〔3〕傅波,劉暢,王平魯.撫順地方史概覽.撫順市社會科學院,2001.10:77.

〔4〕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7.12:9-10.

〔5〕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五十五.志三十地理二.中華書局,1977.12:1927.

〔6〕〔清〕劉謹之.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16,19.

〔7〕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五.中華書局,1977.12:512.

〔8〕撫順市地名委員會.撫順史略.1983.8:156.

〔9〕朱正義,曹德全,趙廣慶.撫順百科大事典.中華國際出社,2002.5:93.

〔10〕金輝,肖景全.日俄“奉天會戰”中的撫順“興京方面戰役”述略.東北史論,2011(04).

〔11〕徐懿.撫順古城門匾額現身高灣.撫順日報,2009.9.

〔12〕王旭,劉博.北關遺址為清撫順城北門.保護方案初步敲定.遼沈晚報(撫順版),2010-07-12.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老檔.中華書局,1990.3:63.

〔14〕楊孝本.清代遼寧地區城鎮地理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15〕朱正義,曹德全,趙廣慶.撫順百科大事典.中華國際出版社2002.5:92.

〔16〕任玉雪.清代東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05-08. 〔17〕撫順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撫順民國往事.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12:13.

故筆者根據文獻記載與相關發現探討清代撫順城的規制,並結合一些民國、日偽時期老照片和當地居民記憶進行佐證。

《欽定盛京通志》記載乾隆年間承德縣撫西城:“今則週三裡,東南北三門,蓋明初為千戶所,後改為鎮城時重修也”。這裡的撫西即是撫順,撫順的滿文發音為fusi,因其滿文音譯與明朝所謂“撫順”有相反之意故而有此叫法。其中南門最為壯觀為正門,名為“嘉會門”。根據老照片分析,其門樓或稱敵臺為雙層木質建築,屋頂為歇山頂,二層由八根柱子支撐,主要空間為一層鋪房,士兵可以在一層居住和休息。北門稱“廣潤門”,與“嘉會門”南北相通,老照片顯示,其城門上僅有一單房,而且內側未設垛口,較為破敗,應與日俄戰爭時期俄軍的破壞有關。東門稱“便門”,顧名思義,此門應為方便出入而設,應不具備南北門之規模,但當地老人說也有閣樓與敵臺,故而推斷三門在建制上可能大體相同,而老照片中北門上的單房很可能是原有城樓被破壞後簡單補修。

南門“嘉會門”石匾於2008年被退休教師白鳳羽在撫順高灣毛台村一村民家中石料堆中發現,並得到相關專家確認。筆者向撫順市文化局諮詢後得知此匾已被撫順市博物館收藏,見到了這塊石匾。此匾長約97cm,高約68cm,厚約15.5cm,有邊框。匾額字跡不明顯,故流失多年被當做石料,仔細觀察發現正面有滿漢雙語,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這種滿左漢右的排列與瀋陽故宮相似,但與北京故宮中牌匾上漢左滿右的形式正好相反。滿文橫寫的方式較為少見,其中左三讀音duka,是滿語大門的意思,可見滿文書寫順序為從左至右,形式與同樣記錄在《欽定奉天通志》裡的中前所城東門定遠門匾額如出一轍,應為清代東北地區駐防城匾額的一種模式。

嘉會門匾額示意圖

2010年6月17日,部分清撫順城城牆基址在貴德街道路改造施工中被發現,根據市文化部門勘察,施工段部分暴露青磚牆體,南北長20余米,高0.6米,遺跡暴露占地面積600餘平方米。根據文獻並結合具體地點,基址屬於清撫順城北門,即廣潤門遺址,並帶有部分城牆。有關單位隨之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和部分封閉式保存。

根據當時報導:“由於遺址東西兩側輪廓比較清晰,廣潤門及城牆的結構已基本確定。廣潤門門道寬39米,東西兩側的壁牆寬分別是5.05米,城門東西全長14米,南北12.9米。城牆寬為9.4米,為磚包皮牆體結構,南北磚牆壁均厚一米,中間填土。”

廣潤門結構示意圖

綜合以上發現和文獻記載,基本可以確定清代撫順城建制規整方正,城牆高約7米,外層用青磚包砌,中間雜築土石。整個城牆都設有垛口,便於射擊,也便於士兵巡邏。從西側城牆的照片可以看出清撫順城並沒有護城河環繞,但根據50年代有填平護城河的說法並結合老照片,基本確定南門外有一條水溝,作用可能類似於彙集廢水的污水溝,進而排進南面渾河。

根據當地老人回憶和地方文獻記載,清代撫順城大致在今日西到寧遠街,東到新華大街,南到新城路,北到撫順城路的範圍內。但這個區域東西可達800米,南北可達630米,明顯大大多於清撫順城週三裡的範圍,因此可以判定這個範圍雖然正確,但卻是以今天的主要道路作為框架,並不十分準確。

文獻中清撫順城的“週三裡”可參考現存基本完整的遼寧興城明清城牆,即原寧遠內城作為參考標準。我國古代一裡折合有300步和360步兩種標準,《欽定盛京通志》中記載盛京內城周長為9裡320步,超出了300步的進制單位,可知當時記載所用標準為360步一裡。同樣文獻中,寧遠內城周長的記載是五裡一百九十六步,今日所測周長為3274米,可得出《欽定盛京通志》中一裡約等於今天的590米,清撫順城的“週三裡”約為1770米。

因此可判定清撫順城範圍在今西至寧遠街,北不超過今新城四路,南至懷德路,東至新城二街或再稍微向東右的範圍內。依據如下:

(―)北門遺址的發現給了我們一個固定的座標點,即北面城牆的中點——廣潤門位置在今貴德街與新城四路交匯處略微向南的位置,故可確定北面城牆是沿今新城四路南側分佈的。

(二)道路是人們習慣而成的產物,後世的道路形成必然與清代撫順城的道路走向有關。目前根據發現北門及北牆位置可確定,其它三面城牆極有可能也是如今附近幾條主要道路的內側。這一區域內一直保留有南關北關的叫法,北關社區北部中間位置便是發現北門遺址所在,按照正方形城郭約1770米,邊長約為443米並已知北牆中心城門點計算,南門位置應在今貴德街與懷德路交匯處附近,此處正好也保有南關的叫法。再者,從撫順城南北二門間中軸線的今日貴德街看,其向南的道路從此處發生偏折。從曹魏鄴城開始,中國古代城市便注重中軸線,明清築城更是如此,貴德街向南走向的偏折和邊長443米距離的估算兩條線索都指向了南門的位置。

(三)撫順典獄修建於日偽時期的1936年,即後來著名的撫順戰犯管理所前身,當時清撫順城輪廓尚在,其位置正好是城西之外。當時選址修建可能考慮到既要距城方便,又要注意看守管理,故選擇沒有城門的西牆外不遠處,據此可以認為撫順典獄東面正門與城牆間道路便是今日寧遠街。

(四)根據撫順市平頂山慘案遺址紀念館展出的日偽時期整個撫順地區繪圖,撫順城火車站即今日撫順北站正好在距城東北角一段距離的東部,正好是今日新華大街北端,根據圖中相隔距離也能大致參照出清撫順城東牆位置。

以這樣一個軍事城堡守衛著奉天與興京間如此大的一塊丘陵間平原無疑是十分恰當的。清撫順城北面距離高爾山大約410米,南面渾河因為當年沒有如今的堤壩,河道寬度比今日要寬,推測清撫順城在夏季豐水期時南面距離渾河大約900米。由此可見清代撫順城的選址正好在山南水北的中心絕佳位置,北面依山卻又與高爾山保持一定的距離,能夠有效避免那個時代遠端兵器以弓箭火銃為主的敵人佔領山上對城內較大的威脅。南面傍水又與渾河保持相對的安全距離,以避免夏季發生洪水時波及城內,撫順城的位置對明清築城選址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三、城市發展

撫順因明代遼東邊防而誕生,因與女真部族馬市交易而繁榮,因努爾哈赤的撫順之戰而毀壞。成為後金領土後,之前的貿易亦隨之消失,故而整個明末清初年間都十分凋零。取代當地貿易成為清朝前期撫順地方經濟支柱的多為糧莊經濟,因撫順是明朝遊擊將軍李永芳帶領歸降後金的,故努爾哈赤沒有像佔領其它遼東地方那樣屠殺破壞,而是“命安輯從歸降民千戶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有親戚奴僕自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並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產器皿。”其中包括“牛一千頭以供食用,每戶分給大母豬兩口,犬四條,鴨五雙,雞十隻”,而作為破壞僅是拆毀了原有的明代城牆。

後來皇太極創辦漢軍八旗,遼東地區漢人幾乎都被編入其中,有了滿人“戶口”。不少漢人們為防止土地被圈佔,主動向清朝報編糧莊,“借助糧莊的管理模式,將人丁、牲畜、土地登記,秋後報糧給內務府”。這樣雖然表面上淪為國家的半農奴,承擔著較重的賦稅,實際上則借機繼續經營著土地,逐漸向雇傭佃戶的地主發展。故而糧莊的數量逐漸增多,特別在康熙平定三藩,國家獲得穩定之後更是急速增長。

另外努爾哈赤打下遼東後曾將大量土地圈定為“旗地”分給八旗兵丁,但旗地所有權屬國家且不許買賣,更無需向國家繳納稅費,故而不列入地方經濟發展之內,而且後來相當一部分人“從龍入關”,撫順原有旗地必然大量減少荒廢。

康熙二十九年,撫順設立守備章京,這與糧莊經濟在遼東地區的發展應是有關係的,再加撫順處在興京盛京龍興之地間地理要衝的位置,撫順再次作為政治單元納入清朝行政體系中。但需要強調的是,撫順設立縣治之前,即直到1907年的幾乎整個清代,撫順實行的一直是旗民分治的制度,即漢人的事由奉天府承德縣治理,而旗人(包括漢軍)由盛京將軍管理,兩者互不干涉。

到了乾隆年間,新的城池建成後,撫順城又有了軍事重鎮的地位。“這一時期的遼寧地區因地處邊境,屬中原王朝和邊疆少數民族政權衝突、對峙的前沿,區域經濟開發滯後,城鎮仍基本屬於地方行政治所和軍事據點,政府規劃的主導作用明顯。”從清代撫順城的修建規制不難看出,周長僅有三裡的方城是典型的軍城建制,而這種方城也代表了清代遼寧地區大多城池的修建規制。根據《欽定盛京通志》中對城池的記載,與撫順同級別的佐領守備城池,如小淩河城、旅順城、巨流河城等尚不如撫順城週三裡的規模。

而作為清代遼寧地區多數軍事城池中的一員,撫順城也有其特點。第一,修建原因包含重要的紀念意義,並非出於單純的國土防禦軍事角度。第二,撫順地區雖然仍是中原王朝和邊疆少數民族的混合區,但並不是衝突對峙的前沿,此地最多的少數民族滿族恰是此時中原王朝的主宰者,像明代那樣屬於漢人和女真人邊疆的撫順城已不復存在,故而清代撫順城建成之後並不是給人以軍事據點形象,相反為當地提供了一個商業場所,城內也開始逐漸繁華。

據地方文獻記載:“清代撫順城內商業比較繁榮。商店、鋪房、作房遍佈街市。較大的店鋪有撫西絲綢店、福祿糧莊和一品味飯店。還有肉市、馬市、柴市、工市。這裡是遼東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集散中心。”

近代隨著東北地區在日本和俄國間危機日重,清末新政中,東三省建省,地方行政區劃也隨之改革,其中“有少量地區因事繁而析置,撫順縣就是如此。光緒二十八年六月一日,盛京將軍增祺、奉天府府尹玉恒奏:奉天省城附郭只承德一縣,事務繁據,甲于諸城,擬劃承德轄地之半,以分治之,名曰興仁縣”興仁縣於光緒三十四年農曆八月移治撫順城,撫順縣從此成立。

撫順縣的確立可以說是確定了本地區的政治單元,但撫順近代的興起得益於煤礦的開採,日本強行修建的安奉鐵路甚至特意支線到撫順煤礦,清代的撫順城則成了與近代城市發展有著鮮明對比的傳統老城區,風頭被渾河南面因採煤而興起的千金寨所蓋過,撫順縣也在1911年移治千金寨。但後來隨著日本對煤礦資源的攫取越來越多,千金寨逐漸淪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露天礦坑而消亡。“1937年12月1日,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發佈403號敕令,撫順建市。”1949年,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同時確立的全國行政區劃,撫順一度成為中央直轄市,可見其當時在全國城市中重要性。雖然城牆在建國後被完全拆毀,代之以新的城市規劃,但撫順的發展從此柳暗花明。1980年,撫順被認定為我國34個傳統特大城市之一。而以清撫順城為中心的城市範圍如今被命名為撫順城街道,成為撫順城記憶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趙現海,第一幅長城地圖《九邊圖說》殘卷.史學史研究,2010,(3).

〔2〕〔清〕張廷玉,等.明史.卷四十一.志第十七地理二.中華書局,1974.4:956.

〔3〕傅波,劉暢,王平魯.撫順地方史概覽.撫順市社會科學院,2001.10:77.

〔4〕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一.太祖本紀.中華書局,1977.12:9-10.

〔5〕趙爾巽,等.清史稿.卷五十五.志三十地理二.中華書局,1977.12:1927.

〔6〕〔清〕劉謹之.欽定盛京通志.卷二十九:16,19.

〔7〕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十四.高宗本紀五.中華書局,1977.12:512.

〔8〕撫順市地名委員會.撫順史略.1983.8:156.

〔9〕朱正義,曹德全,趙廣慶.撫順百科大事典.中華國際出社,2002.5:93.

〔10〕金輝,肖景全.日俄“奉天會戰”中的撫順“興京方面戰役”述略.東北史論,2011(04).

〔11〕徐懿.撫順古城門匾額現身高灣.撫順日報,2009.9.

〔12〕王旭,劉博.北關遺址為清撫順城北門.保護方案初步敲定.遼沈晚報(撫順版),2010-07-12.

〔13〕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滿文老檔.中華書局,1990.3:63.

〔14〕楊孝本.清代遼寧地區城鎮地理研究.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5.

〔15〕朱正義,曹德全,趙廣慶.撫順百科大事典.中華國際出版社2002.5:92.

〔16〕任玉雪.清代東北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05-08. 〔17〕撫順市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撫順民國往事.遼寧人民出版社,2014.12:13.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