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避免隔代寄養造成孩子心理障礙的7種調試方法

避免隔代寄養造成孩子心理障礙的7種調試方法

1.及早讓孩子與隔代老人分開, 但要保持適當的聯繫及情感的溝通。

2.父母要多盡些職責, 多關心體貼孩子, 給他們安全感、信任感。

3.父母要儘量與隔代老人搞好關係, 以減少與孩子的對立衝突。 在孩子面前不要過多指責老人的教育方法, 私下裡可以與老人商討、建議, 請老人理解與孩子分離以及轉變教養方式的重要性。

4.充分認識到老人與孩子分離的困難性。 因為雙方均投注了過多的感情, 彼此會產生過度的相互依戀, 這種情感臍帶很難剪斷。

5.瞭解三代人各自的心理需要,

感情需要。 每一代人都要承擔好自己的責任, 避免角色混亂, 避免替代他人的角色, 同時還要防止自己應有的角色感缺失及角色累贅。

6.請專業心理醫生協助做心理分析、人格分析、角色分析, 做系統的家庭治療, 以促進個人與家庭成員的共同成長。

7.積極尋找家庭中有利於成長的資源, 把關愛當成動力, 接受特定成長環境的現實與問題, 積極去解決。

案例

某女, 28歲, 教師, 恐懼婚姻十年。 表現在三個方面:

(1)談戀愛七年, 同居五年, 無法結婚, 害怕婚姻, 害怕生活負擔, 怕生小孩負擔不起, 怕丈夫不可靠。

(2)與父母關係不好, 從小被父母嫌棄, 恨父親, 又討厭母親。

(3)與爺爺關係很好, 老人今年已去世。 小時候跟爺爺長大, 沒有奶奶, 祖孫倆相依為命。

診斷:角色混亂, 人格偏差。

背景:畫家譜圖時發現了家族中的許多問題——爺爺:中年喪妻, 晚年喪子(小兒子28歲時意外死亡);父親:早年喪母, 中年離異, 後來又與前妻同居但不重婚。 母親:生下來時就有分離焦慮, 因孿生姐姐出生後去世。

母親也體弱多病, 依賴;諮客:早年跟父母和爺爺一起長大, 備受爺爺疼愛。 後父母離異對其打擊很大, 開始恨怨父母, 從此扮演了奶奶的角色, 關照爺爺, 訓斥父母, 也照顧父母。

分析:三代人的生活都不完整, 角色都有混亂, 人格都有偏差, 家庭序位不對, 造成一代一代的惡性循環。 每個人都強烈的渴望家庭溫暖, 可每個人都在相互傷害, 相互抱怨, 每個人都已失去自我, 扭曲了人性。

通過對第三代人——大女兒的諮詢治療, 使她認清了自己, 認清了爺爺和父母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究竟在渴求什麼?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於其他家庭的問題和特殊表現?使她從角色混亂、心靈扭曲中走出來, 在爺爺臨終前與之做了深層次的心靈溝通, 告訴爺爺自己一直在扮演著一個替代“奶奶”的角色;告訴爺爺, 從此自己完成了特殊使命, 以後要真正地開始做自己, 走自己的路。 並與父親也做了敞開心扉的溝通, 消除了幾十年的積怨障礙。 她開始嘗試重新定位自己, 重新選擇生活方式,

重新看待自己和親人, 找回真正的自己, 並決定與男友結婚。

事實告訴我們, 個人需要心靈的溝通與成長, 家庭更需要彼此共同理解、共同成長。

請問各位家長:您是否在與孩子一起經歷心靈的成長?您是否真正對自己, 對孩子的心靈負責?您是否真正讓自己和孩子都感到心靈快樂?

讓我們放下虛榮和過分的自尊, 反省一下自己的心靈世界, 屈尊去為孩子和自己多做一些心靈成長的努力, 去發掘家庭內部的心理基因寶庫, 充分實現全家人的生命價值, 達到成功而健康, 成功而自在的美好狀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