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擀面論文”有沒有大用,都不妨鼓勵

近日, 一篇名為《手擀面加工過程中的非線性力學及熱力學原理》的文章在高校朋友圈火了。 文章將和麵、擀面、煮面的全過程展示出來, 從科學角度解答了為什麼要餳面、為何要卷著擀、擀面翹邊是什麼原因、煮面時為什麼要加少量涼水。

作者張亞輝是西北工業大學的留法博士, 專業為固體力學, 據他說這不算論文, 只是一篇寫著樂的科普文章。 從網友反響來看, 大多數人是喜聞樂見的, 並沒有像曾經嘲諷某些“無聊”研究那樣, 嘲諷博士研究手擀面;網友開明固然是其一, 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

這篇文章畢竟有一定價值。 正如目前許多評論所說, “手擀面論文”或許有助於傳統工藝的傳承, 助力手擀面實現產業化發展。

假如這篇文章的主角不是手擀面, 而是橡皮泥呢?還會有這麼多人讚揚它的“潛力”嗎?

我以為, 對“手擀面論文”這樣的研究, 就算一時看不出能有多大用處, 也不應當加以嘲諷。 一項研究是否具有價值、具有多少價值, “吃瓜群眾”的判斷力是有限的。 外行容易想當然, 可以說是人的天性:對自己看不懂的話題, 通常不明覺厲, 點頭附和不已;對自己能說上幾句的, 就忍不住從個人經驗出發, 舉起質疑精神的大旗。 就拿“手擀面論文”來說, 拋開麵食不談, 其分析對於其他材料和工藝也未必沒有借鑒性;有時, 研究的價值不僅止於研究的物件和目的,

也能在外人“慧眼識珠”“觸類旁通”的過程中得到延伸。

拋開價值不談, 鼓勵類似研究, 也是鼓勵學人打破常規、發散思維。 當輿論氛圍是寬鬆的, 公眾對“奇怪”的研究總是抱以寬容的態度, 學者們想必會更有勇氣放開手腳, 進行種種“不走尋常路”的嘗試, 這對科研創新來說無疑是好事。 魯迅曾說人們呼喚天才, 但是想要天才首先要有誕生天才的土壤, 須知天才也是從嬰兒長大的, 第一聲啼音絕不會就是一首好詩, 不能把他嚇得噤聲了。 尤其這類小研究並未消耗什麼公共資源, 沒有受納稅人的供養, 無論我們看得懂看不懂, 都不妨鼓勵。

科學不必正襟危坐, 它完全可以是愉快的、活潑的、日常的。

知乎上經常有“大神”用數學模型去分析一些生活瑣事, 讀者們都讀得很開心。 科學就該有這麼接地氣的一面, 讓人易於靠近, 從而萌生興趣。 誠然, 偶爾也有人為吸引眼球而搞一些噱頭, 搞所謂的學術娛樂化, 那叫嘩眾取寵, 雖然也有生存空間, 但走的是網紅路子, 不是學者路子, 生命力和口碑都有限, 因為“吃瓜群眾”中藏龍臥虎, 並不好糊弄。

如今, 網路平臺連通了各個領域的專業和非專業人士, 集聚了越來越多對科學、新知感興趣的網友, 對各種“手擀面論文”的探討、補充、糾正每天都在發生, “標題党”們隨時會被戳穿, 有真知灼見者總能受到賞識, 這是一個十分有利於學研交流的環境, “手擀面論文”很應該再多些才好。

文/吳雲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