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朝官員送禮有講究,秦關一座就是白銀百兩,雙柏就是二百兩

大清的官場是極富“人情味”的, 身處其中的每位大人, 都有多得應酬不過來的“師長”、朋友。 對平頭百姓而言, 他鄉逢故知, 乃人生一大快事, 然而, 對清代的官大人們來說, 每遇逢年過節或是“跑部進京”, 走訪一番師長朋友, 恐怕倒是一件苦不堪言, 鬱悶不已的差使, 雖然臉上一定要強顏歡笑, 肚裡卻沒法兒不滿腹苦水又無處傾瀉。 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先看看外地官員進京主要做些什麼。 外官(地方官)的榮辱浮沉, 都掌握在京官手裡, 因此, 外官不得不跟京官搞好關係。

外官進京述職或京官外放為地方官, 都要給交往圈送一遍禮, 送禮的名目繁多, 僅常規項目就有冰敬、炭敬、別敬、團拜等。 “冰敬”意思是孝敬夏天買冰消暑的錢, “炭敬”意思是冬天燒炭的取暖費, “別敬”是離別京城時的“分手禮”, 此外, 逢春節、端午、中秋三節另有“水禮”, 同鄉、同年還有“團拜”名目, 大概意思就是每年新春“團體拜年”。

冰敬、炭敬、別敬饋贈的範圍不同, “技術含量”也相當高。

根據何剛德記載, 道鹹以前, 外官饋贈京官, 冬天炭敬, 夏天冰敬, 三節水禮, 出京別敬等等禮數是齊備的。 但同光以來, 冰敬則惟軍機大臣有之, 大概因為那時候沒冰箱, 夏天冰比較貴, 其餘的只有炭敬。 炭敬數目自八兩起, 最多一般是三百兩。 軍機大臣案例為三百兩, 其餘按官階大小、奉托重輕、交情厚薄多少不等。 後來則漸漸只論官階不論交情了。

“炭敬”比較正式, 都要用一個漂亮的信封, 裡面裝上銀票。 信封上不直接寫禮金數目, 而是要變著法兒的拐彎兜圈子把數目暗示出來, 技術含量就體現這裡——最常見的是寫“梅花詩八韻”, 意味著內有銀票八兩。 若寫“《四十賢人傳》一部”, 當然就是四十兩。 還有一種寫法是“強仕”, 語出《禮記》:“四十強而仕”, 弄得像謎語一樣, 顯然這更高明一些, 因此更大的數目都用這種寫法。 “大衍”, 五十兩, 語出《周易》:“大衍之數五十”。 “耳順”:六十兩, 《論語》:“六十而耳順”。 “百壽圖”一軸、兩軸、三軸……當然就是一百兩、二百兩、三百兩……“雙柏圖一座”,

二百兩。 “秦關一座”, 一百二十兩, 寓意“函谷關高一百二十丈”。 “毛詩一部”, 三百兩, 因為《詩經》的權威注本出自漢代毛亨, 而《詩經》有三百零五首詩。 超過三百兩的, 就屬於非常之贈了, 據說如果座師是軍機而學生已位至督撫的, 炭敬要送“孟津一渡”, 含義:八百諸侯渡孟津伐紂。 信封上寫“謎語”這個送禮模式是固定的, 但是謎語本身並不固定, 而是送禮者自出機杼, 各炫其技, 萬一收禮者猜謎水準不高, 就會鬧出笑話。

“濤貝勒”載濤是醇親王奕譞的七子, 光緒皇帝的親弟弟, 光緒末葉權勢熏天, 執掌兵權。 此人愛好京劇, 而且是個一等一的票友, 據說擅長猴戲, 能飾演孫悟空, 於詩書上卻“未嘗講求”。 一次, 有客造訪, 晤談之後, 給濤貝勒桌上留下紙袋一個, 上寫“千佛名經一部”, 裡面看上去厚厚的一大摞。 濤貝勒沒有打開看也沒收起來, 及至別的客人來訪, 竟把那個紙袋拿起來招搖, 說:“今天有人送我佛經一部”, 然後打開一看, 驀然發現裡面並無佛經, 而是銀票一千兩!傳為一時笑柄。

看來在清朝的官場上混,要是不會送禮就是不懂禮數,送禮不收禮就是不近人情,送禮又收禮才是為官之道。

而是銀票一千兩!傳為一時笑柄。

看來在清朝的官場上混,要是不會送禮就是不懂禮數,送禮不收禮就是不近人情,送禮又收禮才是為官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