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100多頂學者“帽子”滿天飛,大好“河山”不夠用了

近年來, 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才計畫。 據不完全統計, 國家層面的人才計畫有近20個, 包括“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傑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長江學者”(簡稱“長江”)、“青年長江學者”(俗稱“小長江”)等。 “泰山學者”“中原學者”等省市級人才計畫至少有27個, “黃河學者”“昆侖學者”等校級人才計畫有79個。 這100多個全國各級各類的創新人才計畫, 就對應著100多頂“帽子”。 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裡, “帽子”是不少科研人員紛搶的“硬通貨”, 但是, “帽子”過多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

實行人才計畫, 推出一些頭銜和稱號,

也就是“帽子”, 為優秀研究人員提供相應的榮譽和研究條件, 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激勵手段。 這一做法, 近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據悉, 目前我國科技人員隊伍在迅速壯大, 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 已躍居世界第1位。 但“長江學者”“泰山學者”“黃河學者”等不同級別的人才計畫, 名目繁多雜亂無序, 引發了不少質疑和擔憂, 甚至有網友諷刺說, “帽子”滿天飛, 大好“河山”都不夠用了。

質疑和擔憂大多集中在兩點上。 其一, 各級政府、各部門的人才計畫, 在定位、評選物件、學科領域等方面存在重疊交叉。 目前, 各層級的人才計畫數不勝數, 很多計畫支援的物件和領域都指向一個人或一個項目, 導致資源非正常地向少部分人才過度集中,

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

其二, 人才計畫評選出的“帽子”, 承擔了遠超它出本義的重要功能。 “帽子”原本只是對研究人員學術能力的一種認可, 但現實是, 很多高校和研究院所, 把“帽子”和晉升職稱、評獎、待遇等薪酬體系過度掛鉤, 造成了人才沒有“帽子”就沒法活的怪像。 另外, “帽子”還對學科評審、科研專案申請等資源配置有極大的影響, 沒“帽子”的科研人員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 開展工作幾乎寸步難行。

這兩點交叉作用, 最終讓“帽子”成為開展科研工作的必需品。 科研人員想在學術界有所建樹, 必須要耗費很多精力為報材料、申請“帽子”而奔忙。 在這個過程中, 又助長了科研的浮躁之風, 滋生了評選腐敗。 顯然,

過多過濫的“帽子”無助于激勵科研創新, 甚至與人才計畫培養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馳, 所以, 到了必須統籌治理的時候了。

此前, 以科學技術界高中級知識份子為主的參政黨九三學社, 在今年兩會上提出《關於統籌治理人才稱號過多過濫問題的建議》的提案, 給出了幾條治理建議, 涉及到“儘快制定人才計畫統籌管理辦法、推動人才稱號‘去利益化’、提高人才稱號評選科學化水準”等方面。

其中最緊迫的, 應該是推動人才稱號“去利益化”。 切斷人才稱號背後的“利益鏈”, 是從源頭上引導科研人才不再搶“帽子”。 為學科設置、科研啟動經費、個人升遷等建立合理的評價指標, 使其與人才稱號脫鉤, 才能扭轉“帽子”給科研人員帶偏的工作方向和態度。

研究人員潛心研究需要一個清淨的環境, 而清淨環境的營造, 先要祛除“帽子”指標的魅影。 當然, 給予優秀人才的激勵不應該隨“帽子”減少而減少, 關鍵是激勵要建立在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之上, 只有如此, 它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給予人才更好的支持。 (集月音)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