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00年世界最富之人,清朝和外國向其借錢度危機,後代溫飽成問題

1000年來世界最富有之人, 清朝和國外多次向其借錢度危機, 被榨幹, 後代溫飽成問題

1686年春, 廣東巡撫李士禎在廣州頒佈了一項公告, 宣佈凡是“身家殷實”之人, 只要每年繳納一定的白銀, 就可作為“官商”包攬對外貿易。

李士楨于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出生於今昌邑城中薑家大灣北埃,幼治經業,“族人皆以遠大期之”。 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軍第二次攻入河南、山東等地,昌邑失陷,史稱“壬午兵燹(xiǎn)”。 在此次兵燹中,23歲的李士楨被清軍擄去。 第二年初,清軍班師,李士楨隨軍來到遼東,被正白旗佐領李西泉認為義子,遂由薑氏改姓李氏。

李士楨雖一生仕宦在外,但始終未曾忘記自己是薑氏家族的成員。 他一生為官,勤政廉潔,受百姓愛戴,為薑氏家族贏得了聲譽,同時也為族人樹立了行為典範。 李士楨用自己的聲譽與行動,親睦宗族,促進了薑氏家族的團結與發展。

誰也不會想到,

就是這一個政策, 竟然促使一個中國人成為了當時的世界首富。 這個人就是伍秉鑒, 他入選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的“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榜單, 並且他以私人資產2600萬銀元位居榜首。

伍秉鑒(1769—1843年), 又名伍敦元, 祖籍福建, 生於廣州。 清代廣州十三行商人, 廣州的世界首富。 2001年, 美國《華爾街日報》統計了1000年來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 有6名中國人入選, 伍秉鑒就是其中之一。 道光十四年(1834年), 伍秉鑒的私人資產已達2600萬銀元。

伍秉鑒財產的形式很多, 不光是銀子, 還有自己的企業, 這個企業叫“怡和行”, 做中西貿易, 主要經營絲織品、茶葉和瓷器。 他立足廣州, 主要是跟英國人做貿易, 同時又把產業放大到國外, 甚至債務也放到國外, 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他也像中國普通的地主一樣, 在國內買了大量的田產、宅院、茶園、店鋪, 甚至讓銀子變成資本, 到美國投資鐵路、證券和保險業務。 伍秉鑒的怡和行一度成為世界級的跨國財團。

伍秉鑒的上一輩就開始參與對外貿易了。 1783年, 伍秉鑒的父親成立了怡和行, 並為自己取了一個商名叫“浩官”, 這一稱呼被子孫後代一直沿用。

1801年, 伍秉鑒接手怡和行, 善於籠絡其他行商, 1811年, 伍秉鑒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 他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 長期擔任十三行公行的總商。 伍秉鑒又善於與洋人建立良好的情感, 伍秉鑒還是英國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 被認為是當時的中國首富, 財產有2600萬銀元, 建在珠江岸邊的豪宅,

可與章回小說《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英國商人稱讚他“善於理財, 聰明過人”, 又說“他天生有懦弱的性格”。

1811年, 伍秉鑒擔任英國公司羽紗銷售代理人, 他將利潤按比例分給全體行商。 後來一位老行商劉德章因為得罪英國公司失去了貿易份額, 伍秉鑒又出面斡旋, 使公司恢復了他的份額。 另一位行商黎光遠因經營不力破產, 按當時朝廷的規定, 要被充軍伊犁, 伍家便籌款捐助他在流放地的生活。 從1811年到1819年, 伍秉鑒向瀕臨破產的行商放債達200余萬銀元, 使多數資金薄弱的行商不得不依附於他。 伍秉鑒就是這樣在洋行中恩威並施, 影響力舉足輕重。 直到十三行沒落, 他一直擔當行商領袖, 即十三行公行的總商。

世界首富伍秉鑒, 2001年在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 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 其中, 有四位華人入選, 他們分別是和珅、劉瑾、宋子文和伍秉鑒。 這四個人中, 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 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

伍秉鑒積極地與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依靠超前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他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等,而且還對美國的鐵路、證券交易、保險行業都有所涉及。

他是洋人心目中的世界首富,曾經還一度被西方學者稱為“天下第一大富翁”。東印度公司有時候沒錢周轉的時候,都向他借過錢。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伍秉鑒包庇外商走私鴉片,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擔保的美國商船被官府查獲走私鴉片,伍秉鑒被迫交出罰銀16萬兩。林則徐封鎖商館,斷絕糧、水等供應,伍秉鑒暗中供應給外國人食品和飲水。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政府因為資金貧乏,不得不以三品官位作為借伍秉鑒錢財的條件。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

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不幸病逝。他留下的財產保守估計都已經有2600萬銀元。此時,千瘡百孔的清政府開始不斷地向伍家要錢。久而久之,伍家的錢被清政府壓榨一空。伍秉鑒的後人們,只好拿著剩下的一點點錢過著普通農民的生活,後代溫飽成問題。

戰後,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中外債300萬中的100萬,朝廷恩賜三品頂戴。同年在廣州伍氏花園病逝,譚瑩撰墓碑文說:“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系興亡之局。”他的五兒子伍紹榮接手事業,以刻書聞名。

《南京條約》規定,廣州行商不得壟斷貿易,開放五口對外通商,十三行不再擁有外貿特權。鴉片戰爭讓十三行遭到前所有未的衝擊,居十三行之首的怡和行更所當其沖,

1842年12月23日,他寫信給在麻塞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

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

伍秉鑒積極地與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依靠超前的經營模式和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他不僅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等,而且還對美國的鐵路、證券交易、保險行業都有所涉及。

他是洋人心目中的世界首富,曾經還一度被西方學者稱為“天下第一大富翁”。東印度公司有時候沒錢周轉的時候,都向他借過錢。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伍秉鑒包庇外商走私鴉片,曾遭到林則徐多次訓斥,1817年,一艘由怡和行擔保的美國商船被官府查獲走私鴉片,伍秉鑒被迫交出罰銀16萬兩。林則徐封鎖商館,斷絕糧、水等供應,伍秉鑒暗中供應給外國人食品和飲水。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政府因為資金貧乏,不得不以三品官位作為借伍秉鑒錢財的條件。出資修建堡壘、建造戰船。

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不幸病逝。他留下的財產保守估計都已經有2600萬銀元。此時,千瘡百孔的清政府開始不斷地向伍家要錢。久而久之,伍家的錢被清政府壓榨一空。伍秉鑒的後人們,只好拿著剩下的一點點錢過著普通農民的生活,後代溫飽成問題。

戰後,曾獨自承擔《南京條約》中外債300萬中的100萬,朝廷恩賜三品頂戴。同年在廣州伍氏花園病逝,譚瑩撰墓碑文說:“庭榜玉詔,帝稱忠義之家;臣本布衣,身系興亡之局。”他的五兒子伍紹榮接手事業,以刻書聞名。

《南京條約》規定,廣州行商不得壟斷貿易,開放五口對外通商,十三行不再擁有外貿特權。鴉片戰爭讓十三行遭到前所有未的衝擊,居十三行之首的怡和行更所當其沖,

1842年12月23日,他寫信給在麻塞諸塞州的美國友人J·P·Cushing說,若不是年紀太大,經不起漂洋過海的折騰,他實在十分想移居美國,通篇愴然難禁之情。1843年9月,風燭殘年的一代世界首富伍秉鑒,溘然長逝,終年74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