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時期德軍的一個步兵師能對抗日軍的一個甲級師團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搞清楚幾個問題。 一、日軍什麼樣的部隊才能算得上是甲級師團。 二、日軍甲級師團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 三、德軍一個步兵師的人員編制和武器配備情況。 四、實力對比。 五、結論。 只要搞清這幾個問題。 我相信在座的各位答這個問題也很容易了。

先說日軍。

一, 什麼樣的部隊才能算得上是甲級師團。 日軍的甲種師團, 也叫挽馬師團。 採用四四制配製。 其兵員組成是由日俄戰爭及一戰未裁撤的部隊組成。 故此實戰經驗與戰鬥素質均為日軍作戰主力。

甲級師團戰鬥人員加上非戰鬥人員:人數大約在28000人左右。 但是也有一說。 實際一個甲級師團的人數達不到這個數字。 一般在22000~25000人左右。

日本有這樣的甲級師團17個:近衛軍團、第一師團、第二師團、第三師團、第四師團、第五師團、第六師團、第七師團、第八師團、第九師團、第十師團、第十一師團、第十二師團、第十四師團、第十六師團、第十九師團、第二十師團。

日軍一個甲級師團, 武器配備基本如下:步騎槍14900支、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16門山炮、野炮36門。

裝備大至如下。 有些師團裝備與此資料有些出入。

日軍兵員素質:選拔標準比較嚴格。

兵員要求年輕、體力好。 而且由於訓練採用法西斯的訓練模式, 士兵包括後勤兵、輜重兵都能打能殺, 作風較狠辣。 但限於人種問題, 兵員低矮。 團隊配合之間尚有缺陷。

再說德軍。

德軍一個步兵師到底有多少兵員。 咱們以1943年參加過庫爾斯克戰役的320步兵師為例。

這裡的320師雖然損失嚴重, 但尚且能戰的步兵師。 1943年8月底320師防守東線時的兵力如下(這個師要正面防禦10公里的防線, 阻擋俄軍的進攻):

全師9945人, 32門榴彈炮(其中24門105mm口徑, 8門150mm口徑)、21門75mm口徑重型反坦克炮、21門50mm口徑中型反坦克炮、14門步兵炮(70~150mm不等)、69門80mm中型迫擊炮、495挺機槍、9858支步槍和衝鋒槍。 槍械方面德國不缺。 有的師甚至槍支數要比兵員數多。

德軍兵員素質:身體高大強壯、忠誠, 服從命令。 訓練嚴格。 高度的團隊配合和自願性。 從單兵體能和技巧上不輸給任何國家的軍隊。

實力對比:

日軍:蘇日諾門罕戰役, 日本當時的國力情況如下:

1938年,蘇聯的戰車總數已經超過了一萬輛,而日本的坦克裝甲車總數大約只在500輛左右。日本的八九式,九七式坦克裝備一門57mm炮和兩門7.7mm機槍,57mm炮的破壞力只有蘇聯坦克裝備的47mm炮的65%左右。蘇聯BT型坦克的車重對引擎馬力比為每噸32馬力,而日本的九五式只有17馬力。和蘇聯T34坦克相比,日軍的坦克好象是一隻活動的鐵皮棺材。

蘇聯僅動用了一些蒙古國的二流部隊。本國只動用了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日本投入了三個包括甲種師團的師團。結果是俄軍只動用了相當三分之一裝甲軍的力量,就單方面的完虐日軍。

德軍:再說德軍,也拿相同對手蘇聯做對比。德軍的帝國師,阿道夫希特勒衛隊師這些精銳的SS部隊,在進攻時一個師可以對抗蘇軍一個裝甲軍,在這一點上,可以用哈爾科夫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戰例來證明。而防守時德軍一個師幾乎可正面對抗十幾倍的蘇軍進攻,這在烏克蘭和波蘭的戰例中也可以證明。

結論:德軍一個普通的步兵師就可以輕鬆完虐一個日軍的甲種師團。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恒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恒實的贊許!您的關注是對恒實的支持!

1938年,蘇聯的戰車總數已經超過了一萬輛,而日本的坦克裝甲車總數大約只在500輛左右。日本的八九式,九七式坦克裝備一門57mm炮和兩門7.7mm機槍,57mm炮的破壞力只有蘇聯坦克裝備的47mm炮的65%左右。蘇聯BT型坦克的車重對引擎馬力比為每噸32馬力,而日本的九五式只有17馬力。和蘇聯T34坦克相比,日軍的坦克好象是一隻活動的鐵皮棺材。

蘇聯僅動用了一些蒙古國的二流部隊。本國只動用了一個摩托化步兵師和一個裝甲旅。日本投入了三個包括甲種師團的師團。結果是俄軍只動用了相當三分之一裝甲軍的力量,就單方面的完虐日軍。

德軍:再說德軍,也拿相同對手蘇聯做對比。德軍的帝國師,阿道夫希特勒衛隊師這些精銳的SS部隊,在進攻時一個師可以對抗蘇軍一個裝甲軍,在這一點上,可以用哈爾科夫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的戰例來證明。而防守時德軍一個師幾乎可正面對抗十幾倍的蘇軍進攻,這在烏克蘭和波蘭的戰例中也可以證明。

結論:德軍一個普通的步兵師就可以輕鬆完虐一個日軍的甲種師團。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恒實說"與您一同追尋歷史的真相。您的閱讀是對恒實的贊許!您的關注是對恒實的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