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多景點免票 政府越來越“大方”百姓獲得感增強

1991年6月,青島中山公園南大門,當時市民逛中山公園仍需買門票。 (資料圖片)

2018年春,免費開放的中山公園裡遊人如織。 半島全媒體記者 何毅 報導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青島市眾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陸續免費開放:中山公園、植物園取消了門票,為市民遊園休閒提供了很大方便;公共廁所終結收費多年的歷史,圖書館、博物館和紀念館也免費開放……“憑票入內”一去不復返,讓百姓有了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這反映出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水準的提高,也體現出政府對自身公共服務職能的重新定位。

■公園

中山公園成了“自家花園”

20世紀初修建的中山公園,曾是青島人休閒遊樂的“圖騰”,土生土長的青島人翻開舊時的家庭相冊,不乏去中山公園看櫻花、菊展或燈會的照片。 王先生1951年出生,父親是中山公園的職工,因為父親去世得早,他從15歲就接班了,之後一直在中山公園工作到退休,見證了中山公園的變遷。

“1956年4月20日起,青島中山公園開始實行售票參觀,門票價格為整票4分、半票2分。 ”王先生回憶說。 當時,不少市民質疑,中山公園為什麼要賣門票?針對這個問題,青島市城市建設局園林管理所還專門在媒體上答讀者問:“中山公園每年的開支是相當大的,每年建築物的養護和動物的飼養,都需要很多的資金……(實行售票參觀)對每個遊園人來說負擔不大,但對國家建設和節省國家開支方面卻有很大好處。

“雖然門票幾分錢一張,但那時候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還有閒錢逛公園?有的人忍不住,就翻牆進去了。 ”今年73歲的門先生回憶起小時候的清貧生活,感慨良多。 不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每到四五月份櫻花盛開的時候,到中山公園的遊客還是很多,就跟過年一樣,“因為來看櫻花的遊客太多,公園不得不請保安、民警在入口處維持秩序,檢票人員站在板凳上,請遊客將票舉過頭頂檢票。

高峰期時,要等公園裡出來一撥遊客後,下一撥遊客才能進。 ”當時在中山公園工作的王先生回憶道。

“中山公園‘得寵’的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 ”王先生說,隨著市級機關東遷,前海很快就有了五四廣場、音樂廣場、海趣園等新景點,收費的中山公園不再是大家出遊的唯一選擇,客流量明顯減少,變得冷清起來。 據當時媒體報導,2005年的五一假期最後幾天,中山公園的日客流量只有1萬人左右,而2000年前怎麼也不會少於10萬人。

進入21世紀,青島開始嘗試公園免費開放,海泊河公園、李滄文化公園、魯迅公園和百花苑等相繼拆牆透綠、免費開放,為市民遊園休閒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008年4月12日,對於青島市民和外地遊客來說,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從這一天開始,青島兩個植物品種豐富、自然景觀優美的城市園林——中山公園、植物園取消收了幾十年的門票,加入了免費開放的行列,“憑票入內”一去不復返了。

免費開放恰逢週末雙休日,在兩個公園滿園春色的吸引下,兩天共有25萬人次入園賞花踏青,創下了這兩家公園一年中這一時段遊園人數的最高紀錄。 “4月12日那天,整個公園裡全是人,還有不少人往中山公園趕,公園門前堵得一塌糊塗。 大客車、私家車,公園附近到處停滿了車,據說有的市民甚至把車停到了八大關景區裡。 ”說到這裡,王先生的語氣有些激動,當時他和同事雖然也料到人會多,但沒料到人會多到這種程度!

逛公園不再“憑票入內”,在市民中贏得一片讚譽。 家住京山路的馬先生說:“我從小就在中山公園和小西湖旁邊長大,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免費開放後,這裡真成了老百姓的後花園,我們一天可以來好幾次。”家住龍潭路附近的馮先生說,“幾塊錢的門票雖說不貴,但心裡總覺得不爽。公園就要像自家花園一樣,想啥時逛就啥時逛,讓百姓充分享受悠閒愜意。”

公園免費開放,表面上看,相關部門少了點兒收入,但帶來了人氣,拉動了交通、周邊餐飲等相關消費和就業。除了大型公園免費開放,青島各區市近幾年還利用零散土地,建設百姓家門口的街角公園、口袋公園,大大美化了居住環境。

■景點

從“以閣養人”到回歸公益

棧橋及其南端的回瀾閣,是百年青島的地標式建築,承載著青島人的獨特鄉愁與共同記憶,也是外地人到青島必遊的地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棧橋回瀾閣旁邊拍一張個人照片或全家福,幾乎是青島以及周邊縣市人們的標配。

棧橋公園很長時間一直實行開放式管理,供廣大市民和遊客免費遊覽。今年60多歲的祝先生曾經住在棧橋附近,他回憶道:“改革開放之初,社會氛圍比較寬鬆。棧橋公園東邊自發形成一個“英語角”,許多英語愛好者在此聚會練口語;公園西側靠近浴場處曾建有露天水泥舞臺,夏天晚上經常有免費的群眾文藝演出和露天電影,成為市民和遊客消夏的絕佳去處。”

2000年4月1日起,棧橋公園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青島市民憑身份證免費進入,而外地遊客則需花2元錢買門票。當時不少人認為,對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分類收費”,有“地域歧視”之嫌,影響城市形象。為此,青島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後多次建議取消這種“不公平待遇”,讓棧橋回歸免費。這些建議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3月5日開始,棧橋公園對外地遊客收費3年後,恢復開放式管理,重新免費開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棧橋南端的回瀾閣是免費開放的,用於展示名家書畫。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棧橋經營照相攤的戰師傅回憶道,“當時,市民遊客逛到此處,進入閣內一邊遮陰納涼一邊欣賞字畫,那感覺是相當愜意的。一樓逛完了,沿著閣心的旋轉樓梯上二樓,透過窗戶向大海眺望,可以看到和棧橋上不一樣的風景。”

後來,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青島市文化局決定,將回瀾閣與32名文化系統下崗職工“捆綁”在一起,以“閣”養人。2009年6月,作為當時的使用權所有人,市美術館與一家民營企業簽訂合作經營協議,由該企業負責回瀾閣的對外商業經營及門票銷售。之後,這家企業又將回瀾閣一、二樓展廳租與另一自然人。沒過多久,這位自然人又將回瀾閣租給若干散戶經營。

“原本免費開放的回瀾閣變成了收費設施,市民和遊客入內參觀需要買門票,票價從1元漲到2元,最後漲到4元。”戰師傅告訴記者,“收費參觀的回瀾閣裡面,一些商販擺攤賣貝殼、珊瑚、標本等海濱紀念品,有的直接將窗臺當成售賣的吧台。而且,由於商戶們不注意修繕保護,回瀾閣內的柱子、門窗都有損壞。”另一位在棧橋擺攤拍照的師傅告訴記者,“發展到後來,不僅回瀾閣內部擺滿攤位,連外面也被商販瓜分。外面這一圈紅柱子中間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熱鬧是熱鬧了,但是看上去有點亂糟糟的,不像個文物了。”

2014年,對回瀾閣管理混亂的不滿聲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2015年,青島市美術館向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承租方交還回瀾閣,並支付拖欠的使用費等,最終啃下這塊“硬骨頭”,收回了回瀾閣的管理使用權,並移交給市南區政府。

2016年4月30日起,回瀾閣對外免費開放,通過主題展陳的方式,展示青島近現代歷史、人文、民俗等獨特的城市風貌。歷經一波三折,回瀾閣終於告別商業運營,回歸公益屬性。此後,市文廣新局研究決定,全市所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開展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

■公交

優先發展解決了“少慢擠”

說起公共服務的免費,在出行方面的影響最明顯。

60多歲的青島市民祝先生感慨良多。上個世紀,青島的公車又少又慢又擠,主要線路始發站都有維持秩序的老人,還要在後面推最後上車者和車門,否則車門都關不上。

一開始,青島的公交票價按照乘坐里程實行累進計費,月票分市內和市郊兩種,使用範圍有所不同。1993年1月1日起,青島市公車取消市內路線累進制票價,實行上車一票制,市郊路線仍實行累進制票價,市內和市郊兩種月票簡化為一種月票,職工月票每張21元,學生月票每張6元。

進入21世紀,青島市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公交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公交優先路權,大大提高了市民出行與公交運營效率。2016年5月1日起,青島市在中心城區實施“公共交通1小時換乘優惠”政策,不僅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還有助於緩解交通擁堵、減少尾氣污染。

如今,在青島的公車上,經常會看到老年人刷“敬老卡”免費乘車。老年人免費乘公車的優待範圍,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一開始,在青島市居住的65周歲至69周歲老人持“老年卡”乘車半價,70周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卡”乘車免費,乘車優待所需費用由市政府和市屬公交企業各分擔50%。值得稱道的是,從外地進入青島市年滿65周歲的老人,即便沒有青島市戶籍,也可以享受乘車優待。

2013年,一封建議提高老年人乘車優待水準的普通群眾來信,受到了青島市領導的高度關注。2014年,青島市政府將“對65周歲及以上老人乘坐公車實施免費”列為市辦實事,由青島市老齡辦牽頭、市交通運輸委和市財政局參與承辦,新增市財政補貼660萬元納入專項經費予以保障。

這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優待老年人出行政策,于當年5月1日在全市所有區市統一實施,公交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免費乘車服務,有的區市還同時實行了60~64周歲老年人乘車半價優惠,受到廣大老年人的普遍讚譽。

■文化

買書訂報看電影可領補貼

73歲的門先生退休前是一名高級教師,平時喜歡讀書看報,但上世紀70年代,青島市圖書館的書籍種類很少,而且多是些舊書,缺少科技類書籍,辦個借書證還得找熟人托關係。如今他更喜歡泡圖書館了,不僅新書多了,還不用為借書證這些瑣事發愁了。

為了保障廣大市民的文化權益,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重點加強全市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漸構建起覆蓋城鄉、協調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08年,“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被列入青島市市辦實事。當年,41處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據當時到現場採訪的記者回憶,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當天人氣爆棚。

據悉,青島市是國內第一個以年度政府實事形式推進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的城市,本著“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政府主導、文化惠民”的原則,有效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權益。與全國同類城市相比,青島市免費開放的文化單位數量多、門類全、內容豐富。

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後,運行維護費用也相應增加。為了做好經費保障工作,青島市在加大本級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援,多管道籌措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專項資金。

2017年以來,青島市開展文化消費促進活動,市民在青島文化惠民合作文化企業和商戶,進行訂報、看電影、看書、看演出以及參與文化藝術培訓和體驗等文化消費,可以通過領取文化惠民消費券或文化惠民卡的方式享受政府財政補貼,補貼額度為單次文化消費最高50%、年度總額度不超過500元。

■點評 政府職能重新定位 公共服務回歸公益

跟公園、景點類似,改革開放以來,公廁也經歷了“收費—免費”的過程。近幾年,為切實解決市區公廁佈局不均、“如廁難”等問題,青島市大力開展“廁所革命”,新建改建公廁幾百座,並實行標準化管理。

無論是公園免費開放,還是公廁免費使用,或是博物館、紀念館的免費參觀,其實都是為了讓城市公共設施更好地為市民服務,讓城市經濟建設成果實現最大化的全民共用,這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背後也潛藏著政府對自身職能的重新定位。

各種“免費”需要強勁的政府財力支撐,這顯然離不開城市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因為公園、公廁取消門票、免費開放,意味著政府每年要為此支付一筆不菲的維護費用。從這一點上看,公園、公廁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免費開放,體現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一些長期關注城市建設的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普遍認為,不管是公園,還是公廁,它們本來就姓“公”,屬於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益事業,只有免費開放,才能真正體現其公益性。青島市委黨校基礎教研部主任趙立波認為,公園免費開放,其意義不僅僅是取消幾塊錢一張的門票,而是讓公園真正回歸於“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市民共用經濟發展成果,這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體現。

回溯青島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除了“還園於民、還廁於民、還景於民”,青島開闢快速公交專用道、實施背街小巷改造、改造舊住宅區和筒子樓、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建設社區公共廣場綠地和公共文化設施、增加城市無障礙設施、開放部分公共體育設施等等,都是政府公共財政回饋民生的集中體現。

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及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免費大餐”還將不斷增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編輯: 劉曉明]

家住京山路的馬先生說:“我從小就在中山公園和小西湖旁邊長大,對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感情。免費開放後,這裡真成了老百姓的後花園,我們一天可以來好幾次。”家住龍潭路附近的馮先生說,“幾塊錢的門票雖說不貴,但心裡總覺得不爽。公園就要像自家花園一樣,想啥時逛就啥時逛,讓百姓充分享受悠閒愜意。”

公園免費開放,表面上看,相關部門少了點兒收入,但帶來了人氣,拉動了交通、周邊餐飲等相關消費和就業。除了大型公園免費開放,青島各區市近幾年還利用零散土地,建設百姓家門口的街角公園、口袋公園,大大美化了居住環境。

■景點

從“以閣養人”到回歸公益

棧橋及其南端的回瀾閣,是百年青島的地標式建築,承載著青島人的獨特鄉愁與共同記憶,也是外地人到青島必遊的地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棧橋回瀾閣旁邊拍一張個人照片或全家福,幾乎是青島以及周邊縣市人們的標配。

棧橋公園很長時間一直實行開放式管理,供廣大市民和遊客免費遊覽。今年60多歲的祝先生曾經住在棧橋附近,他回憶道:“改革開放之初,社會氛圍比較寬鬆。棧橋公園東邊自發形成一個“英語角”,許多英語愛好者在此聚會練口語;公園西側靠近浴場處曾建有露天水泥舞臺,夏天晚上經常有免費的群眾文藝演出和露天電影,成為市民和遊客消夏的絕佳去處。”

2000年4月1日起,棧橋公園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青島市民憑身份證免費進入,而外地遊客則需花2元錢買門票。當時不少人認為,對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分類收費”,有“地域歧視”之嫌,影響城市形象。為此,青島多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後多次建議取消這種“不公平待遇”,讓棧橋回歸免費。這些建議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2003年3月5日開始,棧橋公園對外地遊客收費3年後,恢復開放式管理,重新免費開放。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棧橋南端的回瀾閣是免費開放的,用於展示名家書畫。上世紀80年代起就在棧橋經營照相攤的戰師傅回憶道,“當時,市民遊客逛到此處,進入閣內一邊遮陰納涼一邊欣賞字畫,那感覺是相當愜意的。一樓逛完了,沿著閣心的旋轉樓梯上二樓,透過窗戶向大海眺望,可以看到和棧橋上不一樣的風景。”

後來,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青島市文化局決定,將回瀾閣與32名文化系統下崗職工“捆綁”在一起,以“閣”養人。2009年6月,作為當時的使用權所有人,市美術館與一家民營企業簽訂合作經營協議,由該企業負責回瀾閣的對外商業經營及門票銷售。之後,這家企業又將回瀾閣一、二樓展廳租與另一自然人。沒過多久,這位自然人又將回瀾閣租給若干散戶經營。

“原本免費開放的回瀾閣變成了收費設施,市民和遊客入內參觀需要買門票,票價從1元漲到2元,最後漲到4元。”戰師傅告訴記者,“收費參觀的回瀾閣裡面,一些商販擺攤賣貝殼、珊瑚、標本等海濱紀念品,有的直接將窗臺當成售賣的吧台。而且,由於商戶們不注意修繕保護,回瀾閣內的柱子、門窗都有損壞。”另一位在棧橋擺攤拍照的師傅告訴記者,“發展到後來,不僅回瀾閣內部擺滿攤位,連外面也被商販瓜分。外面這一圈紅柱子中間掛滿了各式各樣的紀念品,熱鬧是熱鬧了,但是看上去有點亂糟糟的,不像個文物了。”

2014年,對回瀾閣管理混亂的不滿聲音,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視。2015年,青島市美術館向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承租方交還回瀾閣,並支付拖欠的使用費等,最終啃下這塊“硬骨頭”,收回了回瀾閣的管理使用權,並移交給市南區政府。

2016年4月30日起,回瀾閣對外免費開放,通過主題展陳的方式,展示青島近現代歷史、人文、民俗等獨特的城市風貌。歷經一波三折,回瀾閣終於告別商業運營,回歸公益屬性。此後,市文廣新局研究決定,全市所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開展任何以營利為目的的經營活動。

■公交

優先發展解決了“少慢擠”

說起公共服務的免費,在出行方面的影響最明顯。

60多歲的青島市民祝先生感慨良多。上個世紀,青島的公車又少又慢又擠,主要線路始發站都有維持秩序的老人,還要在後面推最後上車者和車門,否則車門都關不上。

一開始,青島的公交票價按照乘坐里程實行累進計費,月票分市內和市郊兩種,使用範圍有所不同。1993年1月1日起,青島市公車取消市內路線累進制票價,實行上車一票制,市郊路線仍實行累進制票價,市內和市郊兩種月票簡化為一種月票,職工月票每張21元,學生月票每張6元。

進入21世紀,青島市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加強公交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公交優先路權,大大提高了市民出行與公交運營效率。2016年5月1日起,青島市在中心城區實施“公共交通1小時換乘優惠”政策,不僅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還有助於緩解交通擁堵、減少尾氣污染。

如今,在青島的公車上,經常會看到老年人刷“敬老卡”免費乘車。老年人免費乘公車的優待範圍,經歷了一個不斷擴大的過程。一開始,在青島市居住的65周歲至69周歲老人持“老年卡”乘車半價,70周歲以上老年人持“老年卡”乘車免費,乘車優待所需費用由市政府和市屬公交企業各分擔50%。值得稱道的是,從外地進入青島市年滿65周歲的老人,即便沒有青島市戶籍,也可以享受乘車優待。

2013年,一封建議提高老年人乘車優待水準的普通群眾來信,受到了青島市領導的高度關注。2014年,青島市政府將“對65周歲及以上老人乘坐公車實施免費”列為市辦實事,由青島市老齡辦牽頭、市交通運輸委和市財政局參與承辦,新增市財政補貼660萬元納入專項經費予以保障。

這項“得民心、順民意”的優待老年人出行政策,于當年5月1日在全市所有區市統一實施,公交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免費乘車服務,有的區市還同時實行了60~64周歲老年人乘車半價優惠,受到廣大老年人的普遍讚譽。

■文化

買書訂報看電影可領補貼

73歲的門先生退休前是一名高級教師,平時喜歡讀書看報,但上世紀70年代,青島市圖書館的書籍種類很少,而且多是些舊書,缺少科技類書籍,辦個借書證還得找熟人托關係。如今他更喜歡泡圖書館了,不僅新書多了,還不用為借書證這些瑣事發愁了。

為了保障廣大市民的文化權益,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大力發展公益文化事業,重點加強全市圖書館、文化館和博物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逐漸構建起覆蓋城鄉、協調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008年,“免費開放公共文化設施”被列入青島市市辦實事。當年,41處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紀念館向社會免費開放。據當時到現場採訪的記者回憶,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當天人氣爆棚。

據悉,青島市是國內第一個以年度政府實事形式推進文化場館免費開放的城市,本著“把實事辦好、把好事辦實、政府主導、文化惠民”的原則,有效保障了市民的文化權益。與全國同類城市相比,青島市免費開放的文化單位數量多、門類全、內容豐富。

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後,運行維護費用也相應增加。為了做好經費保障工作,青島市在加大本級財政投入的同時,積極爭取中央資金支援,多管道籌措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專項資金。

2017年以來,青島市開展文化消費促進活動,市民在青島文化惠民合作文化企業和商戶,進行訂報、看電影、看書、看演出以及參與文化藝術培訓和體驗等文化消費,可以通過領取文化惠民消費券或文化惠民卡的方式享受政府財政補貼,補貼額度為單次文化消費最高50%、年度總額度不超過500元。

■點評 政府職能重新定位 公共服務回歸公益

跟公園、景點類似,改革開放以來,公廁也經歷了“收費—免費”的過程。近幾年,為切實解決市區公廁佈局不均、“如廁難”等問題,青島市大力開展“廁所革命”,新建改建公廁幾百座,並實行標準化管理。

無論是公園免費開放,還是公廁免費使用,或是博物館、紀念館的免費參觀,其實都是為了讓城市公共設施更好地為市民服務,讓城市經濟建設成果實現最大化的全民共用,這得益於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背後也潛藏著政府對自身職能的重新定位。

各種“免費”需要強勁的政府財力支撐,這顯然離不開城市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因為公園、公廁取消門票、免費開放,意味著政府每年要為此支付一筆不菲的維護費用。從這一點上看,公園、公廁等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免費開放,體現出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

一些長期關注城市建設的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普遍認為,不管是公園,還是公廁,它們本來就姓“公”,屬於政府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益事業,只有免費開放,才能真正體現其公益性。青島市委黨校基礎教研部主任趙立波認為,公園免費開放,其意義不僅僅是取消幾塊錢一張的門票,而是讓公園真正回歸於“公”,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市民共用經濟發展成果,這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的體現。

回溯青島的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除了“還園於民、還廁於民、還景於民”,青島開闢快速公交專用道、實施背街小巷改造、改造舊住宅區和筒子樓、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建設社區公共廣場綠地和公共文化設施、增加城市無障礙設施、開放部分公共體育設施等等,都是政府公共財政回饋民生的集中體現。

隨著城市經濟實力的增強,及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免費大餐”還將不斷增多,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編輯: 劉曉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