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民國西北馬家軍中五馬,承上啟下創造了西北馬家軍的輝煌

西北馬家軍可以說是特殊年代裡的特殊產物, 也正應驗了那句老話“時勢造英雄”, 風雲變幻之中, 只有抓住了時機的人, 才能脫穎而出。

“中五馬”是指民國前期北洋政府時期活躍在西北地方的西北馬家軍中的五位掌握著大權的重要人物, 他們得益于同治回變以及“安寧營”的興建, 外加上上一輩的福蔭以及自己的拼搏努力, 終究是將西北馬家軍這塊招牌擦得雪亮。

馬麒(1869-1931)

馬麒, 回族, 甘肅省河州人, 自幼習武, 考中過武生, 早年隨其父“老五馬”之一的馬海晏加入提督董福祥的甘軍。 1895年, 馬麒隨董福祥平定河湟回亂, 獲六品軍功牌。 1897年, 跟隨董福祥入京駐防, 主要負責慈禧的保衛工作。

1900年, 八國聯軍入侵, 馬麒隨董福祥與八國聯軍交戰, 當年馬海晏去世, 他承襲了馬海晏的簡練軍哨官職務, 之後, 他先後駐防於紮化隆紮巴和循化, 於1906年升任循化參將。

辛亥革命時期,

馬麒加入馬安良的“精銳西軍”, 出任幫統, , 出兵鎮壓寧夏、陝西革命軍。 1912年, 馬麒被北洋政府任命為西寧鎮總兵, 後又升任青海蒙番宣慰使, 期間, 他組建起甯海軍, 自立門戶, 樹立起自己在青海的權威。

1914年, 馬麒被任命為玉樹駐防司令, 1915年又升任為甘邊寧海鎮守使。 馬麒在青海起用了一大批馬氏家族成員, 軍事武裝力量逐漸壯大, 形成了“青馬”軍閥體系, 在之後近40年“青馬”成為青海的絕對統治。

1928年, 馬麒出任青海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廳長, 同年甯海軍接受改編, 被劃分到馮玉祥所屬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勢力範圍, 馬麒出任暫編第二十三師中將師長。 1929年, 青海省正式成立, 馬麒被任命為青海省政府委員。 1930年, 他又被任命為青海省政府主席。

中原大戰時期, 馬麒明面上支持馮玉祥, 暗地裡又與蔣介石眉來眼去, 後國民政府授予他陸軍中將銜。 1931年8月, 馬麒因病去世, 他的兒子馬步芳得到蔣介石扶持, 青馬因此得到進一步發展。

馬麟(1873-1945)

馬麟, 回族, 字勳臣, 甘肅省河州人,

馬海晏次子, 馬麒弟弟, 早年在家私塾中就讀, 後加入董福祥的甘軍。 1895年, 馬麟跟隨哥哥馬麒平定河湟回亂。 1900年, 八國聯軍入侵, 馬麟跟隨父兄入京, 與八國聯軍交戰。

馬海晏去世後, 馬麒繼統父軍, 馬麟跟著哥哥任哨官。 1909年, 馬麟升任循化營管帶, 都司銜。 辛亥革命時期, 馬麟參與了鎮壓寧夏、陝西革命軍的行動。 起義被平定後, 升任為寧夏洪廣營遊擊。

1912年, 馬麒建立甯海軍, 馬麟加入其中, 出任要職。 1913年, 馬麟被任命為甘肅涼州鎮守使。 北洋政府時期, 他還被授予了陸軍少將銜。 1928年後, 馬麟出任了河州宣慰副使、青海省政府委員兼建設廳長、省軍墾委員會委員長等職。

中原大戰時期, 馬麟還被任命為甘肅保安司令、甘肅騎兵暫編第1師師長等職,

1931年, 他被任命為了青海省政府主席。 馬麟主持青海政務5年多時間, 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大的政績, 反倒是使得青海省財政難以為繼。

1936年, 馬麟被迫休假, 政務由馬步芳代理。 同年10月, 馬麟出國修養。 1937年, 馬麟再次回到青海, 而實際大權已經為馬步芳所掌握, 因而不久之後, 退出青海權力中心, 回到家鄉癿藏定居。 1945年, 馬麟因病在家去世。

馬廷勷(1890-1930)

馬廷勷,回族,字少翰,甘肅省河州人,他是同治回變中的重要人物馬占鼇兒子曾任職北洋政府上將銜甘肅提督的馬安良的第三子,人們常常稱呼其為“三少君”。他從小在馬安良的部隊中掛職,依靠家族背景在清廷有著貢生出身,曾出任過馬安良“精銳西軍”的分統。

馬廷勷還出任過清廷的管帶、統領、知府、道尹等職務,依靠著家庭勢力,在西北地方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一支強勢武裝力量。1913年,馬廷勷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甘涼觀察使,1914年,他又任職了總統府侍衛武官。

1918年後,馬廷勷又先後出任了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混成旅旅長等職,1920年,他還被授予了陸軍中將銜。1926年,馮玉祥率領國民軍進軍甘肅,馬廷勷不甘於屈服,曾起兵反對馮玉祥,後被國民軍驅逐出甘肅。

1928年,馬廷勷帶著隊伍退往青海藏區,1929年,他正式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27師師長。馬廷勷的隊伍一度發展勢頭不錯,但是經不住周邊如狼似虎軍閥的折騰,最終還是將老本配賠光,並被蔣介石撤了職。

走投無路下,馬廷勷竟然想著去投靠馮玉祥,結果卻是在1930年被馮玉祥命令部下槍殺,可以說是拿得一副好牌硬生生將其打爛。

馬璘(1853-1931)

馬璘,字玉清,東鄉縣北莊人,他早年跟著馬占鼇四處征戰,因為功勞突出,為馬占鼇賞識。之後,馬璘又加入馬安良的精銳西軍,出任分統,參加過鎮壓陝西革命軍的行動。

辛亥革命後,馬璘先是駐防在蘭州,後升任為涼州鎮總兵,曾一度代替馬安良署理甘州提督,後又改任為甘州鎮守使。馮玉祥的國民軍進軍甘肅後,馬璘被撤去職務,出任了“甘肅回民教育促進會”會長。

1928年,馬仲英不服管治起兵,他曾受命出來調解過,但沒有什麼成效,不久之後,他徹底脫離軍隊,跑到了麥加去朝覲。1931年,馬璘朝聖完了,回到國內,途中在香港病逝。

馬福祥(1876-1932)

馬福祥,“老五馬”之一,也被列為“中五馬”,在晚清以及北洋政府時期都較為活躍,字雲亭,從小在家讀書,後來跟隨哥哥馬福祿看到陝甘總督的閱兵儀式後,決心練武,他跟著哥哥馬福祿學到了不少的本事,曾經參加過武舉考試。

1895年,韓奴勒發動回族、撒拉族起義時,馬福祥跟著哥哥馬福祿組建起了“安寧軍”,任職為騎兵管帶。當年5月,馬福祥曾率領軍隊解圍河湟積石關,7月,馬福祥兄弟因相助清軍鎮壓起義軍有功而得到嘉獎,然而他們的當地家族卻是受到起義軍的衝擊。

1896年,馬福祥參加武舉,考中了鄉試第二名。1897年,馬福祥兄弟跟隨甘軍提督董福祥入京,被委派駐守薊州,之後調防到山海關。1900年,北京正陽門與八國聯軍交戰過程中,馬福祿戰死,馬福祥統領遺部繼續作戰。

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西逃,馬福祥作為隨駕扈從跟隨護送到西安,負責保衛工作。慈禧與光緒回宮後,因為沿途有功,馬福祥得到提升,“以提督記名”。

1901年,馬福祥被清廷補為甘肅靖遠協副將,駐防靖遠。之後,馬福祥又先後出任甘肅莊浪協鎮守使、陝甘督標中協、西寧鎮總兵、阿勒泰護軍使等職。1909年,部分新軍改編為常備軍,馬福祥任步兵第二標標統之後,常備軍改為巡防隊,馬福祥任西路巡防統領,駐防蘭州。

辛亥革命時期,馬福祥通電承認共和政體,被委任為寧夏護軍使,從此開始在寧夏的統治。馬福祥在寧夏極有威嚴,處理事務又極為果斷,是甘肅的地方實力派。袁世凱曾一度想要控制西北政權,插派自己的人手,但為當地諸馬所驅逐。

馬福祥之後又出任了綏遠都統,勢力有所延伸,直奉戰爭時期,馬福祥相幫直系,為馮玉祥保薦為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1928年,馬福祥見機行事,投靠蔣介石,被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

中原大戰時期,馬福祥曾多次周旋于蔣馮之間調停,西北軍失利以後,他又反復勸說馮部將領接受編遣。1930年,馬福祥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島特別市市長,後又調任為安徽省主席。

馬福祥還出任了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致力國家統一工作,之後,他又任職了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等職。1932年,馬福祥因病在琉璃河去世,後安葬於三裡河回民公墓。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馬廷勷,回族,字少翰,甘肅省河州人,他是同治回變中的重要人物馬占鼇兒子曾任職北洋政府上將銜甘肅提督的馬安良的第三子,人們常常稱呼其為“三少君”。他從小在馬安良的部隊中掛職,依靠家族背景在清廷有著貢生出身,曾出任過馬安良“精銳西軍”的分統。

馬廷勷還出任過清廷的管帶、統領、知府、道尹等職務,依靠著家庭勢力,在西北地方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的一支強勢武裝力量。1913年,馬廷勷被北洋政府任命為甘涼觀察使,1914年,他又任職了總統府侍衛武官。

1918年後,馬廷勷又先後出任了涼州鎮總兵、涼州鎮守使、混成旅旅長等職,1920年,他還被授予了陸軍中將銜。1926年,馮玉祥率領國民軍進軍甘肅,馬廷勷不甘於屈服,曾起兵反對馮玉祥,後被國民軍驅逐出甘肅。

1928年,馬廷勷帶著隊伍退往青海藏區,1929年,他正式投靠蔣介石,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27師師長。馬廷勷的隊伍一度發展勢頭不錯,但是經不住周邊如狼似虎軍閥的折騰,最終還是將老本配賠光,並被蔣介石撤了職。

走投無路下,馬廷勷竟然想著去投靠馮玉祥,結果卻是在1930年被馮玉祥命令部下槍殺,可以說是拿得一副好牌硬生生將其打爛。

馬璘(1853-1931)

馬璘,字玉清,東鄉縣北莊人,他早年跟著馬占鼇四處征戰,因為功勞突出,為馬占鼇賞識。之後,馬璘又加入馬安良的精銳西軍,出任分統,參加過鎮壓陝西革命軍的行動。

辛亥革命後,馬璘先是駐防在蘭州,後升任為涼州鎮總兵,曾一度代替馬安良署理甘州提督,後又改任為甘州鎮守使。馮玉祥的國民軍進軍甘肅後,馬璘被撤去職務,出任了“甘肅回民教育促進會”會長。

1928年,馬仲英不服管治起兵,他曾受命出來調解過,但沒有什麼成效,不久之後,他徹底脫離軍隊,跑到了麥加去朝覲。1931年,馬璘朝聖完了,回到國內,途中在香港病逝。

馬福祥(1876-1932)

馬福祥,“老五馬”之一,也被列為“中五馬”,在晚清以及北洋政府時期都較為活躍,字雲亭,從小在家讀書,後來跟隨哥哥馬福祿看到陝甘總督的閱兵儀式後,決心練武,他跟著哥哥馬福祿學到了不少的本事,曾經參加過武舉考試。

1895年,韓奴勒發動回族、撒拉族起義時,馬福祥跟著哥哥馬福祿組建起了“安寧軍”,任職為騎兵管帶。當年5月,馬福祥曾率領軍隊解圍河湟積石關,7月,馬福祥兄弟因相助清軍鎮壓起義軍有功而得到嘉獎,然而他們的當地家族卻是受到起義軍的衝擊。

1896年,馬福祥參加武舉,考中了鄉試第二名。1897年,馬福祥兄弟跟隨甘軍提督董福祥入京,被委派駐守薊州,之後調防到山海關。1900年,北京正陽門與八國聯軍交戰過程中,馬福祿戰死,馬福祥統領遺部繼續作戰。

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西逃,馬福祥作為隨駕扈從跟隨護送到西安,負責保衛工作。慈禧與光緒回宮後,因為沿途有功,馬福祥得到提升,“以提督記名”。

1901年,馬福祥被清廷補為甘肅靖遠協副將,駐防靖遠。之後,馬福祥又先後出任甘肅莊浪協鎮守使、陝甘督標中協、西寧鎮總兵、阿勒泰護軍使等職。1909年,部分新軍改編為常備軍,馬福祥任步兵第二標標統之後,常備軍改為巡防隊,馬福祥任西路巡防統領,駐防蘭州。

辛亥革命時期,馬福祥通電承認共和政體,被委任為寧夏護軍使,從此開始在寧夏的統治。馬福祥在寧夏極有威嚴,處理事務又極為果斷,是甘肅的地方實力派。袁世凱曾一度想要控制西北政權,插派自己的人手,但為當地諸馬所驅逐。

馬福祥之後又出任了綏遠都統,勢力有所延伸,直奉戰爭時期,馬福祥相幫直系,為馮玉祥保薦為西北邊防會辦航空督辦。1928年,馬福祥見機行事,投靠蔣介石,被委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

中原大戰時期,馬福祥曾多次周旋于蔣馮之間調停,西北軍失利以後,他又反復勸說馮部將領接受編遣。1930年,馬福祥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青島特別市市長,後又調任為安徽省主席。

馬福祥還出任了蒙藏委員會委員長,致力國家統一工作,之後,他又任職了國民政府委員、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執行委員等職。1932年,馬福祥因病在琉璃河去世,後安葬於三裡河回民公墓。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費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