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居>正文

古代沒有先進管道設施,中國人是如何沐浴的?

歷史風雲錄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長纓

不是不愛洗澡, 首先得看有沒有條件洗澡。

普通平民家裡是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獨立浴室的。

男子自然是沒有什麼禁忌, 而女子想洗澡了, 最多就是在房裡放個浴盆, 提前準備好洗浴用品, 關好門窗, 屏風擋一下, 冬天沒有浴霸暖光還得小心著涼, 稍微有錢點人家的小姐可以讓女婢在一旁伺候著。

這種情況的改變要等到宋朝洗浴業的興起。 到了宋朝, 洗澡已成為百姓們的日常活動, 出現了許多公共澡堂。

這種公共澡堂一般是在浴室前安裝一口大鍋, 有管道與浴池相通, 用轆轤把井水注入鍋與池中, 然後在下燒火加熱鍋裡的水, 鍋裡熱水與池中冷水交混, 池水可以一直保持溫熱的狀態, 浴室內熱氣騰騰, 即使在冬季也不覺冷。

臨安的浴堂還成立了行業組織, 叫“香水行”, 也叫“混堂”, 大概是說無論身份高低貴賤,

只要交錢就能進大浴池泡澡。 部分商業浴室還提供有搓背、剃頭、修腳、按摩等服務, 用水亦有冷熱之分, 有池浴也有盆浴, 這和現代澡堂也差不多了。

元明時期, 商業性的公共澡池更加普及, 浴室服務的物件從平民百姓擴展到了讀書人, “為士者每亦浴之”。

蘇東坡大詩人就特別喜歡沐浴在澡堂氤氳的濕氣中享受搓背的服務, 完了以後還詩興大發:“水垢何曾相愛, 細看兩俱無有。 寄語揩背人, 盡日勞君揮肘。 輕手, 輕手, 居士本來無垢。 ” 看來蘇學士是極為講究衛生的人了。

不過呢, 就算洗澡已經這麼方便了, 愛不愛洗澡還是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 邋遢的人還是邋遢的。

史料記載王安石“性不好華腴, 自奉至儉, 或衣垢不浣, 面垢不洗。 ”經常不洗澡的王安石身上長了蝨子, 有一次, 面見皇帝時, 這些琵琶狀的蟲子竟然爬到了他的鬍鬚。 宋神宗看到後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這件事也成了同僚調侃王安石的笑料。

看來無論愛不愛洗澡, 當時社會上的人們普遍認為講衛生是一件好事, 是值得鼓勵提倡的。 在現代人的生活中, 洗澡只是關乎個人衛生的日常小事, 但是在古代士大夫階層的眼裡, 洗澡卻和德行修養聯繫在一起。

《禮記·儒行》中提到:“ 儒有澡身而浴德”, 洗澡不光為了清潔身體, 更重要的是靈魂的洗滌。 所以每當碰上什麼大事,

像是祭祀晉官等嚴肅活動, 必定要提前齋戒沐浴, 以示虔誠之心。

甚至從漢朝開始, 官員們洗澡以“ 休沐” 的形式被法律固定下。 《儀禮·聘禮》所載的“ 三日具沐, 五曰具浴”, 由於漢代官員是入屬辦公, 國家專門設立假日讓官員回家洗澡, 洗乾淨在回朝廷辦事。 到了唐朝, 這個假期延長到每十天休一天, 稱為“旬假”。

不僅如此, 士大夫階層洗澡也十分講究。 《楚辭》中就有“浴蘭湯兮沐芳”, 用蘭草為浴湯, 叫做“浴蘭”。 用蘭湯沐浴, 想想也是既舒服又浪漫, 有點像現代的泡溫泉。

除了普通的胰子、皂豆, 在魏晉以後有了種新的去汙產品, 叫澡豆, 一種用豆粉合藥製成的去污劑。

澡豆有多神奇呢,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話說“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這牛皮吹的和當今商家如出一轍,不過不管效果好不好,都不影響貴婦們爭相搶購。

到今天,人們洗澡已從盆浴、池浴、溫泉發展到淋浴、桑拿,用的清潔劑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洗澡越來越方便。 但願大家在洗浴時,勿忘古人所說的“澡身浴德”,不僅洗去身體上的污垢,也給心靈洗澡、搓澡。

參考資料:《宋史·王安石傳》、《趣話洗澡 中國》、《七修類稿·一六》

澡豆有多神奇呢,用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話說“十日色如雪,三十日如凝脂。” 這牛皮吹的和當今商家如出一轍,不過不管效果好不好,都不影響貴婦們爭相搶購。

到今天,人們洗澡已從盆浴、池浴、溫泉發展到淋浴、桑拿,用的清潔劑也越來越豐富多樣,洗澡越來越方便。 但願大家在洗浴時,勿忘古人所說的“澡身浴德”,不僅洗去身體上的污垢,也給心靈洗澡、搓澡。

參考資料:《宋史·王安石傳》、《趣話洗澡 中國》、《七修類稿·一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