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河曲張瑞鋒散文 :在西坡村教書的日子

黃土高原就像是一位飽經風霜的老人, 那些溝溝壑壑好似老人寫滿滄桑的皺紋。 有一道比較深的皺紋裡, 清清地, 流淌著一汪水,

這就是懸溝河。 在這條河的中上游單寨鄉與土溝鄉的交界處, 有一個百十多口人的小村子, 名喚西坡村。 西坡村雖小, 可這裡的人熱愛生活, 他們用自己的勤勞和善良, 努力建設著這個小山村, 讓自己的家鄉顯得生機勃勃。 十年前, 我就在這個村子裡教書。

有人會問, 這個村的學校有幾個老師呀?實話告訴你, 就我一人。 全校分四個年級, 各門功課都由我教, 這就是山區教育裡最典型的單人校。 還有人會問, 你是怎麼教的?怎麼生活呢?且聽我慢慢說來。

一、君子進庖廚

食宿是每個人都要涉及的, 我也不例外。 剛到西坡村的時候, 最先解決的就是住宿安排。 在我來這個小學校之前, 在西坡村教書的老師是本村人, 不需要住校,

當然, 新蓋的校舍也從來沒有動過煙火, 更沒有做飯用的炊具之類的東西。 村支書乃成說, 就先和村裡的光棍乃田住著吧。 乃田雖是光棍, 卻與其他常見的光棍有很大的區別。 他是高中畢業, 滿腹經綸, 說起話來頭頭是道, 天文、地理、歷史、科學, 所瞭解的知識一點也不比我少。 他雖是光棍, 但一眼窯洞, 一副火炕, 每天總是燒得熱熱乎乎的。 我跟他住在一塊兒, 一大一小兩個光棍漢, 倒也聊得投機, 每天其樂融融, 頗有意思。

住的地方是有了, 那吃飯又該怎麼辦呢?我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後生, 還沒有過做飯的經歷。 何況, 條件也不大允許。 下午, 支書召集所有家長開了個會。 會上, 支書談到了學校老師的吃飯問題, 表示了自己的難處。

沒有想到的是, 支書的話剛落下, 家長們就吵著接過了話茬:“村裡有困難, 我們家長管吧, 每個學生管一天, 輪到誰家都做一頓好吃的, 讓老師吃好, 住好, 這樣才能把咱的娃娃教好了哩哇。 ”瞬間, 我的內心就如一股暖流淌過。

吃派飯維持了四個月, 每到一家, 家長都是熱情招待, 把自己家裡最好的食物拿出來給我吃。 第二年開春, 天氣漸漸轉暖, 人們也開始了地裡的勞作。 這時, 我也考慮到家長們身上的負擔不比農閒了, 實在是不好意思再給人家添麻煩。 於是, 我把學校的辦公室打掃了一下, 就開始了自己開火的日子。 村裡給配備了櫥櫃、鍋、鐵勺、菜案、菜刀等炊具和白麵、調料等。 沒有水, 當時村裡的會計, 也是後來選舉出來的支書文祥讓我到他媽家的水窯裡去擔。

因為他媽家離學校不遠, 擔起來也不費事, 況且他媽一個人單獨生活, 也用不了那麼多的水。

最起碼的生活開始了, 可第一次做飯就難住了我。 古人說:君子遠庖廚也。 可是, 眼看我就得“近庖廚”, 甚至是“進庖廚”了, 還抓耳撓腮想不出該做什麼飯。 怎麼辦呢?最後乾脆一狠心, 乾脆就揪一頓面片子吧!但讓我沒想到的是, 和麵就用了我兩個小時的時間。 水和麵粉像是生死大敵, 怎麼也不肯挨到一塊兒去。 我使盡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它們勉強揉合到一起。 就這樣, 它們還彆彆扭扭地使著性子, 扭著身子, 那團面就像是河槽裡被沖刷壞的石頭, 凸凹不平的。 下鍋的時候, 不知是水太多, 還是忘了撒麵粉,

那些剛剛還不肯親近的面片, 挨在一塊兒就像是失散的親人驟然見了面一般, 粘粘乎乎的, 分也分不開。 到後來, 下水的面片就像是一對對離不開彼此的情侶一樣, 在出鍋的時候都緊緊地摟在了一起, 真不知道這算是面片子, 還是面疙瘩了……

好在村裡還有個當廚師的老光棍密良, 經常在做飯的時候到學校來給我作現場指導, 這才讓我的飯菜漸漸脫離了慘不忍睹的境界。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好久, 不過, 雖說我已經脫離了“組織”自己做飯, 但也免不了時常有家長或村民在逢時過節時前來邀請我到家裡做客。

二、歌聲伴我行

因為一冬天都在吃派飯,所以我老感覺心裡過意不去。為了給家長們減輕負擔,更為了能時常見一見想我念我的爹娘。每到雙休,我就一定要回家。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是因為越靠近家越激動,二是因為路途實在太遙遠了,直走得人兩眼發花,渾身無力。細算下來,西坡村與我村相距足有五十多裡路!因為家貧,我沒捨得買代步工具,每次回家都是全靠步行。星期六早上,吃過早飯,我就踏上歸途,先至單寨,再過新林,又到上打回頭村,越過懸溝河,就能遠遠地瞭見我們村子的電視塔了。風塵僕僕一路走來,一回家就筋疲力盡地躺在炕頭,跟父母娓娓地道幾個小時學校的生活,吃一頓自己從小就愛吃的飯,住一晚上,第二天中午,吃過午飯再次踏上返校的路途。

冬天的晚上總比其他時候要來的早一些,我到達單寨村的時候,太陽就已經開始慢慢悠悠地落下山頭。離西坡村還有足足16裡的路程,途中又經過遮天的林場。一個人走起來,又是恐懼,又是寂寞。那一株株黝黑的樹冠猶如一個個門神一樣直直地立在道路兩旁。偶爾的一聲貓頭鷹叫,真能把人聽得毛骨悚然。有什麼能轉移注意力呢?唱歌!我是學習音樂的,最喜歡歌曲了,平時礙於嗓子太差不敢叫人聽見,這當兒,正好趁著沒人嚎兩嗓子,還能壯壯膽。說唱就唱!兒歌、二人臺、流行歌、民族歌曲……總之,會什麼唱什麼,想到什麼唱什麼。不經意間,腳下生風,遠遠的已看見山對面村子裡的燈火了。

到了村裡,負責派飯的家長老早就在大門口張望著了。匆匆吃罷晚飯,趕緊回到住的地方,洗一把臉,用熱水泡泡腳,睡覺,準備第二天的教學工作。

三、裝點此校園,今朝更好看

西坡村的學校才蓋起兩三年,它位於舊址的南面,屬於典型的南房。教室的南面是深深的土崖,左右兩面都不挨人家。遠遠望去,學校孤零零地立在村子的正中央,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一樣。由於之前的老師年歲已高,學校也很久沒有裝飾過了。於是,我決定:用自己的力量美化一下學校,還村裡一個嶄新的學校。

說幹就幹。利用星期天,我去了一次縣城,買回兩盒紅朱和一瓶墨汁,又向村裡的李帥家要了半袋子石灰。剛開春的雪,軟軟的,我拿來教室裡用來灑水的臉盆把這些潔白的雪花兒積起來,放到教室裡的火爐子上,融化成雪水,再兌上紅朱粉,用長長的葵花杆子綁上一把大刷子,就在側面的牆上畫了起來。我首先畫的是一雙張開的巨大的手,手中托著一個紅紅的太陽,再在下面用墨汁為正色、紅朱為邊線、石灰為側體,寫了“托起明天的太陽”幾個黑體立體字。這幅畫黑、紅、白顏色的對比十分鮮明,面積很大,立體感十足,佔據了整面牆壁,引起了村裡的好一陣轟動。

裡面的牆壁,因為有視窗,不好設計,我沒有再用整面設計。於是我在靠下的地方以石灰為底,用標準的紅色隸書寫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八個大字。窗戶與窗戶的夾壁,我再用墨汁分別畫了雷鋒、賴寧、魯迅的大頭肖像,這些肖像,哪個也有兩丈來高,非常醒目。

室內的佈置就更不用說了,標語、專欄等等都是我細心地一一設計好,再自掏腰包買上彩色紙張貼好的。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資源,我把學校庫存的圖書全部拿出來,搬了一張大長條桌,放在桌角,開闢了一塊讀書、借書的陣地。這個寶地,讓那些喜歡讀書、學習的孩子收穫了好多課本裡沒有的知識。

院子是不規則的形狀,一沒有院牆,二沒有綠化,顯得荒蕪而零亂。沒有院牆,我讓學生把家裡羊啃過葉子的玉米稈拿來,修剪成一樣的長度,自己在四周用钁子刨了幾道深深的壕,然後把這些光光的玉米稈栽上,就成了一道漂亮的“牆”了。沒有綠化,我就在院子裡刨了一個圓形、一個長方形、一個菱形共三個花池。圓形的花池我種了牽牛花,長方形的我種了些小蔥和一些別的蔬菜,菱形的我種上了本地常見的笸籮花。緊挨“牆”的地方,我種上了一溜兒玉米,又在每株玉米的間隙裡種上了豆角。呵,春天過後,初夏來臨,院內是花團錦簇,生機盎然,四四方方的綠“圍牆”整整齊齊地立著。好一幅美景!

四、一人撐起一片天

教書是我來這個小村子的主要任務。在寫教書之前寫其他,是因為那些是教書的必然前提。要是連基本生活都解決不了,糊口尚成問題,又何談什麼教育呢?苦中作樂,自力更生,一切都象模像樣了,工作自然也順當了。

西坡村學校是單人校,這可不同於其他的多人校,一人只代一門學科。這裡要求你是十項全能,不管文理科目,也不管主副科目,統統都得上,而且,要上好。因為你一個人就肩負著西坡村這些孩子們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是好是壞,基礎是強是弱,全部取決於你呀。那時候,我一個人教著四個不同的年級。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音樂、體育、美術等等,所有的課程都是我一個人唱主角。村裡的人們笑著說,這樣也好,挺好的,校長是我,班主任是我,老師是我,後勤也是我,就我一人。

西坡村學校當時有10個學生,其中4個是學前幼兒,2個是一年級,3個是二年級,1個剛升三年級。在同一節課裡,我既要上語文,又要上數學。舉個例子,一上課,我先給幼兒安排自己需要認識的東西,然後給一年級佈置自己設計好的語文作業,再給二年級安排幾個數學練習題,最後直接給三年級分析課文。五六分鐘後,趕緊結束分析,估計一年級的任務最先完成了,趕快給一年級上課。一年級的課結束之後,要給幼兒們上一會兒課。幾分鐘後,又接著給二年級講授新的數學知識。這時候,估計三年級的課堂作業做好了,再次給三年級上。如此反復,直至下課。當然,沒有執時的人員,上下課全是自己調配。

在這裡,也請允許我說說當時幾個學生的名字吧:李超、薛聖東、薛珂、薛曉燕、王元、王敏、王會明、薛佳紅(後更名為薛怡)、薛琪、李曉燕。這些孩子們的情況各個不同,由於人少,我乾脆對症下藥,分別教學。回憶起來,孔子時代就期望著的“因材施教”,其實那時我們就已經實現了。當時,一年級王元是個留級生,我剛到的時候,他連拼音都認不下來。我想: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所以,我為此想盡了一切辦法。為了教他學拼音,我給每一個拼音的旁邊都畫了很形象的圖畫,每天三個,一個月下來,拼音全部搞定。他不認識“玩”字,我就給他說:“王元愛玩耍。”哈哈,記住了!李曉燕這個女孩,小時候由於發高燒,燒得腦子反應有點慢,再加上家裡過於溺愛,十三歲才開始上學。對於她,我也是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去教,爭取讓她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是學音樂的,可是,村子裡除了幾本庫存書之外再沒有什麼教學設施了,更不用說上一堂正規的音樂課了。怎麼辦呢?自己解決!趁著禮拜天的功夫,我跑上了城關,自己用積攢的錢買了一架電子琴。這下子,音樂課就像樣子了。再後來,村裡的人們只要聽到學校裡傳出來的電子琴和唱歌的聲音,就知道:“張老師又上音樂課了!”還有人扒在窗子上一直看,久久不肯離開。

2003年冬季,我和這10名學生在村裡組織了一場迎新年文藝活動。記得那是2003年的最後一天,一大早,我就起來佈置上了。沒有拉花,我就用彩紙自己剪了拉花,粘好佈置了教室;沒有彩筆,我就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燈籠、煙花、禮品盆、跳舞的孩子們等各種喜慶的圖案。佈置好後,教室裡就有了過新年的氣氛。孩子們高興極了,個個紅光滿面,期待著節目的開演。

晚會是下午進行的。一吃過午飯,村支書文祥(乃成的下一任支書)就給準備了茶水、點心,村裡的村民也準備了紅紙、鞭炮、二腳踢等,幾個勤快的家長過來把我的辦公室也裝扮一新了。一會兒,我請來的幾名聯校領導來到了西坡小學,村民們點燃了鞭炮、二腳踢歡迎客人。這次的活動參與的人不是很多,反反復複就是這10個孩子,但節目有兒歌獨唱、有合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有二人臺對唱、有舞蹈《小鴨子》《鬧新春》共十三個節目。期間,還有村民們參與的互動。活動進行了一下午,全村村民都來觀看。有年長的老者對我說,這是西坡村學校幾十年第一次這麼過新年,小夥子不簡單哩!

五、人生交契無老少

對於西坡這個小村子我是有感情的,這裡的山美、水甜、人好!在這裡教書,我從沒有外來者的感覺。村裡留下來務農的幾個年青人,最小也都比我大十歲以外了。他們沒有因為我年齡小而和我保持距離,而是和我好得跟兄弟一般。像整青、玉歡、永歡、密良、建歡這些人是經常與我為伴的朋友。有時候,他們幾個嫌我生活過得寡淡了,就拉著我“打平夥”,也就是書上說的“AA制”。村裡吃不上其他好的,只能買到地道的土雞蛋。六七斤雞蛋、幾條黃瓜、幾個番茄便成了我們桌上的美味佳餚。到休息日的時候,聽說我哪陣子要回家,他們就早早地打聽好順路車讓我儘量搭車。遇到閑時候,還會開著自己的三輪車送我一段。

不光是年輕人,村裡的老漢們也有很多是我的忘年交。老信貸員區才老漢就是一位。他是村裡的老知識份子,家裡的書很多,各類都有。晚飯過後,我經常到他那裡閑坐。兩人一到一塊兒就有扯不完的話題:談歷史,從夏商一直談到明清;談名人,從司馬遷說到魯迅,等等。除了文學類的,我們還談一些周易方面的東西消遣。我在工作前翻過幾頁周易,他就把自己保存不外露的四柱、面相、手相拿來給我。總之,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夠的笑話。

上課的日子,半前晌看我給學生們下課後,也會有上了年歲的老人前來借火抽旱煙,我就拿著他們的煙鍋子,學著他們的樣兒,拈上一撮旱煙葉子,點上感受一下那麻麻的味道。偶爾一口吸大了,嗆得兩眼生淚,老漢就說,小夥子,這可不是你們年輕人抽的,這個勁大!還有乃田的父親,老人一輩子嗜酒,每到他家吃飯,他總會和我對上幾杯,給我講解他一輩子的人生經歷。後來,我調離西坡村學校以後有次在縣城碰見老爺子,他一把把我拽住,硬生生地把我拉到熟肉店,要了一瓶白酒,切了二斤熟肉和我吃喝。兩人談了半天分別後的情誼之後,這才依依不捨地分開。

人的交情在哪裡?除了當前,就是過後。在西坡村教書的時候,村支書給我許下了一個人的退耕面,共七袋。當時給我拉回來了,可是正好村裡還有一戶沒有分到,就先拿我的給頂了數,湊巧的是這一年也是單寨糧站的最後一批到站白麵。我想:不用猜,看來我的白麵是泡了湯了。可是,後來村支書文祥告訴我:“這面我一定會給你的,這是你應該得的。”第二年,我離開了西坡村,被調回單寨中心校教書。有人和我小聲嘀咕:“像你這種情況,那七袋面應該是沒事了,你就甭指盼著啦。”於是,我也就不再念想這個承諾了。沒想到,第二年冬天,又一次發放退耕面的時候,支書文祥就開著車把七袋面拉到了我的門上,實現了他的承諾。事後,我想:與人為善,寬厚待人,這大概就是我收穫友情的原因吧!

人們都說:是金子,總會閃光的。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是金子,只是盡了一名鄉村教師的責任。但自從西坡學校的新年活動過後,聯校長劉老師就一心想讓我回中心校教書。他的理由是,“是好苗子就應該到更好的土壤裡去生根、發芽。”當村民們聽說聯校的教導主任王老師來村裡往回要我時,大家非常不情願,就到支書文祥家極力挽留。我也沒有想到,一次小小的新年活動,給西坡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離別的憂傷。

離開西坡村已經十年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西坡村教書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那些發生過的事情,那些與我相交的村民,還有我那10個可愛的學生,他們永久地停留在我的記憶裡,一輩子都無法忘懷!我願西坡村越來越好,也願西坡人越來越好!

因為一冬天都在吃派飯,所以我老感覺心裡過意不去。為了給家長們減輕負擔,更為了能時常見一見想我念我的爹娘。每到雙休,我就一定要回家。每次回家的路上,都是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是因為越靠近家越激動,二是因為路途實在太遙遠了,直走得人兩眼發花,渾身無力。細算下來,西坡村與我村相距足有五十多裡路!因為家貧,我沒捨得買代步工具,每次回家都是全靠步行。星期六早上,吃過早飯,我就踏上歸途,先至單寨,再過新林,又到上打回頭村,越過懸溝河,就能遠遠地瞭見我們村子的電視塔了。風塵僕僕一路走來,一回家就筋疲力盡地躺在炕頭,跟父母娓娓地道幾個小時學校的生活,吃一頓自己從小就愛吃的飯,住一晚上,第二天中午,吃過午飯再次踏上返校的路途。

冬天的晚上總比其他時候要來的早一些,我到達單寨村的時候,太陽就已經開始慢慢悠悠地落下山頭。離西坡村還有足足16裡的路程,途中又經過遮天的林場。一個人走起來,又是恐懼,又是寂寞。那一株株黝黑的樹冠猶如一個個門神一樣直直地立在道路兩旁。偶爾的一聲貓頭鷹叫,真能把人聽得毛骨悚然。有什麼能轉移注意力呢?唱歌!我是學習音樂的,最喜歡歌曲了,平時礙於嗓子太差不敢叫人聽見,這當兒,正好趁著沒人嚎兩嗓子,還能壯壯膽。說唱就唱!兒歌、二人臺、流行歌、民族歌曲……總之,會什麼唱什麼,想到什麼唱什麼。不經意間,腳下生風,遠遠的已看見山對面村子裡的燈火了。

到了村裡,負責派飯的家長老早就在大門口張望著了。匆匆吃罷晚飯,趕緊回到住的地方,洗一把臉,用熱水泡泡腳,睡覺,準備第二天的教學工作。

三、裝點此校園,今朝更好看

西坡村的學校才蓋起兩三年,它位於舊址的南面,屬於典型的南房。教室的南面是深深的土崖,左右兩面都不挨人家。遠遠望去,學校孤零零地立在村子的正中央,就像是一隻昂首挺胸的大公雞一樣。由於之前的老師年歲已高,學校也很久沒有裝飾過了。於是,我決定:用自己的力量美化一下學校,還村裡一個嶄新的學校。

說幹就幹。利用星期天,我去了一次縣城,買回兩盒紅朱和一瓶墨汁,又向村裡的李帥家要了半袋子石灰。剛開春的雪,軟軟的,我拿來教室裡用來灑水的臉盆把這些潔白的雪花兒積起來,放到教室裡的火爐子上,融化成雪水,再兌上紅朱粉,用長長的葵花杆子綁上一把大刷子,就在側面的牆上畫了起來。我首先畫的是一雙張開的巨大的手,手中托著一個紅紅的太陽,再在下面用墨汁為正色、紅朱為邊線、石灰為側體,寫了“托起明天的太陽”幾個黑體立體字。這幅畫黑、紅、白顏色的對比十分鮮明,面積很大,立體感十足,佔據了整面牆壁,引起了村裡的好一陣轟動。

裡面的牆壁,因為有視窗,不好設計,我沒有再用整面設計。於是我在靠下的地方以石灰為底,用標準的紅色隸書寫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八個大字。窗戶與窗戶的夾壁,我再用墨汁分別畫了雷鋒、賴寧、魯迅的大頭肖像,這些肖像,哪個也有兩丈來高,非常醒目。

室內的佈置就更不用說了,標語、專欄等等都是我細心地一一設計好,再自掏腰包買上彩色紙張貼好的。為了最大化地利用資源,我把學校庫存的圖書全部拿出來,搬了一張大長條桌,放在桌角,開闢了一塊讀書、借書的陣地。這個寶地,讓那些喜歡讀書、學習的孩子收穫了好多課本裡沒有的知識。

院子是不規則的形狀,一沒有院牆,二沒有綠化,顯得荒蕪而零亂。沒有院牆,我讓學生把家裡羊啃過葉子的玉米稈拿來,修剪成一樣的長度,自己在四周用钁子刨了幾道深深的壕,然後把這些光光的玉米稈栽上,就成了一道漂亮的“牆”了。沒有綠化,我就在院子裡刨了一個圓形、一個長方形、一個菱形共三個花池。圓形的花池我種了牽牛花,長方形的我種了些小蔥和一些別的蔬菜,菱形的我種上了本地常見的笸籮花。緊挨“牆”的地方,我種上了一溜兒玉米,又在每株玉米的間隙裡種上了豆角。呵,春天過後,初夏來臨,院內是花團錦簇,生機盎然,四四方方的綠“圍牆”整整齊齊地立著。好一幅美景!

四、一人撐起一片天

教書是我來這個小村子的主要任務。在寫教書之前寫其他,是因為那些是教書的必然前提。要是連基本生活都解決不了,糊口尚成問題,又何談什麼教育呢?苦中作樂,自力更生,一切都象模像樣了,工作自然也順當了。

西坡村學校是單人校,這可不同於其他的多人校,一人只代一門學科。這裡要求你是十項全能,不管文理科目,也不管主副科目,統統都得上,而且,要上好。因為你一個人就肩負著西坡村這些孩子們未來的希望,他們的思想道德是好是壞,基礎是強是弱,全部取決於你呀。那時候,我一個人教著四個不同的年級。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音樂、體育、美術等等,所有的課程都是我一個人唱主角。村裡的人們笑著說,這樣也好,挺好的,校長是我,班主任是我,老師是我,後勤也是我,就我一人。

西坡村學校當時有10個學生,其中4個是學前幼兒,2個是一年級,3個是二年級,1個剛升三年級。在同一節課裡,我既要上語文,又要上數學。舉個例子,一上課,我先給幼兒安排自己需要認識的東西,然後給一年級佈置自己設計好的語文作業,再給二年級安排幾個數學練習題,最後直接給三年級分析課文。五六分鐘後,趕緊結束分析,估計一年級的任務最先完成了,趕快給一年級上課。一年級的課結束之後,要給幼兒們上一會兒課。幾分鐘後,又接著給二年級講授新的數學知識。這時候,估計三年級的課堂作業做好了,再次給三年級上。如此反復,直至下課。當然,沒有執時的人員,上下課全是自己調配。

在這裡,也請允許我說說當時幾個學生的名字吧:李超、薛聖東、薛珂、薛曉燕、王元、王敏、王會明、薛佳紅(後更名為薛怡)、薛琪、李曉燕。這些孩子們的情況各個不同,由於人少,我乾脆對症下藥,分別教學。回憶起來,孔子時代就期望著的“因材施教”,其實那時我們就已經實現了。當時,一年級王元是個留級生,我剛到的時候,他連拼音都認不下來。我想:不能讓一個學生掉隊!所以,我為此想盡了一切辦法。為了教他學拼音,我給每一個拼音的旁邊都畫了很形象的圖畫,每天三個,一個月下來,拼音全部搞定。他不認識“玩”字,我就給他說:“王元愛玩耍。”哈哈,記住了!李曉燕這個女孩,小時候由於發高燒,燒得腦子反應有點慢,再加上家裡過於溺愛,十三歲才開始上學。對於她,我也是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去教,爭取讓她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是學音樂的,可是,村子裡除了幾本庫存書之外再沒有什麼教學設施了,更不用說上一堂正規的音樂課了。怎麼辦呢?自己解決!趁著禮拜天的功夫,我跑上了城關,自己用積攢的錢買了一架電子琴。這下子,音樂課就像樣子了。再後來,村裡的人們只要聽到學校裡傳出來的電子琴和唱歌的聲音,就知道:“張老師又上音樂課了!”還有人扒在窗子上一直看,久久不肯離開。

2003年冬季,我和這10名學生在村裡組織了一場迎新年文藝活動。記得那是2003年的最後一天,一大早,我就起來佈置上了。沒有拉花,我就用彩紙自己剪了拉花,粘好佈置了教室;沒有彩筆,我就用粉筆在黑板上畫了燈籠、煙花、禮品盆、跳舞的孩子們等各種喜慶的圖案。佈置好後,教室裡就有了過新年的氣氛。孩子們高興極了,個個紅光滿面,期待著節目的開演。

晚會是下午進行的。一吃過午飯,村支書文祥(乃成的下一任支書)就給準備了茶水、點心,村裡的村民也準備了紅紙、鞭炮、二腳踢等,幾個勤快的家長過來把我的辦公室也裝扮一新了。一會兒,我請來的幾名聯校領導來到了西坡小學,村民們點燃了鞭炮、二腳踢歡迎客人。這次的活動參與的人不是很多,反反復複就是這10個孩子,但節目有兒歌獨唱、有合唱《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有二人臺對唱、有舞蹈《小鴨子》《鬧新春》共十三個節目。期間,還有村民們參與的互動。活動進行了一下午,全村村民都來觀看。有年長的老者對我說,這是西坡村學校幾十年第一次這麼過新年,小夥子不簡單哩!

五、人生交契無老少

對於西坡這個小村子我是有感情的,這裡的山美、水甜、人好!在這裡教書,我從沒有外來者的感覺。村裡留下來務農的幾個年青人,最小也都比我大十歲以外了。他們沒有因為我年齡小而和我保持距離,而是和我好得跟兄弟一般。像整青、玉歡、永歡、密良、建歡這些人是經常與我為伴的朋友。有時候,他們幾個嫌我生活過得寡淡了,就拉著我“打平夥”,也就是書上說的“AA制”。村裡吃不上其他好的,只能買到地道的土雞蛋。六七斤雞蛋、幾條黃瓜、幾個番茄便成了我們桌上的美味佳餚。到休息日的時候,聽說我哪陣子要回家,他們就早早地打聽好順路車讓我儘量搭車。遇到閑時候,還會開著自己的三輪車送我一段。

不光是年輕人,村裡的老漢們也有很多是我的忘年交。老信貸員區才老漢就是一位。他是村裡的老知識份子,家裡的書很多,各類都有。晚飯過後,我經常到他那裡閑坐。兩人一到一塊兒就有扯不完的話題:談歷史,從夏商一直談到明清;談名人,從司馬遷說到魯迅,等等。除了文學類的,我們還談一些周易方面的東西消遣。我在工作前翻過幾頁周易,他就把自己保存不外露的四柱、面相、手相拿來給我。總之,兩人有說不完的話題,聊不夠的笑話。

上課的日子,半前晌看我給學生們下課後,也會有上了年歲的老人前來借火抽旱煙,我就拿著他們的煙鍋子,學著他們的樣兒,拈上一撮旱煙葉子,點上感受一下那麻麻的味道。偶爾一口吸大了,嗆得兩眼生淚,老漢就說,小夥子,這可不是你們年輕人抽的,這個勁大!還有乃田的父親,老人一輩子嗜酒,每到他家吃飯,他總會和我對上幾杯,給我講解他一輩子的人生經歷。後來,我調離西坡村學校以後有次在縣城碰見老爺子,他一把把我拽住,硬生生地把我拉到熟肉店,要了一瓶白酒,切了二斤熟肉和我吃喝。兩人談了半天分別後的情誼之後,這才依依不捨地分開。

人的交情在哪裡?除了當前,就是過後。在西坡村教書的時候,村支書給我許下了一個人的退耕面,共七袋。當時給我拉回來了,可是正好村裡還有一戶沒有分到,就先拿我的給頂了數,湊巧的是這一年也是單寨糧站的最後一批到站白麵。我想:不用猜,看來我的白麵是泡了湯了。可是,後來村支書文祥告訴我:“這面我一定會給你的,這是你應該得的。”第二年,我離開了西坡村,被調回單寨中心校教書。有人和我小聲嘀咕:“像你這種情況,那七袋面應該是沒事了,你就甭指盼著啦。”於是,我也就不再念想這個承諾了。沒想到,第二年冬天,又一次發放退耕面的時候,支書文祥就開著車把七袋面拉到了我的門上,實現了他的承諾。事後,我想:與人為善,寬厚待人,這大概就是我收穫友情的原因吧!

人們都說:是金子,總會閃光的。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作是金子,只是盡了一名鄉村教師的責任。但自從西坡學校的新年活動過後,聯校長劉老師就一心想讓我回中心校教書。他的理由是,“是好苗子就應該到更好的土壤裡去生根、發芽。”當村民們聽說聯校的教導主任王老師來村裡往回要我時,大家非常不情願,就到支書文祥家極力挽留。我也沒有想到,一次小小的新年活動,給西坡村帶來了歡樂,也帶來了離別的憂傷。

離開西坡村已經十年了,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西坡村教書的日子依然歷歷在目,那些發生過的事情,那些與我相交的村民,還有我那10個可愛的學生,他們永久地停留在我的記憶裡,一輩子都無法忘懷!我願西坡村越來越好,也願西坡人越來越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