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青報:花鉅資上“止吼課” 家長們還是太焦慮了

原標題:花鉅資上“止吼課” 家長們還是太焦慮了

孩子的人生意義在於, 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不是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此, 一些“吼媽”們需要轉變教育思維, 改進對孩子成長進步的認知。

日前, 據《北京晚報》報導, 為順應一些家長做一個溫柔、耐心、體貼的“零吼媽媽”的需求, 市場上推出了情緒管理課程, 有的是免費講座, 有的是系列培訓課。 這些課還細分為正念課、冥想課、教練型父母課、身心調整課、催眠課、沙盤課……價格從1000元到兩萬元不等;有些國外的大師課, 一天就3000元左右。 它們還被歸納成一個有趣的名字——止吼課。

只是, “止吼”不是“止咳”, 僅僅外服用藥, 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更重要的是需要“吼媽”們做內在調理。 新聞報導裡有個細節, 有位“吼媽”為了提醒自己, 在牆上貼滿了“親生的”三個字, 但當兒子表現不如意時, 她還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暴怒和狂吼。 這是因為她並沒有從“輔導孩子作業”的深淵中將自己解放出來。

現在,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 “吼式教育”已成為不少家庭選擇的教育方式。 這固然和一些家長的性格脾氣有關, 但根本還在於, 很多中國家長充滿了“教育焦慮”。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慣性思維, 讓這些家長又急又躁:你怎麼能不會做呢?別的孩子都會做啊?你怎麼不再聰明一點呢?你要比其他孩子優秀,

這樣才有未來……

這個問題不是出在生理上, 也不是出在心理上, 而是出在認知上。 其實, 家長們大可不必對孩子的學業盯得那麼緊、要求那麼嚴, 那是教師的事情, 父母也非專業教育人士, 沒必要越俎代庖。 而相比學業, 父母有著更加重要的責任, 對孩子的品行、性格、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塑造, 更多的要落到父母身上, 而從長遠來看, 這遠比一時的學業重要。 家長們與其花費精力在自己不擅長的學業教育上“嘶吼”, 不如把精力放在修煉孩子的品性上。

情緒管控再科學、“止吼課”再昂貴, 也都只是治標, 關鍵是家長們要調整心態, 接受大多數孩子“不是天才”、孩子也不是必須成為天才的事實。 孩子的人生意義在於, 他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而不是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此, 一些“吼媽”們需要轉變教育思維, 改進對孩子成長進步的認知。

學會接受孩子的不夠完美、不夠優秀, 家長才能“成長”。 事實上, 一些中國家長們的焦慮, 遠不止體現在孩子的作業上, 不斷給孩子報輔導班、興趣班, 想盡各種辦法把孩子送進名校, 這些都是教育焦慮的體現。 最近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 正是當下很多家長的焦慮還原。 為了孩子的教育, 電影裡的父母可謂絞盡腦汁、拼盡全力, 甚至為了獲取進入名校的名額, 不惜假扮窮人, 走貧困生通道。 而在新聞中, 即有位元家長為了全程陪孩子“練琴”, 不惜辭掉工作。 這些可以說是“教育焦慮症晚期”、走火入魔了。

當然, 一定程度上,

家長們的這種焦慮和教育的客觀環境分不開。 比如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優質教育資源集中而又緊缺, 這往往使得孩子需要優異的成績來做敲門磚, 家長唯恐落後一點點的心情也可以理解。 從這個角度來說, 緩解一些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也不僅是家長的事情, 整個社會還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出改善。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