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楚霸王項羽最後悔的三件事:錯放一人,錯殺一人,錯逐一人

文/格瓦拉同志

在楚漢相爭4年時間裡, 本來擁有絕對優勢的楚霸王項羽, 卻因為一連串的戰略失策, 變主動為被動、優勢變劣勢, 宛若“小二黑過年”, 一步步走向失敗的結局。 在項羽所犯的種種失誤中, 最讓他後悔的莫過三件事, 即錯放劉邦、錯殺義帝、錯逐範增, 如果不犯這三個致命的錯誤, 他絕不會驟興驟亡。 那麼, 這三件錯事都給項羽帶來哪些危害呢?

西楚霸王項羽劇照(馮紹峰飾演)

1.錯放劉邦。 楚懷王熊心當年為快速滅秦, 曾向項羽、劉邦許諾先入關中者封王, 結果讓後者捷足先登。 劉邦入關滅秦後, 但凡有點見識的人都清楚, 項羽想要做天下的霸主, 最大的對手就是劉邦。 所以為剷除劉邦, 謀士范增建議項羽在鴻門設宴, 借犒勞劉邦的名義, 派人在席間將其刺殺, 以絕後患。

可惜項羽有婦人之仁, 不肯背上“違約”、“濫殺功臣”的駡名, 在“謀聖”張良和叔父項伯的勸諫下,

最終竟然將劉邦放走, 無異於放虎歸山。 劉邦成功地躲過一劫, 在隱忍、磨礪多日後, 終於趁著項羽東返的機會起兵, 並在四年時間後擊敗項羽, 並奪取天下。

項羽不肯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 給自己留下隱患

範增在項羽釋放劉邦後,

曾氣憤地說:“唉!你這小子不值得共謀大事!將來奪取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 我們都要被他俘虜了!”事後看來, 真是極有遠見(“亞父受玉鬥, 置之地, 拔劍撞而破之, 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 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見《史記·卷七·項羽本紀》)。

2.錯殺義帝。 項羽隨叔父項梁起兵之初, 在範增的建議下, 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也稱楚懷王), 並在他的名義下征伐攻討、西進滅秦。 不管項羽內心怎樣想, 懷王至少在名義上是他的主公, 也是他獲取權威與合法性的來源, 是他要“誓死效忠”的對象。 項羽入關後, 在沒有獲得懷王允許的情況下, 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大封天下諸侯, 擺明沒把主公放在眼裡, 犯了為臣者的大忌。

項羽弑殺義帝, 讓他道義盡失

更要命的是, 項羽覺得義帝“礙眼”(此時項羽已“尊奉”懷王為義帝), 竟然將他流放到郴縣, 稍後又指使九江王英布將其擊殺, 犯下大逆不道的弑君重罪。 項羽弑殺義帝行為讓天下人切齒, 也給劉邦起兵提供了絕佳的藉口, 後者正是在討伐“逆賊”的名義下佔領道義高地,

並獲得源源不斷的支持。 從這點來看, 項羽此舉無異于替劉邦“助攻”, 實在是生平最愚蠢的舉動。

3.錯逐範增。 項羽剛愎自用、固執己見, 輕易不會聽取謀士們的建議, 唯獨對範增還算客氣。 范增在項梁、項羽叔侄起兵之初投靠, 替他們剖析天下的形勢, 主張擁立楚懷王之孫為王, 然後在他的名義下, 聯合其他諸侯共同伐秦。 范增的一連串建議給項氏叔侄指明前進的方向, 從後續進展來看, 一切都在範增的預料之中。 項羽因為范增輩分高、年紀大, 加之足智多謀, 便尊稱其為“亞父”, 視為心腹謀士。

範增是項羽的心腹謀士,但最終還是被他驅逐

然而過早的功成名就讓項羽迷失了自己,加之對於武力的過度崇拜,使得項羽堅信只要有強大的軍隊,自己便可以稱霸天下,永遠制約諸侯的生死。在這種心理變化下,項羽不再聽從範增的任何建議,兩者間漸生隔閡。君臣不睦的事實給劉邦提供實行反間計的機會,竟然真的使項羽將範增趕走。

範增被驅逐後,項羽的境況真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沒多久便被劉邦消滅。等到消滅對手後,劉邦曾一針見血的評論項羽說,他連一個範增都不能信用,憑什麼跟我奪天下?可謂一語中的(“高祖曰:‘...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項羽失誤連連,最終兵敗身死

項羽入關後,本來有大把的機會剷除、壓制劉邦,坐穩霸王的位子,卻因為以上三招“臭棋”屢屢犯錯,最終落得兵敗身死的境地,實在是可悲。

範增是項羽的心腹謀士,但最終還是被他驅逐

然而過早的功成名就讓項羽迷失了自己,加之對於武力的過度崇拜,使得項羽堅信只要有強大的軍隊,自己便可以稱霸天下,永遠制約諸侯的生死。在這種心理變化下,項羽不再聽從範增的任何建議,兩者間漸生隔閡。君臣不睦的事實給劉邦提供實行反間計的機會,竟然真的使項羽將範增趕走。

範增被驅逐後,項羽的境況真如“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沒多久便被劉邦消滅。等到消滅對手後,劉邦曾一針見血的評論項羽說,他連一個範增都不能信用,憑什麼跟我奪天下?可謂一語中的(“高祖曰:‘...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見《史記·卷八·高祖本紀》)!

項羽失誤連連,最終兵敗身死

項羽入關後,本來有大把的機會剷除、壓制劉邦,坐穩霸王的位子,卻因為以上三招“臭棋”屢屢犯錯,最終落得兵敗身死的境地,實在是可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