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從“一”到“十”,帶你重溫老上海

地名中使用數字是一種比較傳統的方法, 古來有之。 在具體的事例中又以數位起頭最為常見。 細數上海的地名, 可以集齊從“一”到“十”!這些名稱中, 有的已湮滅, 但大多仍在使用, 有些還一直被市民津津樂道。 其中內容既是一份有趣的城市檔案, 也包含著很多上海歷史變遷的故事。

一二八紀念路

為紀念在淞滬抗戰中犧牲的將士而修築。 1932年1月28日, 侵華日軍在滬悍然挑起“一·二八”事變, 分三路進攻上海閘北等地。 蔣光鼐、蔡廷鍇將軍率領十九路軍堅決反擊。 上海軍民同仇敵愾, 淞滬抗戰堅持一個多月,

使日軍三易指揮官, 死傷逾萬人。 同年底, 上海一批知名人士募資在戰役最激烈處廟行修建淞滬抗戰無名陣亡官兵墓(1937年被日軍炸毀, 現今位置大約在共江路668號)。 1936年2月正式落成, 呈方形, 高十余米, 內置烈士衣冠石槨, 墓門上方刻著“義薄雲天”四個大字。 當時的市政當局出於方便人們前往祭掃的考慮, 1936年11月, 專門修築一條煤屑路面便道, 曾名“一二八忠烈墓前紀念路”“無名英雄墓路”, 後改名一二八紀念路。

1932年1月, 奮戰在廟行前線的十九路軍官兵

1936年2月正式落成, 坐落于周巷村東部、鵝饞浦北岸(現今共江路愛輝路口)"一·二八"抗戰無名英雄墓

寶山區泗塘二中內的“一二八抗戰無名英雄墓遺址紀念碑”。 1984年上海市政府設立

一粟街

位於上海老城廂西南區域, 一條非常不起眼的小馬路, 卻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 它東起迎勳北路, 西至學前街。 得名於“一粟庵”,

以佛教典籍《五燈會元》中“金雞解銜一粒粟”為其命名, 其門前街道也隨其而名。 其後庵址荒廢, 只留路名。

1947年上海百業街道行號地圖中標注的“一粟街”及周邊街市。 現今街南原學校仍存, 已改為黃浦區青少年業餘體校。 街北已改建為住宅區名為“滄海苑”,

似乎也是一種與路名的呼應

一號路(閔行)

這條路應該說是整個老閔行地區的核心。 20世紀50年代, 老閔行是上海規劃建設的第一座衛星城。 而這條幹道1958年始建, 1960年命名為一號路, 當時該區域新規劃的路名多以數字代號為名, 諸如二號路(現今華甯路)、三號路(現今劍川路)、四號路(現今臨滄路)、五號路(現今景谷路)、六號路(現今昆陽路)、七號路(現今鶴慶路)、十號路(現今瑞麗路)、十二號路(蘭坪路)等。 一號路東起滬閔路, 西抵西河涇東岸。 滬閔路至蘭坪路段, 曾以“閔行一條街”著稱。 1960年上海市基本建設委員會對閔行、吳涇地區19條道路, 除保留少數原路名外, 均以雲南省的市縣名命名。 於是有了上述瑞麗路、碧江路等。 但老閔行人仍然習慣了“一號路”這個有著滿滿回憶的路名。

20世紀50年代明信片中的閔行一號路街景

二馬路

這是一個現今已不太使用的路名系列,其中也包括位於黃浦區核心地區的九江路舊稱。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早期的英文路名Rope Walk Road,曾譯作纖道、纖走路。後延築至今湖北路,改名杭州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按照當時道路命名原則以江西九江命名,並延續至今。這條路雖短,但是金融商業機構林立,20世紀90年代還形成了個體時裝店一條街。其俗稱二馬路的起由是從“大馬路”開始,也是就南京東路。自北向南按照數位排列,從大到小分別為“大”“二”“三”“四”“五”“六”,分別對應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和北海路。這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稱呼很快受到各階層的歡迎,出現在各種地圖、報刊媒介、廣告甚至書面檔上。

1929年上海市地圖中標注的從“大馬路”至“六馬路”,也就是南京東路到北海路

二擺渡路

這是一個更為久遠的路名,一些文獻包括地方誌史料中的英文拼寫使用滬語諧音“Neepardoo Road”。現今已經很少為人所知,位置在江西中路460弄。之所以被稱為“二擺渡”,是因其靠近蘇州河一個渡口而得名。

在一幅20世紀初繪製的英日文對照上海地圖中,找到了“Neepardoo”,也就是“二擺渡路”的標注,位置與現今江西中路460弄基本吻合。

拾遺:在市區還有一些以“二”開頭的老地名,例如:二道橋,現今虹口區東沙虹港路與新港路交匯處;二洋涇橋,現今延安東路與四川南路口位置,此處原為洋涇浜上的一座橋樑;二白渡橋,現今蘇州河乍浦路橋的舊稱和俗稱;二間頭,徐匯區原徐鎮鎮北街的俗稱,現今該地塊已經成為港匯廣場。二十間頭,徐匯區匯站街原有一片舊式里弄,現已無存。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二洋涇橋

三牌樓路

現今黃浦區境內。北起晝錦路,南至復興東路。長約300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築,以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劉璵、劉琛在縣衙西立“應奎”“晝錦”“清顯”3座牌坊(俗稱牌樓)命名三牌樓街,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改為三牌樓路。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三牌樓街,當時復興東路還是肇嘉浜河道

三馬路

與二馬路一樣,這也是黃浦區核心地區幾條東西向主幹道的俗稱。現名為漢口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原是開埠前通往黃浦江邊的土路,開埠後租界當局修築江邊至河南中路段,因靠近江海北關,又名海關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湖北地名改名漢口路。沿路有不少歷史建築,諸如申報館、原工部局大樓、莫爾堂等。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漢口路即三馬路”

20世紀40年代後期,拍攝的漢口路西藏路口西望影像。路北側為莫爾堂,也稱沐恩堂

三門峽路

這是一處已經消失的路名。該路位於原南市區南部,北起大林路,南至斜土東路,修築年份不詳,因此處原有三官堂廟,故名三官堂街、三官堂路,後廟宇荒廢,但路名仍舊沿用。1956年,該路從徽甯路延伸至斜土東路,1964年改名為三門峽路,1995年西藏南路向南延伸,原西林路、三門峽路和新肇周路併入西藏南路,原有路名停用。但是現今仍舊可以找到“三門峽路居委會”這樣的名稱。

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圖中標注的“三官堂路”,當時的滬閔南柘路就是現今的斜土東路

1979年,三門峽路、斜土東路周邊區域航拍

三門路

跨虹口、楊浦、寶山3區。東起清源環路,西至原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門口(現今為一處住宅樓盤)。其中國權北路至逸仙路段為楊浦區與寶山區界路。1931年修築,1940年被日寇改為興亞西路,1958年以浙江三門縣名改今名。

三角街&三角東街

這是兩條位於徐匯區漕溪北路東側的小馬路。三角街東起匯南街(已無存),西至蒲東路(已無存)。是填肇蒲河(現漕溪北路)支流築路,因略呈三角形,原俗稱“三角地”,1949年後改名三角街,20世紀90年代之後市政改造,該路併入地塊,消失。在三角街的東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路,北端與三角街相接,南端到靜樂村(舊地名,三角東街44弄,現零陵路三角東街路口),因其位置故命名為三角東街,現仍存。

1979年,漕溪北路上海電影製片廠、三角街、三角東街周邊區域航拍

三角地

上海俗稱“三角地”的地名有多處,但最著名的“三角地”還是在虹口。19世紀中後期,工部局先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築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幾位英國人就在這“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做“ 飛龍島”的遊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遊藝場,主要遊藝就是“滑車”,類似現在的過山車,後由於滑車的設備陳舊破,常發生滑車傾翻傷人的事故,於是被工部局勒令停業,這塊空置的“三角地”就漸漸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1890年,隨著虹口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正規公用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工部局因勢利導,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著名的“三角地小菜場”。現該地塊的菜場早已拆遷,但“三角地”作為一個企業的品牌仍舊延續下來。

清末的三角地菜場

三林鎮

三林鎮,雖然地處市郊但現在基本也在大市區範圍內,而且知名度較高。三林鎮:宋代隱士林樂耕後高分居東林、西林、中林3莊,故名三林。初有東塘、西塘,相距3裡,清嘉慶時東塘已寥落非故,西塘發展為三林鎮。鎮區狹長,一條長街沿三林港北岸伸展,分三林橋街、東林街、中林街、西林街。宋為三林裡。明洪武六年設三林莊巡檢司,三林莊漸繁榮成鎮。

拾遺:市區範圍內還有多處以“三”起頭的路名和地名。我們現在熟知的中山北路的舊稱也曾經以“三”起頭。1928年征地辟築現今中山北路東段,以附近的三陽裡命名三陽路;1930年築西段,為紀念孫中山命名中山路。1945年,東西合併統稱中山北路。

1929年上海市分區地圖中標注的中山北路即三陽路

寶山吳淞地區有好幾條“三”起頭的路名。其中也有三陽路,屬吳淞鎮道路,東起同泰路,西至班溪路,1940年前俗稱殺羊路,後以諧音改為現名;吳淞鎮原來還有三益路、三新街等,現已無存。閔行吳涇地區有一條三新街,現仍存,位於北吳路南側;豫園內曾經有一條很短的三林路,北起糧廳路南至凝暉路,以三林書院得名;三河路,位於虹口區,原名三官堂路,西起虹鎮老街東至大連路,1967年後改現名;三星路,位於楊浦區,北起平涼路南至杭州路,1937年填浜築路,原名三姓路,後以諧音改為現名。路東側有著名的滬東工人文化宮;楊浦區原來還有一條以“三”起頭的舊路名,三寶瀧路 (Samarang Road),1908年修築,以印尼城市名命名,1915年後改為騰越路至今。三源路,位於普陀真如地區。東起滬寧鐵路,西至曹楊苑居民區。1928年修築,1953年改為三原路,現名為三源路;三泰路,位於原閘北區,東起山西北路,西至福建北路,原名三泰弄,1964年後改為“路”;此外還有一些“三”起頭的地名和路名早已湮滅,諸如廣西南路原來也稱“三姓路”;老南市區的三層樓碼頭(後改名漕滄街)、三泰碼頭(現今多稼路一段)、三泰碼頭街(現今外馬路一段)等,以及原洋涇浜上的老地名,三洋涇浜橋、三茅閣橋,分別對應現今的江西南路延安東路口和河南南路延安東路口。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三茅閣橋以及三洋涇橋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三層樓碼頭以及三泰碼頭

蘇州河上有一處以“三”起頭的橋樑——著名的“三官堂橋”。這座橋的正式名稱為曹楊路橋。橋址附近明末為曹家渡渡口。1929年,由兩岸廠商集資于渡口東首建造木橋,名曹家渡橋。因橋南堍有座三官堂廟宇,俗稱三官堂橋。1937年八一三事變中被炸毀,隨後修復。後因朽損嚴重,1949年3月,上海市工務局於整修橋面同時,在橋西側另建木樁木面5孔臨時木橋,稱曹家渡西橋,原橋遂稱東橋。1964年和1973年,東、西兩橋因年久失修,先後拆除。1976年,在東橋址興建永久性3跨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箱形連續梁大型橋樑,以橋北之曹楊路命名為曹楊路橋。此後1985年該橋大修。曹楊路橋成為市區西部蘇州河上重要橋樑之一。1993年,江蘇路改建拓寬後,交通地位更顯重要。該橋北堍曾經還有一座全國聞名的家禽集散交易市場——三官堂橋家禽批發市場,1979年設立,後改稱“三官堂橋禽蛋市場”。

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曹楊路橋北堍三官堂橋家禽蛋市場外景

四川路

這是一條縱貫上海中心城區的主幹道,也是上海知名度較高的馬路之一。分為北、中、南三段。為不同時間修築。四川中路在黃浦區東部。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南蘇州路。清咸豐五至十年(1855~1860年)築。因沿街浜上架橋,故早期當局命名為橋街(Bridge Street)。咸豐十年以江蘇省名改名江蘇路。同治四年(1865年)以四川省名改名四川路。1946年改今名。四川北路在虹口區西南部。南起北蘇州路,北至東江灣路、花園路口,與塘沽路、海甯路、虯江路、溧陽路等28條路相交。清光緒三年(1877年)築南段,因南接四川路,故名北四川路。光緒三十年又自靶子路(今武進路)向北延築至金家厙(今魯迅公園)。1946年改今名。是上海市北部著名商業街區。四川南路在黃浦區東南部。北起延安東路。南段因通新北門,又稱新北門大街。1943年改名天臺路,1946年改今名。

1946年,四川中路北望四川路橋及郵政大樓

四馬路

“四馬路”的名聲甚至高於大馬路南京東路。所以很多場合,上海人更願意講它的俗稱,而非它的正式名稱:福州路。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清同治三年(1864年)築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1865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為福州路,俗稱四馬路,緣由前文已詳解,此處不再贅述。

20世紀30年代的福州路街景

1988年,福州路西藏中路口東望

四平路

在市區東北部,跨虹口、楊浦兩區。南起溧陽路,北至五角場。長約5公里。1930~1932年築,因連接引翔鄉、閘北,曾名翔閘路。193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黨人、上海都督陳其美改名其美路。日偽時期曾名松進通、維新路,1945年上海光復後,恢復其美路。1950年以吉林四平改今名。是上海市區東北區域的幹道。

1948年其美路(四平路)周邊區域航拍

四達路

在虹口區中部。東起四平路,曲尺向,至歐陽路折向北,西至山陰路。長不到700米。20世紀初築,原名巨籟路。1943年改今名。在四達路以南不遠的山陰路57號,有一處石庫門里弄名為“四達裡”,這兩處地名是否有關聯,不得而知。

四牌樓路

位於黃浦區。原南市區老城廂中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復興東路。長不足400米。約于清同治年間(1875~1892年)修築,因附近有明代建的崇禮、宣化、澤民、集慶4座牌坊,故名四牌樓街,後改為四牌樓路。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四牌樓街,當時復興東路和方浜路還是肇嘉浜和方浜河道

拾遺:市區有一些以“四”起頭的地名早已湮滅,不為人所知。例如:大田路曾名四門汀路;海甯路東段曾名四卡子路,而跨越虹口港的海甯路橋也曾名四卡子橋;虹口區天潼路與北蘇州路之間曾經有條非常短小但歷史悠久的小路名為“頭壩路”,曾名四德豐弄堂。

五原路

徐匯區的一條街道,東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長820米。 五原路原名趙主教路(Route Mgr. Maresca),修築於1925年以前。1943年以原綏遠省、現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名改今名。五原路是衡複歷史風貌保護區中較為核心的區域,有不少歷史建築,環境優雅。

五裡橋路

位於現今黃浦區南部。東起製造局路,曲尺向,西至蒙自路。早在明嘉靖年間就已修築。後以附近的五裡橋命名路名。

五台路

在虹口區中部。東起遼寧路,西至東嘉興路。僅長53米。20世紀初築,原名東新嘉路。1949年後以山西五台縣改今名。

五福弄

就在繁華的南京東路北面,有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很多匆匆而過的遊客,可能不太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五福弄南起南京東路,北至寧波路,1876年就已修築,早先的名稱為致遠街,1918年改為現名。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同時標注了致遠街和五福弄

五馬路

廣東路的俗稱。也是為許多老上海津津樂道的一條馬路。上海開埠前,該路是一條通向黃浦江的土路。開埠初,從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築成馬路,因臨近上海縣城北門,故初稱北門街。後逐漸向西延伸到浙江路。今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一段,曾稱寶善街,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一段稱東正豐街。清同治元年(1862年)第二跑馬場拆除後,東正豐街繼續向西延伸至西藏中路,新築路段稱西正豐街。1865年租界當局定名全路為廣東路。20世紀30年代,廣東路全路形成全市聞名的七個行業聚集地。

清末年間的廣東路

五角場

說到以“五”起頭的地名,怎麼能少了五角場。它地處上海東北區域,1929年後實施“大上海計畫”,築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鄲路、淞滬路、翔殷路、黃興路五條交通幹道,俗稱五角場。1937年八一三抗戰之後,上海華界淪陷,日寇佔領該地區,為鞏固統治,也相應投入了一些建設。抗日戰爭勝利後,居民紛紛回來重建家園,五條幹道形成的環島區域內,居住區、商業也逐漸發展。環島地區成為通往吳淞、閘北、浦東和市中心的必經之地,車輛行人增多,附近居民遂稱之為五角場、現今,以五角場環島為核心的商業圈已經成為上海市區東北部無可替代的核心區域。

1930年,“大上海計畫”中的市中心區域計畫圖

1936年繪製的市中心地圖

現今的五角場地區已經是滬東北繁華的區域

拾遺:市區還有幾處以“五”起頭的地名,現已基本被人遺忘。例如:滬西地區著名的曹家渡,境域幾經由西向東變遷,現在範圍大部地域屬靜安區,兼跨普陀、長寧兩區。由長壽路、萬航渡路、長寧路、長寧支路、萬航渡後路5條道路交匯,形成輻射道路網,故也俗稱五角場,或稱滬西五角場、曹家渡五角場。

1937年曹家渡舊影

1947年上海百業街道行號地圖中標注的曹家渡及周邊區域

另有老閔行地區的景谷路原名五號路;楊浦區的民星路原本的名稱是五權路,1958年後五權路改成 “五星路”,後因與徐匯區“吳興路”重音,1980年又改為現名民星路;黃浦區核心區域的天津路1851年就已修築,早期的名稱為“五柱球弄”,因通往當時的拋球場而得名;徐匯區漕溪北路東側曾經有一條匯南街的小路,原名“五埭頭”。20世紀90年代 市政動遷,合併入地塊,現今是亞都國際名園位置。

六合路

在黃浦區中部。南起南京東路,北至芝罘路。長不足400米。清同治十年(1871年)築,原名勞合路(Lloyd Road)。1943年以江蘇六合改今名。沿路商業發達,上海市第一百貨就在其西側。

清末年間的勞合路南京路口,拍攝時間大約在1890年

勞合路(六合路)因為緊鄰南京路,地處鬧市,各類商業形態很早就開始萌發。圖為20世紀30年代位於南京路勞合路口一家光學眼鏡公司的廣告

六馬路

北海路的俗稱。在黃浦區中部。東起福建中路,西至西藏中路。此處原有一座跑馬場。1862年,部分跑道改為路面,1865年定名為北海路至今。

清末拍攝的北海路,六馬路的路牌清晰可見

1937年航拍的上海城區。北海路(白框內)呈現明顯的弧形

六裡橋(南北)街

原來浦東地區有兩條很短的小路名為“六裡橋北街”“六裡橋南街”,東起白蓮涇六裡鎮,西至文登路(現今東方路),已無存。六裡老街是一條南北向伸展貫穿六裡老鎮的街道。老街在白蓮涇北面的一段,叫“六裡橋北街”在白蓮涇南面的一段叫“六裡橋南街”。

一幅1943年上海地圖中標注的六裡橋鎮及浦東中學

1979年航拍圖中的六裡地區,可見浦東中學操場以及鎮上的幾條老街。老石橋已不見蹤影。

拾遺:老南市地區的豆市街東段曾俗稱“六大碼頭”;楊浦區江浦路、鹽山路一帶曾俗稱“六埭頭”。

七浦路

始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東起江西北路、西迄熱河路,全長1公里多 (原閘北區境內長度為918米。同治三年至光緒元年(1864~1875年)間,老閘橋(今福建路橋)、天后宮橋(今河南路橋)先後建成,蘇州河兩岸南北通衢,七浦路一帶得以發展。從20世紀初期開始,七浦路周邊各式里弄、石庫門住宅漸成規模。加之交通便捷,更與北站咫尺相鄰,故占盡人流、物流之便,易於在各業彙聚中形成氣候而成市。1981年4月,又改為七浦路小商品市場,以後逐步發展成以批量銷售各類服裝為主兼營服裝輔料的專業市場,直至今日之規模。

七賢路

這是一個現今已棄用的路名,小木橋路的早期名稱。在徐匯區東北部。北起肇嘉浜路,南至原上海南站西大門。長約1.8公里。1915—1916年修築,當時命名為七賢路。1926年,以北端原肇嘉浜上的小木橋改今名。

1929年上海分區地圖中明確標注了小木橋路原名七賢路。

1943年,一幅上海市地圖中已將日暉港站標注為南上海站,小木橋路直通車站

在現今上海市區範圍內,並沒有以“八”起頭的路名。但是有幾處歷史地名,可是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八仙橋&八裡橋街

八仙橋這個老地名,曾經在上海灘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關於其由來有不少解讀,而其中較為符合史實的要從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說起。1860 年,英法聯軍在北京以南通惠河八裡橋擊潰曾格林沁統率的清軍,史稱八裡橋之戰。法國政府為紀念與彰顯本國的武功,晉封此役的法軍統帥孟鬥班(Charles Cousin-Montauban, Comte de Palikao)為“八裡橋伯爵”,並把巴黎二十區一條街命名為八裡橋街(Rue de Palikao)。1865年,法租界當局為體現法國海外屬地的歸屬感,把境內一條新辟的馬路也定名為八裡橋街,即今雲南南路。

1884年上海城廂地圖中標注的八仙橋及八仙橋街(今雲南南路)位置

作為中國本土居民,上海市民當然不習慣這個有羞辱性的路名,遂以諧音呼作八仙橋街。有了這條街,就有了八仙橋。《上海掌故辭典》“八仙橋”條目:“舊橋樑名,跨周涇(今西藏南路)。後人不明橋名之由來,遂訛傳這裡曾是八仙到過之地。”由此可見,“八仙橋”這個泛指的地名包括的範圍,大體上東至西藏中路,南至淮海中路,西面至少應到嵩山路,北面到甯海西路乃至更北的延安路。

八仙橋地區街景老照片。圖中的黃金大戲院位於愷自邇路敏體尼蔭路轉角上(今金陵中路1號,西藏南路口),曾經是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1930年1月30日建成開幕。上海解放後,改造為大眾劇場,1993年拆除,建現今的蘭生大廈。

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大眾劇場

1946年航拍的八仙橋地區

1937年拍攝的南京大戲院。它也是八仙橋地區重要的娛樂場所之一。上海解放後,曾經改名為北京電影院,1959年改名上海音樂廳

2001年延安路高架建成後,正在等待平移的上海音樂廳。2003年6月,平移工程順利完成

拾遺:現今淮海中路西藏南路口以南,有一條小馬路名為桃源路,以前的舊稱為“八仙橋街”,法語為Rue Passiejo。

八埭頭

位於楊浦區西南部,平涼路、通北路交會處附近一帶。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韜朋路(今通北路),光緒三十二年建華盛路(今許昌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商人在韜朋路建八墚磚木結構里弄房屋後,始有八埭頭之稱。此後八埭頭大致範圍是指東近許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楊樹浦路,是楊浦區內一處以舊式里弄房為主的居住區。以平涼菜場為中心,形成滬東一處重要的的商業繁盛區域,有銀行、郵局、書店、電影院、個體戶小商場、農副產品貿易市場。

八埭頭地區成片的石庫門弄堂以及“老虎窗”

八埭頭夜景

八字橋

這也是一處與抗戰密切相關的地名。位於虹口和原閘北交界處的柳營路、同心路、水電路的交叉口。八字橋堍通同心路和柳營路,橋呈“八”字形,故名八字橋。 1932年1月28日夜11時30分,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一部從四川北路西側突然進攻八字橋區的中國守軍,十九路軍156旅即刻奮起還擊,“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激戰一個半月,日軍多次打算通過八字橋迂回攻擊上海北站,八字橋陣地三失三得,但最終直到停戰,日軍都沒能完全控制八字橋。

1932年上海環球輿地學會印製的上海戰事最新地圖中標注的八字橋。注意其左側用紅鉛筆畫出的是3月1日日軍戰線

八字橋橋頭的中國守軍

九江路

九江路最近的一段歷史是與“個體”“時裝”密不可分的。改革開放後,九江路商業網店逐年增加,原來改作住宅、辦公用房的紛紛開店,逐漸形成以時裝為主的特色街。20世紀80年代初有TPD時代裝潢經營服務部、市服裝公司經營部和一批服裝店。

20世紀80年代,外灘九江路口西望

1997年的九江路。兩側可見多家個體時裝店

從1993年至2000年間,九江路的湖北路至西藏中路間有9個地塊先後全部進行成街坊改造和開發。陸續開工建設的大項目有萬象國際廣場、樂樂晨商場、南新雅大酒店、寶大祥商廈、大舞臺、中福大廈、古象豪生大酒店、王寶和大酒店等。

九龍路

南起大名路以南,北至虯江路,1890—1895年沿虹口港修築。原名斐倫路( Fearon Road.),1943年之後改為現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斐倫路建造了上海最早的電力設施。

九畝地

九畝地是一區域地名,在原南市老城廂西北部。明嘉靖年間,顧氏在此建露香園。明末園漸荒蕪。清嘉慶年間,在青蓮庵東南側辟演武場,占地約9畝,故俗稱 “九畝地”。

1884年上海城廂地圖中標注的九畝地

拾遺:楊浦區曾經有一條九台路,東起黃興路,西至眉州路,現已改名九潭路;豫園內曾經有一條小路以路側九獅亭命名為九獅路,現已不再使用;浦東南碼頭路附近曾經有一條名為九胡街的小路,現已無存。

十六鋪

十六鋪的得名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十六家有名鋪子”,一說自大碼頭(復興東路輪渡口)至小東門外沿江分成十六個地段,稱一鋪至十六鋪。而史家認為較可信的說法是:鋪是地片的名稱之一,清道光年間,將上海縣城廂內外劃分為二十四鋪。其中,縣城東南為十五、十九鋪,西南為二十鋪,城北為十二鋪,西北為八鋪,東北為四鋪,城東寶帶門(今小東門)外,為十六鋪,其餘鋪區均在城廂內。

此後的十六鋪區片的範圍並非僅指東門路以外沿江的這一小段,而是涵蓋復興東路以北、中華路(新開河南)以東和方浜東路、陽朔路這一帶的街巷里弄。其中,沿江建築多為碼頭、倉庫,緊貼中華路的一段昔日商號密佈,今則多數改為民居。

20世紀20年代上海老地圖中標注的十六鋪地區位置及其他各“鋪”區域

20世紀30年代的招商局金利源碼頭

十六鋪地區繁忙的貨運碼頭

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十六鋪客運碼頭。曾經上海最為重要的水路門戶

2004年12月2日,歷史悠久的十六鋪客運碼頭大樓爆破拆除

上海還有哪些路名、地名是從一到十的

歡迎你在留言裡面補充哦~

20世紀50年代明信片中的閔行一號路街景

二馬路

這是一個現今已不太使用的路名系列,其中也包括位於黃浦區核心地區的九江路舊稱。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早期的英文路名Rope Walk Road,曾譯作纖道、纖走路。後延築至今湖北路,改名杭州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按照當時道路命名原則以江西九江命名,並延續至今。這條路雖短,但是金融商業機構林立,20世紀90年代還形成了個體時裝店一條街。其俗稱二馬路的起由是從“大馬路”開始,也是就南京東路。自北向南按照數位排列,從大到小分別為“大”“二”“三”“四”“五”“六”,分別對應南京(東)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和北海路。這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稱呼很快受到各階層的歡迎,出現在各種地圖、報刊媒介、廣告甚至書面檔上。

1929年上海市地圖中標注的從“大馬路”至“六馬路”,也就是南京東路到北海路

二擺渡路

這是一個更為久遠的路名,一些文獻包括地方誌史料中的英文拼寫使用滬語諧音“Neepardoo Road”。現今已經很少為人所知,位置在江西中路460弄。之所以被稱為“二擺渡”,是因其靠近蘇州河一個渡口而得名。

在一幅20世紀初繪製的英日文對照上海地圖中,找到了“Neepardoo”,也就是“二擺渡路”的標注,位置與現今江西中路460弄基本吻合。

拾遺:在市區還有一些以“二”開頭的老地名,例如:二道橋,現今虹口區東沙虹港路與新港路交匯處;二洋涇橋,現今延安東路與四川南路口位置,此處原為洋涇浜上的一座橋樑;二白渡橋,現今蘇州河乍浦路橋的舊稱和俗稱;二間頭,徐匯區原徐鎮鎮北街的俗稱,現今該地塊已經成為港匯廣場。二十間頭,徐匯區匯站街原有一片舊式里弄,現已無存。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二洋涇橋

三牌樓路

現今黃浦區境內。北起晝錦路,南至復興東路。長約300米。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前築,以明天順年間(1457~1464年)劉璵、劉琛在縣衙西立“應奎”“晝錦”“清顯”3座牌坊(俗稱牌樓)命名三牌樓街,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改為三牌樓路。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三牌樓街,當時復興東路還是肇嘉浜河道

三馬路

與二馬路一樣,這也是黃浦區核心地區幾條東西向主幹道的俗稱。現名為漢口路。東起中山東一路,西至西藏中路。原是開埠前通往黃浦江邊的土路,開埠後租界當局修築江邊至河南中路段,因靠近江海北關,又名海關路。清同治四年(1865年)以湖北地名改名漢口路。沿路有不少歷史建築,諸如申報館、原工部局大樓、莫爾堂等。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漢口路即三馬路”

20世紀40年代後期,拍攝的漢口路西藏路口西望影像。路北側為莫爾堂,也稱沐恩堂

三門峽路

這是一處已經消失的路名。該路位於原南市區南部,北起大林路,南至斜土東路,修築年份不詳,因此處原有三官堂廟,故名三官堂街、三官堂路,後廟宇荒廢,但路名仍舊沿用。1956年,該路從徽甯路延伸至斜土東路,1964年改名為三門峽路,1995年西藏南路向南延伸,原西林路、三門峽路和新肇周路併入西藏南路,原有路名停用。但是現今仍舊可以找到“三門峽路居委會”這樣的名稱。

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圖中標注的“三官堂路”,當時的滬閔南柘路就是現今的斜土東路

1979年,三門峽路、斜土東路周邊區域航拍

三門路

跨虹口、楊浦、寶山3區。東起清源環路,西至原上海第二紡織機械廠門口(現今為一處住宅樓盤)。其中國權北路至逸仙路段為楊浦區與寶山區界路。1931年修築,1940年被日寇改為興亞西路,1958年以浙江三門縣名改今名。

三角街&三角東街

這是兩條位於徐匯區漕溪北路東側的小馬路。三角街東起匯南街(已無存),西至蒲東路(已無存)。是填肇蒲河(現漕溪北路)支流築路,因略呈三角形,原俗稱“三角地”,1949年後改名三角街,20世紀90年代之後市政改造,該路併入地塊,消失。在三角街的東面,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路,北端與三角街相接,南端到靜樂村(舊地名,三角東街44弄,現零陵路三角東街路口),因其位置故命名為三角東街,現仍存。

1979年,漕溪北路上海電影製片廠、三角街、三角東街周邊區域航拍

三角地

上海俗稱“三角地”的地名有多處,但最著名的“三角地”還是在虹口。19世紀中後期,工部局先後在蘇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築了文監師路、漢璧禮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漢陽路、峨嵋路),這三條路相交處形成一塊足有10畝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幾位英國人就在這“三角地”建立了一個叫做“ 飛龍島”的遊藝場,這也是上海出現的第一個綜合性遊藝場,主要遊藝就是“滑車”,類似現在的過山車,後由於滑車的設備陳舊破,常發生滑車傾翻傷人的事故,於是被工部局勒令停業,這塊空置的“三角地”就漸漸成了一個露天的菜場。1890年,隨著虹口地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正規公用設施的需求不斷增加,工部局因勢利導,在“三角地”搭建了一個頗有規模的木結構室內菜場,這就是著名的“三角地小菜場”。現該地塊的菜場早已拆遷,但“三角地”作為一個企業的品牌仍舊延續下來。

清末的三角地菜場

三林鎮

三林鎮,雖然地處市郊但現在基本也在大市區範圍內,而且知名度較高。三林鎮:宋代隱士林樂耕後高分居東林、西林、中林3莊,故名三林。初有東塘、西塘,相距3裡,清嘉慶時東塘已寥落非故,西塘發展為三林鎮。鎮區狹長,一條長街沿三林港北岸伸展,分三林橋街、東林街、中林街、西林街。宋為三林裡。明洪武六年設三林莊巡檢司,三林莊漸繁榮成鎮。

拾遺:市區範圍內還有多處以“三”起頭的路名和地名。我們現在熟知的中山北路的舊稱也曾經以“三”起頭。1928年征地辟築現今中山北路東段,以附近的三陽裡命名三陽路;1930年築西段,為紀念孫中山命名中山路。1945年,東西合併統稱中山北路。

1929年上海市分區地圖中標注的中山北路即三陽路

寶山吳淞地區有好幾條“三”起頭的路名。其中也有三陽路,屬吳淞鎮道路,東起同泰路,西至班溪路,1940年前俗稱殺羊路,後以諧音改為現名;吳淞鎮原來還有三益路、三新街等,現已無存。閔行吳涇地區有一條三新街,現仍存,位於北吳路南側;豫園內曾經有一條很短的三林路,北起糧廳路南至凝暉路,以三林書院得名;三河路,位於虹口區,原名三官堂路,西起虹鎮老街東至大連路,1967年後改現名;三星路,位於楊浦區,北起平涼路南至杭州路,1937年填浜築路,原名三姓路,後以諧音改為現名。路東側有著名的滬東工人文化宮;楊浦區原來還有一條以“三”起頭的舊路名,三寶瀧路 (Samarang Road),1908年修築,以印尼城市名命名,1915年後改為騰越路至今。三源路,位於普陀真如地區。東起滬寧鐵路,西至曹楊苑居民區。1928年修築,1953年改為三原路,現名為三源路;三泰路,位於原閘北區,東起山西北路,西至福建北路,原名三泰弄,1964年後改為“路”;此外還有一些“三”起頭的地名和路名早已湮滅,諸如廣西南路原來也稱“三姓路”;老南市區的三層樓碼頭(後改名漕滄街)、三泰碼頭(現今多稼路一段)、三泰碼頭街(現今外馬路一段)等,以及原洋涇浜上的老地名,三洋涇浜橋、三茅閣橋,分別對應現今的江西南路延安東路口和河南南路延安東路口。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標注的三茅閣橋以及三洋涇橋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三層樓碼頭以及三泰碼頭

蘇州河上有一處以“三”起頭的橋樑——著名的“三官堂橋”。這座橋的正式名稱為曹楊路橋。橋址附近明末為曹家渡渡口。1929年,由兩岸廠商集資于渡口東首建造木橋,名曹家渡橋。因橋南堍有座三官堂廟宇,俗稱三官堂橋。1937年八一三事變中被炸毀,隨後修復。後因朽損嚴重,1949年3月,上海市工務局於整修橋面同時,在橋西側另建木樁木面5孔臨時木橋,稱曹家渡西橋,原橋遂稱東橋。1964年和1973年,東、西兩橋因年久失修,先後拆除。1976年,在東橋址興建永久性3跨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箱形連續梁大型橋樑,以橋北之曹楊路命名為曹楊路橋。此後1985年該橋大修。曹楊路橋成為市區西部蘇州河上重要橋樑之一。1993年,江蘇路改建拓寬後,交通地位更顯重要。該橋北堍曾經還有一座全國聞名的家禽集散交易市場——三官堂橋家禽批發市場,1979年設立,後改稱“三官堂橋禽蛋市場”。

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曹楊路橋北堍三官堂橋家禽蛋市場外景

四川路

這是一條縱貫上海中心城區的主幹道,也是上海知名度較高的馬路之一。分為北、中、南三段。為不同時間修築。四川中路在黃浦區東部。南起延安東路,北至南蘇州路。清咸豐五至十年(1855~1860年)築。因沿街浜上架橋,故早期當局命名為橋街(Bridge Street)。咸豐十年以江蘇省名改名江蘇路。同治四年(1865年)以四川省名改名四川路。1946年改今名。四川北路在虹口區西南部。南起北蘇州路,北至東江灣路、花園路口,與塘沽路、海甯路、虯江路、溧陽路等28條路相交。清光緒三年(1877年)築南段,因南接四川路,故名北四川路。光緒三十年又自靶子路(今武進路)向北延築至金家厙(今魯迅公園)。1946年改今名。是上海市北部著名商業街區。四川南路在黃浦區東南部。北起延安東路。南段因通新北門,又稱新北門大街。1943年改名天臺路,1946年改今名。

1946年,四川中路北望四川路橋及郵政大樓

四馬路

“四馬路”的名聲甚至高於大馬路南京東路。所以很多場合,上海人更願意講它的俗稱,而非它的正式名稱:福州路。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清同治三年(1864年)築完全程抵泥城浜(今西藏中路),1865年12月以福建省城市名命名為福州路,俗稱四馬路,緣由前文已詳解,此處不再贅述。

20世紀30年代的福州路街景

1988年,福州路西藏中路口東望

四平路

在市區東北部,跨虹口、楊浦兩區。南起溧陽路,北至五角場。長約5公里。1930~1932年築,因連接引翔鄉、閘北,曾名翔閘路。1931年為紀念辛亥革命黨人、上海都督陳其美改名其美路。日偽時期曾名松進通、維新路,1945年上海光復後,恢復其美路。1950年以吉林四平改今名。是上海市區東北區域的幹道。

1948年其美路(四平路)周邊區域航拍

四達路

在虹口區中部。東起四平路,曲尺向,至歐陽路折向北,西至山陰路。長不到700米。20世紀初築,原名巨籟路。1943年改今名。在四達路以南不遠的山陰路57號,有一處石庫門里弄名為“四達裡”,這兩處地名是否有關聯,不得而知。

四牌樓路

位於黃浦區。原南市區老城廂中部。北起方浜中路,南至復興東路。長不足400米。約于清同治年間(1875~1892年)修築,因附近有明代建的崇禮、宣化、澤民、集慶4座牌坊,故名四牌樓街,後改為四牌樓路。

1913年商務印書館實測上海城廂租界地圖中標注的四牌樓街,當時復興東路和方浜路還是肇嘉浜和方浜河道

拾遺:市區有一些以“四”起頭的地名早已湮滅,不為人所知。例如:大田路曾名四門汀路;海甯路東段曾名四卡子路,而跨越虹口港的海甯路橋也曾名四卡子橋;虹口區天潼路與北蘇州路之間曾經有條非常短小但歷史悠久的小路名為“頭壩路”,曾名四德豐弄堂。

五原路

徐匯區的一條街道,東起常熟路,西至武康路。全長820米。 五原路原名趙主教路(Route Mgr. Maresca),修築於1925年以前。1943年以原綏遠省、現內蒙古自治區五原縣名改今名。五原路是衡複歷史風貌保護區中較為核心的區域,有不少歷史建築,環境優雅。

五裡橋路

位於現今黃浦區南部。東起製造局路,曲尺向,西至蒙自路。早在明嘉靖年間就已修築。後以附近的五裡橋命名路名。

五台路

在虹口區中部。東起遼寧路,西至東嘉興路。僅長53米。20世紀初築,原名東新嘉路。1949年後以山西五台縣改今名。

五福弄

就在繁華的南京東路北面,有一條不起眼的小馬路,很多匆匆而過的遊客,可能不太會注意到它的存在。五福弄南起南京東路,北至寧波路,1876年就已修築,早先的名稱為致遠街,1918年改為現名。

1884年上海城廂租界全圖中同時標注了致遠街和五福弄

五馬路

廣東路的俗稱。也是為許多老上海津津樂道的一條馬路。上海開埠前,該路是一條通向黃浦江的土路。開埠初,從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築成馬路,因臨近上海縣城北門,故初稱北門街。後逐漸向西延伸到浙江路。今河南中路至福建中路一段,曾稱寶善街,福建中路至浙江中路一段稱東正豐街。清同治元年(1862年)第二跑馬場拆除後,東正豐街繼續向西延伸至西藏中路,新築路段稱西正豐街。1865年租界當局定名全路為廣東路。20世紀30年代,廣東路全路形成全市聞名的七個行業聚集地。

清末年間的廣東路

五角場

說到以“五”起頭的地名,怎麼能少了五角場。它地處上海東北區域,1929年後實施“大上海計畫”,築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鄲路、淞滬路、翔殷路、黃興路五條交通幹道,俗稱五角場。1937年八一三抗戰之後,上海華界淪陷,日寇佔領該地區,為鞏固統治,也相應投入了一些建設。抗日戰爭勝利後,居民紛紛回來重建家園,五條幹道形成的環島區域內,居住區、商業也逐漸發展。環島地區成為通往吳淞、閘北、浦東和市中心的必經之地,車輛行人增多,附近居民遂稱之為五角場、現今,以五角場環島為核心的商業圈已經成為上海市區東北部無可替代的核心區域。

1930年,“大上海計畫”中的市中心區域計畫圖

1936年繪製的市中心地圖

現今的五角場地區已經是滬東北繁華的區域

拾遺:市區還有幾處以“五”起頭的地名,現已基本被人遺忘。例如:滬西地區著名的曹家渡,境域幾經由西向東變遷,現在範圍大部地域屬靜安區,兼跨普陀、長寧兩區。由長壽路、萬航渡路、長寧路、長寧支路、萬航渡後路5條道路交匯,形成輻射道路網,故也俗稱五角場,或稱滬西五角場、曹家渡五角場。

1937年曹家渡舊影

1947年上海百業街道行號地圖中標注的曹家渡及周邊區域

另有老閔行地區的景谷路原名五號路;楊浦區的民星路原本的名稱是五權路,1958年後五權路改成 “五星路”,後因與徐匯區“吳興路”重音,1980年又改為現名民星路;黃浦區核心區域的天津路1851年就已修築,早期的名稱為“五柱球弄”,因通往當時的拋球場而得名;徐匯區漕溪北路東側曾經有一條匯南街的小路,原名“五埭頭”。20世紀90年代 市政動遷,合併入地塊,現今是亞都國際名園位置。

六合路

在黃浦區中部。南起南京東路,北至芝罘路。長不足400米。清同治十年(1871年)築,原名勞合路(Lloyd Road)。1943年以江蘇六合改今名。沿路商業發達,上海市第一百貨就在其西側。

清末年間的勞合路南京路口,拍攝時間大約在1890年

勞合路(六合路)因為緊鄰南京路,地處鬧市,各類商業形態很早就開始萌發。圖為20世紀30年代位於南京路勞合路口一家光學眼鏡公司的廣告

六馬路

北海路的俗稱。在黃浦區中部。東起福建中路,西至西藏中路。此處原有一座跑馬場。1862年,部分跑道改為路面,1865年定名為北海路至今。

清末拍攝的北海路,六馬路的路牌清晰可見

1937年航拍的上海城區。北海路(白框內)呈現明顯的弧形

六裡橋(南北)街

原來浦東地區有兩條很短的小路名為“六裡橋北街”“六裡橋南街”,東起白蓮涇六裡鎮,西至文登路(現今東方路),已無存。六裡老街是一條南北向伸展貫穿六裡老鎮的街道。老街在白蓮涇北面的一段,叫“六裡橋北街”在白蓮涇南面的一段叫“六裡橋南街”。

一幅1943年上海地圖中標注的六裡橋鎮及浦東中學

1979年航拍圖中的六裡地區,可見浦東中學操場以及鎮上的幾條老街。老石橋已不見蹤影。

拾遺:老南市地區的豆市街東段曾俗稱“六大碼頭”;楊浦區江浦路、鹽山路一帶曾俗稱“六埭頭”。

七浦路

始築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東起江西北路、西迄熱河路,全長1公里多 (原閘北區境內長度為918米。同治三年至光緒元年(1864~1875年)間,老閘橋(今福建路橋)、天后宮橋(今河南路橋)先後建成,蘇州河兩岸南北通衢,七浦路一帶得以發展。從20世紀初期開始,七浦路周邊各式里弄、石庫門住宅漸成規模。加之交通便捷,更與北站咫尺相鄰,故占盡人流、物流之便,易於在各業彙聚中形成氣候而成市。1981年4月,又改為七浦路小商品市場,以後逐步發展成以批量銷售各類服裝為主兼營服裝輔料的專業市場,直至今日之規模。

七賢路

這是一個現今已棄用的路名,小木橋路的早期名稱。在徐匯區東北部。北起肇嘉浜路,南至原上海南站西大門。長約1.8公里。1915—1916年修築,當時命名為七賢路。1926年,以北端原肇嘉浜上的小木橋改今名。

1929年上海分區地圖中明確標注了小木橋路原名七賢路。

1943年,一幅上海市地圖中已將日暉港站標注為南上海站,小木橋路直通車站

在現今上海市區範圍內,並沒有以“八”起頭的路名。但是有幾處歷史地名,可是有著極高的知名度。

八仙橋&八裡橋街

八仙橋這個老地名,曾經在上海灘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關於其由來有不少解讀,而其中較為符合史實的要從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說起。1860 年,英法聯軍在北京以南通惠河八裡橋擊潰曾格林沁統率的清軍,史稱八裡橋之戰。法國政府為紀念與彰顯本國的武功,晉封此役的法軍統帥孟鬥班(Charles Cousin-Montauban, Comte de Palikao)為“八裡橋伯爵”,並把巴黎二十區一條街命名為八裡橋街(Rue de Palikao)。1865年,法租界當局為體現法國海外屬地的歸屬感,把境內一條新辟的馬路也定名為八裡橋街,即今雲南南路。

1884年上海城廂地圖中標注的八仙橋及八仙橋街(今雲南南路)位置

作為中國本土居民,上海市民當然不習慣這個有羞辱性的路名,遂以諧音呼作八仙橋街。有了這條街,就有了八仙橋。《上海掌故辭典》“八仙橋”條目:“舊橋樑名,跨周涇(今西藏南路)。後人不明橋名之由來,遂訛傳這裡曾是八仙到過之地。”由此可見,“八仙橋”這個泛指的地名包括的範圍,大體上東至西藏中路,南至淮海中路,西面至少應到嵩山路,北面到甯海西路乃至更北的延安路。

八仙橋地區街景老照片。圖中的黃金大戲院位於愷自邇路敏體尼蔭路轉角上(今金陵中路1號,西藏南路口),曾經是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1930年1月30日建成開幕。上海解放後,改造為大眾劇場,1993年拆除,建現今的蘭生大廈。

20世紀80年代拍攝的大眾劇場

1946年航拍的八仙橋地區

1937年拍攝的南京大戲院。它也是八仙橋地區重要的娛樂場所之一。上海解放後,曾經改名為北京電影院,1959年改名上海音樂廳

2001年延安路高架建成後,正在等待平移的上海音樂廳。2003年6月,平移工程順利完成

拾遺:現今淮海中路西藏南路口以南,有一條小馬路名為桃源路,以前的舊稱為“八仙橋街”,法語為Rue Passiejo。

八埭頭

位於楊浦區西南部,平涼路、通北路交會處附近一帶。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建韜朋路(今通北路),光緒三十二年建華盛路(今許昌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商人在韜朋路建八墚磚木結構里弄房屋後,始有八埭頭之稱。此後八埭頭大致範圍是指東近許昌路,西近景星路,南近楊樹浦路,是楊浦區內一處以舊式里弄房為主的居住區。以平涼菜場為中心,形成滬東一處重要的的商業繁盛區域,有銀行、郵局、書店、電影院、個體戶小商場、農副產品貿易市場。

八埭頭地區成片的石庫門弄堂以及“老虎窗”

八埭頭夜景

八字橋

這也是一處與抗戰密切相關的地名。位於虹口和原閘北交界處的柳營路、同心路、水電路的交叉口。八字橋堍通同心路和柳營路,橋呈“八”字形,故名八字橋。 1932年1月28日夜11時30分,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一部從四川北路西側突然進攻八字橋區的中國守軍,十九路軍156旅即刻奮起還擊,“一·二八事變”就此爆發。一·二八淞滬抗戰激戰一個半月,日軍多次打算通過八字橋迂回攻擊上海北站,八字橋陣地三失三得,但最終直到停戰,日軍都沒能完全控制八字橋。

1932年上海環球輿地學會印製的上海戰事最新地圖中標注的八字橋。注意其左側用紅鉛筆畫出的是3月1日日軍戰線

八字橋橋頭的中國守軍

九江路

九江路最近的一段歷史是與“個體”“時裝”密不可分的。改革開放後,九江路商業網店逐年增加,原來改作住宅、辦公用房的紛紛開店,逐漸形成以時裝為主的特色街。20世紀80年代初有TPD時代裝潢經營服務部、市服裝公司經營部和一批服裝店。

20世紀80年代,外灘九江路口西望

1997年的九江路。兩側可見多家個體時裝店

從1993年至2000年間,九江路的湖北路至西藏中路間有9個地塊先後全部進行成街坊改造和開發。陸續開工建設的大項目有萬象國際廣場、樂樂晨商場、南新雅大酒店、寶大祥商廈、大舞臺、中福大廈、古象豪生大酒店、王寶和大酒店等。

九龍路

南起大名路以南,北至虯江路,1890—1895年沿虹口港修築。原名斐倫路( Fearon Road.),1943年之後改為現名。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斐倫路建造了上海最早的電力設施。

九畝地

九畝地是一區域地名,在原南市老城廂西北部。明嘉靖年間,顧氏在此建露香園。明末園漸荒蕪。清嘉慶年間,在青蓮庵東南側辟演武場,占地約9畝,故俗稱 “九畝地”。

1884年上海城廂地圖中標注的九畝地

拾遺:楊浦區曾經有一條九台路,東起黃興路,西至眉州路,現已改名九潭路;豫園內曾經有一條小路以路側九獅亭命名為九獅路,現已不再使用;浦東南碼頭路附近曾經有一條名為九胡街的小路,現已無存。

十六鋪

十六鋪的得名由來,說法不一。一說來自“十六家有名鋪子”,一說自大碼頭(復興東路輪渡口)至小東門外沿江分成十六個地段,稱一鋪至十六鋪。而史家認為較可信的說法是:鋪是地片的名稱之一,清道光年間,將上海縣城廂內外劃分為二十四鋪。其中,縣城東南為十五、十九鋪,西南為二十鋪,城北為十二鋪,西北為八鋪,東北為四鋪,城東寶帶門(今小東門)外,為十六鋪,其餘鋪區均在城廂內。

此後的十六鋪區片的範圍並非僅指東門路以外沿江的這一小段,而是涵蓋復興東路以北、中華路(新開河南)以東和方浜東路、陽朔路這一帶的街巷里弄。其中,沿江建築多為碼頭、倉庫,緊貼中華路的一段昔日商號密佈,今則多數改為民居。

20世紀20年代上海老地圖中標注的十六鋪地區位置及其他各“鋪”區域

20世紀30年代的招商局金利源碼頭

十六鋪地區繁忙的貨運碼頭

20世紀90年代拍攝的十六鋪客運碼頭。曾經上海最為重要的水路門戶

2004年12月2日,歷史悠久的十六鋪客運碼頭大樓爆破拆除

上海還有哪些路名、地名是從一到十的

歡迎你在留言裡面補充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