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禪是南唐李煜這樣的昏庸之君,還是漢文帝一樣的明君,你的答案

“此間樂, 不思蜀”然後就有了樂不思蜀的成語, 形容一個人朽木不可雕也, 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諺語, 這幾句都是由三國劉禪而流傳出來的, 好像都不是什麼好話, 充滿了嘲諷而不削的意味,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 劉禪背負著千古的駡名, 被歷史所唾棄, 而就是這麼一個本該蓋棺定論的人, 卻一度有了另外一種聲音, 褒貶不一, 那麼劉禪到底是怎麼樣一個帝王呢?如南唐後主李煜這樣的昏庸之君, 還是如漢文帝這樣的明君?

劉禪出生時遇上了當陽大潰敗, 幸虧趙雲出手, 沒幾年又差點被繼母孫夫人綁架到了東吳, 從其經歷來看, 也算的上是幾經風雲, 歷經滄桑了, 他17歲登基為帝, 整整在位42年, 是三國在位最為長久的帝王, 而之所以被青史所無情嘲諷, 無非是因為沒能改變蜀漢弱小的局勢, 後期寵倖黃皓, 而遇到魏軍兵臨城下之際, 率先投降,

沒有激烈的抵抗, 成為了亡國之君, 與劉備歷經艱辛南征北戰方才三足鼎立, 以及諸葛孔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形成了一系列的鮮明對比, 對於這個坐享其成, 不僅未能完成父輩匡扶漢室的宏圖大業, 反而一手葬送了蜀漢亡國之君而言, 你認為青史會筆下留情嗎?特別是演義和小說的誇張貶低成分, 意在踩低劉禪來渲染這種悲歎的氛圍, 如此才能顯現出文學上特有的波瀾壯闊和起伏。

都說劉禪在諸葛亮死後, 能夠保蜀漢30年和平, 是因為孔明的安排而導致, 的確不排除此中因素, 劉禪也按照孔明的話重用了蔣琬、費禕、董允、薑維等, 可是政治是難以提前把控的, 這也需要劉禪有著馭人之術和平衡之謀, 我們可以看看東吳在孫權之後有了諸葛恪、孫峻等擅權, 而曹魏則有司馬氏家族掌權, 而唯獨蜀漢還是劉禪一人掌控朝政, 如此上下立現;諸葛亮死後, 劉禪廢黜了丞相制度, 逐漸收回了政權, 他將行政權和軍事權一分為二, 如此也就不會出現一家獨大, 難以掌控的局面,

面對諸葛亮接班人姜維, 劉禪用人分了他的軍權, 如此可以達到掣踵的目的, 畢竟薑維過去是魏將, 如此安排, 你能說劉禪不精明嗎?

諸葛亮五次北伐中原, 其實劉禪是不贊同的, 因為他認為窮兵黷武, 收效甚微(諸葛亮明白著呢?為了轉移蜀漢內部矛盾,

以及匡扶漢室, 不得不為之罷了), 雖然劉禪不甚贊同, 但是當孔明起兵伐魏之時, 他在後方還是安排的妥當, 糧草源源不絕的運往前線, 這說明劉禪是明白事理的, 既然無法阻攔, 那就全力幫忙, 不使亂子, 我們常說從小事上見智慧, 很顯然劉禪並不是昏庸的君主, 也並不是偏聽偏信, 耳聾目瞎。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比起後周柴榮當國主政時,環境可是好上不少,如此的國力,李煜卻一心醉於詩書,滿腹經綸,是一個才子,卻並不熱心政治,最後坐看強盛的南唐被宋而滅亡,只能在夜黑風高,獨自淒涼之時,吟誦著他那些淒婉哀鳴的詞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因為經常思念故國,導致落得個生死的下場;而相較于李煜而言,劉禪的表現雖然不堪,很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甚至說出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的沒骨氣的話,可是細細想來,卻不失為是一個明哲保身的做法,在筆者看來,這是聰明睿智的。

漢文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做法,使得國力日漸隆盛,他治國有方,撫平了呂氏專權所帶來的諸多禍患,任用賢臣,開創了文景之治,自此國庫充盈,天下太平,才有了日後漢武帝對匈奴的膽氣,漢文帝雖然不是開拓之君,卻也是歷史中不可多得的明君賢君,他屬於守成之君;而相較于漢文帝而言,劉禪在國政方面也不遑多讓,而最主要的差距在於漢文帝繼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劉禪卻是三國亂世,很明顯劉禪缺少了北周武帝和後周世宗這樣的雄才偉略以及開拓之能,可是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成之君,如果是生在太平盛世,不說他能名垂青史,至少也不會是一個昏庸之君,漢文帝可能會是他最終的成就。

我們不要一再的指責劉禪是亡國之君,因為蜀漢本就是三國最為弱小的存在,在大勢面前,連劉備和諸葛亮都無能為力,他又如何能力挽狂瀾呢?歷史的大潮,誰能阻擋,能做到在孔明死後30年掌控蜀漢朝政而不出大亂,能夠考慮到百姓的生死不願多流血,而主動投降,可見劉禪並非是一個懦弱無能被世人嘲諷的“扶不起的阿斗”。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南唐是五代十國時期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比起後周柴榮當國主政時,環境可是好上不少,如此的國力,李煜卻一心醉於詩書,滿腹經綸,是一個才子,卻並不熱心政治,最後坐看強盛的南唐被宋而滅亡,只能在夜黑風高,獨自淒涼之時,吟誦著他那些淒婉哀鳴的詞句“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因為經常思念故國,導致落得個生死的下場;而相較于李煜而言,劉禪的表現雖然不堪,很是一副沒心沒肺的樣子,甚至說出那句“此間樂,不思蜀”的沒骨氣的話,可是細細想來,卻不失為是一個明哲保身的做法,在筆者看來,這是聰明睿智的。

漢文帝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的做法,使得國力日漸隆盛,他治國有方,撫平了呂氏專權所帶來的諸多禍患,任用賢臣,開創了文景之治,自此國庫充盈,天下太平,才有了日後漢武帝對匈奴的膽氣,漢文帝雖然不是開拓之君,卻也是歷史中不可多得的明君賢君,他屬於守成之君;而相較于漢文帝而言,劉禪在國政方面也不遑多讓,而最主要的差距在於漢文帝繼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劉禪卻是三國亂世,很明顯劉禪缺少了北周武帝和後周世宗這樣的雄才偉略以及開拓之能,可是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守成之君,如果是生在太平盛世,不說他能名垂青史,至少也不會是一個昏庸之君,漢文帝可能會是他最終的成就。

我們不要一再的指責劉禪是亡國之君,因為蜀漢本就是三國最為弱小的存在,在大勢面前,連劉備和諸葛亮都無能為力,他又如何能力挽狂瀾呢?歷史的大潮,誰能阻擋,能做到在孔明死後30年掌控蜀漢朝政而不出大亂,能夠考慮到百姓的生死不願多流血,而主動投降,可見劉禪並非是一個懦弱無能被世人嘲諷的“扶不起的阿斗”。

說歷史,話風雲,明自身,茶餘飯後舒心自我,歡迎關注頭條號:歷史風雲天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