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互聯網紅利走向終結,向身經百戰的巨頭們學學這四招

“互聯網思維”這一概念大約誕生於2014年前後, 一批互聯網企業以顛覆者的形態出現, 以獨特的管理方法、商業模式迅速地獲得成長。 一時之間, 互聯網思維被創業者奉為圭臬, 傳統企業也紛紛嘗試擁抱互聯網思維, 以應對來自互聯網企業的入侵。

浮躁之下, 有聲音說:如果從對社會生產力提升的角度看, 蒸汽機的應用、電力的普及, 引發了生產力的革命, 我們卻沒有聽過“蒸汽機思維”、“電力思維”這樣的概念。 因為蒸汽機、電力基本上是以基礎設施的形式進入到各行各業之中, 企業的整體效率得到提高,

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 依然嚴格遵循基本的經濟規律。

而互聯網尚未完全以基礎設施的形式進入經濟的毛細血管中。 目光所見, 互聯網催生了一類全新企業, 通常是提供純數位化的互聯網服務(軟體、網路服務、SaaS等), 它們以遠遠超過傳統企業的增長速度和規模, 成為新的領導者。

2018年, 美國市值前10大公司中, 互聯網科技公司佔據5席——蘋果、穀歌、微軟、亞馬遜和Facebook, 打破了過去由製造、能源和金融企業壟斷榜單的局面, 互聯網企業正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主導力量。 在中國, 騰訊於2011年推出的社交網路軟體微信, 僅用5年的時間, 就將其打造成月活躍使用者過10億, 產品年收入過50億美元的現象級產品。 這種速度在工業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互聯網技術, 還產生了一類運用互聯網的技術和運營手段向傳統行業入侵的企業, 它們試圖以數位技術改造或顛覆傳統行業。

例如, 試圖顛覆計程車產業的優步, 以及不斷蠶食酒店、短租公寓業務的Airbnb。 在中國也誕生了滴滴、途家等類似的企業。 這其中,

還有一類企業如小米公司, 主要產品依然是手機等硬體產品, 但通過互聯網銷售產品, 規避了高額的管道成本;通過高頻率的系統軟體反覆運算更新, 為舊設備不斷增加新的功能, 以提升用戶體驗;硬體產品以低價格佔領市場, 追求規模經濟, 而利潤則由軟體或增值服務來取得。

然而進入2017年, 互聯網思維似乎遭遇到瓶頸。 BAT三巨頭早早通過投資大量初創企業擴展業務佈局, 適度減少互聯網業務比重, 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 小米公司也強化管道建設, 大量投資生態圈企業, 打造獨立生態圈。 在國外, 優步、Airbnb這類共用經濟的宣導者, 也在逐漸提高自身資產的比重, 加強自有品牌的產品和服務建設。 而那些較為極致的奉行互聯網思維的企業,

如某些O2O、共用經濟、P2P金融企業則紛紛遭遇危機。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究其原因在於互聯網思維的局限性。

互聯網思維的局限與消退的紅利

互聯網企業的發展一方面得益於互聯網獨特的經濟特性, 另一方面也適逢互聯網紅利期, 二者的疊加使得2014年前後, 互聯網企業得到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不妨回顧一下, 在個人電腦的互聯網時代, 電腦是一個生產力工具, 使用的場景主要在辦公場合, 不能方便地隨身攜帶。 所以那個時候, 互聯網的應用領域主要是郵件、搜索、門戶網站等。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 智慧手機和3G/4G網路的普及, 實現了手機隨身攜帶以及永久線上, 互聯網的應用場景從工作, 覆蓋到工作、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中國互聯網的創業熱潮出現在2012~2014年期間, 而同期的手機普及率情況為:2008年, 我國手機普及率只有48.6%, 到2014年達到94.03%。 這期間智慧手機的出貨量年均增長率超過100%, 到2016年, 我國智慧手機出貨量已接近5億部。

然而, 近10年的高速發展使智慧手機市場趨於飽和。 2016年, 我國手機普及率已達到95.6%。 2017年, 智慧手機出貨量首次出現4%的下滑。 智能手機普及度的飽和, 使互聯網的流量紅利步入尾聲。

智慧手機的普及階段, 為我國互聯網帶來的紅利是, 龐大的未開發市場和極低的流量成本。 圖 3顯示的是百度和谷歌流量成本占其線上廣告業務的比重, 可以發現, 在成熟國家市場, 互聯網企業的流量成本與線下企業相比, 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優勢。

即便是最為優秀的互聯網企業穀歌,其流量成本也占到其線上廣告收入的25%左右。對比百度的資料,2006財年,百度流量成本,不到公司線上廣告收入的10%,與傳統經濟相比,互聯網企業的確有很大的成本優勢。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流量競爭日益激烈,2011財年之後,百度的流量成本開始逐年攀升。到2016財年,流量成本已經占到其廣告收入的16%,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銷售純互聯網服務的百度尚且如此,利用互聯網銷售實體商品的企業,顯然要付出更高的流量成本。那些原本盈利能力不強,僅靠流量紅利支撐的企業,迅速面臨破產的壓力。所以之前發生的O2O企業倒閉潮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互聯網企業在收益上具有網路效應,邊際成本極低,但別忘了另一個對企業收益有重要影響的指標——企業總成本。以騰訊公司總成本和月活躍使用者資料進行擬合,如圖 4所示,公司總成本(y)與用戶數量(x)的3.18次方呈正比,用戶數帶來的總成本提升,甚至超過了對公司市值的提升作用。運用同期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平均成本與用戶數的關係,計算出月活躍用戶數與平均成本的相關係數為0.98,為顯著正相關關係,說明隨著用戶數量的提升,公司平均成本也在提升,這與邊際成本遞減的理論似乎相矛盾。

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是,互聯網企業邊際成本遞減,是建立在非常理想的假設條件下,不考慮因規模增加而帶來的固定投資。現實中,互聯網企業為支撐其提供的網路服務,需要購置大量的伺服器、系統軟體、資料庫等軟硬體設施。當使用者規模擴大時,需要配置的軟硬體設施要同步增加,同時為了保障業務的安全性,還需要購置冗餘的設備,以提供災難恢復等服務。

固定成本投入的大幅增加,超過了企業的收益提升,學者們稱這種現象為“成本的黑洞效應”。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創業早期,主營業務收入有限,依靠風險投資維持經營。成本黑洞效應往往令企業在達到規模經濟之前耗盡資金,遭遇失敗。

互聯網思維如何破局

在互聯網流量紅利消退之際,互聯網企業該如何發展?一些行業巨頭的行動,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借鑒。

從追求增量到做深存量

隨著用戶和流量紅利的消退,互聯網企業應該從追求增量,跑馬圈地的思維,轉換為挖掘現有用戶價值,提高單個用戶價值的存量思維。增量思維的核心是以獲取客戶為第一目的,追求利潤總額,不計較單個用戶的利潤率。當企業使用者已經接近飽和,就需要提高從單個使用者處獲得的價值。

一是通過精准行銷,提供效用高的產品,讓使用者感覺產品“便宜了”,增加複購率。如Facebook不斷優化廣告的推薦演算法,推送最適合用戶的廣告。2017年第4季度,儘管Facebook的美國用戶使用時長出現下滑,但廣告銷售單價卻提高了43%,2017年公司廣告總收入比2016年增長了47%。

二是運用價格歧視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費者剩餘。對於企業而言,消費者剩餘越少越好,採取價格歧視的辦法,可以針對每一位用戶量身定制價格,在大資料時代,這成為一種可能。但這種做法一旦被用戶發現,可能會激怒用戶,甚至會因為涉及公平性而導致法律問題,如當前一些互聯網企業被曝給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機票、酒店價格,“宰殺”那些對價格不敏感的老用戶。

範圍經濟主導的多元化

互聯網思維的網路效應關注規模經濟。對於互聯網企業還存在一種範圍經濟,可以更有效地實施多元化戰略,擴展業務領域,提升利潤。

範圍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產品/服務品類的增加,企業能夠共用一部分資源,從而使平均成本下降。這在傳統經濟時代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廠房、機器基本是排他性的。能夠共用的資源可能只有人力資源、財務、IT等支持性的資源。因此在傳統經濟時代,多元化戰略大多不被企業所認可。

互聯網企業卻有所不同,由於資訊技術在軟體代碼、伺服器等資源上能夠充分實現複用,從而實現範圍經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亞馬遜和穀歌。

亞馬遜最初的業務為線上電子商務,為支援電子商務系統的高效運行,數十年的時間中,公司積累了龐大的伺服器資源,在網路服務系統的開發和運維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既然亞馬遜可以把自己的網站管理得非常好,又有閒置資源,為什麼不説明客戶託管網路服務呢?於是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AWS雲計算服務,2014年開始AWS正式作為亞馬遜的獨立業務運營,到2017年底AWS的營收達到17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9.2%。

穀歌是另一個代表性案例。谷歌在搜尋引擎領域樹立了絕對的優勢之後,以搜索為底層核心技術,先後推出了可以搜索郵件全文的Gmail郵件系統、可以搜索線上檔全文的Google Docs線上辦公軟體系統等服務。緊接著收購YouTube,將穀歌的視頻搜索流量導入YouTube,大大提高了流量的轉化率。最近,穀歌憑藉在人工智慧領域基礎演算法的突破,不斷進入自動駕駛等新領域。谷歌多元化戰略的成效,在公司市值上的表現是,2017年末,公司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環比增長35%。

利用新技術打通多維場景

當線上、線下的成本趨同,企業需要打通多維的消費場景。線上適合銷售數位產品,如音樂、電影、軟體、遊戲、圖書等,以成本領先戰略為主,以低價贏得價格敏感的用戶。線下則適合銷售品牌感知力強,利潤高的產品,以營造差異化為目標,如服裝、數碼家電、工藝品、輕奢商品、食品、生鮮等。

進入線下市場,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設店面,而是利用新技術,提高店面的運營效率。

Amazon Go與其他便利店的不同在於,支撐Amazon Go運營的軟硬體系統是可以快速複製的。新開一個店面,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輕鬆,而不需要像傳統便利店那樣,招聘、培訓大量的員工。同時,店內的感測器,還可以為優化商品品類提供資料支援,實現動態優化。

善用後發優勢

雖然我國互聯網企業在近幾年取得了高速的成長,頗有趕超美國之勢,但不可否認,在核心技術上,我們與美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判斷一個行業的競爭力,觀察這個行業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不失為一個有效的參照視角。

我們統計了2018年第1季度,在互聯網相關領域,中美兩國獨角獸企業的分佈情況(圖 5),發現中國獨角獸企業,主要分佈在電子商務、按需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主要服務於消費市場。而美國的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大資料、資訊安全、互聯網金融、軟體與服務等領域,主要服務於生產力市場。

按照後發優勢理論,落後產業通過引進技術,可以獲得超速發展。對中國互聯網企業而言,引進技術,關注新的增長領域,是一種不錯的戰略選擇。【馬小妹兒:maxiaomei99】

即便是最為優秀的互聯網企業穀歌,其流量成本也占到其線上廣告收入的25%左右。對比百度的資料,2006財年,百度流量成本,不到公司線上廣告收入的10%,與傳統經濟相比,互聯網企業的確有很大的成本優勢。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普及,流量競爭日益激烈,2011財年之後,百度的流量成本開始逐年攀升。到2016財年,流量成本已經占到其廣告收入的16%,提高了近10個百分點。

銷售純互聯網服務的百度尚且如此,利用互聯網銷售實體商品的企業,顯然要付出更高的流量成本。那些原本盈利能力不強,僅靠流量紅利支撐的企業,迅速面臨破產的壓力。所以之前發生的O2O企業倒閉潮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互聯網企業在收益上具有網路效應,邊際成本極低,但別忘了另一個對企業收益有重要影響的指標——企業總成本。以騰訊公司總成本和月活躍使用者資料進行擬合,如圖 4所示,公司總成本(y)與用戶數量(x)的3.18次方呈正比,用戶數帶來的總成本提升,甚至超過了對公司市值的提升作用。運用同期的資料,進一步分析平均成本與用戶數的關係,計算出月活躍用戶數與平均成本的相關係數為0.98,為顯著正相關關係,說明隨著用戶數量的提升,公司平均成本也在提升,這與邊際成本遞減的理論似乎相矛盾。

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是,互聯網企業邊際成本遞減,是建立在非常理想的假設條件下,不考慮因規模增加而帶來的固定投資。現實中,互聯網企業為支撐其提供的網路服務,需要購置大量的伺服器、系統軟體、資料庫等軟硬體設施。當使用者規模擴大時,需要配置的軟硬體設施要同步增加,同時為了保障業務的安全性,還需要購置冗餘的設備,以提供災難恢復等服務。

固定成本投入的大幅增加,超過了企業的收益提升,學者們稱這種現象為“成本的黑洞效應”。很多互聯網企業在創業早期,主營業務收入有限,依靠風險投資維持經營。成本黑洞效應往往令企業在達到規模經濟之前耗盡資金,遭遇失敗。

互聯網思維如何破局

在互聯網流量紅利消退之際,互聯網企業該如何發展?一些行業巨頭的行動,可以為我們提供參考借鑒。

從追求增量到做深存量

隨著用戶和流量紅利的消退,互聯網企業應該從追求增量,跑馬圈地的思維,轉換為挖掘現有用戶價值,提高單個用戶價值的存量思維。增量思維的核心是以獲取客戶為第一目的,追求利潤總額,不計較單個用戶的利潤率。當企業使用者已經接近飽和,就需要提高從單個使用者處獲得的價值。

一是通過精准行銷,提供效用高的產品,讓使用者感覺產品“便宜了”,增加複購率。如Facebook不斷優化廣告的推薦演算法,推送最適合用戶的廣告。2017年第4季度,儘管Facebook的美國用戶使用時長出現下滑,但廣告銷售單價卻提高了43%,2017年公司廣告總收入比2016年增長了47%。

二是運用價格歧視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費者剩餘。對於企業而言,消費者剩餘越少越好,採取價格歧視的辦法,可以針對每一位用戶量身定制價格,在大資料時代,這成為一種可能。但這種做法一旦被用戶發現,可能會激怒用戶,甚至會因為涉及公平性而導致法律問題,如當前一些互聯網企業被曝給不同用戶提供不同的機票、酒店價格,“宰殺”那些對價格不敏感的老用戶。

範圍經濟主導的多元化

互聯網思維的網路效應關注規模經濟。對於互聯網企業還存在一種範圍經濟,可以更有效地實施多元化戰略,擴展業務領域,提升利潤。

範圍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產品/服務品類的增加,企業能夠共用一部分資源,從而使平均成本下降。這在傳統經濟時代是比較困難的,因為廠房、機器基本是排他性的。能夠共用的資源可能只有人力資源、財務、IT等支持性的資源。因此在傳統經濟時代,多元化戰略大多不被企業所認可。

互聯網企業卻有所不同,由於資訊技術在軟體代碼、伺服器等資源上能夠充分實現複用,從而實現範圍經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亞馬遜和穀歌。

亞馬遜最初的業務為線上電子商務,為支援電子商務系統的高效運行,數十年的時間中,公司積累了龐大的伺服器資源,在網路服務系統的開發和運維上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既然亞馬遜可以把自己的網站管理得非常好,又有閒置資源,為什麼不説明客戶託管網路服務呢?於是亞馬遜在2006年推出AWS雲計算服務,2014年開始AWS正式作為亞馬遜的獨立業務運營,到2017年底AWS的營收達到174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39.2%。

穀歌是另一個代表性案例。谷歌在搜尋引擎領域樹立了絕對的優勢之後,以搜索為底層核心技術,先後推出了可以搜索郵件全文的Gmail郵件系統、可以搜索線上檔全文的Google Docs線上辦公軟體系統等服務。緊接著收購YouTube,將穀歌的視頻搜索流量導入YouTube,大大提高了流量的轉化率。最近,穀歌憑藉在人工智慧領域基礎演算法的突破,不斷進入自動駕駛等新領域。谷歌多元化戰略的成效,在公司市值上的表現是,2017年末,公司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環比增長35%。

利用新技術打通多維場景

當線上、線下的成本趨同,企業需要打通多維的消費場景。線上適合銷售數位產品,如音樂、電影、軟體、遊戲、圖書等,以成本領先戰略為主,以低價贏得價格敏感的用戶。線下則適合銷售品牌感知力強,利潤高的產品,以營造差異化為目標,如服裝、數碼家電、工藝品、輕奢商品、食品、生鮮等。

進入線下市場,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開設店面,而是利用新技術,提高店面的運營效率。

Amazon Go與其他便利店的不同在於,支撐Amazon Go運營的軟硬體系統是可以快速複製的。新開一個店面,可以像搭積木一樣輕鬆,而不需要像傳統便利店那樣,招聘、培訓大量的員工。同時,店內的感測器,還可以為優化商品品類提供資料支援,實現動態優化。

善用後發優勢

雖然我國互聯網企業在近幾年取得了高速的成長,頗有趕超美國之勢,但不可否認,在核心技術上,我們與美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判斷一個行業的競爭力,觀察這個行業獨角獸企業的數量,不失為一個有效的參照視角。

我們統計了2018年第1季度,在互聯網相關領域,中美兩國獨角獸企業的分佈情況(圖 5),發現中國獨角獸企業,主要分佈在電子商務、按需經濟、教育科技等領域,主要服務於消費市場。而美國的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大資料、資訊安全、互聯網金融、軟體與服務等領域,主要服務於生產力市場。

按照後發優勢理論,落後產業通過引進技術,可以獲得超速發展。對中國互聯網企業而言,引進技術,關注新的增長領域,是一種不錯的戰略選擇。【馬小妹兒:maxiaomei9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