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盤點早期參加紅軍的革命志士(二)

1、馬立峰

馬立峰, 原名澤祥, 號一山, 福建福安人。 1909年1月24日生於貧苦農家。 1925年參加學生愛國運動。 大革命失敗後, 他避居福州, 1928年春, 加入革命互濟會和反帝大同盟, 8月, 考進福州理工學校公路專修班。 1929年2月, 加入中國共產黨。 4月, 與陳鐵民等四人在福州成立福安黨小組, 暑假期間, 回福安宣傳革命, 開展工作。 同年秋, 馬立峰畢業, 留校工作, 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從1919年2月至1920年9月, 縣委領導貧農團先後三次舉行暴動, 向反動民團和員警隊發起進攻, 但均因缺乏鬥爭經驗, 組織不嚴密而失敗。 19312月, 福安縣委改組, 馬立峰任書記

1932初, 馬立峰被迫避居福州。 4月, 陪同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書記陶鑄又回到福安, 並在陶鑄領導下, 整頓遊擊隊, 進一步發展工農武裝。 9月14日, 他和詹如柏率領遊擊隊奇襲藍田村的反動民團, 繳獲長短槍18支, 閩東工農遊擊第一支隊成立, 詹如柏任隊長,

馬立峰任政委。 1933年初, 馬立峰在赴會途中在棠溪被捕。 福安縣民團團長陳王基對他施以酷刑, 後又彈淚相勸, 企圖誘降, 馬立峰均以輕蔑一笑置之。 後來, 他被提到省高等法院看守所關押, 敵人又對他進行了32次刑訊, 仍一無所獲。 11月, "福建事變"發生, 經中共福州市委營救, 馬立峰於"12月7日獲釋。 一出獄, 他立即趕回福安, 貫徹市委指示:乘"福建事變", 閩東敵人力量空虛的有利時機, 領導全區農民舉行武裝暴動, 建立蘇維埃政權。

1934年1月7日他和詹如柏、葉飛、曾志等率領遊擊隊一舉攻佔閩東重鎮賽岐, 旋即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團。 並在安德、福霞、霞鼎、安福、福壽等五個邊縣的蘇維埃政府相繼成立後, 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籌備處,

馬立峰當選為籌備處主任。 數月後, 閩東10個縣, 有1400多個村莊的60萬人口(約占總人口數三分之二)分得土地, 農民為保衛勝利果實, 踴躍參加紅軍。 5月底, 中共閩東特委成立, 蘇傑任書記, 馬立峰為委員。

1935年1月, 形勢更加惡化, 閩東黨政軍負責人決定由葉飛和賴金彪率領獨立師主力迅速撤出蘇區打遊擊,

由馬立峰帶領紅三團堅持蘇區鬥爭, 牽制敵人, 掩護突圍。 紅軍主力突圍後, 閩東蘇區大部分被敵佔領。 馬立峰率領紅三團轉戰在福安東區崇山峻嶺之間。 2月3日, 紅三團代理團長游聚康叛變投敵, 2月8日, 游聚康指使叛徒陳奕弟、游阿樂帶人包圍了馬立峰在柘榮縣下坪村鳳落洋的住處, 以彙報工作為名, 進行突然襲擊, 馬立峰中彈壯烈犧牲, 年僅26歲。

2、馬明方

馬明方, 1905年生, 陝西米脂人。 1925年在綏德師範學校讀書時參加中國共產黨, 後被派到西安國民軍史可軒部做兵運工作。 1927年回到陝北, 先後在綏德、橫山、米脂等縣任中共區委書記、縣委書記, 在白色恐怖中深入農村恢復中共組織。

1931年任中共陝北特委代理書記。 1933年主持召開特委擴大會議, 作出開展遊擊戰爭、創建農村根據地的決定, 會後深入遊擊區, 加強對武裝鬥爭的領導。

1934年至1937年, 馬明方任中共陝北省委書記、省蘇維埃政府主席, 1938年去蘇聯學習。 1941年回國途經新疆時, 曾被國民黨軍閥盛世才拘禁, 1943年4月2日被捕入獄。獄中參與領導絕食鬥爭。1945年獲釋出獄,回到延安。同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46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兼中共晉南工委書記。1947年曾參加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楊家溝召開的十二月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明方歷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54年秋至1960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財貿部部長。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冬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三書記。他是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74年8月12日逝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3、王平

王平,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大湖地村人 , 原名王惟允,後改名王平。1926年十二月,參與組織農民協會,任鄉農協委員和村農協負責人,大革命失敗後仍堅持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1930年五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紅3軍團第8軍一縱隊戰士,縱隊宣傳隊副隊長,機關槍連政治指導員,團黨總支書記,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參加了攻打岳陽、長沙的作戰和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

1933年任紅3軍團第3師第9團政治教導員,指揮該團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任紅4師第1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攻打福建沙縣和回師江西保衛廣昌的戰鬥。1934年參加長征,在突破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和奪占婁山關、保衛遵義城等戰役、戰鬥中,他率紅11團英勇作戰,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二月,調任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參加了東征。同年六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十二月任紅27軍政治委員。不久,又組織指揮清剿延南地區匪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平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科長,九月任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赴冀西山區阜平發動群眾、組織地方武裝、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創建了以阜平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十一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後,主持籌建了第3軍分區並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三月,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1939年九月,任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1942年九月,兼第3分區地委書記,指揮部隊參加“百團大戰”1944年十月,任冀晉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晉區黨委書記,年底率部進軍雁北、挺進綏東,積極對敵開展攻勢作戰,在平綏路以北開闢了新的根據地,從而打開了延安到東北的通道。1945年九月,率部參加綏遠、晉北、大同等戰役。1947年十月,指揮冀晉、冀中部隊和民兵參加清風店戰役,配合野戰軍主力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3軍,活捉軍長羅曆戎,取得晉察冀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十一月,指揮冀晉部隊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役,同時組織冀晉區民眾有力地支援前線。十一月中旬,任北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一縱隊政治委員,1948年八月,改任北嶽軍區司令員,隨後率部參加平津戰役,解放了張北、張家口。1949年1月,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平兼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1951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幹部部部長。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7年2月,第二次入朝任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治委員。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王平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4、王懷

王懷(1906—1932)乳名桂香,號孚黎,又號乃傳、卓卿,永新縣人。1924年,考入省立第七師範。“五卅”慘案發生,他與同學劉珍(後改名劉真)、劉作述、賀水光等奔走呼號,參加反帝愛國運動。暑假連袂回家鄉,辦夜校,創立青年革命團體“民聲社”。8月,在縣城誠毅小學建立國民黨組織。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歐陽洛、劉珍、劉作述、蕭之慧(李白芳)受黨組織派遣,回永新策應北伐。

1927年夏,王懷參與率領安福、蓮花、寧岡三縣與新遂邊陲農民自衛軍收復永新城。不久,國民黨軍以一個團兵力來犯,他與劉作述、賀敏學等隨農民自衛軍撤往寧岡。10月底,任中共永新特別區委副書記,與劉珍、劉作述參加茅坪象山庵會議。會後,接受前委書記毛澤東贈送槍支,回縣重建黨團組織,開闢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中共永新縣委成立,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組建工農暴動隊,被毛澤東譽為創舉,在給中央報告中說:“暴動隊始於永新。”5月,紅軍再戰永新城,縣赤衛大隊成立。

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湘贛邊界特委被沖散,邊界各縣組織遭到嚴重破壞。2月中旬,王懷被選為邊界I臨時特委候補常委。1930年2月,在吉安陂頭會議上,當選為總前委委員。3月15日到22日,贛西南特委在富田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成立特委,王懷當選為贛西南特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其間,與特委其他領導人共同組建了幾支革命武裝,其中紅二十二軍、三十五軍成為紅一軍團重要組成部分。8月,王懷與李文林、曾山、陳正人、段良弼5人在吉安組成江西省行委。9月17日,奉總前委指示,偕曾山、李文林等隨軍行動。富田事變發生時,他兼任西路行委書記,在行委擴大會議上,認為富田事變不是反革命暴動,二十軍所為不是反革命行徑,而是路線分歧。次年,奉命往蘇區中央局參加會議時被關押。1932年5月30日,他被視為AB團調和派錯殺于萬泰縣。

1943年4月2日被捕入獄。獄中參與領導絕食鬥爭。1945年獲釋出獄,回到延安。同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46年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副書記兼中共晉南工委書記。1947年曾參加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楊家溝召開的十二月會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馬明方歷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職。1954年秋至1960年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財貿部部長。在中共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60年冬起任中共中央東北局第三書記。他是第一、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1974年8月12日逝世。1979年12月中共中央為其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3、王平

王平,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大湖地村人 , 原名王惟允,後改名王平。1926年十二月,參與組織農民協會,任鄉農協委員和村農協負責人,大革命失敗後仍堅持組織群眾開展革命活動。1930年五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紅3軍團第8軍一縱隊戰士,縱隊宣傳隊副隊長,機關槍連政治指導員,團黨總支書記,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參加了攻打岳陽、長沙的作戰和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

1933年任紅3軍團第3師第9團政治教導員,指揮該團參加第四次反“圍剿”,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任紅4師第1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攻打福建沙縣和回師江西保衛廣昌的戰鬥。1934年參加長征,在突破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和奪占婁山關、保衛遵義城等戰役、戰鬥中,他率紅11團英勇作戰,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1936年二月,調任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參加了東征。同年六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十二月任紅27軍政治委員。不久,又組織指揮清剿延南地區匪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平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科長,九月任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赴冀西山區阜平發動群眾、組織地方武裝、開展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創建了以阜平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十一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後,主持籌建了第3軍分區並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38年三月,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1939年九月,任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1942年九月,兼第3分區地委書記,指揮部隊參加“百團大戰”1944年十月,任冀晉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晉區黨委書記,年底率部進軍雁北、挺進綏東,積極對敵開展攻勢作戰,在平綏路以北開闢了新的根據地,從而打開了延安到東北的通道。1945年九月,率部參加綏遠、晉北、大同等戰役。1947年十月,指揮冀晉、冀中部隊和民兵參加清風店戰役,配合野戰軍主力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3軍,活捉軍長羅曆戎,取得晉察冀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十一月,指揮冀晉部隊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役,同時組織冀晉區民眾有力地支援前線。十一月中旬,任北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一縱隊政治委員,1948年八月,改任北嶽軍區司令員,隨後率部參加平津戰役,解放了張北、張家口。1949年1月,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平兼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1951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幹部部部長。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7年2月,第二次入朝任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治委員。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王平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4、王懷

王懷(1906—1932)乳名桂香,號孚黎,又號乃傳、卓卿,永新縣人。1924年,考入省立第七師範。“五卅”慘案發生,他與同學劉珍(後改名劉真)、劉作述、賀水光等奔走呼號,參加反帝愛國運動。暑假連袂回家鄉,辦夜校,創立青年革命團體“民聲社”。8月,在縣城誠毅小學建立國民黨組織。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與歐陽洛、劉珍、劉作述、蕭之慧(李白芳)受黨組織派遣,回永新策應北伐。

1927年夏,王懷參與率領安福、蓮花、寧岡三縣與新遂邊陲農民自衛軍收復永新城。不久,國民黨軍以一個團兵力來犯,他與劉作述、賀敏學等隨農民自衛軍撤往寧岡。10月底,任中共永新特別區委副書記,與劉珍、劉作述參加茅坪象山庵會議。會後,接受前委書記毛澤東贈送槍支,回縣重建黨團組織,開闢革命根據地。1928年2月,中共永新縣委成立,任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組建工農暴動隊,被毛澤東譽為創舉,在給中央報告中說:“暴動隊始於永新。”5月,紅軍再戰永新城,縣赤衛大隊成立。

1929年1月,井岡山失守。湘贛邊界特委被沖散,邊界各縣組織遭到嚴重破壞。2月中旬,王懷被選為邊界I臨時特委候補常委。1930年2月,在吉安陂頭會議上,當選為總前委委員。3月15日到22日,贛西南特委在富田召開第一次黨代會,成立特委,王懷當選為贛西南特委常委兼組織部長。其間,與特委其他領導人共同組建了幾支革命武裝,其中紅二十二軍、三十五軍成為紅一軍團重要組成部分。8月,王懷與李文林、曾山、陳正人、段良弼5人在吉安組成江西省行委。9月17日,奉總前委指示,偕曾山、李文林等隨軍行動。富田事變發生時,他兼任西路行委書記,在行委擴大會議上,認為富田事變不是反革命暴動,二十軍所為不是反革命行徑,而是路線分歧。次年,奉命往蘇區中央局參加會議時被關押。1932年5月30日,他被視為AB團調和派錯殺于萬泰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