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均衡博弈週期 創業板成“主戰場”

從市場技術面來看, 主機板上證指數成交仍然在萎縮當中, 相對來看創業板成交量更為活躍。 分析人士認為, 二季度的“主戰場”應在創業板的博弈上。 創業板一季度的表現破除了此前對創業板持續盈利能力的擔憂, 投資者二季度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持倉結構。 值得一提的是, 雖然創業板一季度業績預告回暖, 但4月以來創業板指下跌6.14%, 可見市場意識到了創業板盈利回升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板塊分化 權重股優勢明顯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表示, 經過近兩年的創業板估值“擠泡沫”, 不少創業板中的龍頭股估值已明顯回落,

從2017年末至今的反彈來看, 創業板龍頭股反彈更強, 估值修復正在進行。

據東吳證券統計, 在721個樣本企業中, 盈利企業共有626個, 而對這626個樣本企業的統計結果顯示, 盈利動力主要來自于主營業務公司共有578個, 占總樣本的92.33%;僅有20個企業的盈虧動力主要來自於並表, 占3.19%。 另有28個企業的盈虧動力同時來源於主營業務的變化和並表對公司淨利潤的影響, 占4.47%。 從這個角度來看, 創業板2018年一季度盈利增長主要依靠內生。

從非經常損益的角度看, 樣本企業的非經常損益的主要來源是政府補助, 我們以非經常損益占淨利潤的比重來觀察非經常損益對企業淨利潤和持續盈利能力的影響。 從數值分佈可以看出,

在626個盈利企業中, 有252個企業的非經常損益占淨利潤的比值在0至5%之間, 占盈利樣本合計的40.26%, 非經常性損益對淨利潤不構成重要影響。

權重股和中小市值股淨利潤增速分化嚴重, 權重股的業績更為穩定, 在成長性的角度也更值得關注。 川財證券認為, 2017年創業板整體(剔除溫氏、樂視)淨利潤同比增長13.32%, 較三季度下降12.55個百分點。 以市值100億為界, 將720個創業板公司(剔除溫氏、樂視)劃分為創業板權重股和中小市值股, 其中, 權重股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速24.13%, 較三季報33.15%下降9.02個百分點;中小市值股2017年淨利潤同比增速2.66%, 較三季報的19.28%下降16.62個百分點, 下降幅度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 從商譽減值對創業板利潤的影響來看, 目前僅13家公司公佈商譽減值損失,

共計約1.36億元, 僅占2017年淨利潤的0.13%, 對2017年淨利潤影響有限。 考慮到2018年創業板承諾淨利潤仍高達193.77億元, 商譽減值情況仍需重點關注。 而在創業板內部的行業比較上, 綜合來看傳媒與化工業績表現亮眼, 而電子的高增長難以維繫。

驅動力足 二季度值得期待

平安證券分析師看來, 考慮到此前成長板塊業績並無特別好的前期指標, 一季度創業板業績預告確實予以成長板塊一劑有效的強心針, 僅僅是效用的長短仍有待時間的驗證。 成長板塊的分化從政策端(CDR以及退市制度的共振)走向了業績分化的新階段, 在整體風險偏好不高的背景下, 市場更願意給予新興政策願景強或者盈利高增速的成長股以較高溢價。

該分析師進一步表示, 市場風格將進一步均衡, 相較而言更看好成長板塊的結構性行情, 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新能源汽車、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投資機會。

中原證券分析師王哲表示, 創業板現階段內生增長強勁。 創業板歷史上從未發生過並購的個股組合從2017年一季度起業績增速開始持續大於發生過並購的, 今年一季度兩者都出現回升, 且未發生過並購的公司內生增速相對增幅明顯擴大。

分市值來看, 30億以下小市值業績依然負增長, 200億以上的增幅則最大, 且估值相對低, 匹配度最優。 王哲認為, 創業板盈利占比向100億以上公司集中, 0至100億市值個股則業績占比出現下滑。 體現了市場集中度提升,

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

深圳一家私募機構投資總監認為, 相對主機板而言現階段創業板政策面狀況更好, 並且從一季度基金持倉情況來看也屬於低配板塊。 另外, 創業板一季度的表現破除了此前對創業板持續盈利能力的擔憂, 投資者二季度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持倉結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