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多發性漿膜炎的防治

豬多發性漿膜炎的防治

近一時期, 平臺多次接到各地養殖戶來電, 詢問關於豬漿膜炎的症狀以及防治方法, 由此可見, 養殖戶們對於此病瞭解不深, 為此, 簡介如下:

豬多發性漿膜炎與關節炎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豬的一種接觸性細菌性傳染病, 又稱為副豬嗜血桿菌病。 本病多在運輸或種種應激因素作用條件下發生, 以斷奶豬最常見和受害最嚴重。 本病在臨診上主要以關節腫脹、疼痛、跛行、呼吸困難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腦膜和四肢關節漿膜的纖維素性炎症為特徵。 本病已成為影響養豬業發展的細菌性傳染病,

在養豬業發達國家也有此病的流行和發生。 近年來, 我國的數個省、地區都有本病發生和流行的報導, 成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豬斷奶後多系統衰竭綜合征)的繼發病, 給我省養豬業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

副豬嗜血桿菌只感染豬, 從2周齡到4月齡的豬均易感, 通常見於5-8周齡的豬, 主要在斷奶後和保育階段發病。 發病率一般在10%-15%, 嚴重時死亡率可達50%。 以前, 豬的多發性漿膜炎和關節炎被當作應激反應引起的豬散發性疾病。 後來發現, 在無特定病原動物或高度健康的豬群中, 副豬嗜血桿菌的引入可能導致高發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目前, 在不同的豬群混養或引入種豬時, 副豬嗜血桿菌可能已在豬群中存在。 對於豬的呼吸道疾病, 如地方性喘氣病、藍耳病、豬流感、偽狂犬病等感染時, 副豬嗜血桿菌的感染可加劇疾病的臨床症狀。 另外, 副豬嗜血桿菌也是引起纖維素性化膿性支氣管肺炎的誘因。

臨床症狀取決於炎性損傷的部位,

常見的如:胸膜、腹膜、關節等。 在高度健康的豬群, 發病很快, 接觸病原後幾天內就發病。 臨床症狀包括發熱、食欲不振、厭食、反應遲鈍、呼吸困難、咳嗽、疼痛(尖叫)、關節腫脹、跛行、顫抖、共濟失調、可視黏膜發紺、側臥、消瘦和被毛淩亂, 隨之可能死亡。 急性感染後可能留下後遺症, 即母豬流產、公豬慢性跛行。

在治療中如用藥不當效果會不理想, 目前尚沒有特效的方法能清除豬群中的病原菌, 口服藥物治療對嚴重的副豬嗜血桿菌病暴發可能無效。 一旦出現臨床症狀, 應立即採用口服之外的方式應用大劑量的抗革蘭氏陰性菌或廣譜抗菌素進行治療, 並應對整個豬群進行藥物預防。 大多數副豬嗜血桿菌對氨苄西林、氟喹諾酮類、頭孢菌素、慶大黴素和增效磺胺類藥物敏感, 但對紅黴素、氨基甙類、壯觀黴素和林可黴素有抗藥性。

疫苗的使用是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由於副豬嗜血桿菌具有明顯的地方性特徵, 而且不同血清型菌株之間的交叉保護率很低, 因此主要用當地分離的菌株製備滅活苗, 可有效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的發生。 同時有使用滅活菌苗預防失敗的事例, 這可能是因為此菌的血清型太多;以及還有很多菌株不能定型, 毒力差異又比較大;毒力因數又不太清楚, 田間流行的致病菌株與疫苗株不同;而且豬群中甚至每頭豬中存在不止一種菌株或血清型,因而缺乏交叉保護;也可能後來豬群中又出現了新的菌株而失去效力,所以疫苗免疫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有一種滅活菌苗同時對豬的所有致病菌株產生交叉保護力,所以研製具有交叉保護的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必然要求和大勢所趨。

在平時的預防中應當加強飼養管理,制定有效的消毒計畫以減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提前斷奶,減少豬群流動,杜絕豬生產各階段的混養狀況等措施也是預防本病發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12582農信通畜牧獸醫專家 吳迪

編輯:李萌

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田間流行的致病菌株與疫苗株不同;而且豬群中甚至每頭豬中存在不止一種菌株或血清型,因而缺乏交叉保護;也可能後來豬群中又出現了新的菌株而失去效力,所以疫苗免疫失敗也是很正常的。不可能有一種滅活菌苗同時對豬的所有致病菌株產生交叉保護力,所以研製具有交叉保護的疫苗是預防和控制副豬嗜血桿菌病的必然要求和大勢所趨。

在平時的預防中應當加強飼養管理,制定有效的消毒計畫以減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提前斷奶,減少豬群流動,杜絕豬生產各階段的混養狀況等措施也是預防本病發生的有效措施。

作者:12582農信通畜牧獸醫專家 吳迪

編輯:李萌

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