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夾在明朝與蒙古之間的白蓮教徒

說起白蓮教徒, 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元末的紅巾軍, 韓山童以白蓮教信眾為依託, 掀起了農民起義的浪潮, 最終使得元朝滅亡;或是想到清朝嘉慶年間的川陝楚白蓮教大起義, 清政府耗時八年、耗費數億兩白銀才得以將其鎮壓, 標誌著清朝由盛轉衰。 但關於明朝中葉興起於山西的白蓮教, 大家知之甚少, 然而他們對歷史的影響並不弱於前者, 白蓮教徒改變了明朝同蒙古的戰略均勢, 使得蒙古軍隊得以進圍明朝京師。 此外, 他們還促進了漠南蒙古的發展、改變了漠南蒙古部分地區的人口分佈,

影響深遠。

山西白蓮教的興起

作為一種民間宗教形式, 白蓮教大約出現于宋代, 那個時候還不被稱為“教”, 而被稱為白蓮社等。 它同佛教的淨土宗有一定的聯繫, 但也吸收了很多民間的封建迷信。 當時的白蓮教還處於萌芽狀態, 同世俗的聯繫不多, 信眾也比較有限。

元朝時, 各種矛盾凸顯, 白蓮教開始深入民眾並轉變成具有較強反抗精神的民間宗教, 所以元政府開始頒佈禁令。 早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便有朝廷禁止白蓮教的政令了, 元政府禁止白蓮會宣傳“五公符、推背圖”等符咒, 但是屢禁不止。 白蓮教不僅沒有銷聲匿跡, 反而不斷壯大, 最後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朱元璋依託白蓮教的紅巾軍發跡並建立了明朝, 但他自己明白,

白蓮教這種充滿抗爭精神的民間宗教並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所以明太祖親作《禁淫祠制》, 明確規定不准民間塑造白蓮教的神明塑像。 然而哪裡有壓迫, 哪裡就有反抗, 白蓮教繼續存在並逐步發展。 到了明朝中葉, 社會矛盾加劇, 如官員和宗室兼併土地, 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民失去了土地, 被兼併土地的賦稅則被轉嫁到其他農民身上, 農民負擔越來越重, 官逼民反。 有時人分析:“皆因近年有司貪肆, 百姓窮苦, 故妖人得乘機以富貴快活之說鼓動之。 ”嘉靖中葉的刑部尚書喻茂堅曾說:“宣傳白蓮教的人散佈山東、河東、北直隸、徐州、鳳陽等地, 當地的百姓很容易被他們蒙蔽和煽動, 必須想辦法禁止。 ”但是這裡禁止, 那裡又出現,
明朝也找不到“根治”的辦法。

朱元璋與紅巾軍

不是所有加入白蓮教的人都是由於朝廷壓迫而無法生存的, 有些心術不正的人加入白蓮教, 是想利用它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例如山西有個白蓮教教首叫李五, 他聲稱天下馬上要出現新的皇帝(指自己),

號召大家跟他一起去打江山。 他在家中放了一盆水, 讓信徒們用水盆照一下自己, 然後李五說:“我看見水盆裡的你們將來是大官, 都會榮華富貴。 ”信眾們聽了都十分欣喜。 之後, 李五讓信眾登記姓名並根據貧富交納費用, 有的人甚至賣掉家產攜帶數千兩白銀投奔他, 想必也是為了將來的高官顯爵, 只不過他們最後並沒有成功, 空歡喜一場。

在山西, 大同周邊地區的白蓮教徒最為活躍。 那裡駐紮了大量的明朝軍隊、家屬以及部分民人, 白蓮教在這個區域流傳甚廣, 使得他們的影響力深入到軍隊當中, 按照他們的設想, 等到軍隊中的白蓮教徒足夠多, 就可以推翻明朝統治。 大同周邊不斷發展的白蓮教引起了朝廷的警覺,

當地的白蓮教教首呂明鎮等被抓捕並殺害, 而他的徒弟丘富、趙全等人為躲避明軍追捕, 越過長城投奔到了蒙古土默特部。 當地一些對現實不滿的明朝宗室成員也想借機牟取個人政治利益, 例如人在山西的明宗室和川奉國將軍朱充灼, 被朝廷剝奪了爵位, 十分不滿, 便同白蓮教聯合, 密約蒙古軍隊一起進攻大同, 殺掉大同的代昭王朱充耀, 但最後起事失敗被捕殺。 這一行動雖未成功, 但足以說明白蓮教在這一區域的影響力之大。

白蓮教徒與“庚戌之變”

嘉靖朝, 漠南蒙古出現了一支強大的勢力, 那便是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又稱“阿勒坦汗”), 他雖然不是蒙古大汗, 但是卻讓蒙古大汗十分畏懼, 他所統領的軍隊雖然只是漠南蒙古的一部, 但其戰鬥力足以讓整個明軍膽戰心驚。也正是他,在嘉靖朝中葉帶領蒙古軍隊圍困了僅有羸弱士兵防守的京師,好在俺答汗當時並不想強攻,只是為了逼迫嘉靖皇帝同意他的互市請求,否則,歷史可能會被改寫。這個事件便是很有名的“庚戌之變”。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件,但是不明白為什麼土木堡之變以後,蒙古軍隊那麼長時間都沒能再次圍困明朝京師,而俺答汗為什麼能輕易做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奔俺答汗的白蓮教徒的幫助,這些白蓮教徒不僅熟悉明朝北邊的防線,且對用兵佈陣也很有研究。此外,俺答汗讓一些白蓮教徒幫他製造攻城器械,這樣便使得明朝北部的防禦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蒙古軍隊能夠從容地進攻明朝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搶掠完畢之後再從容地回到蒙古。

俺答汗與三娘子

對於這些白蓮教徒,朝廷是極為憎恨的,且不說他們能夠幫助俺答汗打仗;這些人也會在蒙古土地肥沃的地方耕地種糧,為蒙古軍隊提供糧食。為了抓捕這些白蓮教徒,朝廷沒少費心思,甚至冒險派士兵深入蒙古抓捕,但趙全、李自馨等白蓮教頭目都逃脫了。見到派兵捕殺不成,朝廷又懸重賞抓捕白蓮教教首趙全等人的首級,賞格已達千兩,另授予官職。同時,朝廷軟硬兼施,希望這些白蓮教徒能夠主動投降,招降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畢竟當年一部分白蓮教徒投奔蒙古是迫於明軍的抓捕,既然寬恕了他們,那麼他們自然願意回來。然而一邊是一些白蓮教徒被招降歸來,另一邊卻是一部分白蓮教徒又投奔蒙古,這讓明朝官員大惑不解,當時有人分析:“藉令郡縣得人,輕徭薄賦,彼自樂歸之不暇,又安肯以其身為夷狄用乎。”可見,很多白蓮教徒在明朝的管理下生存艱難,反而去蒙古能過得更好。

白蓮教徒與“隆慶和議”

嘉靖皇帝去世後,隆慶皇帝繼位。新皇帝上任,俺答汗很不給面子,在白蓮教徒趙全等人的慫恿下,派兵進攻山西。按照趙全的計謀,俺答汗遣兵六萬,兵分四路向明軍進攻,在白蓮教徒的引領下,蒙古軍隊很快攻破了長城,先後劫掠了石州、文水、交城、平陽、介休等地,被殺、被掠的漢人達數萬人,十分慘烈。

蒙古軍隊戰鬥力強,當時的明軍基本上只能防守、無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趙全向俺答汗提出了更高的戰略目標,那就是佔領明朝的部分長城關口和山西太原等地,然後效仿當年的石敬瑭,派他到太原為蒙古軍隊徵收漢地賦稅,這樣俺答汗就可以佔領北部中國,實現同明朝的南北分治了。俺答汗並沒有聽信趙全的話,一方面是因為此次入侵,目的就是劫掠自己所需的金銀財寶、物資藥物、人口等;另一方面,他自己不是蒙古正統大汗,暫時沒有實力同明朝進行南北分治。

當年抵禦蒙古軍隊的大同鎮長城

若是沒有什麼歷史機遇,恐怕明蒙還會繼續對峙下去,北方百姓還要繼續遭受劫難。然而禍起蕭牆,俺答汗有個孫子叫把漢那吉,俺答汗將把漢那吉的未婚妻許配給了鄂爾多斯部的蒙古首領,把漢那吉一氣之下帶領親信投奔了明朝。明朝十分重視,希望用把漢那吉跟俺答汗交換趙全等白蓮教頭目。趙全告訴俺答汗,要想得到把漢那吉,只能用武力逼迫的方法。俺答汗覺得有道理,便派兵進攻明朝邊地。但是因為明朝有防備,且把漢那吉還掌握在明朝手中,所以這次攻勢很快失敗了。

對峙陷入僵局,需要破局。大同巡撫方逢時想到,當年趙全曾寫過投降信,他便把這個信交給了俺答汗看。如果是在嚴重對峙、缺少使者交流的時期,趙全的這封信俺答汗是無法看到的,即使看到也不會相信。但是此時明蒙已開始聯絡,且俺答汗很希望能自己的孫子回來。所以最終雙方息兵和談,並同意換人,這就是史上非常有名的“隆慶和議”。通過和談,雙方正式息兵互市,漠南蒙古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同明朝的和平,這是明朝立國200年基本未曾有過的情況,雙方在此後的數十年也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把漢那吉十分感激明朝廷的善待,答應將來會努力促進明蒙和平;趙全被送還時,隆慶皇帝親臨午門門樓進行受俘禮,當天趙全被施以“磔刑”,即傳說中的“千刀萬剮”。之後,趙全的首級被送到明朝九邊示眾。

白蓮教徒與歸化城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白蓮教徒是被迫離開明朝的,如果不離開,要麼因為高額的賦稅導致破產,要麼被明軍抓捕進監獄,作為普通百姓,他們是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雖然他們逃到了蒙古,但絕對不是要幫助蒙古軍隊攻打明朝。

這些人來到蒙古之後,要麼被安排去幫蒙古人放牧,要麼是在陰山以南地區築屋耕田,地位十分低下。由於白蓮教首趙全、李自馨等人幫助蒙古人攻掠漢地,所以明朝把北逃的白蓮教徒視為“叛逆”,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白蓮教徒都在披星戴月地耕田自給、努力糊口,他們只想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俺答封貢後的蒙漢互市交流

不少蒙古人逐漸居住在這些白蓮教徒附近,學習築造房屋、耕田,開始了定居生活。俺答汗讓這些白蓮教徒幫他修建宮殿、收集各類中藥,漢地的手工藝、醫術也隨之傳到蒙古。當然這種交流不是單向的,很多漢人被蒙古化,逐漸融入了蒙古社會,開始取蒙古名、說蒙古話、著蒙古衣,使得漠南蒙古一帶出現了少見的蒙漢雜居、和睦相處的場景。例如一個叫趙龍的人說:“我生了六個孩子,分別叫火泥計、窩兔、瓦拜兔、瓦十兔、簿合兔、甯安兔。”很明顯,雖然趙龍自己還算是漢人,但他的孩子已經開始蒙古化了。

這批居住在漠南土默特地區的白蓮教徒以及其他漢人,讓這一地區的城市、村莊和農業開始興盛,為萬曆初期這裡建設“歸化城”(即呼和浩特)奠定了基礎。隆慶和議之後,越來越多的蒙古人開始和漢人生活在一起,通婚生子,使得這裡的民族雜居情況更加普遍。得益於此,歸化城在清代乃至民國成為中原和蒙古交流、貿易的樞紐。

參考文獻

明世宗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萬曆武功錄(四庫禁毀書叢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國朝典匯(四庫全書存目叢刊) [M].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史紀事本末(第九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經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但其戰鬥力足以讓整個明軍膽戰心驚。也正是他,在嘉靖朝中葉帶領蒙古軍隊圍困了僅有羸弱士兵防守的京師,好在俺答汗當時並不想強攻,只是為了逼迫嘉靖皇帝同意他的互市請求,否則,歷史可能會被改寫。這個事件便是很有名的“庚戌之變”。

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事件,但是不明白為什麼土木堡之變以後,蒙古軍隊那麼長時間都沒能再次圍困明朝京師,而俺答汗為什麼能輕易做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奔俺答汗的白蓮教徒的幫助,這些白蓮教徒不僅熟悉明朝北邊的防線,且對用兵佈陣也很有研究。此外,俺答汗讓一些白蓮教徒幫他製造攻城器械,這樣便使得明朝北部的防禦能力大大下降,所以蒙古軍隊能夠從容地進攻明朝防守最薄弱的地方,搶掠完畢之後再從容地回到蒙古。

俺答汗與三娘子

對於這些白蓮教徒,朝廷是極為憎恨的,且不說他們能夠幫助俺答汗打仗;這些人也會在蒙古土地肥沃的地方耕地種糧,為蒙古軍隊提供糧食。為了抓捕這些白蓮教徒,朝廷沒少費心思,甚至冒險派士兵深入蒙古抓捕,但趙全、李自馨等白蓮教頭目都逃脫了。見到派兵捕殺不成,朝廷又懸重賞抓捕白蓮教教首趙全等人的首級,賞格已達千兩,另授予官職。同時,朝廷軟硬兼施,希望這些白蓮教徒能夠主動投降,招降也確實取得了一定效果,畢竟當年一部分白蓮教徒投奔蒙古是迫於明軍的抓捕,既然寬恕了他們,那麼他們自然願意回來。然而一邊是一些白蓮教徒被招降歸來,另一邊卻是一部分白蓮教徒又投奔蒙古,這讓明朝官員大惑不解,當時有人分析:“藉令郡縣得人,輕徭薄賦,彼自樂歸之不暇,又安肯以其身為夷狄用乎。”可見,很多白蓮教徒在明朝的管理下生存艱難,反而去蒙古能過得更好。

白蓮教徒與“隆慶和議”

嘉靖皇帝去世後,隆慶皇帝繼位。新皇帝上任,俺答汗很不給面子,在白蓮教徒趙全等人的慫恿下,派兵進攻山西。按照趙全的計謀,俺答汗遣兵六萬,兵分四路向明軍進攻,在白蓮教徒的引領下,蒙古軍隊很快攻破了長城,先後劫掠了石州、文水、交城、平陽、介休等地,被殺、被掠的漢人達數萬人,十分慘烈。

蒙古軍隊戰鬥力強,當時的明軍基本上只能防守、無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趙全向俺答汗提出了更高的戰略目標,那就是佔領明朝的部分長城關口和山西太原等地,然後效仿當年的石敬瑭,派他到太原為蒙古軍隊徵收漢地賦稅,這樣俺答汗就可以佔領北部中國,實現同明朝的南北分治了。俺答汗並沒有聽信趙全的話,一方面是因為此次入侵,目的就是劫掠自己所需的金銀財寶、物資藥物、人口等;另一方面,他自己不是蒙古正統大汗,暫時沒有實力同明朝進行南北分治。

當年抵禦蒙古軍隊的大同鎮長城

若是沒有什麼歷史機遇,恐怕明蒙還會繼續對峙下去,北方百姓還要繼續遭受劫難。然而禍起蕭牆,俺答汗有個孫子叫把漢那吉,俺答汗將把漢那吉的未婚妻許配給了鄂爾多斯部的蒙古首領,把漢那吉一氣之下帶領親信投奔了明朝。明朝十分重視,希望用把漢那吉跟俺答汗交換趙全等白蓮教頭目。趙全告訴俺答汗,要想得到把漢那吉,只能用武力逼迫的方法。俺答汗覺得有道理,便派兵進攻明朝邊地。但是因為明朝有防備,且把漢那吉還掌握在明朝手中,所以這次攻勢很快失敗了。

對峙陷入僵局,需要破局。大同巡撫方逢時想到,當年趙全曾寫過投降信,他便把這個信交給了俺答汗看。如果是在嚴重對峙、缺少使者交流的時期,趙全的這封信俺答汗是無法看到的,即使看到也不會相信。但是此時明蒙已開始聯絡,且俺答汗很希望能自己的孫子回來。所以最終雙方息兵和談,並同意換人,這就是史上非常有名的“隆慶和議”。通過和談,雙方正式息兵互市,漠南蒙古大部分地區實現了同明朝的和平,這是明朝立國200年基本未曾有過的情況,雙方在此後的數十年也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把漢那吉十分感激明朝廷的善待,答應將來會努力促進明蒙和平;趙全被送還時,隆慶皇帝親臨午門門樓進行受俘禮,當天趙全被施以“磔刑”,即傳說中的“千刀萬剮”。之後,趙全的首級被送到明朝九邊示眾。

白蓮教徒與歸化城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白蓮教徒是被迫離開明朝的,如果不離開,要麼因為高額的賦稅導致破產,要麼被明軍抓捕進監獄,作為普通百姓,他們是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雖然他們逃到了蒙古,但絕對不是要幫助蒙古軍隊攻打明朝。

這些人來到蒙古之後,要麼被安排去幫蒙古人放牧,要麼是在陰山以南地區築屋耕田,地位十分低下。由於白蓮教首趙全、李自馨等人幫助蒙古人攻掠漢地,所以明朝把北逃的白蓮教徒視為“叛逆”,但實際上絕大部分白蓮教徒都在披星戴月地耕田自給、努力糊口,他們只想維持最基本的生存。

俺答封貢後的蒙漢互市交流

不少蒙古人逐漸居住在這些白蓮教徒附近,學習築造房屋、耕田,開始了定居生活。俺答汗讓這些白蓮教徒幫他修建宮殿、收集各類中藥,漢地的手工藝、醫術也隨之傳到蒙古。當然這種交流不是單向的,很多漢人被蒙古化,逐漸融入了蒙古社會,開始取蒙古名、說蒙古話、著蒙古衣,使得漠南蒙古一帶出現了少見的蒙漢雜居、和睦相處的場景。例如一個叫趙龍的人說:“我生了六個孩子,分別叫火泥計、窩兔、瓦拜兔、瓦十兔、簿合兔、甯安兔。”很明顯,雖然趙龍自己還算是漢人,但他的孩子已經開始蒙古化了。

這批居住在漠南土默特地區的白蓮教徒以及其他漢人,讓這一地區的城市、村莊和農業開始興盛,為萬曆初期這裡建設“歸化城”(即呼和浩特)奠定了基礎。隆慶和議之後,越來越多的蒙古人開始和漢人生活在一起,通婚生子,使得這裡的民族雜居情況更加普遍。得益於此,歸化城在清代乃至民國成為中原和蒙古交流、貿易的樞紐。

參考文獻

明世宗實錄[M].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

萬曆武功錄(四庫禁毀書叢刊)[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國朝典匯(四庫全書存目叢刊) [M].濟南:齊魯書社,1996

明史紀事本末(第九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明經世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2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