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百年中生:守望西北六十多載,九旬防疫“鬥士”書寫人生傳奇

今夜, 蘭州城霓虹閃亮。 我這次來蘭州所住的這家酒店, 面朝黃河, 相距不到兩三百米的距離。 站在窗前, 穿過都市燈光, 依稀能看到奔湧的這條母親河。 浩蕩的黃河奔流不息, 亦如一代又一代默默奉獻的中生人。

1954年, 30出頭的王成懷風華正茂。

這次蘭州之行, 對兩位九旬老人的拜訪, 讓我的心一直難以平靜。 作為中國生物製品領域的老一輩專家, 他們一生的奉獻, 鑄就了中生百年的傳奇。 走近他們, 探尋他們的人生軌跡, 如同打開一本厚重的書, 有感動, 有驚歎, 更有高山仰止的敬重。

王成懷, 1921年10月出生于遼寧大連, 1945年8月畢業于滿州醫科大學, 1946年7月進入大連衛生研究所, 1957年奉調衛生部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工作, 在生物製品科學研究和生產領域取得多項科研成果。 1947年, 他研製生產的氣性壞疽抗毒素, 在我國屬於首創;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 他主持研製的診斷、治療和預防肉毒中毒的成套製品,

填補了我國防疫製品的一項空白。

董樹林, 1926年8月出生于河北秦皇島, 1948年8月進入北平中國大學生物系學習, 1952年6月畢業後分配到衛生部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 一生從事生物製品的科學研究與生產和管理工作, 尤其側重炭疽、鼠疫、布病和土拉熱等有關製品的生產和科研工作, 是我國炭疽研究和防治的奠基人, 對中國現代生物製品科學和人民衛生防疫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崗時, 董樹林全副身心投入到防疫製品的研製上

明年, 中國的生物製品事業即將迎來百年華誕, 在這100年的發展歷程中, 兩位老人都是舉足輕重的風雲人物。 我注意到, 他倆還有一個共同特點:當年, 都是從渤海之濱來到大西北的黃河岸邊, 為了國家使命和人民的生命健康, 舉家遷移, 在異鄉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 直到人生暮年, 還生活在這裡。

拜訪兩位老前輩之前, 我已經在中生總部和蘭州生物製品研究所的一些文獻資料上, 看到過兩位老人當年風華正茂的工作影像,

然而, 今日登門拜訪, 看到兩位老人的出場, 卻讓我禁不住感歎歲月的滄桑。

如今, 一人手中一根拐杖, 陪伴著耄耋老人晚年的步履

得知我們前來的消息, 董樹林老人早早就到隔壁王成懷老人的家裡等著我們。 一進屋, 只見董老一個人在客廳。

我們看到, 92歲高齡的董老身體硬朗, 聽力和視力敏銳, 思維清晰, 但是, 因為年事已高, 時有大腦缺血的毛病, 暈倒摔傷過多次, 讓人心疼而又擔心。

我們與董老交談一陣後, 在樓上才上完廁所的王成懷老人, 在保姆的攙扶下, 顫巍巍地走下樓來。 已經97歲高齡的王老, 腿腳不如董老穩健, 聽力也不太好, 談到一些往事時, 有些已記得不太清晰, 需要董老在一旁提醒, 才能繼續我們的聊天話題。

老人逐漸佝僂的背影,讓我心酸難忘

雖然有著學界泰斗的地位和輝煌的過往,但兩位老人非常和藹謙遜,談及當年的崢嶸歲月和奮鬥經歷,甚至十五六歲就奉父母之命結婚成親的往事,他倆談笑風生,仿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只是,看著牆上那盞掛鐘靜靜行走的指針,看著兩位老人人手一杆的拐棍,還有那花白的頭髮,滿面的皺紋,我心裡不由感歎生命的衰老和歲月的無情。

這是青春年少投身國家生物製品事業的青年學生嗎,這是風華正茂紮根祖國大西北,征服炭疽、肉毒等諸多病毒的防疫鬥士嗎?他們這一生,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守護了幾代中國人的健康。

作為一名有著29年軍齡的退役軍人,我一直有著揮之不去的思鄉情結,也常常感傷遠離家鄉的30年人生,而眼前的這兩位老人,為了國家的生物製品事業,離鄉背井的時間已經是我的整整兩倍。當年,從繁華富庶的渤海之濱,到當時還頗具荒涼的大西北,他們有著怎樣的故土難離,如今,人生暮年,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故鄉遙望?

曾經,《大公報》上記載過他們戰鬥的過往

聊天中,王老無意之間說起,最近,他老是做夢,好幾次夢裡回到了故鄉的海濱。同行的小賈後來說,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刻,她的眼淚差點就要掉下來。她是一個“北漂”的姑娘,我知道,老人不經意間流露的思鄉情緒,一定是擊中了她心靈最柔軟的地方。其實,對我來說,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何嘗不是眼淚要掉下來。

但是,透過耄耋老人的夢回故鄉,我看到了他們這一代前輩在生物製品領域的犧牲和奉獻,這種犧牲和奉獻,是無聲無息的,且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好在,人們沒有忘記他們的奉獻,從中生總部到蘭州公司,各級領導給予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經常登門看望他們,還為他們配有24小時照顧生活起居的保姆。

黃河水在暮色中奔騰東流,帶走了青春韶華,但帶不走我們的銘記

蘭州生物公司黨群工作部的小海,因為經常陪著領導前來看望,已經和兩位老人非常熟悉,老人和小海也無話不說,猶如爺孫一般親昵。如今,在這棟樓裡,和兩位老人一樣待遇的,還有其他退休的老專家們,他們靜靜地在黃河之濱的這座城市安享晚年。生活無憂,健康長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他們這一代防疫先輩應有的回饋!

明天就要離開,傍晚,我來到黃河岸邊,一個人坐在河灘的石頭上,默默地看著眼前這條磅礴的大河。黃河水靜靜地流淌,城市的燈光從高樓上投射下來,傾灑在河面上,不遠處傳來人們的歌舞聲。這份安寧和幸福誰在守望?在一些行業,在一些崗位,有以往的他們,還有現在和未來的他們……

我知道,歲月如河流,會沖刷和帶走許多過往,但,有的人,有的事,我們註定不能遺忘。今夜,我願以此拙文,致敬中生百年,致敬那些默默奉獻在人民防疫事業的守望者。(夢裡蒙山/文)

老人逐漸佝僂的背影,讓我心酸難忘

雖然有著學界泰斗的地位和輝煌的過往,但兩位老人非常和藹謙遜,談及當年的崢嶸歲月和奮鬥經歷,甚至十五六歲就奉父母之命結婚成親的往事,他倆談笑風生,仿如昨天才發生的事。只是,看著牆上那盞掛鐘靜靜行走的指針,看著兩位老人人手一杆的拐棍,還有那花白的頭髮,滿面的皺紋,我心裡不由感歎生命的衰老和歲月的無情。

這是青春年少投身國家生物製品事業的青年學生嗎,這是風華正茂紮根祖國大西北,征服炭疽、肉毒等諸多病毒的防疫鬥士嗎?他們這一生,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守護了幾代中國人的健康。

作為一名有著29年軍齡的退役軍人,我一直有著揮之不去的思鄉情結,也常常感傷遠離家鄉的30年人生,而眼前的這兩位老人,為了國家的生物製品事業,離鄉背井的時間已經是我的整整兩倍。當年,從繁華富庶的渤海之濱,到當時還頗具荒涼的大西北,他們有著怎樣的故土難離,如今,人生暮年,他們又有著怎樣的故鄉遙望?

曾經,《大公報》上記載過他們戰鬥的過往

聊天中,王老無意之間說起,最近,他老是做夢,好幾次夢裡回到了故鄉的海濱。同行的小賈後來說,聽到這句話的那一刻,她的眼淚差點就要掉下來。她是一個“北漂”的姑娘,我知道,老人不經意間流露的思鄉情緒,一定是擊中了她心靈最柔軟的地方。其實,對我來說,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也何嘗不是眼淚要掉下來。

但是,透過耄耋老人的夢回故鄉,我看到了他們這一代前輩在生物製品領域的犧牲和奉獻,這種犧牲和奉獻,是無聲無息的,且貫穿了他們的一生。好在,人們沒有忘記他們的奉獻,從中生總部到蘭州公司,各級領導給予了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經常登門看望他們,還為他們配有24小時照顧生活起居的保姆。

黃河水在暮色中奔騰東流,帶走了青春韶華,但帶不走我們的銘記

蘭州生物公司黨群工作部的小海,因為經常陪著領導前來看望,已經和兩位老人非常熟悉,老人和小海也無話不說,猶如爺孫一般親昵。如今,在這棟樓裡,和兩位老人一樣待遇的,還有其他退休的老專家們,他們靜靜地在黃河之濱的這座城市安享晚年。生活無憂,健康長壽,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對他們這一代防疫先輩應有的回饋!

明天就要離開,傍晚,我來到黃河岸邊,一個人坐在河灘的石頭上,默默地看著眼前這條磅礴的大河。黃河水靜靜地流淌,城市的燈光從高樓上投射下來,傾灑在河面上,不遠處傳來人們的歌舞聲。這份安寧和幸福誰在守望?在一些行業,在一些崗位,有以往的他們,還有現在和未來的他們……

我知道,歲月如河流,會沖刷和帶走許多過往,但,有的人,有的事,我們註定不能遺忘。今夜,我願以此拙文,致敬中生百年,致敬那些默默奉獻在人民防疫事業的守望者。(夢裡蒙山/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