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馬伊琍駁斥網上瘋傳的“分房睡”育兒經:都是胡扯!

馬伊琍認為, 過早要求孩子分開睡這種傳統理念, 是不可取的!和媽媽一起睡, 才能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充盈。

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 長大才會有安全感, 才真正獨立!

1

為什麼很多孩子在3歲之前, 會有一件非常喜愛的東西, 例如一個小玩偶、一條小毯子、一個小枕頭, 睡覺的時候一定要抱著心愛的物品才能睡著。

這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

腦海中還沒有一個完整的母親的形象, 而孩子大多時間都在睡眠中度過。

潛意識裡, 這些經常陪伴他的小物件, 就成了母親的象徵。 抱著它睡, 就想媽媽一樣不會離開, 被安全感籠罩。

可想而知, 分房睡對孩子而言, 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

孩子太小的時候跟父母分房睡, 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產生出自己被爸爸媽媽拋棄的感覺。 尤其是在二胎家庭, 媽媽需要照顧剛出生的二寶, 就堅持讓大寶單獨睡, 會讓大寶非常受傷。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 往往出現極度缺乏自信, 不信任任何人, 疑心重的心理缺陷。

2

一位高知朋友特別崇尚國外的各種育兒理念, 向瑞典醫生學習了“哭聲免疫法”, 心理素質過硬, 孩子怎麼哭鬧也視而不見充耳不聞。 孩子6個月就單獨睡小床, 1歲就開始分房睡。

後來全家出遠門自駕游時, 孩子在車上早已睡眼惺忪, 可是媽媽一碰就醒, 死活不讓媽媽抱著睡, 說“我不要睡在媽媽懷裡!媽媽不喜歡抱著我睡覺!”

這讓她非常的後悔與自責。

“鍛煉孩子的獨立品格,

必須從小開始”, “6個月、三歲、五歲、一年級……”這些網上瘋傳的分房育兒經, 讓多少媽媽著急忙嚴格照書執行。

可是科學育兒本就不是一個照本宣科的過程,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應對策略自然應該也是不同的。

3

堅持分房睡的父母, 無非是心中有這幾個芥蒂:

1、孩子影響了夫妻雙方的睡眠品質

2、擔心自己的“睡渣”屬性, 導致壓著孩子而不自知

3、擔心孩子長大後太過依賴父母

以親身經歷而言, 強制要求孩子分房睡, 讓孩子內心的焦慮感無限膨脹, 孩子會以各種奇奇怪怪的理由來敲門, 更加影響睡眠。

而且媽媽自己擔心, 也會來來回回半夜去看孩子的情況。

從前沒有孩子的時候, 確實會擔心自己睡得太沉, 孩子跟自己睡會不會不安全。

後來有了孩子之後發現, 這種想法在實際基本不太存在。 孩子哪怕是輕微坐起來了, 自己都能立刻睜眼。

關於第三點。 總得來說, 就是自己不敢一人睡跟精神上的獨立不獨立沒有太大關係。 很多女孩子就算上了大學, 也一樣不敢獨眠。

4

我很喜歡摟著小鈴鐺睡,喜歡寶寶身上的奶香味;也喜歡她晚上認錯人把她爸爸抱著睡,然後發現抱的不是我,一掌把她爸推開的滿足。

陪伴孩子並同她一起成長,在他需要的時刻給予她最大的安全感,才會讓她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自信和勇氣。

她依賴著我的時間只是白駒過隙,只想在這種奶聲奶氣的陪伴中多停留一些,不是她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她。

孩子自己睡覺,是母子經歷的一次有特殊意義的別離,這意味著孩子從依賴開始走向獨立。

內心有了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獨自對抗焦慮的,甚至他們還會對獨立抱有期待,渴望掙脫父母的懷抱,品嘗獨立的滋味。

現在的我還會偶爾期待,有一天對媽媽說:今晚我想跟你睡……

4

我很喜歡摟著小鈴鐺睡,喜歡寶寶身上的奶香味;也喜歡她晚上認錯人把她爸爸抱著睡,然後發現抱的不是我,一掌把她爸推開的滿足。

陪伴孩子並同她一起成長,在他需要的時刻給予她最大的安全感,才會讓她在成長的道路上充滿自信和勇氣。

她依賴著我的時間只是白駒過隙,只想在這種奶聲奶氣的陪伴中多停留一些,不是她離不開我,是我離不開她。

孩子自己睡覺,是母子經歷的一次有特殊意義的別離,這意味著孩子從依賴開始走向獨立。

內心有了足夠安全感的孩子,是完全可以獨自對抗焦慮的,甚至他們還會對獨立抱有期待,渴望掙脫父母的懷抱,品嘗獨立的滋味。

現在的我還會偶爾期待,有一天對媽媽說:今晚我想跟你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