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漂族”:他鄉何時變故鄉?

佟鳳英在保定幫兒子照看孫女。 照片由本人提供

長城網4月18日訊(記者 張天虎)五一假期即將來臨, 回家省親的日子近了, 54歲的陳玉萍掰著指頭掐算著日子,

一年前, 她離開生活了50年的東北老家, 來到石家莊幫忙照看孫子, 今年五一, 陳阿姨特意和兒媳“請假”, 早早預定了回家的車票。

去年3月, 為了支援子女工作、照顧孫子, 陳玉萍離開老伴, 從哈爾濱來到石家莊, 成為陌生城市中的一員, 像陳玉萍一樣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家鄉, 跟隨在外地定居的子女生活的異鄉老年人, 學界稱之為“老漂族”。

根據國家衛計委發佈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 我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 其中43%的老人離鄉是為了照顧晚輩。 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 他們卻和陳玉萍一樣, 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 成了子女家庭中的保姆, 在每天的黃昏中奔波忙碌, 也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

進一步老漂, 退一步空巢

俗話說, “老人似古樹, 離家無水土”。 意思就是老人就像一棵樹, 不要輕易離開故土;要想離開, 就像把一棵根基紮得深遠的老樹連根拔起, 其艱難痛苦可想而知。 但為了減輕子女的生活壓力, 父母正在用生命最後時光幫我們分擔著社會轉型帶來的壓力。

工作太忙沒法帶孩子, 父母幫忙;沒空打掃家裡衛生, 父母包辦;習慣了家裡的飯菜, 父母承攬……接連不斷的供需矛盾, 子女們一個又一個理由, 令老漂族前赴後繼, 開始了長時間的城市“漂泊”。

比起陳玉萍, 孫女已經上幼稚園的佟鳳英白天時間要更難打發。 “之前照看孫女, 苦點累點但有樂子, 如今孩子上學了, 我倒覺得抑鬱了。 ”雖然在城裡生活了將近4年,

但對於年近六旬的佟鳳英來說, “哪都不如家”。

佟鳳英的老家在唐山灤南農村, 兒子大學畢業後, 在保定落戶定居, 2014年7月, 可愛的孫女誕生了, 成為母親幾十年後, 她再次扮演起“母親”的角色, 主動承擔起照顧晚輩的責任, 但生性倔強的老伴卻不習慣城裡生活, 寧願獨自留在鄉下, 守望著幾畝薄田, 佟鳳英成了“單漂”。

城市裡沒有了親朋好友, 孩子們早上七點便匆匆出門上班, 送完孫女上學, 偌大的屋子只剩下她一人, 相較于思鄉心切, 生活圈小, “精神空巢”更是老人最大的苦惱。 對於喜歡熱鬧的農婦來說, 在社區裡偶遇老鄉, 嘮上幾句家常, 心情都會敞亮許多。

對於母親的處境, 自幼懂事的兒子姚希雙看在眼裡、疼在心上。

“母親為了排解寂寞, 經常給老家的親戚打電話, 一打就是一個鐘頭。 ”姚希雙說, 自己剛參加工作不久, 收入並不高, 請保姆照看孩子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還難以吃消。

一頭是故土, 一頭是親情, 佟鳳英在兩種無法割捨的信仰間掙扎;離家一方痛心, 留守一方心酸。 姚希雙早已分不清哪個是故鄉、哪個是異鄉。 儘管在城裡生活有種種不適應, 但多數老年人和佟鳳英一樣仍然表示, 只要子女需要幫助, 自己還是會義無反顧。

張秀文在社區內照看孫子。 照片由本人提供

老漂族吐心聲:“看大孩子, 還回老家”

採訪中記者發現, 儘管大多數老年人能較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但也有不少老人的生活面臨著難以融入城市生活、醫療養老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等現實問題, 在光鮮的外表下面, 是老人孤獨、低自尊的生存狀態。

“在武漢已呆了三年多了, 怎麼都住不慣, 不是看到孫子沒人帶, 早就回老家了……”張秀文老家在保定易縣, 兒子大學畢業後在武漢一家外企上班, 為了幫忙照看孫子, 老兩口一路南下,開始了“老漂族”的生活。

張秀文來自山區農村,帶著濃重的口音,普通話不怎麼會講,對於當地方言,他根本聽不懂,遇到鄰居熟人,又生怕露怯說錯話,給兒子丟了臉面,所以與人見面,她通常只是憨笑著點點頭。

“平日裡不是帶小孩,就是呆在家裡看電視,雖說兒子兒媳很孝順,但我還是覺得心裡空空的,沒有家的歸屬感。”張秀文說,在城裡自己很少出遠門,最多也就是和老伴在社區裡轉轉,“走遠了,就回不來了”。

與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相比,異地就醫養老更是老漂族的一塊心病,他們甚至不敢生病,由於沒有本地醫保,很多老人小病忍著,等變成大病才檢查,即使能夠回當地報銷,繁瑣的手續也讓他們連連叫苦。

來自秦皇島昌黎今年57歲的蔣麗梅身體不好,患有慢性疾病,去年赴北京幫忙照看外孫女,由於在當地辦理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報銷政策我不太清楚,好多醫院都不能報銷。”蔣麗梅坦言,為了節省開銷,自己會從老家帶些常用藥品過來。

蔣麗梅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現都已成家立業,去年外孫女出生,自己過來幫忙照看。如今,兒媳已懷孕5個月,“等兒媳生產後,我就去幫忙照看;老伴就過來接替我照看外孫女了,我們老兩口也算是異地戀了。”說到未來打算,蔣麗梅和老伴合計,等孫輩們大了,他們就搬回老家住。

“住不慣,醫不便,人不熟,老無伴。”網友總結的心路歷程代表了不少老漂族的心聲。蔣麗梅說,但凡自己體格好,能自理,都不想麻煩兒女們,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小窩,但是將來她和老伴行動不便時,是再次投奔兒女進城,還是讓兒女回老家照看他們?每思至此,蔣麗梅無奈的眼神中透著茫然。

蔣麗梅(化名)與外孫女在一起。照片由本人提供

破解“老漂族”難題,精神敬老和社會保障都要跟上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非農化和城鎮化,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特別是年輕人選擇前往大城市打拼,勞動力轉移和城市人口的單向流動,客觀上造成了雙向難題:年輕人的子女看護和老年人的空巢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呈現出加速跡象。全國老齡辦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

河北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梁瑞英表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的信仰,“老漂族”現象產生的根源來自於社會的轉型,讓父母背井離鄉,更是很多年輕人的無奈選擇。

梁瑞英認為,出於為兒女帶孩子以及老人自身養老的雙重需求,“老漂族”應運而生。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二胎政策”的落地,“老漂族”群體的規模還將不斷擴大,但“老漂族”現象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需要政府、社會、子女加以重視,共同解決。

河北省社科院政治文化教研室副主任賈玉娥表示,當前,“老漂族”問題已經不是單個家庭的個例,而已成為全社會共性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破解“老漂族”問題,最重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跟進社會公共服務,推進醫養結合,讓“老漂族”有更多歸屬感和幸福感。

“成年子女也要多花時間陪陪老人,平時多一些交流,給予父母更多的精神關愛,幫助他們培養興趣愛好,豐富老人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等。”賈玉娥說,如何讓“老年漂”們“漂”出幸福晚年,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時代命題。

老兩口一路南下,開始了“老漂族”的生活。

張秀文來自山區農村,帶著濃重的口音,普通話不怎麼會講,對於當地方言,他根本聽不懂,遇到鄰居熟人,又生怕露怯說錯話,給兒子丟了臉面,所以與人見面,她通常只是憨笑著點點頭。

“平日裡不是帶小孩,就是呆在家裡看電視,雖說兒子兒媳很孝順,但我還是覺得心裡空空的,沒有家的歸屬感。”張秀文說,在城裡自己很少出遠門,最多也就是和老伴在社區裡轉轉,“走遠了,就回不來了”。

與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相比,異地就醫養老更是老漂族的一塊心病,他們甚至不敢生病,由於沒有本地醫保,很多老人小病忍著,等變成大病才檢查,即使能夠回當地報銷,繁瑣的手續也讓他們連連叫苦。

來自秦皇島昌黎今年57歲的蔣麗梅身體不好,患有慢性疾病,去年赴北京幫忙照看外孫女,由於在當地辦理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報銷政策我不太清楚,好多醫院都不能報銷。”蔣麗梅坦言,為了節省開銷,自己會從老家帶些常用藥品過來。

蔣麗梅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現都已成家立業,去年外孫女出生,自己過來幫忙照看。如今,兒媳已懷孕5個月,“等兒媳生產後,我就去幫忙照看;老伴就過來接替我照看外孫女了,我們老兩口也算是異地戀了。”說到未來打算,蔣麗梅和老伴合計,等孫輩們大了,他們就搬回老家住。

“住不慣,醫不便,人不熟,老無伴。”網友總結的心路歷程代表了不少老漂族的心聲。蔣麗梅說,但凡自己體格好,能自理,都不想麻煩兒女們,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小窩,但是將來她和老伴行動不便時,是再次投奔兒女進城,還是讓兒女回老家照看他們?每思至此,蔣麗梅無奈的眼神中透著茫然。

蔣麗梅(化名)與外孫女在一起。照片由本人提供

破解“老漂族”難題,精神敬老和社會保障都要跟上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非農化和城鎮化,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特別是年輕人選擇前往大城市打拼,勞動力轉移和城市人口的單向流動,客觀上造成了雙向難題:年輕人的子女看護和老年人的空巢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呈現出加速跡象。全國老齡辦公佈的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41億人,占總人口17.3%。其中去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過1000萬。

河北省委黨校副教授、博士梁瑞英表示,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國人的信仰,“老漂族”現象產生的根源來自於社會的轉型,讓父母背井離鄉,更是很多年輕人的無奈選擇。

梁瑞英認為,出於為兒女帶孩子以及老人自身養老的雙重需求,“老漂族”應運而生。而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二胎政策”的落地,“老漂族”群體的規模還將不斷擴大,但“老漂族”現象產生是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產物,需要政府、社會、子女加以重視,共同解決。

河北省社科院政治文化教研室副主任賈玉娥表示,當前,“老漂族”問題已經不是單個家庭的個例,而已成為全社會共性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破解“老漂族”問題,最重要的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跟進社會公共服務,推進醫養結合,讓“老漂族”有更多歸屬感和幸福感。

“成年子女也要多花時間陪陪老人,平時多一些交流,給予父母更多的精神關愛,幫助他們培養興趣愛好,豐富老人日常精神文化生活等。”賈玉娥說,如何讓“老年漂”們“漂”出幸福晚年,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時代命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