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給寶寶吃輔食,這7個錯誤你還在犯?當心吃壞寶寶身體!

寶寶不愛吃飯, 挑食讓你費勁心思。 你是否意識正是因為不正確的餵養方式導致寶寶這樣呢?在餵養寶寶過程中, 你又犯了哪些錯誤呢?

泥糊狀的輔食寶寶容易吞咽和消化, 可以長期給寶寶吃。

通常來說, 在寶寶4~6個月時開始添加輔食。 因為在此期間寶寶腸道開始分泌澱粉酶, 可以消化含澱粉的食物。 過早添加輔食容易給寶寶的腸胃帶來負擔, 而過晚添加輔食會錯過寶寶味覺的發育敏感期, 造成日後添加輔食困難。

通過給寶寶品嘗各種食物, 讓他體驗從流食、半流食到固體食物的適應過程, 可促進他的味覺、嗅覺發育。 添加輔食其中一個目的是開發寶寶的第九對腦神經——舌咽神經, 讓寶寶學會吞咽, 為日後吃飯打基礎。

所以在寶寶適應了流食和半流食後, 可以嘗試給寶寶添加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 而不應該長期給寶寶吃泥糊狀的食物。

一旦發現寶寶挑食就應該立即糾正。

大約在寶寶8個月時, 他就已經對食物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喜惡, 這就是最初的“挑食”現象。 然而, 寶寶的這種偏食並非永久性的, 這個月齡寶寶的偏食同大一點的孩子的偏食並不能相提並論。 如果媽媽不瞭解這一點, 就很容易因為擔心寶寶缺了營養, 而採取強硬的態度試圖來改變寶寶, 那就會在寶寶的腦海中留下十分不良的印象, 導致他以後很難再接受這種食物, 形成真正的“挑食”。 所以媽媽也不要因為心急而強硬的改變寶寶的進食習慣, 還是應該慢慢嘗試糾正寶寶的挑食。 另外, 給寶寶製造一個有食欲的進餐環境也很重要, 寶寶看到爸爸媽媽津津有味地吃飯的樣子, 就可能產生“想吃”的念頭。

另外, 寶寶不願意嘗試新食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飲食習慣的影響。 所以父母要成為寶寶的好榜樣, 讓他看著你吃很多種食物。 另外寶寶會本能的排斥新的食物, 所以一種食物喂給寶寶的次數越多, 寶寶喜歡這種東西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常新食物要嘗試10~15次寶寶就會順利接受了。

為了讓寶寶吃下更多的食物, 就是邊吃邊玩也沒有關係。

在寶寶的眼裡, 所有活動都是遊戲, 吃飯也不例外。 讓寶寶邊吃飯邊看電視或者玩玩具, 這會干擾寶寶的注意力, 而注意力受到干擾, 他就不會注意吃飯這件事兒, 比如食物是什麼味道的, 對吃飯沒有認識, 使他的進餐變成機械地往嘴裡塞東西而沒有滿足的感覺, 很容易令寶寶失去對吃飯的興趣。

最理想的氛圍是關掉電視, 回避其他干擾, 媽媽和寶寶面對面, 或者一家人圍在一起吃。 媽媽注意要一邊吃一邊跟寶寶交流, 比如:“乖乖, 這個很香啊”。 如果寶寶已經有這個習慣, 應該糾正。 如果寶寶要玩玩具, 那就先不吃飯了。

等他玩餓了, 就能夠明白吃飯的重要性了。 別擔心, 寶寶不會因為少吃一頓而餓壞的。

先把寶寶喂飽了, 大人再吃飯。

剛開始添加輔食時, 自己吃飯的時候還要喂孩子, 確實忙不過來。 所以總是把孩子先喂飽, 再自己吃。 但是寶寶吃飯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氛圍, 因為就餐的氣氛可以影響到寶寶的食欲,良好的就餐氛圍可以提高寶寶的進食欲望,所以在寶寶會用手抓吃的後,在餐桌上給他一個固定的就餐座位吧。在寶寶掌握基本吃飯技巧之後,就放手讓寶寶嘗試自己用餐,即使他弄得一片狼藉,你也應該鼓勵寶寶自己吃飯。

寶寶隨時餓了隨時吃,沒必要讓他和大人一樣固定時間的一日三餐。

寶寶1歲以後,一日三餐的時間應該相對固定下來。有的媽媽認為寶寶不願吃就隨他去,等他餓了自然會吃,時間一長,就造成寶寶進餐時間不固定。每天三餐的的時間固定,可以幫助寶寶增強對“一頓飯”與“下一頓飯”的時間概念。媽媽可以在吃飯前5~10分鐘提醒寶寶要準備吃飯了,這樣可以讓寶寶開始意識到“要吃飯了”這件事。到了吃飯時間,全家人要營造愉快的就餐氣氛,如果寶寶一時不想吃,你可以提醒他,“現在不吃,那就只有等到下一個吃飯時間才能吃哦。”

多給寶寶吃高蛋白的食物會發育的更好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要想讓寶寶長得高、長地壯,就得多給他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多給寶寶吃些魚、蝦和肉等等。其實,這樣餵養出來的寶寶,並不會比其他的寶寶長得更高、長得更壯。高蛋白食品多為動物性食品,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如果過多食用,即使是寶寶,也會對其動脈血管壁造成損害。並且,如果吃高蛋白過多,還會產生大量需要從腎臟排出的代謝產物,使寶寶嬌嫩的腎臟負擔過重,容易損害腎臟功能。因此,寶寶的一日三餐各種營養素都必須合理安排,不可只注重蛋白質的攝取。

每餐讓寶寶多吃“一小口”。

有的媽媽在寶寶吃飯時老擔心吃得不夠,總是一再地讓寶寶“再吃一口,再吃一小口”。 1歲以後的寶寶已經能夠判斷自己是否吃飽,所以每餐吃多少應該由他自己決定。如果大人總是強迫寶寶多吃一點,可能會引起寶寶消化不良,還可能會令寶寶對飽和餓的概念產生混淆。總是過多地進食,多餘的熱量就會導致營養過剩,長期下去會導致肥胖。吃的過飽還會使大量的血液存積在胃腸道,造成大腦相對缺血、缺氧,影響大腦發育。因此,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就不要讓寶寶過多地進食。

湯裡的營養更容易吸收,所以多給寶寶喝湯。

很多媽媽認為,湯裡的營養最豐富,喝湯比吃肉要更有營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煲湯時水溫升高,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遇熱後發生蛋白質變性,就凝固在肉裡,真正能溶到湯中的蛋白質是很少的。寶寶的胃容量都比較小,如果大量喝湯就會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因此,每餐不要讓寶寶喝過多的湯,最好能把湯裡的肉也一起吃了。

給寶寶補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喝鈣水、吃鈣片。

很多時候,寶寶缺鈣是因為維生素D攝入不足造成的,因此,補鈣的同時更應該注意補充維生素D。我們常常提到的,例如顱骨軟、囟門大、胸骨突起像雞胸、“O”形腿或“x”腿、夜間出汗多、枕禿、睡眠不安穩和容易發驚等一些缺鈣的症狀,實際上,應該被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這種病顧名思義就是維生素D攝取不足引起的。維生素D有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幫助骨質發育的功效,能讓鈣充分發揮對身體的作用。所以,吃鈣片的同時一定要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增強寶寶身體對於鈣的吸收和利用。否則,即便天天吃鈣片,機體也吸收不了,仍然會缺鈣。

擴展閱讀:

給寶寶吃熱帶水果,應該怎麼吃?這9點媽媽一定要知道!

猛戳【瞭解更多】,寶貝TA,趁現在!

因為就餐的氣氛可以影響到寶寶的食欲,良好的就餐氛圍可以提高寶寶的進食欲望,所以在寶寶會用手抓吃的後,在餐桌上給他一個固定的就餐座位吧。在寶寶掌握基本吃飯技巧之後,就放手讓寶寶嘗試自己用餐,即使他弄得一片狼藉,你也應該鼓勵寶寶自己吃飯。

寶寶隨時餓了隨時吃,沒必要讓他和大人一樣固定時間的一日三餐。

寶寶1歲以後,一日三餐的時間應該相對固定下來。有的媽媽認為寶寶不願吃就隨他去,等他餓了自然會吃,時間一長,就造成寶寶進餐時間不固定。每天三餐的的時間固定,可以幫助寶寶增強對“一頓飯”與“下一頓飯”的時間概念。媽媽可以在吃飯前5~10分鐘提醒寶寶要準備吃飯了,這樣可以讓寶寶開始意識到“要吃飯了”這件事。到了吃飯時間,全家人要營造愉快的就餐氣氛,如果寶寶一時不想吃,你可以提醒他,“現在不吃,那就只有等到下一個吃飯時間才能吃哦。”

多給寶寶吃高蛋白的食物會發育的更好

很多媽媽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覺得要想讓寶寶長得高、長地壯,就得多給他吃高蛋白的食物,比如多給寶寶吃些魚、蝦和肉等等。其實,這樣餵養出來的寶寶,並不會比其他的寶寶長得更高、長得更壯。高蛋白食品多為動物性食品,膽固醇、飽和脂肪酸含量高。如果過多食用,即使是寶寶,也會對其動脈血管壁造成損害。並且,如果吃高蛋白過多,還會產生大量需要從腎臟排出的代謝產物,使寶寶嬌嫩的腎臟負擔過重,容易損害腎臟功能。因此,寶寶的一日三餐各種營養素都必須合理安排,不可只注重蛋白質的攝取。

每餐讓寶寶多吃“一小口”。

有的媽媽在寶寶吃飯時老擔心吃得不夠,總是一再地讓寶寶“再吃一口,再吃一小口”。 1歲以後的寶寶已經能夠判斷自己是否吃飽,所以每餐吃多少應該由他自己決定。如果大人總是強迫寶寶多吃一點,可能會引起寶寶消化不良,還可能會令寶寶對飽和餓的概念產生混淆。總是過多地進食,多餘的熱量就會導致營養過剩,長期下去會導致肥胖。吃的過飽還會使大量的血液存積在胃腸道,造成大腦相對缺血、缺氧,影響大腦發育。因此,只要寶寶的身高、體重增長正常,就不要讓寶寶過多地進食。

湯裡的營養更容易吸收,所以多給寶寶喝湯。

很多媽媽認為,湯裡的營養最豐富,喝湯比吃肉要更有營養。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煲湯時水溫升高,動物性食物中所含的蛋白質遇熱後發生蛋白質變性,就凝固在肉裡,真正能溶到湯中的蛋白質是很少的。寶寶的胃容量都比較小,如果大量喝湯就會影響其他食物的攝入。因此,每餐不要讓寶寶喝過多的湯,最好能把湯裡的肉也一起吃了。

給寶寶補鈣,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喝鈣水、吃鈣片。

很多時候,寶寶缺鈣是因為維生素D攝入不足造成的,因此,補鈣的同時更應該注意補充維生素D。我們常常提到的,例如顱骨軟、囟門大、胸骨突起像雞胸、“O”形腿或“x”腿、夜間出汗多、枕禿、睡眠不安穩和容易發驚等一些缺鈣的症狀,實際上,應該被稱為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這種病顧名思義就是維生素D攝取不足引起的。維生素D有促進鈣和磷的吸收、幫助骨質發育的功效,能讓鈣充分發揮對身體的作用。所以,吃鈣片的同時一定要補充適量的維生素D,增強寶寶身體對於鈣的吸收和利用。否則,即便天天吃鈣片,機體也吸收不了,仍然會缺鈣。

擴展閱讀:

給寶寶吃熱帶水果,應該怎麼吃?這9點媽媽一定要知道!

猛戳【瞭解更多】,寶貝TA,趁現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