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華禮樂文化之揖禮

揖禮是漢族民間傳統的一種禮節, 是古代賓主相見時常用的禮節。 兩手抱掌前推, 身子略彎, 表示向人敬禮。 它相比於外國人的握手有更衛生、優美、自主、有文化底蘊的特點。 然而, 近代隨著西方文化傳入中國, 中國人接受並使用握手禮, 像作揖這樣優美的見面行禮方式卻漸漸地被中國人所摒棄甚至遺忘。

歷史起源

“揖”據考證大約起源于周代以前, 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 揖禮屬於相見禮, 周武王死後, 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 由叔叔周公旦攝政, 採取了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 其中就包括建立起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和禮樂制度。 自此, 揖禮開始大行於天下。

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 根據雙方的地位和關係, 作揖有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時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舉;特揖是一個一個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級分別作揖;旁三揖是對眾人一次作揖三下。

此外, 還有長揖, 即拱手高舉, 自上而下向人行禮。

古代婦女行禮方式與男子有很大區別, 唐宋時期漢族民間白話小說有相關記載, 婦女相見行禮, 往往是口稱“萬福”。 這種禮節要求兩手松松抱拳重疊(右手覆左手)在胸前右下側上下移動, 同時略作鞠躬的姿勢。 這種禮在京津地區, 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然保存, 在年節、祝壽等莊重場合使用。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 古代女子也行作揖禮, 即“左手在內, 右手在外, 是謂尚右手。 女拜如是, 女之吉拜如是, 喪拜反是。 ”

但是, 根據唐宋以後白話小說, 並不支持此種說法。 以宋代小說《錯斬崔寧》為例, 男女相見, 男方“深深作揖”,

女方則“還了萬福”。 這說明, 當時男女已各行其禮。

古代是男權社會, 記錄了作揖禮的古畫、古文字等, 幾乎都是關於男性的, 為左手在外、右手在內(如唐代吳道子畫的孔子像)。 在講究男女有別、陰陽和合的時代, 段玉裁這段話把女士作揖中左右手的順序描述成與男士正相反, 是合情合理的。

行禮標準

一、作揖時候, 手掌在外, 因為男左女右, 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 女人則在右。

二、男女為陰陽, 陰為虛, 陽是實。 所以男人右手握拳, 女人的倆手都不是握拳狀。

三、左掌在包蓋右拳, 左掌為上, 為對方, 右拳為自己, 右拳形狀恰似趴下磕頭狀。

四、作揖時, 抱拳晃動三下, 類似磕三個頭。

五、右拳代表攻擊, 被左掌包蓋, 表示禮貌、善意、尊重, 如同兇器不暴露一樣。

行禮方式

如果到人家做客, 在進門與落座時, 主客相互客氣行禮謙讓, 這時行的是作揖之禮, 稱為“揖讓”。 作揖禮在日常生活中為常見禮儀, 除了上述社交場合外, 向人致謝、祝賀、道歉及托人辦事等也常行作揖禮。

作揖的正確手勢是:作揖的基本手勢是右手握拳,

左手成掌, 對右拳或包或蓋, 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 反之則為凶拜, 可用於弔喪。 而在賀歲廣告中經常出現的, 正是這樣的“凶拜”。

古代人作揖的方式有很多。 儘管現代人對待傳統禮儀沒有必要像古代人那樣嚴謹, 但原則性的東西不能弄錯。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表示尊重, 用於見面、告別等場合;相反的手勢則是“凶拜”, 一般用於弔喪。 女性的手勢和男性是相反的, 左手握拳右手包於其上是“吉拜”。 一種比較常見的說法是跟尊卑有關, 因為古代人以左為尊, 左手在上面表示尊敬, 但也不能說右手在上表示不尊敬, 畢竟喪禮也是很嚴肅的場合, 只是為了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 這樣也能解釋為何男女相反,因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

本文由 白杞授權發表,並經中國記錄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連結。

這樣也能解釋為何男女相反,因為在古代女性地位比男性低。

本文由 白杞授權發表,並經中國記錄編輯。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及本頁連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