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生活虐久了,就要選擇放棄嗎?

你是否有過像下面這樣的經歷:

上學的時候, 明明已經很努力地去學習一門功課, 但期末考試結束後, 結果還是不盡人意。 所以你覺得努力也並沒有什麼用,

還是放棄吧!

戀愛的時候, 遇到喜歡的人就去追求了, 但是屢屢的表白失敗, 讓你再遇到喜歡的人, 會覺得反正表白也是失敗, 還是放在心裡吧!

找工作的時候, 自己精心設計的簡歷, 卻一次次遭到公司的拒絕, 讓你覺得反正自己喜歡的工作都不會要你, 還是一切隨緣吧, 不再去找了。

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沒有人會那麼容易成功啊!一次次的失敗並不代表永遠失敗。 所以, 即使失敗也應該重新爬起來繼續努力啊!這個道理誰都懂, 但是當人們掉入一個奇怪的圈子後, 就不會這樣想了。

這要從美國的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對動物的一個實驗說起:

實驗者把狗關在一個籠子裡, 只要蜂音器一響,

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 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 於是在籠子裡狂奔, 屎滾尿流, 驚恐哀叫, 想要逃脫。 經過多次實驗後, 蜂音器一響, 狗就趴在地上, 驚恐哀叫, 但不狂奔了。

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 把籠門打開, 此時狗不但不逃, 而是不等電擊出現, 就倒地呻吟和顫抖。 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 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 因為它已經知道, 那些是無用的。

除此之外, 還有一個關於鯊魚的實驗:

曾有人做過實驗, 將一隻最兇猛的鯊魚和一群熱帶魚放在同一個池子, 然後用強化玻璃隔開。

最初, 鯊魚不斷衝撞玻璃, 但始終不能遊到對面去, 雖然實驗人員每天放一些鯽魚在池子裡, 鯊魚並不缺少獵物, 但它仍想到對面去嘗試熱帶魚的美味。

所以它每天不斷地衝撞那塊玻璃, 每次都是用盡全力, 但結果總是傷痕累累……

後來, 鯊魚不再衝撞玻璃了, 對那些斑斕的熱帶魚也不再在意了, 就好像它們只是牆上會動的壁畫。 最後將玻璃取走, 鯊魚也沒有任何反應, 仍在固定的區域遊著, 甚至當那些鯽魚逃到那邊去, 他也就立刻放棄追逐了。

像實驗中的狗和鯊魚一樣, 習得性無助就是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

好奇的孩子和敏感的家長

人也會在重複的失敗中, 出現習得性無助。 一個人習得性無助最常見的表現是: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 經常沒有意志力去戰勝困境,

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

舉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

我們知道小孩子很喜歡探索生活中接觸到的任何事物, 因為小孩兒天生是積極的, 喜歡嘗試的:從他一睜開眼睛, 就嘗試著到處看;當他能控制自己的動作時, 就開始喜歡到處爬, 到處摸;不管什麼東西都會放到嘴巴嘗一嘗……

而大多數家長看到孩子的這些行為, 總是及時地叫停制止:「不可以!NO!」, 或大驚小怪地驚呼:「危險!不要!」

這時候, 孩子就好像被電擊了一樣, 他覺得這是危險的, 不可以。 久而久之, 對自己要做的事情變得不自信了, 因為他不知道大人是不是又要大聲說「NO!」。

結果, 孩子也許變成了一個如家長所願的「乖」孩子, 哪兒也不碰, 哪兒也不摸, 但是也不再主動去探索新事物了。

當一個孩子放棄對新事物的探索時, 也意味著他失去了主動思考和創造能力。

習得性無助有哪些特徵

下面是習得性無助的幾種特徵表現, 瞭解了這些可以幫助你判斷自己是不是處於習得性無助的境遇。

(1)成就動機水準低

習得性無助者對於失敗的恐懼遠大于對於成功的希望,在行動時不指望自己能獲得成功,而是想著如何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消極被動,遇到困難自暴自棄。

(2)自我意識消極

習得性無助者通常不能進行恰當的自我認識、真實的自我體驗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就是說他們容易出現自卑、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識的誤區,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更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

(3)自我效能感低

習得性無助者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傾向於制定較低水準的目標以避免失敗;遇到挫折時,總認為自己無回天之力,並將困難放大。

(4)認知出現障礙

由於先前的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很多消極評價,所以習得性無助者逐漸形成了外部事件無法控制的認知。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取得成功。

(5)情緒失調

從情緒上看,習得性無助者表現為煩躁、冷淡、絕望、頹喪、害怕、退縮、被動,陷入抑鬱狀態。情感上心灰意懶、自暴自棄、害怕失敗,並產生焦慮和其他消極情感,從而在行為上選擇逃避。

別讓自己掉進這個怪圈

當一個學生一次次參加考試,卻一次次地不及格,久而久之他會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在一次次付出努力卻反復失敗後,他產生「努力學習」這一行為與「成績上升」這一結果是無關的信念。

他可能會將這種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比如上課開始不喜歡聽講,不愛學習,最後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無論是學生,還是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在屢戰屢敗後,也不要讓自己掉進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也許,這就是上帝對你做的一個實驗呢?

習得性無助者對於失敗的恐懼遠大于對於成功的希望,在行動時不指望自己能獲得成功,而是想著如何避免失敗。具體表現為不能給自己確立恰當的目標,消極被動,遇到困難自暴自棄。

(2)自我意識消極

習得性無助者通常不能進行恰當的自我認識、真實的自我體驗和合理的自我控制。就是說他們容易出現自卑、以自我為中心、自我失控等自我意識的誤區,認為自己不受歡迎,更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

(3)自我效能感低

習得性無助者對自己的能力持懷疑態度,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傾向於制定較低水準的目標以避免失敗;遇到挫折時,總認為自己無回天之力,並將困難放大。

(4)認知出現障礙

由於先前的經驗往往是失敗的,又受到很多消極評價,所以習得性無助者逐漸形成了外部事件無法控制的認知。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不會取得成功。

(5)情緒失調

從情緒上看,習得性無助者表現為煩躁、冷淡、絕望、頹喪、害怕、退縮、被動,陷入抑鬱狀態。情感上心灰意懶、自暴自棄、害怕失敗,並產生焦慮和其他消極情感,從而在行為上選擇逃避。

別讓自己掉進這個怪圈

當一個學生一次次參加考試,卻一次次地不及格,久而久之他會對學習失去信心,甚至產生厭學情緒。在一次次付出努力卻反復失敗後,他產生「努力學習」這一行為與「成績上升」這一結果是無關的信念。

他可能會將這種無助的感覺過度泛化到新的情境中,甚至包括那些本可以控制的情境。比如上課開始不喜歡聽講,不愛學習,最後導致成績越來越差。

無論是學生,還是任何一個人,即使是在屢戰屢敗後,也不要讓自己掉進習得性無助的怪圈。也許,這就是上帝對你做的一個實驗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