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少不了這些人

作者 | 李可樂

“時勢造英雄, 英雄亦造時勢。 ”

歷史的精彩是英雄們的豪情與熱血, 而英雄們的傳奇人生離不開歷史的塑造。 《元:鐵血、殺戮與融合》一書用英雄訴說歷史, 又用歷史喚醒那個一直在我們血脈之中沉睡的民族魂!

一個英雄, 他的存在既不是為了做他人的私產, 也不是為了當那段歷史的群演。 他和他們都是一個民族的驕傲和精神支柱!

每一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英雄。

縱觀世界歷史, 一個民族的歷史越悠久, 其英雄數量之龐大越是超乎想像。 我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文明的古國。 朝代更迭, 英雄輩出。 無論是正史中的英雄, 還是民間傳說中的英雄, 歷史英雄們總是難逃被現代人拿來研究和“新說”的宿命。

所幸今人看待歷史英雄們是站在一個遠離古代高於歷史的角度之上, 這個角度更加客觀公正和立體多維。 英雄還是人們心中的英雄, 但他們身上的功和過, 優與缺, 同時都會被放大。

歷史的濾鏡功能被撤銷, 英雄與我們的不同是腳下所站的歷史位置的不同, 但他們也與我們一樣生而為人, 難得完美。

英雄是人, 他們是我們的同胞, 過於神化或美化都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這份不尊重最後打臉的決不僅僅是那些心懷鬼胎的個人而是整個民族, 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人。

“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座標。 ”

國家一級作家梅毅對中華英雄有著非比常人的狂愛與執著。 僅憑一人之力, 他完成一部中華英雄史。 作品時間跨度之大, 從秦漢開始到辛亥革命結束, 令人不得不感歎一句――“大人者, 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

《元:鐵血、殺戮與融合》是梅毅說中華英雄史系列中的第五本。

一說起元朝, 我們腦中立馬會浮現一個人的名字, 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的長明燈至今還在燃燒, 就像人們對他的尊重與崇拜經久不息。

可能是成吉思汗的威名實在過於顯赫, 致使人們形成一種誤解――蒙古的擴張史是元帝國史不可缺失的精彩部分。 梅毅雖然是英美文學專業出身, 但是學術界有一句話“文史不分家”。

梅毅秉承著作家的“言實”精神, 在導讀中就指出一個被人們長久忽略的基本事實――元史, 並非是蒙古史。

歷史學中元朝在中國的時間段演算法大致有四種, 時間都在兩個世紀以內。

但梅毅另闢蹊徑, 在尊重歷史學的基礎上, 通過人們最熟知的歷史片段為切入點, 一點點挖掘歷史背後的真相, 讓英雄們再度擁有血肉之軀, 活生生站在讀者面前。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是文天祥的一句詩, 今天很多人把這句詩用作“明志”之用。 熟不知這是一位亡國英雄在字字泣血。 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 歷史英雄大多都是一些戰功顯赫之人, 拿筆和用嘴的人總少那麼一點英雄豪氣。

梅毅卻沒有這種“文人偏見”, 相反他選擇用史料和英雄們自己的作品以客觀事實“說英雄”。 文天祥不再只是一個光有骨氣和才氣的文人, 他上過戰場, 也經歷過四處逃亡的“刺激生活”。 他或許沒有突出的戰績, 但他身上的英雄氣概決不輸於當時的任何一位武將。

文人式英雄同樣擁有錚錚鐵骨。文天祥被俘,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這位玉面文人不曾表現出絲毫怯懦與動搖。他一心求死只為成全民族大義。上天都可憐這位文人,儘管他絕食已足八天,仍然將他強行留在人間。

昔日投降舊主勸他歸降,他硬是不肯多說一句。反復念叨一句“皇上,您請回”,搞得舊主反而最先內心崩潰,跌跌撞撞從監獄中走出。忽必烈後來都被文天祥的氣節所折服,親自出面做說服工作。然而英雄總是視死如歸的,縱使另外一位英雄欣賞他,他也不會“憐惜”自己。

文天祥最後還是如願赴死,一代文豪從此青史留名。

梅毅的筆下,有文人式英雄,還有一類特別的武將式英雄。

這類人於歷史而言,所承受的貶大過於褒。如果可以的話,人們真會將他們趕出歷史。他們本身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太大。有些事可能不完全都是他們的錯,但最後所有的錯都會落在他們的身上。

張弘范作為北方漢人,卻帶著驍勇善戰的蒙古大軍消滅南宋,這一直是許多漢人心中的“大結”。從古至今,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張的絕情無義一手導致南宋的滅亡。正值壯年,戰績卓絕的他突然得重病離世,當時的人都說這是天譴所致。

梅毅用史料還原張弘範祖輩們的發家史,讓讀者們看到一個土豪之家的奮鬥史。古代的土豪與今日的土豪不一樣。古代的土豪多指一些身份低微但在某地有點聲勢的家族。他們不一定是多麼富貴的人家,可能全家都是目不識丁的地痞流氓。

張弘範的父輩們選擇投靠忽必烈,作為子孫後代的他們只能選擇命運既定的安排。所以張家的政治立場從一開始就不是北方漢人,而是蒙古人。他是屠殺數萬漢人,但他拿的刀和他的心都是蒙古的。忽必烈能奪南宋全靠張弘範,能得大英雄承認的人,他也是英雄,只是這個英雄不屬於漢人。

梅毅還收錄了一些張弘範的詩詞。戰場上那個殺人不眨眼的嗜血將軍,有誰能想到他的文筆竟是如此清新雅致。如果沒有戰爭,也許歷史的卷軸上會少一位將軍的名字,多一位詩人的大名。但是戰爭它確實發生了,好像只要歷史一直存在,它也不會消亡。

“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

回望中國歷史數千年的進程,大小戰事不斷,但中華民族始終不放棄和平。今天的和平之音,何嘗不是中華英雄們的金戈交錯之聲。

“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我們是一個歷史上有無數英雄的民族。”

中華英雄們將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永久支持著他們的同胞們。

守望和平,勿忘歷史英豪。

但他身上的英雄氣概決不輸於當時的任何一位武將。

文人式英雄同樣擁有錚錚鐵骨。文天祥被俘,面對元軍的威逼利誘,這位玉面文人不曾表現出絲毫怯懦與動搖。他一心求死只為成全民族大義。上天都可憐這位文人,儘管他絕食已足八天,仍然將他強行留在人間。

昔日投降舊主勸他歸降,他硬是不肯多說一句。反復念叨一句“皇上,您請回”,搞得舊主反而最先內心崩潰,跌跌撞撞從監獄中走出。忽必烈後來都被文天祥的氣節所折服,親自出面做說服工作。然而英雄總是視死如歸的,縱使另外一位英雄欣賞他,他也不會“憐惜”自己。

文天祥最後還是如願赴死,一代文豪從此青史留名。

梅毅的筆下,有文人式英雄,還有一類特別的武將式英雄。

這類人於歷史而言,所承受的貶大過於褒。如果可以的話,人們真會將他們趕出歷史。他們本身對歷史的推動作用太大。有些事可能不完全都是他們的錯,但最後所有的錯都會落在他們的身上。

張弘范作為北方漢人,卻帶著驍勇善戰的蒙古大軍消滅南宋,這一直是許多漢人心中的“大結”。從古至今,很多人都說是因為張的絕情無義一手導致南宋的滅亡。正值壯年,戰績卓絕的他突然得重病離世,當時的人都說這是天譴所致。

梅毅用史料還原張弘範祖輩們的發家史,讓讀者們看到一個土豪之家的奮鬥史。古代的土豪與今日的土豪不一樣。古代的土豪多指一些身份低微但在某地有點聲勢的家族。他們不一定是多麼富貴的人家,可能全家都是目不識丁的地痞流氓。

張弘範的父輩們選擇投靠忽必烈,作為子孫後代的他們只能選擇命運既定的安排。所以張家的政治立場從一開始就不是北方漢人,而是蒙古人。他是屠殺數萬漢人,但他拿的刀和他的心都是蒙古的。忽必烈能奪南宋全靠張弘範,能得大英雄承認的人,他也是英雄,只是這個英雄不屬於漢人。

梅毅還收錄了一些張弘範的詩詞。戰場上那個殺人不眨眼的嗜血將軍,有誰能想到他的文筆竟是如此清新雅致。如果沒有戰爭,也許歷史的卷軸上會少一位將軍的名字,多一位詩人的大名。但是戰爭它確實發生了,好像只要歷史一直存在,它也不會消亡。

“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

回望中國歷史數千年的進程,大小戰事不斷,但中華民族始終不放棄和平。今天的和平之音,何嘗不是中華英雄們的金戈交錯之聲。

“我們這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在於我們是一個歷史上有無數英雄的民族。”

中華英雄們將他們的精神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上,永久支持著他們的同胞們。

守望和平,勿忘歷史英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