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兩塊銀元“南下”記

此文是在2009年春天紀念解放區幹部隨軍南下60周年時, 筆者從一位南下幹部崔其田滔滔講述的親歷故事中採擷而來的。

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南下

早年, 黃河岸邊蒲台城東北角的北鎮, 有偎依著“拐杖”的三間土坯屋, 一方小院落, 住著一戶人家。 這戶人家, 雖沒有陶淵明描述的“榆柳蔭後簷, 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 雞鳴桑樹顛”般幽景, 但窮困中倒有一番“柳絲吻屋頂, 榆香貫院間;雞啼喚晨醒, 帆影照暮晚”的風情。 《兩塊銀元“南下”記》的故事, 就是從這別致詩意的院落裡萌芽破土的。

1949年1月1日, 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撰寫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

向全世界宣告, 在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結束後, 人民解放軍將要打過長江去, 解放全中國, 徹底結束蔣家王朝22年的反動統治。 全國即將解放, 中共中央決定, 從老解放區抽調5.3萬名幹部, 隨軍渡江, 南下滬閩浙, 接管新解放區。 消息傳來, 渤海革命老區5000多名地方幹部踴躍報名(占全國南下幹部總數的近十分之一, 占山東南下幹部數量的三分之一), 北鎮街南首大柳樹底下三間土屋裡走出來的崔其田的名字, 就在其中。

崔其田報名南下的事兒, 樂壞了全家人, 個個一臉喜氣。 尤其崔其田的奶奶, 高興得滿臉蓮花綻放。 崔其田自幼喪母, 是奶奶把他拉扯大的, 十多年來,

一直把他捧在手心, 摟在懷裡, 當寶貝疙瘩, 期望他長大後有出息。

14歲, 崔其田就當上了抗日兒童團團長, 扛著紅纓槍, 在村頭站崗放哨、查路條;15歲, 赴培養抗日後備軍的耀南中學就讀, 接受進步思想;16歲, 去蒲台縣城鎮區益興合作社當會計, 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剛剛邁入18歲, 就在“大擁參”熱潮中, 毅然報名參軍, 被留在了蒲台縣委當會計。 這會兒, 奶奶又看到自己的小孫子響應國家號召報名南下, 為解放全中國出力, 怎能不心花怒放, 喜上眉梢!

崔其田啟程的頭天晚上, 三間土屋裡燈花跳蕩, 人影綽綽, 一家人用兩合麵包了一小蓋墊菜餃子, 給他壯行;繼母飛針走線, 連夜縫了一雙白粗布襪, 趕做了一件粗布大棉襖;目不識丁、沒出過遠門的父親一再叮囑他,

即使到了天邊, 也別忘了咱是貧農, 別忘了咱家在蒲台縣北鎮大柳樹底下!最忙的是他奶奶, 揭炕席, 翻箱櫃, 抖衣物, 嘟嘟囔囔地尋找什麼, 急得滿臉是汗。

第二天, 雞叫頭遍, 他奶奶屋裡又亮起了小油燈, 好一頓拾翻, 終於在一件棉襖荷包裡摸出了一個掌心大小的圓形小布包, 臉上才露出了喜色。 當崔其田背起行囊開拔的時候, 奶奶將那個布片小包塞進他的衣兜裡, 隨後抻了抻他的衣角, 拍了拍他的肩頭, 輕輕撫摸幾下他的腮頰, 手一揚, 打了個出征的手語, 淚汪汪的雙眼目送他走出了大柳樹底下的那三間土屋、那座小院……

臨行前奶奶塞給崔其田的竟是兩塊銀元

兩天后, 崔其田步行百餘裡,

趕到了渤海區四地委駐地——陽信縣何坊(今屬惠民縣)集結, 整編休整, 動員學習。 晚間, 渤海區黨委舉行隆重的歡送大會, 區黨委書記張曄、行署主任王卓如致歡送辭, 渤海區文工團演出了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和京劇《岳母刺字》, 以勉遠征。

當《岳母刺字》這齣戲演至岳母唱“我這裡把四字書寫停當, 持金簪不由我手顫心慌。 血肉軀原本是娘生娘養, 為娘的哪能夠將兒的膚發傷。 無奈何咬牙關把字刺上, 含悲忍淚狠心腸。 一筆一畫刺背上, 刺在兒背娘心傷”劇情時, 崔其田心抖手顫, 潸然淚下, 仿佛“精忠報國”四字刺入自己的脊背, 想起了離家時家人送行的場景, 想起了奶奶送的那個小布包, 手不由得伸向衣兜。 一摸, 那小布包還在,

圓扁扁, 硬邦邦, 不知是何物。 他掏出來, 借著演出現場的微弱燈光一看, 立時驚呆了。 哇, 竟是兩塊“老鬼頭”銀元!

這禮物, 是崔其田做夢都沒有想到的。 他掂著兩塊沉甸甸的銀元, 勾起他一串猜測。 在他的記憶裡, 自己長這麼大, 從沒聽奶奶說過, 更沒見過, 家人誰也不曉得這兩塊銀元是怎麼來的。 莫非是奶奶出嫁時娘家陪送的嫁妝?不可能。 奶奶的娘家祖輩一貧如洗, 每到春冬, 大人領著孩子漂泊鄉野討食吃, 打狗棍兒、討飯筐, 不可能討來銀元陪送閨女;奶奶嫁來崔家, 黃河水災猛如虎, 時常吞噬灘地, 全家人九月糠菜仨月糧, 水患裡不可能“長”出銀元來……

崔其田思忖, 雖然自己一時難以揭曉這兩塊“老鬼頭”怎麼來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 它背後隱含的一定是辛酸和汗水,這決非是平平常常的禮物,它是奶奶的一腔希冀,一腔寄託。一時間,奶奶的形象在他心裡如岳母般高大起來,仿佛那兩塊銀元上也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叮囑他南下報國。此刻,崔其田才真正掂出了那兩塊銀元的分量和珍貴,才真正讀懂了奶奶那顆深沉的心。

隨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渡江

1949年2月25日拂曉,仍著民裝的華東南下幹部縱隊第三支隊四大隊率先從何坊出發,邁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渤海區南下幹部的第一步。崔其田被編在四大隊第六中隊(一個縣一個中隊)。

一路上,他們逢山翻山,遇水涉水,晝行夜宿,向著目標挺進。無論是在濟南北郊鵲山短暫停留,還是到當年鐵道遊擊隊殺敵戰場——微山湖畔的沙溝一帶華東黨校整頓學習,崔其田一直將那兩塊“老鬼頭”帶在身上,白天揣在上衣兜裡,緊貼胸口,夜晚放在枕下。銀元在,奶奶在,兩塊“老鬼頭”成為遠行的慰藉和力量。

隨著我百萬大軍在長江北岸快速集結,渡江戰前準備悄然展開。崔其田所在的四大隊提前結束在華東黨校的學習,換上軍裝,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趕赴長江前線,為部隊籌糧。

出發前,崔其田仔細把銀元紮緊裹嚴,裝在軍服上衣口袋裡,緊貼著胸章,精神抖擻地大踏步前進,按預定時間,準時抵達巢縣城關駐紮。在為渡江部隊籌糧秣、備軍需的同時,他還與渡江官兵一起,利用長江北岸之縱深,借煙波浩淼之巢湖及其縱橫的支脈漕渠與長江港汊相連的天然水域,練習游泳泅渡、操槳把舵和行船射擊等水上作戰本領。

為適應渡江作戰需要,輕裝前進,南下幹部和渡江官兵幾次“瘦身”,個人攜帶的衣物、被裝、武器、彈藥、糧袋等,不得超過16市斤,只能保住統一配備的槍支、彈藥和糧袋,其它物品將一概剔出。崔其田嚴格按軍令行事,先後把家人給做的一件件物品“剔”了出來,大到大棉襖,小到春秋帽,那雙白粗布單襪僅留了一隻,那兩塊銀元一直緊貼著胸口。

大戰將臨,崔其田的心也隨之一分一秒地緊起來,一旦戰鬥打響,他生怕銀元有閃失,自己有不測,從剩下的那只白襪上割下一塊小手指大的布條,縫在了包銀元的小布包上,上面寫下了一行小字:“崔其田,貧農,蒲台縣北鎮大柳樹底下”,然後又把小布包牢牢地縫在了衣兜裡。

1949年4月20日8時許,渡江總指揮部一聲令下,崔其田所編入的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75師機炮連,如脫弦之箭,直插南岸。21日淩晨,敵前沿陣地全線崩潰,殘敵落荒而逃。

突破長江天險後,我軍以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之勢,乘勝追擊殘敵。崔其田帶著那兩塊銀元,和大部隊一起跋山涉水,日行百里,蹚“竹扡陣”,踏“尖石陣”,一天磨穿兩雙鞋,一天搗毀一座敵巢,一天攻克一個城市,馬不停蹄,晝夜兼程。當激戰兩天兩夜,拿下郎(溪)、廣(德)兩個地區,殲敵十萬,滿街俘虜,丟棄的槍支彈藥隨處可見。

將珍藏的兩塊銀元捐出來支援朝鮮戰場

5月上旬,渤海區南下幹部第四大隊恢復原建制,離開部隊。那兩塊銀元又陪伴崔其田經杭州,繞金華,過永康、縉雲、麗水、青田,乘小船抵目的地——溫州。崔其田所在的六中隊被分配到平陽縣,與當地堅持鬥爭的本地幹部會師,進入了剿匪除霸,鞏固新政權的新戰場。

溫州地區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新政權建立後,雖然敵人的主力部隊被殲滅,但一些潰逃的散兵游勇、地方惡霸地主等反革命殘餘勢力,仍沆瀣一氣,造謠惑眾,擾亂民心,打黑槍,搞暗殺,流血事件頻發。

尤其地處海邊的平陽縣,海面上礁島如星,敵艦艇出沒無常,放海漂,撒傳單,大肆進行騷擾活動。鑒於此,崔其田和南下幹部一起,與當地幹部密切配合,一面開展減租減息,籌糧籌款,支援城市,組織群眾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一面組建武裝工作隊,圍剿殘敵,鎮壓反革命,肅清反動勢力,安定社會秩序,鞏固新政權。每鞏固一處新生的人民政權,夜晚入睡時,崔其田就掏出那兩塊銀元,親吻幾口,向奶奶傾吐心聲,彙報新戰況,讓老人家也享受勝利的喜悅。

1951年初夏,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運動迅速掀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踴躍捐錢捐物。20歲的崔其田翻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只剩下了那一隻殘邊的白布襪,實在沒有什麼錢物可捐,不由得心急如火。不經意,他觸摸到了那兩塊銀元,頓時眼前一亮,從床上飛身躍了起來,兩手捧起銀元,親了又親,吻了又吻。“奶奶呀,您孫子可要把它捐獻給國家買飛機大炮,支援朝鮮,打美國鬼子了,恕我不孝……”

事後,每當耳畔響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雄壯戰歌時,崔其田就展開想像的翅膀:那兩塊銀元上了朝鮮戰場,或許化作了兩把鋒利的刺刀,或許化作了兩粒仇恨的子彈,或許化作了兩枚憤怒的手榴彈,或許化作了兩顆明亮的信號彈,也或許化作了兩雙棉襪、兩袋炒麵、兩把口琴,化作了一束光、一份熱、一聲呐喊……

連接三封家書因崗位特殊無法回家為奶奶送終

兩塊銀元隨身帶,崔其田想奶奶時,就拿出來親一親,那濃烈的牽念得以釋懷。那兩塊銀元捐出後,他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想奶奶想得夢裡常莫名驚醒,一種說不出的兆頭縈繞腦海,揮之不去。

在北國,奶奶一天到晚牽掛孫子,尤其到了年節,想孫子想得像丟了魂似的,飯不香,寢不安。沒法,就拿個小板凳,搬個高板凳放在院子裡,拖著那雙小腳,顫顫巍巍地先登上小板凳,再攀上高板凳,搖搖晃晃地站在上面,朝著南方,兩手捧個喇叭狀,一聲接一聲地呼喚:“文田啊,文田,奶奶想你呀,你家來趟吧!”

1953年初冬,老人家患了“狼掐脖”,更加想念孫子,動不動就把那個小板凳、高板凳搬到院子裡,攀上去,一遍遍地呼喚。後來,她自己走不動了,就讓家人攙架著上去呼喚,不能站立了,就坐在上面呼喚……

深冬的一天,地處南方的溫州竟紛紛揚揚飄起了多年少見的雪花。就在這一天,崔其田一連收到了三封家書。他打開一看,是每隔五天發來的同樣內容的信,父親告訴他,奶奶患了“重病”,想他想得厲害,催促他儘快回家看看。

當時,崔其田被調到溫州專署辦公室任譯電員,有關剿匪除霸、鞏固政權的密電,都由他將一組組數碼譯成漢字,形成文稿,面呈領導。電報密級高,保密性強,關乎生命,關乎全域,他一旦離開,後果不堪設想。他只好把對奶奶的牽掛壓在心底,默默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當天,他就給父親回了封信,訴說自己想念奶奶的急切心情和暫不能回去盡孝的理由,願得到奶奶和家人的諒解。

那信剛寄走不幾天,他就盼望收到父親的回信,想知道奶奶的病情有好轉了沒有。盼啊盼,一直盼了個把月,他因為思慮過度瘦了一圈。正值戶戶忙年的時候,崔其田終於盼來了父親的回信。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封遲到的家書,竟是一紙噩耗,奶奶已于20多天前逝世了。這時,崔其田“哇哇”地號啕起來……同事們把他架進屋裡,勸他節哀,才使他慢慢靜了下來。

後來他聽父親說,奶奶在彌留之際,眼角噙著淚滴,仍斷斷續續地呼喚:“文田啊……文田……奶奶……奶奶見不到……見不到你了!”天將亮時,奶奶攥著崔其田那張穿軍裝的半身照離開了人世……

接到信當天,他就給奶奶寫了一封遙寄天堂的長信,到街上買回祭品,在黃表紙上用毛筆劃了兩塊銀元,到溫州城北郊的一處十字路口,朝蒲台縣北鎮大柳樹方向,雙膝跪地,燒紙燒信,遙寄哀思。

如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崔其田已辭世,去天國當面向奶奶彙報那兩塊銀元南下的精彩故事去了。

(本文作者系原濱州地區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文章有刪減)

它背後隱含的一定是辛酸和汗水,這決非是平平常常的禮物,它是奶奶的一腔希冀,一腔寄託。一時間,奶奶的形象在他心裡如岳母般高大起來,仿佛那兩塊銀元上也刺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叮囑他南下報國。此刻,崔其田才真正掂出了那兩塊銀元的分量和珍貴,才真正讀懂了奶奶那顆深沉的心。

隨部隊冒著敵人的炮火渡江

1949年2月25日拂曉,仍著民裝的華東南下幹部縱隊第三支隊四大隊率先從何坊出發,邁出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渤海區南下幹部的第一步。崔其田被編在四大隊第六中隊(一個縣一個中隊)。

一路上,他們逢山翻山,遇水涉水,晝行夜宿,向著目標挺進。無論是在濟南北郊鵲山短暫停留,還是到當年鐵道遊擊隊殺敵戰場——微山湖畔的沙溝一帶華東黨校整頓學習,崔其田一直將那兩塊“老鬼頭”帶在身上,白天揣在上衣兜裡,緊貼胸口,夜晚放在枕下。銀元在,奶奶在,兩塊“老鬼頭”成為遠行的慰藉和力量。

隨著我百萬大軍在長江北岸快速集結,渡江戰前準備悄然展開。崔其田所在的四大隊提前結束在華東黨校的學習,換上軍裝,配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趕赴長江前線,為部隊籌糧。

出發前,崔其田仔細把銀元紮緊裹嚴,裝在軍服上衣口袋裡,緊貼著胸章,精神抖擻地大踏步前進,按預定時間,準時抵達巢縣城關駐紮。在為渡江部隊籌糧秣、備軍需的同時,他還與渡江官兵一起,利用長江北岸之縱深,借煙波浩淼之巢湖及其縱橫的支脈漕渠與長江港汊相連的天然水域,練習游泳泅渡、操槳把舵和行船射擊等水上作戰本領。

為適應渡江作戰需要,輕裝前進,南下幹部和渡江官兵幾次“瘦身”,個人攜帶的衣物、被裝、武器、彈藥、糧袋等,不得超過16市斤,只能保住統一配備的槍支、彈藥和糧袋,其它物品將一概剔出。崔其田嚴格按軍令行事,先後把家人給做的一件件物品“剔”了出來,大到大棉襖,小到春秋帽,那雙白粗布單襪僅留了一隻,那兩塊銀元一直緊貼著胸口。

大戰將臨,崔其田的心也隨之一分一秒地緊起來,一旦戰鬥打響,他生怕銀元有閃失,自己有不測,從剩下的那只白襪上割下一塊小手指大的布條,縫在了包銀元的小布包上,上面寫下了一行小字:“崔其田,貧農,蒲台縣北鎮大柳樹底下”,然後又把小布包牢牢地縫在了衣兜裡。

1949年4月20日8時許,渡江總指揮部一聲令下,崔其田所編入的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75師機炮連,如脫弦之箭,直插南岸。21日淩晨,敵前沿陣地全線崩潰,殘敵落荒而逃。

突破長江天險後,我軍以風捲殘雲、摧枯拉朽之勢,乘勝追擊殘敵。崔其田帶著那兩塊銀元,和大部隊一起跋山涉水,日行百里,蹚“竹扡陣”,踏“尖石陣”,一天磨穿兩雙鞋,一天搗毀一座敵巢,一天攻克一個城市,馬不停蹄,晝夜兼程。當激戰兩天兩夜,拿下郎(溪)、廣(德)兩個地區,殲敵十萬,滿街俘虜,丟棄的槍支彈藥隨處可見。

將珍藏的兩塊銀元捐出來支援朝鮮戰場

5月上旬,渤海區南下幹部第四大隊恢復原建制,離開部隊。那兩塊銀元又陪伴崔其田經杭州,繞金華,過永康、縉雲、麗水、青田,乘小船抵目的地——溫州。崔其田所在的六中隊被分配到平陽縣,與當地堅持鬥爭的本地幹部會師,進入了剿匪除霸,鞏固新政權的新戰場。

溫州地區三面環山,一面靠海,新政權建立後,雖然敵人的主力部隊被殲滅,但一些潰逃的散兵游勇、地方惡霸地主等反革命殘餘勢力,仍沆瀣一氣,造謠惑眾,擾亂民心,打黑槍,搞暗殺,流血事件頻發。

尤其地處海邊的平陽縣,海面上礁島如星,敵艦艇出沒無常,放海漂,撒傳單,大肆進行騷擾活動。鑒於此,崔其田和南下幹部一起,與當地幹部密切配合,一面開展減租減息,籌糧籌款,支援城市,組織群眾恢復生產,發展經濟;一面組建武裝工作隊,圍剿殘敵,鎮壓反革命,肅清反動勢力,安定社會秩序,鞏固新政權。每鞏固一處新生的人民政權,夜晚入睡時,崔其田就掏出那兩塊銀元,親吻幾口,向奶奶傾吐心聲,彙報新戰況,讓老人家也享受勝利的喜悅。

1951年初夏,聲勢浩大的抗美援朝運動迅速掀起,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踴躍捐錢捐物。20歲的崔其田翻出自己的全部家當,只剩下了那一隻殘邊的白布襪,實在沒有什麼錢物可捐,不由得心急如火。不經意,他觸摸到了那兩塊銀元,頓時眼前一亮,從床上飛身躍了起來,兩手捧起銀元,親了又親,吻了又吻。“奶奶呀,您孫子可要把它捐獻給國家買飛機大炮,支援朝鮮,打美國鬼子了,恕我不孝……”

事後,每當耳畔響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的雄壯戰歌時,崔其田就展開想像的翅膀:那兩塊銀元上了朝鮮戰場,或許化作了兩把鋒利的刺刀,或許化作了兩粒仇恨的子彈,或許化作了兩枚憤怒的手榴彈,或許化作了兩顆明亮的信號彈,也或許化作了兩雙棉襪、兩袋炒麵、兩把口琴,化作了一束光、一份熱、一聲呐喊……

連接三封家書因崗位特殊無法回家為奶奶送終

兩塊銀元隨身帶,崔其田想奶奶時,就拿出來親一親,那濃烈的牽念得以釋懷。那兩塊銀元捐出後,他心裡總覺得空落落的,想奶奶想得夢裡常莫名驚醒,一種說不出的兆頭縈繞腦海,揮之不去。

在北國,奶奶一天到晚牽掛孫子,尤其到了年節,想孫子想得像丟了魂似的,飯不香,寢不安。沒法,就拿個小板凳,搬個高板凳放在院子裡,拖著那雙小腳,顫顫巍巍地先登上小板凳,再攀上高板凳,搖搖晃晃地站在上面,朝著南方,兩手捧個喇叭狀,一聲接一聲地呼喚:“文田啊,文田,奶奶想你呀,你家來趟吧!”

1953年初冬,老人家患了“狼掐脖”,更加想念孫子,動不動就把那個小板凳、高板凳搬到院子裡,攀上去,一遍遍地呼喚。後來,她自己走不動了,就讓家人攙架著上去呼喚,不能站立了,就坐在上面呼喚……

深冬的一天,地處南方的溫州竟紛紛揚揚飄起了多年少見的雪花。就在這一天,崔其田一連收到了三封家書。他打開一看,是每隔五天發來的同樣內容的信,父親告訴他,奶奶患了“重病”,想他想得厲害,催促他儘快回家看看。

當時,崔其田被調到溫州專署辦公室任譯電員,有關剿匪除霸、鞏固政權的密電,都由他將一組組數碼譯成漢字,形成文稿,面呈領導。電報密級高,保密性強,關乎生命,關乎全域,他一旦離開,後果不堪設想。他只好把對奶奶的牽掛壓在心底,默默地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當天,他就給父親回了封信,訴說自己想念奶奶的急切心情和暫不能回去盡孝的理由,願得到奶奶和家人的諒解。

那信剛寄走不幾天,他就盼望收到父親的回信,想知道奶奶的病情有好轉了沒有。盼啊盼,一直盼了個把月,他因為思慮過度瘦了一圈。正值戶戶忙年的時候,崔其田終於盼來了父親的回信。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封遲到的家書,竟是一紙噩耗,奶奶已于20多天前逝世了。這時,崔其田“哇哇”地號啕起來……同事們把他架進屋裡,勸他節哀,才使他慢慢靜了下來。

後來他聽父親說,奶奶在彌留之際,眼角噙著淚滴,仍斷斷續續地呼喚:“文田啊……文田……奶奶……奶奶見不到……見不到你了!”天將亮時,奶奶攥著崔其田那張穿軍裝的半身照離開了人世……

接到信當天,他就給奶奶寫了一封遙寄天堂的長信,到街上買回祭品,在黃表紙上用毛筆劃了兩塊銀元,到溫州城北郊的一處十字路口,朝蒲台縣北鎮大柳樹方向,雙膝跪地,燒紙燒信,遙寄哀思。

如今,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崔其田已辭世,去天國當面向奶奶彙報那兩塊銀元南下的精彩故事去了。

(本文作者系原濱州地區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文章有刪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