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何時告別堵車之痛?比亞迪智慧交通或是一劑良方

首先, 車叔說明這不是一篇商業軟文!寫了很多關於“車”的文章後, 車叔有時也有一些疑惑和感慨。 人類自古以來有著的“衣食住行”四大基本需求, 其中“行”可能要更複雜一點。 對此大家有切身感受,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火熱發展, 不僅房價一路上漲, 道路擁堵的問題也愈演愈烈。

一線城市如帝都北京, 出入回龍觀的道路一到早晚高峰水泄不通, 二線城市如武漢光谷地區的堵車之殤已經“聲名在外”, 可以說堵車現象正逐漸向三四線城市蔓延。 堵車不僅帶來難受的體驗, 還會造成一定的直接和間接損失。 可要解決這一問題, 又往往受制于現有的城市基建和有限的公共資源, 這不是靠車企造更高級、更智慧的車所能解決的問題。

車叔認為, 隨著汽車產品的普及, 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後, 除非能突破道路的限制, 不然還是得依賴公共交通。 在這方面, 比亞迪確實是行業表率, 電動巴士風靡全國, 並且出口海外。 近兩年, 比亞迪還開發了“雲軌”、“雲巴”智慧交通專案, 似乎帶來了一種極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雲軌”——更靈活小巧的“輕軌”

在車叔心中, 比亞迪總有一點高深莫測的感覺。 雖說比亞迪在傳統燃油車領域表現強差人意,

但在新能源領域, 其強悍的研發實力不容置疑, 多年來積累了豐碩的技術成果。 另外, 比亞迪在政企合作方面頗有建樹, 近兩年居然還發力軌道交通行業, 這不是屬於公共事業的範疇嗎?

早在2016年, 比亞迪就在深圳發佈了“雲軌”。

“雲軌”和我們熟知的“輕軌”、地鐵本質上是一碼事, 只不過屬於中小運力軌道交通。 另外, “雲軌”只有單根軌道梁支撐, 採用跨座式結構, 因此造價成本低(約為地鐵的1/5)、建設週期短(約為地鐵的1/3), 爬坡能力更強, 轉彎半徑更小。 據悉, “雲軌”單向可運輸1-3萬人/小時, 車速也不慢(最高80km/h)。 簡言之, “雲軌”可謂更縮略版、進化版的“輕軌”, 極大的利用了上層空間。

車叔對於“雲軌”是很認可的, 城市化進程不可逆, 大都市的人口、資源依然高度集聚, 開發上層空間確實行之有效。 可話說回來, 比亞迪作為一家以汽車為主業的非國有企業, 進軍規模更宏大的軌道交通領域, 在業界確屬獨樹一幟。 好在比亞迪當時由發改委鼎力支持, 並給出了配套政策。

事實上,“雲軌” 並非停留在設想層面,繼在深圳首發後,已先後在西安、汕頭等城市通車運營。並且,“雲軌”在落地城市的運營狀況良好,乘客體驗也不錯。2018年國內落地城市可能會達到20多座,並加快出口海外。王傳福對軌交行業的前景也比較樂觀,聲稱預計有十萬億量級的市場。

“上天入地”的“雲巴”

所謂智慧交通專案,“智慧”二字體現在很多方面,比亞迪會將新能源領域的成果,尤其涉及電機驅動、無人駕駛方面的先進技術一併應用到項目裡。近日,據媒體曝光,比亞迪即將發佈第二個軌道交通專案——“雲巴”專案。“雲巴”與“雲軌”最大的不同在於,“雲巴”在一定條件下可脫離軌道行駛。

如今,我們乘坐軌道交通的實際應用場景是這樣的:我們去大型商場逛街,下了地鐵有時不得不步行一段距離才能抵達,很多時候我們渴望一個交通工具實現“無縫接駁”。這個交通工具應該短小、輕便、智慧,“雲巴”很可能會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雖目前比亞迪官方還未公佈更多消息,但按照比亞迪的一貫作風,驚喜絕對少不了。

車叔點評:未來汽車的樣子到底是怎麼樣,行業給出了很多設想,但好像忽略掉了一些先決條件。眾所周知,我們汽車市場遠未飽和,但我國有限的路網資源無疑會限制汽車保有量的增長。甚至可能,以後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我們很難隨心所欲的使用汽車。比亞迪在智慧交通領域的發力,確實是值得敬畏的,至少為解決現代社會的堵車“頑疾”,開出一道初具療效的“藥方”。而且在成本問題上,應該會比地鐵更高效、靈活,保證了其生命力,這也不難理解國家為何如此支持了。

事實上,“雲軌” 並非停留在設想層面,繼在深圳首發後,已先後在西安、汕頭等城市通車運營。並且,“雲軌”在落地城市的運營狀況良好,乘客體驗也不錯。2018年國內落地城市可能會達到20多座,並加快出口海外。王傳福對軌交行業的前景也比較樂觀,聲稱預計有十萬億量級的市場。

“上天入地”的“雲巴”

所謂智慧交通專案,“智慧”二字體現在很多方面,比亞迪會將新能源領域的成果,尤其涉及電機驅動、無人駕駛方面的先進技術一併應用到項目裡。近日,據媒體曝光,比亞迪即將發佈第二個軌道交通專案——“雲巴”專案。“雲巴”與“雲軌”最大的不同在於,“雲巴”在一定條件下可脫離軌道行駛。

如今,我們乘坐軌道交通的實際應用場景是這樣的:我們去大型商場逛街,下了地鐵有時不得不步行一段距離才能抵達,很多時候我們渴望一個交通工具實現“無縫接駁”。這個交通工具應該短小、輕便、智慧,“雲巴”很可能會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雖目前比亞迪官方還未公佈更多消息,但按照比亞迪的一貫作風,驚喜絕對少不了。

車叔點評:未來汽車的樣子到底是怎麼樣,行業給出了很多設想,但好像忽略掉了一些先決條件。眾所周知,我們汽車市場遠未飽和,但我國有限的路網資源無疑會限制汽車保有量的增長。甚至可能,以後在人口集中的大城市,我們很難隨心所欲的使用汽車。比亞迪在智慧交通領域的發力,確實是值得敬畏的,至少為解決現代社會的堵車“頑疾”,開出一道初具療效的“藥方”。而且在成本問題上,應該會比地鐵更高效、靈活,保證了其生命力,這也不難理解國家為何如此支持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