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信佛皇帝,為何每次燒香都只燒三根?還說:最忌諱兩短一長

中國古代有很多皇帝崇信佛教, 那麼佛教最先由哪個皇帝引入中原的呢?

他就是東漢第二個皇帝, 光武帝劉秀第四子劉莊, 少年聰慧, 幾歲就可以作詩, 十歲通解《春秋》, 問他古人典籍包括注解, 無一不通, 無一不曉。

這讓劉秀很驚奇, 然而劉秀沒想到, 這個孩子做皇帝倒不是很在行, 做和尚倒是頗有天賦, 從小就展露出“佛緣”。

劉莊是三十歲以皇太子之位繼承大統的, 在位期間對佛教傳播和影響很大,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記載得很清楚, “於中國始傳其術”。

“初, 帝聞西域有神, 其名曰佛, 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

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

劉莊派了蔡、景二人去天竺求佛, 兩人到了大月氏國, 遇到了得道高僧加以點化, 他們用白馬駝來一批佛經、佛像, 一行四人到達洛陽後, 得到劉莊隆重接待。

劉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寺院——白馬寺。

佛經其實在西漢就流行過,

不過都是在貴族階層, 這是自上而下的流傳, 以前只在特權階級才能信佛, 後來民間百姓也允許信佛。

歷史上跟佛教有淵源的皇帝很多, 蕭衍絕對是最癡迷的一個, 他被人稱為“菩薩皇帝”。

劉莊自從登基後就大規模建造寺廟, 鼓勵信佛, 還皈依佛門, “以佛治國”, 整個皇宮籠罩著慈善的氣息。 關鍵是這皇帝還真是一點肉星都不沾, 人家一日三餐他一天只吃一頓, 還斷絕房事, 遠離嬪妃, 虔誠向佛, 終成一代得道高僧。

在梁一代佛教成為時尚, 歷史學家說“南朝佛教至梁武帝全盛”。

當然蕭衍是個比較特殊的例子, 歷史上還有一些皇帝信佛, 但信而不迷, 還是很正常的治理國家, 他們是將佛緣轉化成一種善緣, 能經國濟世, 比如隋文帝楊堅, 比如武則天, 他們都是信佛的皇帝。

順治也是比較極端的案例, 他後來乾脆出家了, 而且走得很決絕, 他說自己不過是“穿著龍袍的囚徒”, 也許在佛寺裡, 他才有身心真正的自由吧!

古代信佛的皇帝很多, 王公大臣更多, 越是富貴的人家對“天意”卻是深信不疑,

因為沒有無緣無故的富貴, 能保持富貴也是很難的事情, 所以富貴人家都有佛龕, 平時都會去燒香拜佛, 而且燒香一般都燒三根。

燒香是很有講究的事, 為什麼要燒三根呢?燒一大把不更顯得有誠意嗎?

其實是有講究的, 這三根香分別是“戒香、定香和慧香。

”代表不同的含義, “戒”, 戒律, “慧”智慧, 只有“定”下來, 才有智慧。

還有一種解釋是左、中、右香。

中間供養十方一切佛, 左邊供養十方一切法, 右邊供養十方一切僧, 佛法僧全供養到了。

道教歷史上對燒香也有講究, 有“一支”清香敬天地的說法, 當然也可以燒三支香。

燒香多了其實無妨, 少了卻不行, 如果不夠三根說明心不誠, 是犯忌諱的。

中國歷史比較注重紅白喜事,那也都要燒香,如果少了也是有忌諱的。

不過現在也有人只燒一根,那根香昂貴而且十分粗,可能是出於價格的考慮。

林正英的電影有句臺詞“人最怕三長兩短,香最忌兩短一長”,有人說這句話跟棺材有關,說明是“凶兆”,也有三長兩短的說法。

燒香的說法在現在看來有點迷信,但燒香也是古人文化的一部分,應該辯證地去看待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化和智慧。

人有信仰是件好事,因為人有敬畏就不會隨便作惡,社會也會安穩很多,但太迷了就不好了,因為會形成“執著”,佛教中是不提倡“執著”的,順其自然,隨緣即可,太多的執念反而出於利益心。

修行關鍵是修心,修去對名利的執著,假如燒香的目的是為了名利的執念,那修行的意義又何在呢?假如人不能甘願活在平庸的生活,總想著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即使他最終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也不會有內心真正的安寧和幸福。

真正的福澤源于心田,該放下的能放下,該珍惜的去珍惜,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中國歷史比較注重紅白喜事,那也都要燒香,如果少了也是有忌諱的。

不過現在也有人只燒一根,那根香昂貴而且十分粗,可能是出於價格的考慮。

林正英的電影有句臺詞“人最怕三長兩短,香最忌兩短一長”,有人說這句話跟棺材有關,說明是“凶兆”,也有三長兩短的說法。

燒香的說法在現在看來有點迷信,但燒香也是古人文化的一部分,應該辯證地去看待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文化和智慧。

人有信仰是件好事,因為人有敬畏就不會隨便作惡,社會也會安穩很多,但太迷了就不好了,因為會形成“執著”,佛教中是不提倡“執著”的,順其自然,隨緣即可,太多的執念反而出於利益心。

修行關鍵是修心,修去對名利的執著,假如燒香的目的是為了名利的執念,那修行的意義又何在呢?假如人不能甘願活在平庸的生活,總想著出人頭地,高人一等,即使他最終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也不會有內心真正的安寧和幸福。

真正的福澤源于心田,該放下的能放下,該珍惜的去珍惜,才是真正的有福之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