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上不領頂勁,中不守重心

歪斜:上不領頂勁, 中不守重心, 下不把閭舵, 頭容不正, 線路(脊椎)不澀, 外不能三合(即肩與胯合, 肘與膝合, 手與腳合), 身體前俯後仰, 左歪右斜, 前後左右失衡之謂也。

凡內家拳術歷來忌歪斜, 講究“立身須中正安舒”。 中正者, 不偏不倚之謂也。 安舒者, 自然舒適, 不緊張用力是也。 內家拳視“立身中正”為身法的第一要素, 這是因為它是拳式姿勢之準則, 是人體運動時下盤穩固的基本條件之一。 王宗嶽拳論有“立如秤准, 活似車輪”句, 可見立身平正是活似車輪的先決條件。 行拳站樁如若頭無虛領頂勁, 左右傾側;挺胸僵立, 上重下輕;兩腿雙重, 虛實不明;聳肩揚肘, 手法含糊;忽高忽低, 萎膝老步;提腰扭臀, 轉動不靈;東歪西斜, 規矩盡失, 也就無中正安舒可言了。

從生理上講, 頭懸身正是非常正確的姿勢。 這樣可以保持頸椎脊椎的自然垂直狀態。 也就是俗說的“分隔號路”。

它可以使頸椎中的神經中樞——延髓及脊椎中的脊髓不受任何壓逼。 延髓中有四對腦神經, 是管理呼吸、心搏等重要反射的中樞, 故有“生命中樞”之稱。 脊髓上連延髓, 有頸、胸、腰和尾神經。 是周圍神經與腦的通道。 “立如秤准”, 即不歪斜。 從而保持了這一通道不受擠壓, 暢通無阻, 這樣也就能保證肢體運動“活如車輪”了, 尤其是腰胯的運動更是如此。

拳學上有關“立身中正”的論述不勝枚舉。 如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說:“尾閭中正神貫頂, 滿身輕利頂頭懸。 ”清代武禹襄《十三勢行功心解》說:“立身須中正安舒, 支撐八面。 ”又曰:“腰如纛”。 許宜平有“喉頭永不拋”句。 沈壽《常山蛇陣訣》說:“不偏一隅藝始高。 ”以上論述, 皆言立身中正, 忌歪斜。 若腰不松, 不正直, 則造成臀部高聳, 身體前傾, 有前傾勢必有後仰, 若尾閭失中, 即尾骨不能對動向起到舵的作用, 難使動作在任何角度, 任何方向上“身正”, 則神必不能貫頂, 力必不能由脊而發。 發出的勁也絕不可能均衡完整, 專注一方。

歷代先賢雖都沒有讀過物理學、人體運動生物力學,

但拳術的實踐告訴他們, 如果不符合“立身中正”這一客觀真理, 那麼人體在拳術運動中就難以穩定, 即使不傾跌倒地, 也無法克敵制勝。 近代有人提出“斜中寓正”、“偏中求正”的理論, 這是違反人體運動生物力學的, 是不足為訓的, 是不可取的。 這只能為對手順勢借力創造條件。 在這方面的實戰教訓難道還不夠多嗎?

《沈壽拳訣選》“四平訣”說:“心平則氣正, 眼平則意正, 頂平則頭正, 肩平則身正。 ”這就具體說明了, 如何通過“心、眼、頂、肩”順序, 逐步調整做到不偏不倚, , 無歪斜的正確姿勢, 使自己的重心永不偏離自身的“底盤”, 但須知站樁行拳原備身法, 身法種種, 不勝枚舉。 所以身法中正並非叫你昂首直立, 生硬挺霸;所謂“不偏不倚”, 實非完全是形跡之謂, “乃神自然得中之謂也”。

關注並私信我, 發送“功夫”, 教您站樁, 散打, 太極, 形意拳, 等等武術養生保健的方式方法。

吳公藻曾言:“重心為全體之樞紐, 重心立, 則開合靈活自如;重心不立, 則開合失其關鍵。 ”陳鑫言:“身法正者, 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合,故不懼他人推倒”。可見“立身中正”是支撐八面,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這也就不難明白內家拳視“歪斜”為大忌的原因了。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身樁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合,故不懼他人推倒”。可見“立身中正”是支撐八面,自立於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這也就不難明白內家拳視“歪斜”為大忌的原因了。

武術大師們一致推崇的練武要訣請點擊:練武要訣。擇得好師——站的好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