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寶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首先, 寶寶的耳朵, 如果耳垢比較少的話, 可以不清理。

其次, 如果耳垢比較多, 形成了團狀, 像個塞子一樣塞在耳朵裡面, 很多父母就會像給自己一樣給寶寶掏耳朵, 這是非常危險的。 如果有這樣的情況, 可以用濕潤的毛巾慢慢地清理, 如果清洗不出來, 建議最好到醫院給醫生清理。 給寶寶掏耳朵, 危險在於一般家庭中都沒有耳燈, 父母往往只能跟著感覺走, 這樣很容易造成局部損傷。 另外, 如果寶寶不合作, 亂動, 或是在挖耳的過程中, 不小心有外力撞擊, 比如旁人經過不小心碰了手等, 都有可能會捅破鼓膜,

這樣很容易造成寶寶耳聾。

寶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而醫生可以通過耳燈或者反光耳鏡直接觀察耳道內部的情況, 耳垢較多時, 可直接用棉簽或醫用鑷子取出。 當耳垢已經形成耳垢石很難取出時, 醫生還可以選用滴耳液軟化耳垢。 軟化的耳垢會從外耳道排出, 也很容易清理。

現在很多孩子都喜歡聽音樂, 有的父母有MP3, 有時候也會給寶寶聽一下。 這樣做很不好。 因為寶寶的耳朵還比較稚嫩, 耳機的耳塞直接塞到耳朵裡面, 聲音會直接刺激鼓膜, 然後通過鼓膜來傳導, 時間長了, 鼓膜很容易疲勞, 也容易造成聽力下降。

一、寶寶耳朵進水了

媽媽是否常常很苦惱在給寶寶洗澡洗臉的時, 寶寶的耳朵很容易進水?其實,

除了洗澡或者洗臉時耳朵進水, 有時候看看寶寶的耳朵, 也發現裡面有著某些液體, 這是什麼呢?

媽媽在給寶寶洗澡時, 洗澡水總是很容易進入耳朵內, 液體常在寶寶的中耳積聚。 另一種情況是感冒後, 有些液體常在中耳積聚, 如果細菌感染這些積聚的液體, 很容易就引起耳朵疼痛、寶寶哭叫不安、發熱等症狀, 容易導致急性中耳炎。

還有一些吃母乳的寶寶, 由於媽媽餵養姿勢不當或乳汁流出過急, 而寶寶來不及吞咽, 乳汁可經咽鼓管進入中耳, 引起急性中耳炎。

二、識別耳朵炎症——中耳炎

寶寶耳朵進水, 如果處理不當則容易就引發中耳炎。

寶寶是各型中耳炎的好發人群, 由於寶寶難以描述耳痛、耳悶或聽力下降等表現,

臨床上常易漏診和誤診, 父母也容易忽視, 容易轉為比較難治的慢性中耳炎。

對於父母來說, 必須注意寶寶的行為, 感冒時有無耳痛、流膿表現。 如果寶寶得了中耳炎, 比較輕的話, 一般就是吵鬧、甩頭、用手抓耳朵等情況, 如果比較重了就會有高燒, 耳朵裡流黃水。

父母平日需注意寶寶聽力表現, 一旦有異常情況就要儘快就醫, 以免耽誤治療, 加重病情。

三、如何處理寶寶耳朵進水?

媽媽可以使用軟棉棒, 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 輕輕插入耳朵旋轉, 但不要太深, 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不能動。 如果幾次擦乾後仍有臭味, 就要到醫院給耳朵點藥水。 如果寶寶不能配合, 請不要輕易給寶寶掏耳, 否則會有鼓膜穿孔的危險。

四、外耳道炎

發病原因:游泳, 不正當的挖耳等誘因,

寶寶的表現:寶寶不停的抓耳朵、外耳道紅腫、癤腫等局部表現。 一般沒有全身反應, 比較嚴重者會發熱;

處理方法:避免游泳, 戒除挖耳的不良習慣、防止污水入耳、要注意保持耳部乾燥, 避免損傷。 局部用消炎的藥膏。 膿液及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洗。 一般3-5天就好了。

五、外耳道濕疹

發病原因:常伴全身濕疹, 過敏為誘因;

寶寶表現:經常撓耳朵, 耳廓皮膚有脫屑, 皸裂甚至抓破痕跡。 寶寶精神好, 無發熱, 耳道無濕性分泌物;也聞不到臭味。

外耳道濕疹在6個月, 甚至1歲的寶寶都是很常見的, 也是寶寶撓耳朵最常見的原因。 一般都伴發全身的濕疹, 這都跟寶寶的免疫機制, 過敏有關係,

要查找是否接觸過敏的東西, 特別是食物過敏。 所以, 如果耳朵濕疹特別厲害, 除了抹藥以外, 還要查找其他致敏因素。 比如媽媽的飲食不注意, 大魚大肉、冷飲、魚蝦、刺參等等, 過多的食用了蛋白質食物。 蛋白質會分泌到乳汁裡, 然後進入寶寶嬌嫩的胃腸道, 但是不能完全吸收, 胃腸道會認為這些多餘的蛋白質是異物, 是身體的敵人, 就會攻擊, 因而產生過敏反應。 所以, 媽媽要注意飲食的調整。

另外, 奶粉餵養的寶寶比母乳餵養的寶寶過敏概率更高一些。 一旦發生比較嚴重的濕疹可以換成水解蛋白奶粉。

六、外耳道真菌感染

寶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發病原因:寶寶出現外耳道真菌感染, 多數家人有腳氣病史。

寶寶表現:耳朵有臭味, 甚至奇臭無比,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因為很癢,寶寶也會不斷地抓撓。

處理方法: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去醫院,做化驗排查。確定是真菌感染後媽媽對寶寶用的物品要進行消毒。特別有腳氣、手氣的媽媽們,護理寶寶一定要洗手,如果不注意衛生也是感染寶寶外耳道炎真菌感染的誘因。

外用制黴菌素軟膏或克黴唑霜、制黴菌素液等,連用3~4周。

七、耵聹栓塞

耳屎是耵聹腺分泌的正常分泌物,有濕性和幹性兩種。濕性也就是油耳朵是耵聹腺分泌的一個特殊的表現。都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沒有任何症狀的耳朵耵聹不用管它,它對寶寶耳朵有一定保護作用。一般我們不建議3歲以下的小朋友清理耵聹。越刺激它,它越長。所以,媽媽們不要執念太深,寶寶耳屎取不取無所謂,真正有中耳炎了一定要進行處理。

另外,耵聹會有自我排除的過程,隨著寶寶吞咽、翻身、活動等,少量耵聹會自動排除。很大、很深、比較硬的耳屎,可以滴食用橄欖油軟化,去醫院吸出。

如果洗澡水進入寶寶耳朵進,可用很細的幹棉簽在耳朵口輕輕的擦一擦,沒有必要往裡面掏,可能耵聹本來不深,反倒在掏的過程中推得更深。

寶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具體步驟:

1、滾動一清潔、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或柔軟、結實的棉紙,卷成一個燈芯繩(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頭的棉棍或薄紙,這東西可能會脫落在耳道裡。不要使用任何種類的小棍棍)。

2、將燈芯繩放進小兒的耳朵裡。燈芯繩潮濕時將它撤出。

3、再用一清潔的燈芯繩來做替換。每天至少3次重複進行這些步驟,直至耳朵不再弄濕並且沒有膿液從耳中流出為止(通常需7-10天)。

四、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垢

很多媽媽見到寶寶耳朵裡有一點耳垢,便覺得要幫寶寶掏耳朵了,以防耳垢越來越多,還影響寶寶的聽力。但是小編提醒你,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朵,過頻掏耳朵對寶寶是弊大於利的。

1、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長期掏耳朵慢性刺激可能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另外,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約0.1毫米,比紙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時寶寶亂動,稍不注意,掏耳勺就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的聽力。

2、細菌滋長。經常給寶寶掏耳朵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利於細菌生長。外耳道皮膚受破壞,長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會越來越多。

日常護理:

1、巧用棉簽。為寶寶洗澡後若發現其耳道口附近潮濕,可用耳用棉簽輕微擦拭,勿深入。另外可用吹風機(離耳道口約30公分,弱風)將耳朵吹幹。將乾淨的毛巾沾濕後擰乾,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如果用棉簽清潔耳部,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棉花球的頂部小、底部大,可防止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而不小心傷到耳膜。

2、避免進水。要防止耳朵進水,可將寶寶耳朵由後到前按住貼緊臉部,就不易致耳朵進水。如進水可以使用軟棉棒,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不能動。

甚至奇臭無比,白色豆腐渣樣分泌物,因為很癢,寶寶也會不斷地抓撓。

處理方法:遇到這種情況,建議去醫院,做化驗排查。確定是真菌感染後媽媽對寶寶用的物品要進行消毒。特別有腳氣、手氣的媽媽們,護理寶寶一定要洗手,如果不注意衛生也是感染寶寶外耳道炎真菌感染的誘因。

外用制黴菌素軟膏或克黴唑霜、制黴菌素液等,連用3~4周。

七、耵聹栓塞

耳屎是耵聹腺分泌的正常分泌物,有濕性和幹性兩種。濕性也就是油耳朵是耵聹腺分泌的一個特殊的表現。都是正常的不用擔心。

沒有任何症狀的耳朵耵聹不用管它,它對寶寶耳朵有一定保護作用。一般我們不建議3歲以下的小朋友清理耵聹。越刺激它,它越長。所以,媽媽們不要執念太深,寶寶耳屎取不取無所謂,真正有中耳炎了一定要進行處理。

另外,耵聹會有自我排除的過程,隨著寶寶吞咽、翻身、活動等,少量耵聹會自動排除。很大、很深、比較硬的耳屎,可以滴食用橄欖油軟化,去醫院吸出。

如果洗澡水進入寶寶耳朵進,可用很細的幹棉簽在耳朵口輕輕的擦一擦,沒有必要往裡面掏,可能耵聹本來不深,反倒在掏的過程中推得更深。

寶媽經常遇到的問題

具體步驟:

1、滾動一清潔、柔軟、吸水性好的棉織品,或柔軟、結實的棉紙,卷成一個燈芯繩(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頭的棉棍或薄紙,這東西可能會脫落在耳道裡。不要使用任何種類的小棍棍)。

2、將燈芯繩放進小兒的耳朵裡。燈芯繩潮濕時將它撤出。

3、再用一清潔的燈芯繩來做替換。每天至少3次重複進行這些步驟,直至耳朵不再弄濕並且沒有膿液從耳中流出為止(通常需7-10天)。

四、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垢

很多媽媽見到寶寶耳朵裡有一點耳垢,便覺得要幫寶寶掏耳朵了,以防耳垢越來越多,還影響寶寶的聽力。但是小編提醒你,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朵,過頻掏耳朵對寶寶是弊大於利的。

1、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長期掏耳朵慢性刺激可能誘發外耳道乳頭狀瘤,另外,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約0.1毫米,比紙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時寶寶亂動,稍不注意,掏耳勺就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的聽力。

2、細菌滋長。經常給寶寶掏耳朵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利於細菌生長。外耳道皮膚受破壞,長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會越來越多。

日常護理:

1、巧用棉簽。為寶寶洗澡後若發現其耳道口附近潮濕,可用耳用棉簽輕微擦拭,勿深入。另外可用吹風機(離耳道口約30公分,弱風)將耳朵吹幹。將乾淨的毛巾沾濕後擰乾,把毛巾一角卷在手指上,輕輕擦拭寶寶的外耳部位。如果用棉簽清潔耳部,千萬不可將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看不見的地方。棉花球的頂部小、底部大,可防止棉簽深入寶寶的耳朵內部而不小心傷到耳膜。

2、避免進水。要防止耳朵進水,可將寶寶耳朵由後到前按住貼緊臉部,就不易致耳朵進水。如進水可以使用軟棉棒,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寶寶的頭部不能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