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前部

前部十二式練法

此部易筋經所列各法, 即俗傳外功易筋經。 共有十二式, 每式動作不同, 各有其妙處, 宜於清晨薄暮之時, 在空曠清潔之地練習。 待十二式行畢, 即從第一式複習, 周而復始, 晨夕各三次。 一年之後, 則精神萎頓者立可振作。 而精神健旺者則實力增加, 神完氣足, 有易筋換骨之妙。 但須每日行功, 不可間斷, 方有效驗。

第一式 面向東而立, 兩足平行分開, 相距一尺左右。 凝神調息, 排除雜念, 蓄氣于腹, 毋使走泄。 頭向上微抬, 閉口, 舌抵上齶。 兩目向前視, 不可瞬眨。 然後將兩手折腕昂起, 使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 再緩緩略屈肘關節, 將手提起至腰部稍下處為度。 兩手雖上提, 兩臂之氣力必須下注, 如按雀躍之狀。 略停, 兩手十指向上翹起,

掌根則運力向下捺, 行時須極緩, 至極度後, 再停頓片刻, 放下手指, 提起掌根, 回復原狀。 如此一翹一按為一度, 行四十九度(圖1)。

要點:此式名混元一氣式, 乃先天之象。 一翹一捺, 得乎動機。 停頓貫氣, 得乎靜定。 動靜相因, 而陰陽判, 萬物生。 以下各式, 皆由此式化生。 行時宜全神貫注於指掌之間, 不可相離。 日久之後, 則氣隨神到, 而連於內, 力由氣生, 而行於外, 內外相合。 兩手上提時, 切不可上過於腰, 否則非但不得其益, 且有損於筋骨, 切記!

第二式 前功已畢, 則將氣力收起, 回復原狀, 舒展全身筋骨, 以免過勞。 行第二式時, 先將兩足並緊, 全身正立, 蓄氣閉口, 昂頭睜目, 與第一式完全相同。 兩手握拳, 惟大拇指伸直, 握拳極松。 握完, 拳置於大腿前,

拳心與腿面相貼, 兩大拇指遙遙相對, 略停頓, 兩手大拇指向上翹起至極度, 同時兩手其餘各指用全力緊握。 兩臂之力須下注, 切不可有絲毫提勁。 略停片刻, 兩大拇指徐徐放下, 餘指慢慢鬆開, 回復原狀。 兩臂宜用提勁, 使氣力上收。 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 行四十九度(圖2)。

要點:此式偽本有將兩拳貼置於大腿兩旁, 而大指向前, 殊不得勢, 則氣力不充, 精神渙散。 至於翹指時, 手指不可提勁, 則氣力得以下注, 而貫注於拳指之間。 拳則愈握愈緊, 指愈翹愈高。 行此式時, 緊時氣力下注, 松時氣力上提, 以氣行力, 則內外無不流通, 此為人身相連之故。

第三式 略休息, 再行第三式。 正立如前, 兩足平行分開, 相距一尺。 腿部運力下注, 不可稍有輕浮。

昂頭睜目, 口閉牙接, 蓄氣於腹, 與第二式同。 兩手大拇指屈於掌心, 餘下四指緊握大拇指。 兩臂垂直, 雙拳置大腿兩側, 拳心貼腿, 拳背向外, 臂部不用力, 拳握得極松。 略停, 將兩拳緩握至極度, 同時運力於手臂, 使之下注, 即用力將兩臂挺直, 氣力易達於拳指之間。 略停, 緩收臂力, 放鬆拳指, 回復原狀。 如此一緊一松, 行四十九度。 (圖3)。

要點:此式主力之點, 在於拳臂。 行氣之法, 一提一注, 固與上式相同, 但其不同之處又在於上式並足, 此式則分開;上式伸大指, 此式屈握大指, 皆各有其用意。 兩足分開, 則下盤牢固, 不易搖動。 握拇指於掌中, 所以實拳心而易於著力。 臂向下挺而突其肘節, 所以使全臂之氣力下注於拳。 而各式之動作相差無幾, 在功效上則差異甚大。行功之際,除動作之外,尤須注意神氣貫注,務使精神氣力融會一起,連則全連,斂則全斂。若精神氣力不相融,雖練百年,亦是無益。

第四式 接第三式,休息片刻,舒展筋骨。先全身正立,兩足緊並,用兩腿之力下注,以固下盤。然後兩大拇指屈置掌中,其餘四指握拳。兩拳由前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拳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距離與肩同寬。上舉時,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略停,運力緊握拳至極度,兩臂同時向前伸,氣力完全前注。停頓片刻,將拳放鬆,收回兩臂的伸勁。伸出時,切忌左右動盪。如此一握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4)。

要點:此式乃注氣平行之法,使氣力進則注於拳臂,退則流行於肩背。握拳伸臂,兩肩必向前探出,肩向前探,背部之筋肉勢必緊張,此時氣力完全前透,待鬆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鬆弛,氣力亦因退行流注於肩背各部。此式最忌用力時兩拳左右動盪,否則全身之氣力不能專注於前,而旁行散亂,行之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第五式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咬齒,凝神蓄氣,如第一式。兩手松握拳,翻拳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豎於頭上,拳心相對,虎口相後,肘微彎。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切不可緊貼。兩臂上舉時,兩足即隨之踮起,腳跟離地一寸左右。略停,兩拳緊握,兩臂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鐵杠,將身上收之狀,同時兩腳跟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停頓片刻,兩拳徐徐放鬆,收回氣力,兩腳跟緩緩放下,仍離地一寸左右。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5)。

要點:此式乃將氣力流注於全身之法。舉踵踮趾,則腿胯等處必氣力貫注而後堅實。若氣力不注,則腿胯虛浮,勢必全身動搖,不能直立,難於行功。至於兩臂上舉,是欲使肩背胸脅腰腹等處筋肉處處緊張,以便氣力易於流注進退。此式最須注意在緊握雙拳之際,下挫其臂。下挫是運其兩臂之全力,向下挫去,並非真令兩臂做此動作,而是運意使氣力之法。特別注意的是,兩腳跟起落務須徐緩,切忌猛烈,否則受震盪,足以影響大腦和心臟,為害甚烈。

第六式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足平行分開,相距一尺左右,兩手各以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外,握時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兩臂從兩側舉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時屈肘,豎起上臂,至拳面正對兩耳,離耳一寸許,拳心向肩尖。略停,徐徐握緊拳至極度,前臂用力向內折,上臂用力向上抬。略停頓,即徐徐放開,回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6)。

要點:此式乃運使氣力,進而流注於臂肘指節之間,退而流注於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內折,則筋肉緊張,氣力易於前達;大臂上抬,氣力易於在胸背流行,內臟器官必因而舒伸。行功時,上身不可動搖,兩臂切忌震盪。

第七式 接上式,略休息。兩足緊並,全身直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手各將四指握在裡面,大拇指扣於外,松握拳,由前向上提起。提至肩前,略停片刻,即運力於臂,徐徐向左右分去,至拳與肩平。拳心向下,上身略向後仰,但不可過度。兩臂分開後,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一寸許,同時將拳徐徐握緊,鼻中吸盡一口清氣,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開,同時從口中吐出濁氣,回復原狀。如此共行四十九度(圖7)。

要點:此式乃運使七力旁行之法,兼調內腑。伸臂握拳,以增氣力。一呼一吸,調理內腑,即吐濁納清之意。故行時上身必須後仰,才可使胸廓開展,儘量呼吸。至於足尖上抬,乃使下盤穩固之意,氣力貫注,而不動搖。

第八式 接上式,略休息。此式

與第四式大同小異,即並足正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大拇指先屈於掌心,餘下雙手各四指握其外,松握拳。拳由前向上舉起,至與肩平,虎口向上,拳心相對,兩拳相距約二三寸。兩拳上舉時,兩腳跟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然後兩拳用力徐徐握緊至極度,略停,再徐徐放下,兩腳跟也輕輕放下,著地時要極輕。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8)。

要點:此式練空中懸動,使氣力流注於上下各部。與第四式不同之處,在於兩拳距離遠近,及舉踵與不舉踵。握緊雙拳後,兩臂向外分,至與肩膀寬度相等,至放鬆時徐徐合攏。此式最難點在於不可使身前俯後仰,下盤要穩固。

第九式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直立,頭正目前視,上身須直,閉口蓄氣如前。兩足緊並,兩大拇指屈置掌心,其餘四指握其外,松握拳。兩拳從下向上從正前方提起,至腹前,屈兩臂向上翻起,拳心向外,兩拳面斜向鼻尖兩旁,屈肘,兩拳相距三寸許。然後徐徐握緊兩拳至極度,同時前臂用力向內翻轉,上臂用力向前逼擊,肘向後分引,全身同時用力,略停頓,徐徐放鬆雙拳,收回全身氣力,回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9)。

要點:此式在翻轉向上時,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雖手中並未有物,心中當是如此。此式偽本錯處甚多,且與第六式混為一談,貽誤世人。此式與第六式不同之處當詳細參看,亦不難領悟。

第十式 接上式,略休息。正立如前,兩足並緊,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大拇指屈置掌心,餘下各指松握拳。虎口貼腿,拳心向後,兩臂從前面舉起至與肩平,運肘力向左右分,至與肩平,同時兩臂向上豎起舉直。此時兩臂與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兩耳。略停頓,兩拳徐徐緊握至極度,同時兩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勢。兩肘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合湊。但皆用虛力,並非有形動作。如此略停片刻,即徐徐鬆手。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10)。

要點:此式乃練氣力之上行,除握拳外,其餘皆非有形動作,是以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說“意神到而力隨之”。坊間俗本,皆演有形動作,則易勢亂神散,而無收效,學者當明辨。

第十一式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手各將四指屈置掌心,拇指護其外,松握拳。然後臂用力,拳向上提,置於小腹之前、肚臍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拳心向內,拳距腹一寸許。略停頓,每手四指徐徐緊握至極度,兩拇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無動作,但氣力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稍停頓,拇指徐徐放下,其餘各指亦放鬆,兩臂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九度(圖11)。

要點:此式乃運氣升降之法。緊握時,以鼻吸人清氣一口。放鬆時,口中吐出濁氣一口。惟須行之徐緩,吸須吸盡,吐須吐盡,切不可失調和而中間停頓,致內部受到意外震激。運力上提本為無形動作,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是為至要。

第十二式 接上式,略休息。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然後兩臂徐徐從前面舉起,至與肩平,大拇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相距與肩同寬。兩手上舉時,兩腳跟也同時升起,至離地二寸。略停頓,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輕輕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上抬,肘即向下紮。同時兩腳跟提起,再輕輕恢復原狀。腳跟落地後,即將足趾上翹至離地一寸。如此行十二度,全功畢(圖12)。

要點:此式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以上十一式功夫雖各有功效,但行時氣力不免偏注,故必須用此式調合,使氣力貫注全身,無太過或不及,猶如打拳後必散步休息。綜上述十二式功夫,每日勤習,則三年後必可有成,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

在功效上則差異甚大。行功之際,除動作之外,尤須注意神氣貫注,務使精神氣力融會一起,連則全連,斂則全斂。若精神氣力不相融,雖練百年,亦是無益。

第四式 接第三式,休息片刻,舒展筋骨。先全身正立,兩足緊並,用兩腿之力下注,以固下盤。然後兩大拇指屈置掌中,其餘四指握拳。兩拳由前向上舉起,以平肩為度。拳心相對,虎口向上,兩拳距離與肩同寬。上舉時,兩臂宜直,上身切忌動搖。略停,運力緊握拳至極度,兩臂同時向前伸,氣力完全前注。停頓片刻,將拳放鬆,收回兩臂的伸勁。伸出時,切忌左右動盪。如此一握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4)。

要點:此式乃注氣平行之法,使氣力進則注於拳臂,退則流行於肩背。握拳伸臂,兩肩必向前探出,肩向前探,背部之筋肉勢必緊張,此時氣力完全前透,待鬆手收力,全部筋肉完全鬆弛,氣力亦因退行流注於肩背各部。此式最忌用力時兩拳左右動盪,否則全身之氣力不能專注於前,而旁行散亂,行之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第五式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咬齒,凝神蓄氣,如第一式。兩手松握拳,翻拳向外,徐徐從兩旁舉起,豎於頭上,拳心相對,虎口相後,肘微彎。兩臂須離開耳際一寸,切不可緊貼。兩臂上舉時,兩足即隨之踮起,腳跟離地一寸左右。略停,兩拳緊握,兩臂蓄力向下挫,似拉住鐵杠,將身上收之狀,同時兩腳跟乘勢向上舉起至極度。停頓片刻,兩拳徐徐放鬆,收回氣力,兩腳跟緩緩放下,仍離地一寸左右。如此一起一落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5)。

要點:此式乃將氣力流注於全身之法。舉踵踮趾,則腿胯等處必氣力貫注而後堅實。若氣力不注,則腿胯虛浮,勢必全身動搖,不能直立,難於行功。至於兩臂上舉,是欲使肩背胸脅腰腹等處筋肉處處緊張,以便氣力易於流注進退。此式最須注意在緊握雙拳之際,下挫其臂。下挫是運其兩臂之全力,向下挫去,並非真令兩臂做此動作,而是運意使氣力之法。特別注意的是,兩腳跟起落務須徐緩,切忌猛烈,否則受震盪,足以影響大腦和心臟,為害甚烈。

第六式 接上式,略事休息。全身正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足平行分開,相距一尺左右,兩手各以四指握拳,再將拇指放於外,握時須鬆弛,不可過緊。然後兩臂從兩側舉起,拳心向上,至臂平直時屈肘,豎起上臂,至拳面正對兩耳,離耳一寸許,拳心向肩尖。略停,徐徐握緊拳至極度,前臂用力向內折,上臂用力向上抬。略停頓,即徐徐放開,回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6)。

要點:此式乃運使氣力,進而流注於臂肘指節之間,退而流注於肩背胸廓之部。小臂內折,則筋肉緊張,氣力易於前達;大臂上抬,氣力易於在胸背流行,內臟器官必因而舒伸。行功時,上身不可動搖,兩臂切忌震盪。

第七式 接上式,略休息。兩足緊並,全身直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手各將四指握在裡面,大拇指扣於外,松握拳,由前向上提起。提至肩前,略停片刻,即運力於臂,徐徐向左右分去,至拳與肩平。拳心向下,上身略向後仰,但不可過度。兩臂分開後,兩足尖徐徐抬起,離地一寸許,同時將拳徐徐握緊,鼻中吸盡一口清氣,再將足尖輕輕放下,兩拳緩緩放開,同時從口中吐出濁氣,回復原狀。如此共行四十九度(圖7)。

要點:此式乃運使七力旁行之法,兼調內腑。伸臂握拳,以增氣力。一呼一吸,調理內腑,即吐濁納清之意。故行時上身必須後仰,才可使胸廓開展,儘量呼吸。至於足尖上抬,乃使下盤穩固之意,氣力貫注,而不動搖。

第八式 接上式,略休息。此式

與第四式大同小異,即並足正立,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大拇指先屈於掌心,餘下雙手各四指握其外,松握拳。拳由前向上舉起,至與肩平,虎口向上,拳心相對,兩拳相距約二三寸。兩拳上舉時,兩腳跟徐徐提起,離地約二寸。然後兩拳用力徐徐握緊至極度,略停,再徐徐放下,兩腳跟也輕輕放下,著地時要極輕。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8)。

要點:此式練空中懸動,使氣力流注於上下各部。與第四式不同之處,在於兩拳距離遠近,及舉踵與不舉踵。握緊雙拳後,兩臂向外分,至與肩膀寬度相等,至放鬆時徐徐合攏。此式最難點在於不可使身前俯後仰,下盤要穩固。

第九式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直立,頭正目前視,上身須直,閉口蓄氣如前。兩足緊並,兩大拇指屈置掌心,其餘四指握其外,松握拳。兩拳從下向上從正前方提起,至腹前,屈兩臂向上翻起,拳心向外,兩拳面斜向鼻尖兩旁,屈肘,兩拳相距三寸許。然後徐徐握緊兩拳至極度,同時前臂用力向內翻轉,上臂用力向前逼擊,肘向後分引,全身同時用力,略停頓,徐徐放鬆雙拳,收回全身氣力,回復原狀。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9)。

要點:此式在翻轉向上時,宜似握千鈞重物向上翻提之狀,雖手中並未有物,心中當是如此。此式偽本錯處甚多,且與第六式混為一談,貽誤世人。此式與第六式不同之處當詳細參看,亦不難領悟。

第十式 接上式,略休息。正立如前,兩足並緊,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兩大拇指屈置掌心,餘下各指松握拳。虎口貼腿,拳心向後,兩臂從前面舉起至與肩平,運肘力向左右分,至與肩平,同時兩臂向上豎起舉直。此時兩臂與肩成一“山”字形,拳心向前,虎口向兩耳。略停頓,兩拳徐徐緊握至極度,同時兩臂用力向上托,如手托千斤之勢。兩肘向外逼出,如欲使之合湊。但皆用虛力,並非有形動作。如此略停片刻,即徐徐鬆手。如此一松一緊為一度,行四十九度(圖10)。

要點:此式乃練氣力之上行,除握拳外,其餘皆非有形動作,是以意使力之法。即拳家所說“意神到而力隨之”。坊間俗本,皆演有形動作,則易勢亂神散,而無收效,學者當明辨。

第十一式 接上式,略休息。全身正立,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手各將四指屈置掌心,拇指護其外,松握拳。然後臂用力,拳向上提,置於小腹之前、肚臍兩側。肘微屈,虎口斜對,拳面向下,拳心向內,拳距腹一寸許。略停頓,每手四指徐徐緊握至極度,兩拇指用力上翹,愈高愈妙。兩臂雖無動作,但氣力須上提,不可下注,似提千鈞重物。稍停頓,拇指徐徐放下,其餘各指亦放鬆,兩臂氣力緩緩下注。如此一緊一松為一度,共行九度(圖11)。

要點:此式乃運氣升降之法。緊握時,以鼻吸人清氣一口。放鬆時,口中吐出濁氣一口。惟須行之徐緩,吸須吸盡,吐須吐盡,切不可失調和而中間停頓,致內部受到意外震激。運力上提本為無形動作,兩肩切不可向上聳起,是為至要。

第十二式 接上式,略休息。兩足緊並,昂頭睜目,閉口蓄氣如前。兩臂直垂,指尖向下,掌心向前。然後兩臂徐徐從前面舉起,至與肩平,大拇指在外,掌心向天,兩手相距與肩同寬。兩手上舉時,兩腳跟也同時升起,至離地二寸。略停頓,兩手徐徐放下,兩踵亦輕輕落地。如此起落各行十二度,再舉掌如前,手掌上抬,肘即向下紮。同時兩腳跟提起,再輕輕恢復原狀。腳跟落地後,即將足趾上翹至離地一寸。如此行十二度,全功畢(圖12)。

要點:此式乃舒展全身筋絡血脈之法。以上十一式功夫雖各有功效,但行時氣力不免偏注,故必須用此式調合,使氣力貫注全身,無太過或不及,猶如打拳後必散步休息。綜上述十二式功夫,每日勤習,則三年後必可有成,氣力相隨無往而不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