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少林二十四式易筋經後部

前部易筋經十二式, 雖注重氣力相隨, 但以力為主, 剛多柔少, 即以力行氣之法。 練習成功之後, 雖可氣力相隨, 但欲其遍及全身, 而無所阻, 尚難如願以償。 欲達到此種境界, 必須續練此後部, 但不能人手即練後部, 因此部功夫, 完全注重運行氣力於肌內, 以充實全身筋肉, 而不在增加實力。 所以實力不足之人, 即算強練, 其效也甚微。 先練前部再練後部, 於純柔之中求運行之道, 易於人手, 且收效神速。

第一式 盤膝而坐, 右腳加于左大腿上, 左腳從右腿外扳起, 以左腳背加於右大腿上, 兩足心皆向上, 此為雙盤坐法。

初時不易做到, 可散盤。 坐時身宜正直, 不能有所依傍。 兩手緊握成拳, 四指屈於內, 大拇指護其外。 兩拳放於膝上, 不可稍微用力。 雙目微閉, 閉口, 舌抵上齶。 冥心屏息, 全身放鬆。 惟將精氣神三者, 用意想之法注于丹田, 凝思存神, 日久自見功效(圖1)。

要點:此式在未行功前, 心中雜念一時不易消滅, 故先用此法, 然後行功, 自無妨礙。

第二式 行第一式約一炊時, 再行第二式。 盤坐如前, 兩足不放開, 身體不動, 惟兩手握拳之指徐徐放開舒直。 然後兩臂緩緩從兩旁舉起, 掌心向上, 舉至與肩平, 屈臂內引, 由頭上抄至身後, 同時翻腕使掌心向前, 大拇指在下, 至玉枕穴後時, 兩手漸漸接合, 十指交叉抱頭, 兩手掌根按於耳門穴之上。 抱時不宜用有形之力,

頭略後仰, 胸稍前突。 惟在兩手動作之際, 全身各部不可稍有震動, 意守丹田;抱頭後, 略停頓, 即提氣上升, 意想一口氣由丹田而起, 經過臍輪, 上達心包, 而過喉結, 直至頂門。 停留片刻, 再使其由頂門向後轉下, 經玉枕穴由頸椎而下, 過尾閭抄至海底, 再轉上而回丹田。 初行時, 不過是意想, 氣力必不遵此途徑而運行自在。 惟練習日久, 自有成效。 行功時, 須一切純任自然, 不可稍有勉強, 亦不可貪功(圖2)。

要點:此式乃使氣力轉運迴圈之法。 頂門百會為首部要區, 而臍下丹田為內腑寶庫, 故氣升貯於百會, 氣降歸於丹田, 一升一降, 即周天迴圈之道, 一起一伏, 為陰陽造化之機。 乃先天之靜穆, 而至後天之生機。 練時, 迴圈三度而停止。

乃將雙手放開, 握拳收至兩膝上, 回復原狀。

第三式 行第二式畢, 將圈盤之腿徐徐放開, 略休息, 使腿部筋骨得以舒展, 氣血不至壅阻。 但休息時, 心神猶須寧靜, 切不可起絲毫雜念。 一炊時後, 再將兩足徐徐前伸, 至腿部平直為度。 兩腿緊並, 足心向前, 足尖向上。 再將上身徐徐下俯, 兩手從兩旁抄向前方。 抄至足部時, 交叉十指, 收住兩足。 兩足用力前挺, 兩手向後拉引, 方為得力, 腰背兩部因此緊張。 成此姿勢後, 將貯留在丹田之氣運於肩腰臍部。 初時僅是意想, 日久功深, 氣力可隨之俱到。 行一炊時, 然後徐徐放開, 回復原狀(圖3)。

要點:此式乃充實軟襠各部之法, 其主要之處在乎腰閭。 因此部在人身各部之中為最軟弱, 氣力最不易貫注, 故行時必須俯身至極度,

始能使腰部筋肉緊張, 氣力較易達到。 勤加練習, 自有妙用。 惟身體起落時, 務當徐緩, 切不可左右擺動, 以亂其神、散其氣, 是為最要。

第四式 行第三式畢, 略休息, 續行第四式。 先將兩腳徐徐雙盤起, 上身切忌前後左右搖動。 坐定後, 寧神一志, 注氣于丹田, 排除雜念。 稍休息, 兩手徐徐翻腕, 掌心向外。 兩臂從左右兩側緩緩上舉, 至頂門上相合, 交叉十指, 再向前翻腕, 使掌心向上, 兩掌用力上托。 托時運氣使丹田向上提起, 氣轉至兩臂, 達於指掌。 也用以意役神、以神役氣之法, 並無有形動作, 惟意念專注。 行此式亦以一炊時為度, 然後徐徐鬆手, 兩臂仍從兩旁落下, 運氣下降, 回復原狀(圖4)。

要點:此式乃行氣於臂指之法, 比前三式難。

因臂部肌肉堅實, 氣不易行。 如欲練至意到氣到、氣到力隨之境, 非短時間可能。 所以須盤坐而行, 固實其下盤。 手於頂門, 可使全身上提正直得勢, 氣易上達, 不至中途多有阻礙。 兩手動作之時, 務須徐緩而固其神氣, 不可粗率。

第五式 行第四式畢, 將所盤兩足徐徐放開, 向前伸直。 兩足相並, 足心向前, 足尖向上, 與第三式起手相同, 略休息, 即行第五式。 兩手由兩側下麵徐徐移向後面, 兩手背貼緊於尾閭兩旁, 不可松浮。 兩肩用力向前逼擊、向上聳, 務必使肩背筋肉緊張異常, 然後用意想之法, 運氣使肩背充實。 初時行之不易, 久後自然純熟。 行此式以一炊時為度。 然後徐徐收回雙手, 回復原狀(圖5)。

要點:肩背等部, 骨多筋雜, 皮肉極薄而堅實異常, 故氣力不易運行,收效遲緩。必下苦功,方可有成。

第六式 行第五式畢,略休息,續行第六式。兩足收回成雙盤之勢。兩足動作時,上身不可搖動。坐定後,兩手從兩旁移至臍下,兩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時並不用力,冥心存思,然後運氣由丹田注於腎囊,以活動外腎。略停,乃提氣上升回原處,意念似欲將兩外腎吸人腹中。提氣上升的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向上摩起。略停,再運氣注於腎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圖6)。

要點:腎囊為人身最重要之物,此式功夫專練收斂外腎之法。初練時必難,然練習日久即易活動,反比運氣於肩背容易。此功成,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於死地,亦無從下手。

第七式 行第六式畢,略休息,續行第七式。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兩手則從小腹徐徐撤下,移向兩腿側,按於腿上,大拇指在內,指尖向前,不宜過分用力,但求能相貼合。心神既定後,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向上升起,惟並非有形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之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曆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將氣按原路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鬆弛,回復原狀。再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此式功夫雖不甚難,但初人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苦練,方能升降自如(圖7)。

要點:此式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於內,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為易。惟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為繁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於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說的凝神鑄氣之法。初人手時,未能久停,以後可逐漸加長。

第八式 行第七式畢,即就原式休息片刻,調和氣力,使之稍弛展,續行第八式。此式上身與兩足皆不動,惟將兩手提起,使其離開,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上面,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大拇指在內,指尖相對,兩肘微曲,臂部不用十分氣力,以手心與足心貼合為度。略停頓,兩臂稍微用力撐住,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向下,回至丹田,在臍四周繞一圓圈。如此運行一周即後休息,一呼一吸後再運行,以九度為止。若為女子,則宜自右而左(圖8)。

要點:此式乃練氣充實肚腹之法,兼及於腰腎之前部。行時宜先鼓足氣,使之略停滯,然後再運之循

行。惟在運行之時,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如身體動搖等;內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須純任自然。初時未必盡如意,久之必可成功。

第九式 行第八式畢,仍就雙盤坐原勢,略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休息約三個呼吸時,續行第九式。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舉起至左肩上,用手掌搭於肩上,掌心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右臂緊貼於胸前。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左臂緊貼於右臂外側,用力緩緩拿緊,使肩背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內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自能運行無阻(圖9)。

要點:此式為行氣於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不易運到,要多加練習。而此後部練法對於肩背的練法尤多,即是此故。

第十式 行第九式畢,左手徐徐放下,按於板上,右手再落下按於板上。然後將圈盤之腿徐徐放開,向前伸直。略休息,續行第十式。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於床板上,臀部坐於小腿上,尾閭緊靠兩腿。上身略向後仰,頭正目前視。經此一番動作,心神必散,故須休息片刻,收攝心神。心神一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臂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將兩掌輕輕按於肋上,兩肘用力略後引,此非有形動作。按完後,意念即將氣提升,意想使之充滿於兩乳,停滯不動。曆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圖10)。

要點:胸前部分穴位眾多,若不練氣使之充實,最易為外力所傷。此式與第六式同等重要。

第十一式 行第十式畢,即就原式休息片刻,兩手徐徐下垂於身旁,稍稍舒展身體,續行第十一式。先將兩手稍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于左膝蓋。大拇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用力撐拄,上身向後倚靠,頭後仰至極度。心神既定後,將氣提之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向上起,至喉部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曆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于丹田;再經一呼吸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如此升降各九次,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收回兩側,回復原狀(圖11)。

要點:雖有筋肉護於喉結,但極薄弱,故此部極易受傷。若能運氣於喉,而充實內,功夫精純時,快刀快劍亦不足損其毫髮。惟此部功夫,極不易練成。

第十二式 行第十一式畢,將上身抬起,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略休息,即收起兩足盤坐成雙盤式。然後,須冥目靜心,收攝心神。心神定後,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用力,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掌心熱如火發,乃將兩掌移貼後腰,先由外轉內,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內而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段功夫完畢。仍收回兩手,成第一式盤坐之勢(圖12)。

要點:此十二式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為行功十八傷之一。故此式摩腰以養其精,則氣足不傷己身。

故氣力不易運行,收效遲緩。必下苦功,方可有成。

第六式 行第五式畢,略休息,續行第六式。兩足收回成雙盤之勢。兩足動作時,上身不可搖動。坐定後,兩手從兩旁移至臍下,兩手相合,交叉十指,翻腕向內,以掌心捧住小腹。初時並不用力,冥心存思,然後運氣由丹田注於腎囊,以活動外腎。略停,乃提氣上升回原處,意念似欲將兩外腎吸人腹中。提氣上升的同時,兩手心亦漸漸用力,略向上摩起。略停,再運氣注於腎囊。如此升降各十二度而功畢(圖6)。

要點:腎囊為人身最重要之物,此式功夫專練收斂外腎之法。初練時必難,然練習日久即易活動,反比運氣於肩背容易。此功成,敵欲取我下部而制我於死地,亦無從下手。

第七式 行第六式畢,略休息,續行第七式。上身及兩腿完全不動,兩手則從小腹徐徐撤下,移向兩腿側,按於腿上,大拇指在內,指尖向前,不宜過分用力,但求能相貼合。心神既定後,兩臂徐徐用力下注,意欲將上身向上升起,惟並非有形動作。同時提氣上升,使之充於胸廓,停滯不動,曆一呼吸之久。意念再將氣按原路降下,停于丹田,而兩臂之力亦同時鬆弛,回復原狀。再隔一呼吸時,再提氣上升如前,如此升降各十二度為止。此式功夫雖不甚難,但初人手時亦不免有所阻礙,須經苦練,方能升降自如(圖7)。

要點:此式功夫乃充實胸廓之法,運氣於內,故較行於筋膜之間為易。惟運行雖易,而停滯一事,極為繁難,若神氣未能完固之人,決難達於此境地,此即道家所說的凝神鑄氣之法。初人手時,未能久停,以後可逐漸加長。

第八式 行第七式畢,即就原式休息片刻,調和氣力,使之稍弛展,續行第八式。此式上身與兩足皆不動,惟將兩手提起,使其離開,徐徐向前移去,繞至兩腳心上面,左掌心緊按右足心,右掌心緊按左足心。大拇指在內,指尖相對,兩肘微曲,臂部不用十分氣力,以手心與足心貼合為度。略停頓,兩臂稍微用力撐住,同時意念將氣從丹田中運出,使之從下抄左,轉上繞右向下,回至丹田,在臍四周繞一圓圈。如此運行一周即後休息,一呼一吸後再運行,以九度為止。若為女子,則宜自右而左(圖8)。

要點:此式乃練氣充實肚腹之法,兼及於腰腎之前部。行時宜先鼓足氣,使之略停滯,然後再運之循

行。惟在運行之時,外表不宜顯露有形動作,如身體動搖等;內部亦不宜有屏氣掙力之象,須純任自然。初時未必盡如意,久之必可成功。

第九式 行第八式畢,仍就雙盤坐原勢,略休息。上身與腿足完全不動,惟兩手徐徐移至側面。休息約三個呼吸時,續行第九式。右手在前面徐徐向斜上方屈臂舉起至左肩上,用手掌搭於肩上,掌心按於肩窩穴上,五指則在肩後,右臂緊貼於胸前。再將左手從前面向斜上方徐徐屈臂舉起,左掌心按住右肩窩穴,左臂緊貼於右臂外側,用力緩緩拿緊,使肩背筋肉緊張至極度。同時運用丹田之氣,使之上升,而充實其肩背內部。初時決難氣隨神到,但宜用意想之法行之,日久自能運行無阻(圖9)。

要點:此式為行氣於肩背之法,肩背以筋雜肉薄之故,氣力不易運到,要多加練習。而此後部練法對於肩背的練法尤多,即是此故。

第十式 行第九式畢,左手徐徐放下,按於板上,右手再落下按於板上。然後將圈盤之腿徐徐放開,向前伸直。略休息,續行第十式。將兩腳收回,屈膝而跪,兩腿緊緊相靠,腳背貼於床板上,臀部坐於小腿上,尾閭緊靠兩腿。上身略向後仰,頭正目前視。經此一番動作,心神必散,故須休息片刻,收攝心神。心神一定,則徐徐將兩手從側面抄至前下方,屈臂向上舉起,至心窩旁兩乳下為度。將兩掌輕輕按於肋上,兩肘用力略後引,此非有形動作。按完後,意念即將氣提升,意想使之充滿於兩乳,停滯不動。曆一呼吸之久,仍從原路使之下降,如此升降各九度而止(圖10)。

要點:胸前部分穴位眾多,若不練氣使之充實,最易為外力所傷。此式與第六式同等重要。

第十一式 行第十式畢,即就原式休息片刻,兩手徐徐下垂於身旁,稍稍舒展身體,續行第十一式。先將兩手稍舉起,徐徐移向前面,至膝蓋之上,右掌心按於右膝蓋,左掌心按于左膝蓋。大拇指在內,指尖向前,兩臂稍用力撐拄,上身向後倚靠,頭後仰至極度。心神既定後,將氣提之上升,經臍輪、心坎等部而向上起,至喉部而停留不動,使喉部充實。如此曆一呼吸時,仍將氣下降,停于丹田;再經一呼吸時,再運氣上升而充注於喉結。如此升降各九次,上身徐徐坐直,頭亦下俯,兩手收回兩側,回復原狀(圖11)。

要點:雖有筋肉護於喉結,但極薄弱,故此部極易受傷。若能運氣於喉,而充實內,功夫精純時,快刀快劍亦不足損其毫髮。惟此部功夫,極不易練成。

第十二式 行第十一式畢,將上身抬起,兩足徐徐舒展直伸於前,略休息,即收起兩足盤坐成雙盤式。然後,須冥目靜心,收攝心神。心神定後,將兩手移至前方,上下用力,右手在下,左手在上,掌心相合。然後用力將左掌自左而右用力旋摩七十二度。再翻轉兩手,使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用右掌之力,自右而左用力旋摩七十二度。此時掌心熱如火發,乃將兩掌移貼後腰,先由外轉內,旋摩七十二度;再由內而外,亦旋摩七十二度。則此段功夫完畢。仍收回兩手,成第一式盤坐之勢(圖12)。

要點:此十二式功夫,皆系坐行之法,甚不易行,且久坐傷精,為行功十八傷之一。故此式摩腰以養其精,則氣足不傷己身。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