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泰重山內功導氣法

編前語:秦重山先生生於光緒丙戌年(1886年)。 早年身體不好, 且患心臟栓塞症, 為了強身健體, 曾向四五位前輩叩頭從師(包括大成拳開山祖師王薌齋)。 認真鍛煉。 但秦先生認為他們的功夫各有專長, 從四十歲起, 他朝夕揣摩鍛煉。 在個人身體健康方面收到很大效果, 七十多歲時, 健壯宛如四五十歲的人。 本文所介紹的功法, 是他綜合許多人的材料和參考了一些有關書籍, 並且一一經過多年的經驗和整理所得到的。

練習氣功, 在形式上, 大體可分為站、坐、臥三種姿勢。 站式的基本鍛煉在療效上具有獨到之處,

所以首先提出比較系統的說明。 但坐、臥兩式在練習氣功的基本原則是相同的。 坐式適合於晚間在家中做氣功, 且便於身體衰弱不耐久站的人。 而臥式宜於患病較久, 如胃腸潰瘍等病症, 必須躺臥療養, 以免患處受到震動影響、加速傷痕愈結, 亦附帶介紹如下:

一、站式

即為站樁, 可分為“三圓式”、“三合式”、“伏虎式”三種基本姿勢。 由於練習氣功是由淺入深逐步鍛煉的, 同時適應個人體質和疾病的不同要求, 所以分列三種姿勢來配合六個階段的呼吸, 茲分述如下:

1、三圓式

這個姿勢, 為三種姿勢中應用最廣泛的基本姿勢。 站立的方法是兩腳左右分開, 間隔距離與練習者肩寬相同。 兩腳尖儘量向內站成一個圓形。 兩腿微屈,

腰直。 胸平, 不挺不彎, 這叫做“含胸拔背”。 兩臂抬起與肩平, 肘比肩稍低, 作環抱樹幹狀(以擴大肺活量為度)。 兩手各指均張開彎曲如握球狀, 形似虎爪。 兩手心相向。 距離約一尺左右(有人主張兩手下垂放在小腹前做握球狀, 或將兩手高舉過肩, 本文不採用這兩種姿勢), 頭向上頂(意識上頂天), 不偏不斜, 項部直立, 這叫做“頭頂項豎”。 是為了使血管和神經不受彎壓為准。 兩眼最好微閉如垂簾, 漏出一線微光注視兩眉間或鼻端(兩眼平視遠處目標亦可), 因為眼大開, 心思容易被外界景物滋擾散亂, 眼閉則易於昏沉。 所以微閉。 思想易於集中, 腦子很快入靜。

所謂三圓, 是指足圓、臂圓、手圓的意思。 足圓是為了使腰部保持平直, 兩腳穩穩抓地如樹生根。

臂圓和手圓是為了加強呼吸作用。 並使氣息運行直達手指尖端。 練習這一姿勢的目的, 是使腿部、腰背、膀臂、手腕等部位的肌肉更發達。 且使其堅韌結實。

每次站樁時間, 開始時, 不必太長, 三五分鐘或十幾分鐘均可。 體力增進時, 才逐漸延長到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 這樣才能逐步有所收效。 初學時, 每站幾分鐘後, 可以做些輔助運動, 或頭部按摩, 以調解疲乏。 重振精神, 然後繼續站樁。 每次練功總的時間, 至少要半個時, 每天最好早晚各練一次, 這樣益處更大。

站樁三圓式的好處, 呼氣配合時, “為開為發”, 氣達指尖、足心。 吸氣時, “為合為蓄”, 氣人丹田, 過夾脊直沖頭頂。 這個姿勢是“渾圓深藏, 靜噓動吸, 雲臥天行, 其妙無窮”。 故昔日氣功家有雲:“足履平川勢如山。

平踏振動自悠然。 心曠神怡似飄仙, 擎氣丹田貫足尖。 ”所以採用此式練功, 呼吸靈通, 周身舒暢, 心田有愉快之感。

2、三合式

此式站立辦法, 足兩腳一前一後, 擺成似八字又非八字的形式。 兩腳前後距離約二尺左右, 可按練習者身材高矮自行掌握, 以站穩舒適為宜, 前腿斜直, 後腿微屈。 全身的體重分別放在兩腿上, 前後兩腿負擔體重的比例。 約為前三後七。 左腿在前方時。 左臂與肘彎成135度, 惟肘上舉。 左肘向外扭轉, 手指向掌心內轉, 拇指與中指成半圓形, 惟食指獨上舉。 高度與視線齊平, 其餘三指順其自然彎曲亦成虎爪狀。 右臂下垂, 稍往身後退約二三寸左右, 右肘與右膀彎成直角, 放在右肋二三寸處。

做護肋狀, 右於各指亦握成虎爪形。 右腳在前時, 與上述姿勢相反。 這一姿勢, 也要腰直, 胸平, 頭頂項豎, 兩眼平視獨出的指尖。

練習這一姿勢, 要做到“肩與胯合, 肘與膝合, 手與足合”, 即“外三合”。 比三圓式做起來要難一些。 學者須在練二三式有一定基礎之後, 再試行練習, 否則就不易迅速收到效果。 此式練法的主要目的, 在於使思想高度集中, 降低血壓和調整各器官的反常現象, 並加強肩膀、肘膝, 及手足的膂力。

站樁三合式。 容易使腦很快得到充分的寧靜, 為鎮定神經的良好辦法。 進而能夠使心血調融, 消滅血壓過高、心跳過速的病態。 此式配合呼氣時, 猶如“箭在弦上, 百發百中”, 氣人丹田, 息貫全身。 吸氣時, 猶如“一人張弓, 萬夫拔河”, 一鼓氣足,上沖雲霄。尤在外靜內動,息息皆通。

3、伏虎式

這一姿勢是站樁的最後一式。做法是先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成丁字形,兩腿相距約五尺左右,身體往下稍蹲,如騎馬,前後兩腳成90度角。左手順擺在左膝上方的三寸處,右手豎在右膝上方的三寸地方,左手伸出稍屈,右手與臂彎成45度。其意好像左於按著虎頭,右手把著虎尾。頭頂直立,眼向左前方注視。左腿在前時和上述相反而做,這就叫做伏虎式。

練習這一姿勢,更需要長時間鍛煉前兩式之後,才能開始練習。否則稍站不久,兩腿就會顫抖不能支持。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於腿部關節和肌肉的健康。這一姿勢鍛煉的要求,加強四肢健壯,腰背有力。古人曾喻為“雞腿、龍腰、熊臂、虎豹頭”,就是這個意思。

站樁伏虎式,有強筋壯骨的功能,醫治宿疾的特效。尤其在配合呼氣時,猶如“身跨駿馬。奔騰萬里”。吸氣時,好似“武松打虎,氣力充沛”。如能長期鍛煉此式,不僅使其氣魄雄偉,且可具有千軍萬馬之力。

站式具有以下獨特的優點:

1、調整呼吸,首要空氣新鮮,所以公園、郊外、河旁、林中是練習氣功採用站式最好的地方。若用坐式或臥式,則感到種種不便。而此式隨地可立,且身如花木生根,飽餐天地開合的佳氣。

2、站式的好處,尤在於調整氣息時,血液迴圈不受絲毫壓制或阻礙,且“氣”的運行直達四肢五臟六腑。在療效和保健上起了直接刺激或按摩作用,這是它的可貴之處。坐臥兩式只是在調心靜養上有特殊效果,不如站式更能避免孤寂,靜動能相互結合,不發生什麼副作用。

3、在練習氣功時,最難做到的功夫,是要以意領氣,運行于丹田、湧泉、脊椎和大腦之間。要達到這一日的,必須要“小腹凸起”,“足趾抓地”,“提肛”等具體動作,才能起到息息相通的作用。故舍采站式不為功。

4、練習氣功。必須保持其特殊的“醒覺”狀態。效果才大,故采站樁式的練法,由於清醒用功,氣息在體內交流,感應較深,作用亦大。若采坐或臥式容易打盹或入睡。則失去有意識地“以意引氣”的作用。如若陷於昏沉夢寐之中,則不如站式運用理智、保持心地明晰寧靜的收益大,且能貫徹息息相通的妙境。

5、站式便於進行各種輔助活動,

使內功與外功密切地配合,迅速收效。且站樁時兩臂抬起,氣息交流,四通八達,則增加了肺活量,心腦尤為舒適開朗。

二、坐式

可分為盤膝和端坐兩種。

1、盤膝式

可分為雙盤、單盤、自然盤膝三種姿勢。雙盤做法。先用左腿加於右腿之上,然後再以右腿加于左腿的上面,兩腳心向上,兩膝緊壓軟墊,頭頸和上身端直,以坐穩舒適為宜。此種姿勢沒有功夫的人。很難做到。對於有病的人,若雙盤膝很感困難,則可以採用單盤坐法,即以左腿加於右腿互相重疊,惟上腿足心向上,其餘與雙盤膝同。如因體弱,單盤仍不能耐坐,可採用自然盤膝,此法以兩腿交叉而坐,兩腳心各壓在腿下。婦女可以把兩腿雙跪而坐較為安穩。

未開始盤膝前,最好先把頭頸和四肢做擊打和搖擺活動數分鐘,以舒展筋骨肌肉,免得坐時感到困難。活動後,應寬衣解帶,不宜太緊,以免妨礙涮和氣息。也不要過松,衣服脫落容易受涼。於是進入坐法,盤時頭鼻和舌尖正對肚臍眼,成一條線,這樣身體才能保持端正。不偏不斜。但胸部應略向前俯,不挺胸,臀部向後稍微凸出,但背脊不彎不曲。兩膝盤好後,兩手相握或兩手重疊向上,貼於小腹前,放在小腿上。姿勢端正後,微閉雙眼,注視鼻尖,意守丹田,進行呼吸。

盤膝的好處,在於氣息下沉,易於彙集丹田,攝手扶足,心亦不散,此為佛家禪悟、道家養生的重要功夫。所以坐功到家的人,並不感到腿腳麻木,能耐久坐。但年老或有病之人,不適於雙、單盤膝,易感腿麻,腰部吃力。最好採用自然盤膝,此為人人均可做到而最方便的盤膝方法。如盤膝時,遇腿腳麻木,以兩手按摩兩腿,或調換兩腿位置,直到不能耐坐下去,可以馬上起身活動一下,再行人坐,總以舒適為度,不影響筋骨肌肉到僵硬的程度為妥善。

2、端坐式

此法即平常坐在適當高度的凳子下,墊一軟墊。頭頸上身與盤膝相同,惟兩腿分開雙垂,腳踏地面,兩手掌心各貼於大腿上(放置腹下亦可),眼亦微閉,進行呼吸(圖5)。

此法為常人(不論年老或體弱)所慣用,尤為晚問家中練習氣功所常用,因為簡便易行,又無久坐麻木之苫,且靜坐養氣為調心入門的好辦法,故亦為氣功中重要的一環。

三、臥式

分為仰臥和側臥兩種姿勢。

1、仰臥式

臉孔朝上仰臥於木板床上,鋪上一床較厚的褥子。最好上半身及枕頭墊高些,做傾斜狀,好像醫院養病的床位。身上蓋被與否隨氣候而定。臥時兩腿併攏而伸直,足尖向上,兩手貼於兩側大腿旁,兩眼微閉視兩足尖,集巾心思守住肚臍下部。

2、側臥式

側身躺臥在木板床上,墊一床不太厚的褥子,不為傾斜狀,枕頭高低以感到安穩為度。上身平直,兩腿上下相重而稍彎曲,上腿屈度大。臥時靠哪一側均可(但以不壓制心臟為妥,尤其在飯後不要影響胃腸的消化,一般以臥右側為宜)。頭放在枕上,稍向前路低,下麵貼著一手心,做穩定腦神之用。另一手自然地放在上面大腿上,眼微閉視鼻尖。

臥式對於臥病較久的患者。躺著調養,較之坐著或站樁練功更為適當。特別是對於消化器官的慢性病,如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初期膽囊或腎囊結石、便秘、脫肛等症的治療最為有效。但臥式的調息養氣容易入睡。

總之,坐、臥兩式的上身和頭頸各部位與站式大致相同。惟坐、臥上述手勢,均系舊的辦法,新的姿勢都採用站樁三圓式兩臂抬起的手法,這樣使氣息運行暢達,血液迴圈不受阻礙。

四、內功導氣法的十大輔助運動

站、坐、臥,功法的鍛煉主要在於人體的內部活動,所以需要再做一些外部肢體的運動,以便來裡應外合,內外接力,協同共濟。減少偏差,以期收到全身健康的效果。下面介紹導氣法的幾種輔助運動。

1、擊腹運動

將身體直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左右,用左右手握成空心拳,交替地輕微叩打小腹丹田、尾椎、腰部和臀部。同時兩腿隨叩打的節拍,交換做彎曲、抬起、落地運動。

這一種運動,在練功一次後進行。目的是為了使肌肉鬆弛,消除在站樁中的疲勞。

在叩打動作的前後,還應用兩手掌,一手按小腹,一手按後腰,上下聳動。依次再以一手按右前肋。一手按右後肋,再同樣按左前後肋。亦上下推動。這種手法,目的在於鬆動肌肉,柔和血脈,配合氣功可以使體內器官或患病局部加速療效。

2、平血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左右分開約一尺半左右,兩臂左右甲伸,略微彎曲。掌心稍偏向上。呼氣時,左臂向身體左側慢慢下降,腰身亦向左側彎曲,同時右手亦隨之慢慢上舉。兩臂遂成傾斜直線,但頭部不下垂,仍隨上身彎曲度不變。呼氣盡後,隨即吸氣,這時左臂又緩緩上揚,右臂下降,直等氣呼盡時,兩手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再換呼氣,有臂下落,左臂再上揚,吸氣右臂上升,左臂下降,又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如此交換升降運動十餘次至二三十次。

練習這一輔助動作,日久之後,對於降低血壓和鎮定心跳,起著良好的效果。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宜多做此運動。

3、搖擺動作

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左右,站成騎馬式。用腰和兩膝做左右搖擺。兩手亦隨腰膝向同一方向做起落運動,上手擺動不超過心胸,頭部亦向同一方向轉動,即是使兩腿和頭腦隨著兩手左右擺動及轉動。這時一腳跟亦隨手勢起落(即兩手向左擺時,右腳跟抬起,腳尖不離地)。這樣反復運動,亦伴隨呼吸(起吸落呼)而進行,以緩慢自然搖擺為佳。

這種動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全身關節隨其動起來。日久腰部和手腳兩部肌肉的力量必然加強,更使腰肋柔和自在。同時,由於身體的左右擺動,也促進胃腸運動,對於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做此動作時,即感到有幾口氣上沖喉頭而出,或胃腸中的積氣由肛門放走。

在站樁之後,做此輔助運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必須在身體鍛煉強壯後。才可試做。至於有消化不良而非潰瘍的患者,則可以多做此運動。

4、健腰運動

身體直立。左有腳分開與肩齊,兩手微彎舉起置於大腿小腹之前側。呼氣時,兩腿站立不動,上身和頭部(微勾頭)隨兩手向身後一側轉動,直到兩眼看見後腳跟,呼氣盡為止。再換吸氣,頭及上身亦隨兩手由身後向身前轉回,直至吸氣盡時,又恢復原來站立姿勢。又繼續呼氣,頭、身、手向另一側的後身轉動。吸氣恢復原狀。如此反復做八九次。

此運動可加強腰部堅實,能使多年腰痛或關節炎等症痊癒。又因為這

種動作,氣勢雄厚,功力深湛,故為降低血壓、調整心跳、使中樞神經振奮的最好方法。

5、打水動作

兩腿前後分開約三尺左右,身子下沉,做起跑式,先左腳在前,大小腿彎成直角,右腳向後平伸,足尖觸地,兩手向前伸,如握水車搖把。此時開始呼氣,上身及頭部隨車把向胸前慢慢下降,等車把低落離地一尺左右時氣已呼盡。再換吸氣,將車把上推、向前做環形轉動,直至把車把拉到懷裡,氣已吸盡。如此,再換足的前後方向,做同樣動作呼吸,如此交替八九次。雙手搖的圓圈幅度愈大,頭身下伏及雙手離地愈近,則功力愈大。

此動作是健腰運動。可以增強運,動的力量,對於腰肋及頭部、四肢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功效,特別是能解除骨骼關節的疼痛。有一位腰疼腎虧二十餘年的患者,練此打水動作一年而愈,而且他感到耳聰目明。手腳輕健。但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尚未恢復正常時,先不要做此運動。等血液迴圈正常後再練。

6、搬石運動

先直立,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半,兩手放在腹前方二尺處,做成抱著一塊大石頭的姿勢。然後將腰身向左轉90度,身體慢慢地下蹲,同時呼氣。呼氣終了,隨意吸氣,慢慢站起,恢復原來的姿勢。然後腰身再右轉,同樣呼氣蹲下,吸氣起立。練習五六次,越多越好。

這一輔助動作,主要在於增強兩臂及腰腿力量。使蹲下勞動不感任何困難,且能消除彎腰頭暈的現象。

7、拔泥動作

兩手向頭前上舉。做扶梯狀,兩腿前後分開,距離約二尺,左腿在前,彎成75度,右腿在後伸直,腳板觸地,擺成蹬弓步的姿勢。這時,後腳跟向外轉,馬上吸氣,慢慢把後腳按直線方向向前腳處移去會合,後腿要保持平直,腳板即擦地向前移動。仿效從淤泥中拔出腿米的樣子,故名“拔泥動作”。等氣吸完,後腳與前腳接觸並立,隨即呼氣,把腰身轉向右方,此時仍是左腿用力,右腿再擦地面緩緩向前伸步,要有如履薄冰的樣子,右腳伸步到75度時,呼氣已盡,左腿直伸後,再站成蹬弓步式,按上法換練左腿。

如此反復低落多次,對於人體各部肌肉和關節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健全神經系統,調整氣息,緩和血液有巨大的功效。有高血壓和心臟栓塞或氣喘及肺結核等病的患者官多練此動作。做時如感久舉雙手困難,亦可放下如推小車前進的姿態亦可。

8、下蹲舉重

正面站立,兩腳分開與肩齊平,兩手握成虎爪式,並上舉如三圓式的手法(兩手下垂兩側亦可,依體質而行),如端起數十斤重物在手中然。及時呼氣。身體亦隨之慢慢下蹲,兩手捧的重物也跟著往下放,直蹲到把東西放在地面,氣已呼盡。再緩緩用鼻吸氣,雙手舉重物從地面徐徐起立,等身體站立姿勢恢復原狀,氣也吸滿。如采於下垂兩側式,但自己心目中,似左右兩手各提二三十斤重的石鎖一把,慢慢蹲下放鎖,徐徐提起石鎖起立,這與前述端物方式具有同樣功力。如因體弱,站立舉重困難,可站在一張方桌旁,手扶桌邊,同樣做蹲下起立,意義亦大致相同。如此反復蹲下起立,初由蹲坐四五次,增加到三四十次,亦不感到腿腳麻木吃力,反而意會到舉起千斤重物,富有豪邁氣魄。

等蹲坐多次後。最末一次勿起立,將雙手合掌,平直舉到前方與肩齊平。然後將雙手往身後擊出掌聲,這時將大腿及臀部顫起,然後把雙手往身前擊,大腿臀部隨同落下,如共間操跳躍的擊掌式。連續擊掌顫動幾次、十餘次,甚至數十次,必須視體力能夠堅持的適度為止。如果蹲坐舉重,已感吃力,應不再繼續擊掌為宜。

此蹲坐舉重顫臀擊掌法,鍛煉日久。能使兩臂兩膝健壯,且柔和腰肋,增強丹田及手足氣力,富有醫療、保健的特效。但患氣喘、心臟衰弱、心臟病、高血壓及肺結核患者,先不宜做此運動,必須俟體質基礎鞏固,病況好轉後,再行試練。

9、揉棍運動

直立兩腳,左右分開適當距離,然後兩手前伸如三圓式的站樁姿勢,但較低放在心腹前。兩手如虎爪,握著長約一尺半左右的一根擀麵杖,然後將上身及腰腿,隨著揉棍,以兩腳站立間的中心點為圓心轉動劃圈,幅度愈大愈好。先開始由左向右轉動劃圓圈,練習轉動圈子次數愈多愈好,然後再由右向左轉動劃圈。

這種運動,是練內功的呼吸和外功的輔助運動,實為解除疲乏,舒筋活血,恢復全身靈活,振奮精神的重要運動。其勢如騰雲駕霧,飄然若仙。古人有謂:“一放萬彌,萬收一歸,光被四表,妙靈默轉,無所不通,無所不適。”

10、顫抖運動

在練內外功後。可做手腳身軀顫抖運動。做法為先左腳抬起,腳尖觸地。左手亦同時高舉過頭。然後把全身重力放在有腿和腳上,將整個身子隨著手足顫抖三四十次。再換有腳跟抬起,右手高舉,做同樣顫抖的運動。亦可將雙手高舉,如感到舉手難以支持長久,亦可隨意下垂,其功力相同。最好把兩手高舉、平伸到下放,隨著腳尖更換運動,則尤為全面。這樣顫抖地交換運動,就能使全身骨節肌肉靈活自如,且有醒腦。舒筋、解結、化硬之效。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不宜做此運動。

上面提供的十項輔助運動,只是讓氣功鍛煉者瞭解這些做法,不必全部鍛煉。一則時間上恐有不及,二則有些動作暫不適於有某些病情的人來鍛煉,所以可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來練習,如練這一項或幾項,對自己特別舒適有效,即專練這一項或幾項,不順快,再換別項,以安心有益為宜。上述十項運動,雖然可以選擇鍛煉,但在練氣功後,人人必須再練“擊腹運動、平血運動、健腰運動、揉棍運動”四項,以解除疲乏。重振精神。其他六項,須按體質病情適宜選用。本文所述十項運動本是一全套功法,乃為體質已有基礎、氣功程度較深之人,用於保健延年之鍛煉方法。如果自己能得到其它外功輔助運動的好辦法,宜可採用之,去自行體驗著鍛煉。但須慎重的是,不要採用動作過猛、用力過大的肢體運動,那樣則不是配合氣功呼吸的舒緩細勻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須特別注意。調養,較之坐著或站樁練功更為適當。特別是對於消化器官的慢性病,如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初期膽囊或腎囊結石、便秘、脫肛等症的治療最為有效。但臥式的調息養氣容易入睡。

總之,坐、臥兩式的上身和頭頸各部位與站式大致相同。惟坐、臥上述手勢,均系舊的辦法,新的姿勢都採用站樁三圓式兩臂抬起的手法,這樣使氣息運行暢達,血液迴圈不受阻礙。

四、內功導氣法的十大輔助運動

站、坐、臥,功法的鍛煉主要在於人體的內部活動,所以需要再做一些外部肢體的運動,以便來裡應外合,內外接力,協同共濟。減少偏差,以期收到全身健康的效果。下面介紹導氣法的幾種輔助運動。

1、擊腹運動

將身體直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左右,用左右手握成空心拳,交替地輕微叩打小腹丹田、尾椎、腰部和臀部。同時兩腿隨叩打的節拍,交換做彎曲、抬起、落地運動。

這一種運動,在練功一次後進行。目的是為了使肌肉鬆弛,消除在站樁中的疲勞。

在叩打動作的前後,還應用兩手掌,一手按小腹,一手按後腰,上下聳動。依次再以一手按右前肋。一手按右後肋,再同樣按左前後肋。亦上下推動。這種手法,目的在於鬆動肌肉,柔和血脈,配合氣功可以使體內器官或患病局部加速療效。

2、平血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左右分開約一尺半左右,兩臂左右甲伸,略微彎曲。掌心稍偏向上。呼氣時,左臂向身體左側慢慢下降,腰身亦向左側彎曲,同時右手亦隨之慢慢上舉。兩臂遂成傾斜直線,但頭部不下垂,仍隨上身彎曲度不變。呼氣盡後,隨即吸氣,這時左臂又緩緩上揚,右臂下降,直等氣呼盡時,兩手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再換呼氣,有臂下落,左臂再上揚,吸氣右臂上升,左臂下降,又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如此交換升降運動十餘次至二三十次。

練習這一輔助動作,日久之後,對於降低血壓和鎮定心跳,起著良好的效果。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宜多做此運動。

3、搖擺動作

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左右,站成騎馬式。用腰和兩膝做左右搖擺。兩手亦隨腰膝向同一方向做起落運動,上手擺動不超過心胸,頭部亦向同一方向轉動,即是使兩腿和頭腦隨著兩手左右擺動及轉動。這時一腳跟亦隨手勢起落(即兩手向左擺時,右腳跟抬起,腳尖不離地)。這樣反復運動,亦伴隨呼吸(起吸落呼)而進行,以緩慢自然搖擺為佳。

這種動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全身關節隨其動起來。日久腰部和手腳兩部肌肉的力量必然加強,更使腰肋柔和自在。同時,由於身體的左右擺動,也促進胃腸運動,對於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做此動作時,即感到有幾口噫氣上沖喉頭而出,或胃腸中的積氣由肛門放走。

在站樁之後,做此輔助運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必須在身體鍛煉強壯後。才可試做。至於有消化不良而非潰瘍的患者,則可以多做此運動。

4、健腰運動

身體直立。左有腳分開與肩齊,兩手微彎舉起置於大腿小腹之前側。呼氣時,兩腿站立不動,上身和頭部(微勾頭)隨兩手向身後一側轉動,直到兩眼看見後腳跟,呼氣盡為止。再換吸氣,頭及上身亦隨兩手由身後向身前轉回,直至吸氣盡時,又恢復原來站立姿勢。又繼續呼氣,頭、身、手向另一側的後身轉動。吸氣恢復原狀。如此反復做八九次。

此運動可加強腰部堅實,能使多年腰痛或關節炎等症痊癒。又因為這種動作,氣勢雄厚,功力深湛,故為降低血壓、調整心跳、使中樞神經振奮的最好方法。

5、打水動作

兩腿前後分開約三尺左右,身子下沉,做起跑式,先左腳在前,大小腿彎成直角,右腳向後平伸,足尖觸地,兩手向前伸,如握水車搖把。此時開始呼氣,上身及頭部隨車把向胸前慢慢下降,等車把低落離地一尺左右時氣已呼盡。再換吸氣,將車把上推、向前做環形轉動,直至把車把拉到懷裡,氣已吸盡。如此,再換足的前後方向,做同樣動作呼吸,如此交替八九次。雙手搖的圓圈幅度愈大,頭身下伏及雙手離地愈近,則功力愈大。

此動作是健腰運動。可以增強運,動的力量,對於腰肋及頭部、四肢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功效,特別是能解除骨骼關節的疼痛。有一位腰疼腎虧二十餘年的患者,練此打水動作一年而愈,而且他感到耳聰目明。手腳輕健。但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尚未恢復正常時,先不要做此運動。等血液迴圈正常後再練。

6、搬石運動

先直立,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半,兩手放在腹前方二尺處,做成抱著一塊大石頭的姿勢。然後將腰身向左轉90度,身體慢慢地下蹲,同時呼氣。呼氣終了,隨意吸氣,慢慢站起,恢復原來的姿勢。然後腰身再右轉,同樣呼氣蹲下,吸氣起立。練習五六次,越多越好。

這一輔助動作,主要在於增強兩臂及腰腿力量。使蹲下勞動不感任何困難,且能消除彎腰頭暈的現象。

7、拔泥動作

兩手向頭前上舉。做扶梯狀,兩腿前後分開,距離約二尺,左 腿在前,彎成75度,右腿在後伸直,腳板觸地,擺成蹬弓步的姿勢。這時,後腳跟向外轉,馬上吸氣,慢慢把後腳按直線方向向前腳處移去會合,後腿要保持平直,腳板即擦地向前移動。仿效從淤泥中拔出腿米的樣子,故名“拔泥動作”。等氣吸完,後腳與前腳接觸並立,隨即呼氣,把腰身轉向右方,此時仍是左腿用力,右腿再擦地面緩緩向前伸步,要有如履薄冰的樣子,右腳伸步到75度時,呼氣已盡,左腿直伸後,再站成蹬弓步式,按上法換練左腿。

如此反復低落多次,對於人體各部肌肉和關節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健全神經系統,調整氣息,緩和血液有巨大的功效。有高血壓和心臟栓塞或氣喘及肺結核等病的患者官多練此動作。做時如感久舉雙手困難,亦可放下如推小車前進的姿態亦可。

8、下蹲舉重

正面站立,兩腳分開與肩齊平,兩手握成虎爪式,並上舉如三圓式的手法(兩手下垂兩側亦可,依體質而行),如端起數十斤重物在手中然。及時呼氣。身體亦隨之慢慢下蹲,兩手捧的重物也跟著往下放,直蹲到把東西放在地面,氣已呼盡。再緩緩用鼻吸氣,雙手舉重物從地面徐徐起立,等身體站立姿勢恢復原狀,氣也吸滿。如采於下垂兩側式,但自己心目中,似左右兩手各提二三十斤重的石鎖一把,慢慢蹲下放鎖,徐徐提起石鎖起立,這與前述端物方式具有同樣功力。如因體弱,站立舉重困難,可站在一張方桌旁,手扶桌邊,同樣做蹲下起立,意義亦大致相同。如此反復蹲下起立,初由蹲坐四五次,增加到三四十次,亦不感到腿腳麻木吃力,反而意會到舉起千斤重物,富有豪邁氣魄。

等蹲坐多次後。最末一次勿起立,將雙手合掌,平直舉到前方與肩齊平。然後將雙手往身後擊出掌聲,這時將大腿及臀部顫起,然後把雙手往身前擊,大腿臀部隨同落下,如共間操跳躍的擊掌式。連續擊掌顫動幾次、十餘次,甚至數十次,必須視體力能夠堅持的適度為止。如果蹲坐舉重,已感吃力,應不再繼續擊掌為宜。

此蹲坐舉重顫臂擊掌法,鍛煉日久。能使兩臂兩膝健壯,且柔和腰肋,增強丹田及手足氣力,富有醫療、保健的特效。但患氣喘、心臟衰弱、心臟病、高血壓及肺結核患者,先不宜做此運動,必須體質基礎鞏固,病況好轉後,再行試練。

9、揉棍運動

直立兩腳,左右分開適當距離,然後兩手前伸如三圓式的站樁姿勢,但較低放在心腹前。兩手如虎爪,握著長約一尺半左右的一根擀麵杖,然後將上身及腰腿,隨著揉棍,以兩腳站立間的中心點為圓心轉動劃圈,幅度愈大愈好。先開始由左向右轉動劃圓圈,練習轉動圈子次數愈多愈好,然後再由右向左轉動劃圈。

這種運動,是練內功的呼吸和外功的輔助運動,實為解除疲乏,舒筋活血,恢復全身靈活,振奮精神的重要運動。其勢如騰雲駕霧,飄然若仙。古人有謂:“一放萬彌,萬收一歸,光被四表,妙靈默轉,無所不通,無所不適。”

10、顫抖運動

在練內外功後。可做手腳身軀顫抖運動。做法為先左腳抬起,腳尖觸地。左手亦同時高舉過頭。然後把全身重力放在有腿和腳上,將整個身子隨著手足顫抖三四十次。再換有腳跟抬起,右手高舉,做同樣顫抖的運動。亦可將雙手高舉,或兩手左右甲伸,如感到舉手難以支持長久,亦可隨意下垂,其功力相同。最好把兩手高舉、平伸到下放,隨著腳尖更換運動,則尤為全面。這樣顫抖地交換運動,就能使全身骨節肌肉靈活自如,且有醒腦。舒筋、解結、化硬之效。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不宜做此運動。

上面提供的十項輔助運動,只是讓氣功鍛煉者瞭解這些做法,不必項項全部鍛煉。一則時間上恐有不及,二則有些動作暫不適於有某些病情的人來鍛煉,所以可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來練習,如練這一項或幾項,對自己特別舒適有效,即專練這一項或幾項,倘不順快,再換別項,以安心有益為宜。上述十項運動,雖然可以選擇鍛煉,但在練氣功後,人人必須再練“擊腹運動、平血運動、健腰運動、揉棍運動”四項,以解除疲乏。重振精神。其他六項,須按體質病情適宜選用。本文所述十項運動本是一全套功法,乃為體質已有基礎、氣功程度較深之人,用於保健延年之鍛煉方法。如果自己能得到其它外功輔助運動的好辦法,宜可採用之,去自行體驗著鍛煉。但須慎重的是,不要採用動作過猛、用力過大的肢體運動,那樣則不是配合氣功呼吸的舒緩細勻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須特別注意。

一鼓氣足,上沖雲霄。尤在外靜內動,息息皆通。

3、伏虎式

這一姿勢是站樁的最後一式。做法是先左腳在前,右腳在後,站成丁字形,兩腿相距約五尺左右,身體往下稍蹲,如騎馬,前後兩腳成90度角。左手順擺在左膝上方的三寸處,右手豎在右膝上方的三寸地方,左手伸出稍屈,右手與臂彎成45度。其意好像左於按著虎頭,右手把著虎尾。頭頂直立,眼向左前方注視。左腿在前時和上述相反而做,這就叫做伏虎式。

練習這一姿勢,更需要長時間鍛煉前兩式之後,才能開始練習。否則稍站不久,兩腿就會顫抖不能支持。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於腿部關節和肌肉的健康。這一姿勢鍛煉的要求,加強四肢健壯,腰背有力。古人曾喻為“雞腿、龍腰、熊臂、虎豹頭”,就是這個意思。

站樁伏虎式,有強筋壯骨的功能,醫治宿疾的特效。尤其在配合呼氣時,猶如“身跨駿馬。奔騰萬里”。吸氣時,好似“武松打虎,氣力充沛”。如能長期鍛煉此式,不僅使其氣魄雄偉,且可具有千軍萬馬之力。

站式具有以下獨特的優點:

1、調整呼吸,首要空氣新鮮,所以公園、郊外、河旁、林中是練習氣功採用站式最好的地方。若用坐式或臥式,則感到種種不便。而此式隨地可立,且身如花木生根,飽餐天地開合的佳氣。

2、站式的好處,尤在於調整氣息時,血液迴圈不受絲毫壓制或阻礙,且“氣”的運行直達四肢五臟六腑。在療效和保健上起了直接刺激或按摩作用,這是它的可貴之處。坐臥兩式只是在調心靜養上有特殊效果,不如站式更能避免孤寂,靜動能相互結合,不發生什麼副作用。

3、在練習氣功時,最難做到的功夫,是要以意領氣,運行于丹田、湧泉、脊椎和大腦之間。要達到這一日的,必須要“小腹凸起”,“足趾抓地”,“提肛”等具體動作,才能起到息息相通的作用。故舍采站式不為功。

4、練習氣功。必須保持其特殊的“醒覺”狀態。效果才大,故采站樁式的練法,由於清醒用功,氣息在體內交流,感應較深,作用亦大。若采坐或臥式容易打盹或入睡。則失去有意識地“以意引氣”的作用。如若陷於昏沉夢寐之中,則不如站式運用理智、保持心地明晰寧靜的收益大,且能貫徹息息相通的妙境。

5、站式便於進行各種輔助活動,

使內功與外功密切地配合,迅速收效。且站樁時兩臂抬起,氣息交流,四通八達,則增加了肺活量,心腦尤為舒適開朗。

二、坐式

可分為盤膝和端坐兩種。

1、盤膝式

可分為雙盤、單盤、自然盤膝三種姿勢。雙盤做法。先用左腿加於右腿之上,然後再以右腿加于左腿的上面,兩腳心向上,兩膝緊壓軟墊,頭頸和上身端直,以坐穩舒適為宜。此種姿勢沒有功夫的人。很難做到。對於有病的人,若雙盤膝很感困難,則可以採用單盤坐法,即以左腿加於右腿互相重疊,惟上腿足心向上,其餘與雙盤膝同。如因體弱,單盤仍不能耐坐,可採用自然盤膝,此法以兩腿交叉而坐,兩腳心各壓在腿下。婦女可以把兩腿雙跪而坐較為安穩。

未開始盤膝前,最好先把頭頸和四肢做擊打和搖擺活動數分鐘,以舒展筋骨肌肉,免得坐時感到困難。活動後,應寬衣解帶,不宜太緊,以免妨礙涮和氣息。也不要過松,衣服脫落容易受涼。於是進入坐法,盤時頭鼻和舌尖正對肚臍眼,成一條線,這樣身體才能保持端正。不偏不斜。但胸部應略向前俯,不挺胸,臀部向後稍微凸出,但背脊不彎不曲。兩膝盤好後,兩手相握或兩手重疊向上,貼於小腹前,放在小腿上。姿勢端正後,微閉雙眼,注視鼻尖,意守丹田,進行呼吸。

盤膝的好處,在於氣息下沉,易於彙集丹田,攝手扶足,心亦不散,此為佛家禪悟、道家養生的重要功夫。所以坐功到家的人,並不感到腿腳麻木,能耐久坐。但年老或有病之人,不適於雙、單盤膝,易感腿麻,腰部吃力。最好採用自然盤膝,此為人人均可做到而最方便的盤膝方法。如盤膝時,遇腿腳麻木,以兩手按摩兩腿,或調換兩腿位置,直到不能耐坐下去,可以馬上起身活動一下,再行人坐,總以舒適為度,不影響筋骨肌肉到僵硬的程度為妥善。

2、端坐式

此法即平常坐在適當高度的凳子下,墊一軟墊。頭頸上身與盤膝相同,惟兩腿分開雙垂,腳踏地面,兩手掌心各貼於大腿上(放置腹下亦可),眼亦微閉,進行呼吸(圖5)。

此法為常人(不論年老或體弱)所慣用,尤為晚問家中練習氣功所常用,因為簡便易行,又無久坐麻木之苫,且靜坐養氣為調心入門的好辦法,故亦為氣功中重要的一環。

三、臥式

分為仰臥和側臥兩種姿勢。

1、仰臥式

臉孔朝上仰臥於木板床上,鋪上一床較厚的褥子。最好上半身及枕頭墊高些,做傾斜狀,好像醫院養病的床位。身上蓋被與否隨氣候而定。臥時兩腿併攏而伸直,足尖向上,兩手貼於兩側大腿旁,兩眼微閉視兩足尖,集巾心思守住肚臍下部。

2、側臥式

側身躺臥在木板床上,墊一床不太厚的褥子,不為傾斜狀,枕頭高低以感到安穩為度。上身平直,兩腿上下相重而稍彎曲,上腿屈度大。臥時靠哪一側均可(但以不壓制心臟為妥,尤其在飯後不要影響胃腸的消化,一般以臥右側為宜)。頭放在枕上,稍向前路低,下麵貼著一手心,做穩定腦神之用。另一手自然地放在上面大腿上,眼微閉視鼻尖。

臥式對於臥病較久的患者。躺著調養,較之坐著或站樁練功更為適當。特別是對於消化器官的慢性病,如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初期膽囊或腎囊結石、便秘、脫肛等症的治療最為有效。但臥式的調息養氣容易入睡。

總之,坐、臥兩式的上身和頭頸各部位與站式大致相同。惟坐、臥上述手勢,均系舊的辦法,新的姿勢都採用站樁三圓式兩臂抬起的手法,這樣使氣息運行暢達,血液迴圈不受阻礙。

四、內功導氣法的十大輔助運動

站、坐、臥,功法的鍛煉主要在於人體的內部活動,所以需要再做一些外部肢體的運動,以便來裡應外合,內外接力,協同共濟。減少偏差,以期收到全身健康的效果。下面介紹導氣法的幾種輔助運動。

1、擊腹運動

將身體直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左右,用左右手握成空心拳,交替地輕微叩打小腹丹田、尾椎、腰部和臀部。同時兩腿隨叩打的節拍,交換做彎曲、抬起、落地運動。

這一種運動,在練功一次後進行。目的是為了使肌肉鬆弛,消除在站樁中的疲勞。

在叩打動作的前後,還應用兩手掌,一手按小腹,一手按後腰,上下聳動。依次再以一手按右前肋。一手按右後肋,再同樣按左前後肋。亦上下推動。這種手法,目的在於鬆動肌肉,柔和血脈,配合氣功可以使體內器官或患病局部加速療效。

2、平血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左右分開約一尺半左右,兩臂左右甲伸,略微彎曲。掌心稍偏向上。呼氣時,左臂向身體左側慢慢下降,腰身亦向左側彎曲,同時右手亦隨之慢慢上舉。兩臂遂成傾斜直線,但頭部不下垂,仍隨上身彎曲度不變。呼氣盡後,隨即吸氣,這時左臂又緩緩上揚,右臂下降,直等氣呼盡時,兩手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再換呼氣,有臂下落,左臂再上揚,吸氣右臂上升,左臂下降,又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如此交換升降運動十餘次至二三十次。

練習這一輔助動作,日久之後,對於降低血壓和鎮定心跳,起著良好的效果。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宜多做此運動。

3、搖擺動作

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左右,站成騎馬式。用腰和兩膝做左右搖擺。兩手亦隨腰膝向同一方向做起落運動,上手擺動不超過心胸,頭部亦向同一方向轉動,即是使兩腿和頭腦隨著兩手左右擺動及轉動。這時一腳跟亦隨手勢起落(即兩手向左擺時,右腳跟抬起,腳尖不離地)。這樣反復運動,亦伴隨呼吸(起吸落呼)而進行,以緩慢自然搖擺為佳。

這種動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全身關節隨其動起來。日久腰部和手腳兩部肌肉的力量必然加強,更使腰肋柔和自在。同時,由於身體的左右擺動,也促進胃腸運動,對於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做此動作時,即感到有幾口氣上沖喉頭而出,或胃腸中的積氣由肛門放走。

在站樁之後,做此輔助運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必須在身體鍛煉強壯後。才可試做。至於有消化不良而非潰瘍的患者,則可以多做此運動。

4、健腰運動

身體直立。左有腳分開與肩齊,兩手微彎舉起置於大腿小腹之前側。呼氣時,兩腿站立不動,上身和頭部(微勾頭)隨兩手向身後一側轉動,直到兩眼看見後腳跟,呼氣盡為止。再換吸氣,頭及上身亦隨兩手由身後向身前轉回,直至吸氣盡時,又恢復原來站立姿勢。又繼續呼氣,頭、身、手向另一側的後身轉動。吸氣恢復原狀。如此反復做八九次。

此運動可加強腰部堅實,能使多年腰痛或關節炎等症痊癒。又因為這

種動作,氣勢雄厚,功力深湛,故為降低血壓、調整心跳、使中樞神經振奮的最好方法。

5、打水動作

兩腿前後分開約三尺左右,身子下沉,做起跑式,先左腳在前,大小腿彎成直角,右腳向後平伸,足尖觸地,兩手向前伸,如握水車搖把。此時開始呼氣,上身及頭部隨車把向胸前慢慢下降,等車把低落離地一尺左右時氣已呼盡。再換吸氣,將車把上推、向前做環形轉動,直至把車把拉到懷裡,氣已吸盡。如此,再換足的前後方向,做同樣動作呼吸,如此交替八九次。雙手搖的圓圈幅度愈大,頭身下伏及雙手離地愈近,則功力愈大。

此動作是健腰運動。可以增強運,動的力量,對於腰肋及頭部、四肢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功效,特別是能解除骨骼關節的疼痛。有一位腰疼腎虧二十餘年的患者,練此打水動作一年而愈,而且他感到耳聰目明。手腳輕健。但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尚未恢復正常時,先不要做此運動。等血液迴圈正常後再練。

6、搬石運動

先直立,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半,兩手放在腹前方二尺處,做成抱著一塊大石頭的姿勢。然後將腰身向左轉90度,身體慢慢地下蹲,同時呼氣。呼氣終了,隨意吸氣,慢慢站起,恢復原來的姿勢。然後腰身再右轉,同樣呼氣蹲下,吸氣起立。練習五六次,越多越好。

這一輔助動作,主要在於增強兩臂及腰腿力量。使蹲下勞動不感任何困難,且能消除彎腰頭暈的現象。

7、拔泥動作

兩手向頭前上舉。做扶梯狀,兩腿前後分開,距離約二尺,左腿在前,彎成75度,右腿在後伸直,腳板觸地,擺成蹬弓步的姿勢。這時,後腳跟向外轉,馬上吸氣,慢慢把後腳按直線方向向前腳處移去會合,後腿要保持平直,腳板即擦地向前移動。仿效從淤泥中拔出腿米的樣子,故名“拔泥動作”。等氣吸完,後腳與前腳接觸並立,隨即呼氣,把腰身轉向右方,此時仍是左腿用力,右腿再擦地面緩緩向前伸步,要有如履薄冰的樣子,右腳伸步到75度時,呼氣已盡,左腿直伸後,再站成蹬弓步式,按上法換練左腿。

如此反復低落多次,對於人體各部肌肉和關節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健全神經系統,調整氣息,緩和血液有巨大的功效。有高血壓和心臟栓塞或氣喘及肺結核等病的患者官多練此動作。做時如感久舉雙手困難,亦可放下如推小車前進的姿態亦可。

8、下蹲舉重

正面站立,兩腳分開與肩齊平,兩手握成虎爪式,並上舉如三圓式的手法(兩手下垂兩側亦可,依體質而行),如端起數十斤重物在手中然。及時呼氣。身體亦隨之慢慢下蹲,兩手捧的重物也跟著往下放,直蹲到把東西放在地面,氣已呼盡。再緩緩用鼻吸氣,雙手舉重物從地面徐徐起立,等身體站立姿勢恢復原狀,氣也吸滿。如采於下垂兩側式,但自己心目中,似左右兩手各提二三十斤重的石鎖一把,慢慢蹲下放鎖,徐徐提起石鎖起立,這與前述端物方式具有同樣功力。如因體弱,站立舉重困難,可站在一張方桌旁,手扶桌邊,同樣做蹲下起立,意義亦大致相同。如此反復蹲下起立,初由蹲坐四五次,增加到三四十次,亦不感到腿腳麻木吃力,反而意會到舉起千斤重物,富有豪邁氣魄。

等蹲坐多次後。最末一次勿起立,將雙手合掌,平直舉到前方與肩齊平。然後將雙手往身後擊出掌聲,這時將大腿及臀部顫起,然後把雙手往身前擊,大腿臀部隨同落下,如共間操跳躍的擊掌式。連續擊掌顫動幾次、十餘次,甚至數十次,必須視體力能夠堅持的適度為止。如果蹲坐舉重,已感吃力,應不再繼續擊掌為宜。

此蹲坐舉重顫臀擊掌法,鍛煉日久。能使兩臂兩膝健壯,且柔和腰肋,增強丹田及手足氣力,富有醫療、保健的特效。但患氣喘、心臟衰弱、心臟病、高血壓及肺結核患者,先不宜做此運動,必須俟體質基礎鞏固,病況好轉後,再行試練。

9、揉棍運動

直立兩腳,左右分開適當距離,然後兩手前伸如三圓式的站樁姿勢,但較低放在心腹前。兩手如虎爪,握著長約一尺半左右的一根擀麵杖,然後將上身及腰腿,隨著揉棍,以兩腳站立間的中心點為圓心轉動劃圈,幅度愈大愈好。先開始由左向右轉動劃圓圈,練習轉動圈子次數愈多愈好,然後再由右向左轉動劃圈。

這種運動,是練內功的呼吸和外功的輔助運動,實為解除疲乏,舒筋活血,恢復全身靈活,振奮精神的重要運動。其勢如騰雲駕霧,飄然若仙。古人有謂:“一放萬彌,萬收一歸,光被四表,妙靈默轉,無所不通,無所不適。”

10、顫抖運動

在練內外功後。可做手腳身軀顫抖運動。做法為先左腳抬起,腳尖觸地。左手亦同時高舉過頭。然後把全身重力放在有腿和腳上,將整個身子隨著手足顫抖三四十次。再換有腳跟抬起,右手高舉,做同樣顫抖的運動。亦可將雙手高舉,如感到舉手難以支持長久,亦可隨意下垂,其功力相同。最好把兩手高舉、平伸到下放,隨著腳尖更換運動,則尤為全面。這樣顫抖地交換運動,就能使全身骨節肌肉靈活自如,且有醒腦。舒筋、解結、化硬之效。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不宜做此運動。

上面提供的十項輔助運動,只是讓氣功鍛煉者瞭解這些做法,不必全部鍛煉。一則時間上恐有不及,二則有些動作暫不適於有某些病情的人來鍛煉,所以可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來練習,如練這一項或幾項,對自己特別舒適有效,即專練這一項或幾項,不順快,再換別項,以安心有益為宜。上述十項運動,雖然可以選擇鍛煉,但在練氣功後,人人必須再練“擊腹運動、平血運動、健腰運動、揉棍運動”四項,以解除疲乏。重振精神。其他六項,須按體質病情適宜選用。本文所述十項運動本是一全套功法,乃為體質已有基礎、氣功程度較深之人,用於保健延年之鍛煉方法。如果自己能得到其它外功輔助運動的好辦法,宜可採用之,去自行體驗著鍛煉。但須慎重的是,不要採用動作過猛、用力過大的肢體運動,那樣則不是配合氣功呼吸的舒緩細勻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須特別注意。調養,較之坐著或站樁練功更為適當。特別是對於消化器官的慢性病,如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初期膽囊或腎囊結石、便秘、脫肛等症的治療最為有效。但臥式的調息養氣容易入睡。

總之,坐、臥兩式的上身和頭頸各部位與站式大致相同。惟坐、臥上述手勢,均系舊的辦法,新的姿勢都採用站樁三圓式兩臂抬起的手法,這樣使氣息運行暢達,血液迴圈不受阻礙。

四、內功導氣法的十大輔助運動

站、坐、臥,功法的鍛煉主要在於人體的內部活動,所以需要再做一些外部肢體的運動,以便來裡應外合,內外接力,協同共濟。減少偏差,以期收到全身健康的效果。下面介紹導氣法的幾種輔助運動。

1、擊腹運動

將身體直立,兩腿分開約一尺左右,用左右手握成空心拳,交替地輕微叩打小腹丹田、尾椎、腰部和臀部。同時兩腿隨叩打的節拍,交換做彎曲、抬起、落地運動。

這一種運動,在練功一次後進行。目的是為了使肌肉鬆弛,消除在站樁中的疲勞。

在叩打動作的前後,還應用兩手掌,一手按小腹,一手按後腰,上下聳動。依次再以一手按右前肋。一手按右後肋,再同樣按左前後肋。亦上下推動。這種手法,目的在於鬆動肌肉,柔和血脈,配合氣功可以使體內器官或患病局部加速療效。

2、平血動作

身體直立,兩腳左右分開約一尺半左右,兩臂左右甲伸,略微彎曲。掌心稍偏向上。呼氣時,左臂向身體左側慢慢下降,腰身亦向左側彎曲,同時右手亦隨之慢慢上舉。兩臂遂成傾斜直線,但頭部不下垂,仍隨上身彎曲度不變。呼氣盡後,隨即吸氣,這時左臂又緩緩上揚,右臂下降,直等氣呼盡時,兩手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再換呼氣,有臂下落,左臂再上揚,吸氣右臂上升,左臂下降,又恢復與地平線平直的姿勢。如此交換升降運動十餘次至二三十次。

練習這一輔助動作,日久之後,對於降低血壓和鎮定心跳,起著良好的效果。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宜多做此運動。

3、搖擺動作

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左右,站成騎馬式。用腰和兩膝做左右搖擺。兩手亦隨腰膝向同一方向做起落運動,上手擺動不超過心胸,頭部亦向同一方向轉動,即是使兩腿和頭腦隨著兩手左右擺動及轉動。這時一腳跟亦隨手勢起落(即兩手向左擺時,右腳跟抬起,腳尖不離地)。這樣反復運動,亦伴隨呼吸(起吸落呼)而進行,以緩慢自然搖擺為佳。

這種動作的主要目的在於使全身關節隨其動起來。日久腰部和手腳兩部肌肉的力量必然加強,更使腰肋柔和自在。同時,由於身體的左右擺動,也促進胃腸運動,對於消化系統,也有一定的幫助。例如在做此動作時,即感到有幾口噫氣上沖喉頭而出,或胃腸中的積氣由肛門放走。

在站樁之後,做此輔助運動。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患者,必須在身體鍛煉強壯後。才可試做。至於有消化不良而非潰瘍的患者,則可以多做此運動。

4、健腰運動

身體直立。左有腳分開與肩齊,兩手微彎舉起置於大腿小腹之前側。呼氣時,兩腿站立不動,上身和頭部(微勾頭)隨兩手向身後一側轉動,直到兩眼看見後腳跟,呼氣盡為止。再換吸氣,頭及上身亦隨兩手由身後向身前轉回,直至吸氣盡時,又恢復原來站立姿勢。又繼續呼氣,頭、身、手向另一側的後身轉動。吸氣恢復原狀。如此反復做八九次。

此運動可加強腰部堅實,能使多年腰痛或關節炎等症痊癒。又因為這種動作,氣勢雄厚,功力深湛,故為降低血壓、調整心跳、使中樞神經振奮的最好方法。

5、打水動作

兩腿前後分開約三尺左右,身子下沉,做起跑式,先左腳在前,大小腿彎成直角,右腳向後平伸,足尖觸地,兩手向前伸,如握水車搖把。此時開始呼氣,上身及頭部隨車把向胸前慢慢下降,等車把低落離地一尺左右時氣已呼盡。再換吸氣,將車把上推、向前做環形轉動,直至把車把拉到懷裡,氣已吸盡。如此,再換足的前後方向,做同樣動作呼吸,如此交替八九次。雙手搖的圓圈幅度愈大,頭身下伏及雙手離地愈近,則功力愈大。

此動作是健腰運動。可以增強運,動的力量,對於腰肋及頭部、四肢的健全發展有很大功效,特別是能解除骨骼關節的疼痛。有一位腰疼腎虧二十餘年的患者,練此打水動作一年而愈,而且他感到耳聰目明。手腳輕健。但高血壓或心臟病患者尚未恢復正常時,先不要做此運動。等血液迴圈正常後再練。

6、搬石運動

先直立,兩腿左右分開約三尺半,兩手放在腹前方二尺處,做成抱著一塊大石頭的姿勢。然後將腰身向左轉90度,身體慢慢地下蹲,同時呼氣。呼氣終了,隨意吸氣,慢慢站起,恢復原來的姿勢。然後腰身再右轉,同樣呼氣蹲下,吸氣起立。練習五六次,越多越好。

這一輔助動作,主要在於增強兩臂及腰腿力量。使蹲下勞動不感任何困難,且能消除彎腰頭暈的現象。

7、拔泥動作

兩手向頭前上舉。做扶梯狀,兩腿前後分開,距離約二尺,左 腿在前,彎成75度,右腿在後伸直,腳板觸地,擺成蹬弓步的姿勢。這時,後腳跟向外轉,馬上吸氣,慢慢把後腳按直線方向向前腳處移去會合,後腿要保持平直,腳板即擦地向前移動。仿效從淤泥中拔出腿米的樣子,故名“拔泥動作”。等氣吸完,後腳與前腳接觸並立,隨即呼氣,把腰身轉向右方,此時仍是左腿用力,右腿再擦地面緩緩向前伸步,要有如履薄冰的樣子,右腳伸步到75度時,呼氣已盡,左腿直伸後,再站成蹬弓步式,按上法換練左腿。

如此反復低落多次,對於人體各部肌肉和關節都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健全神經系統,調整氣息,緩和血液有巨大的功效。有高血壓和心臟栓塞或氣喘及肺結核等病的患者官多練此動作。做時如感久舉雙手困難,亦可放下如推小車前進的姿態亦可。

8、下蹲舉重

正面站立,兩腳分開與肩齊平,兩手握成虎爪式,並上舉如三圓式的手法(兩手下垂兩側亦可,依體質而行),如端起數十斤重物在手中然。及時呼氣。身體亦隨之慢慢下蹲,兩手捧的重物也跟著往下放,直蹲到把東西放在地面,氣已呼盡。再緩緩用鼻吸氣,雙手舉重物從地面徐徐起立,等身體站立姿勢恢復原狀,氣也吸滿。如采於下垂兩側式,但自己心目中,似左右兩手各提二三十斤重的石鎖一把,慢慢蹲下放鎖,徐徐提起石鎖起立,這與前述端物方式具有同樣功力。如因體弱,站立舉重困難,可站在一張方桌旁,手扶桌邊,同樣做蹲下起立,意義亦大致相同。如此反復蹲下起立,初由蹲坐四五次,增加到三四十次,亦不感到腿腳麻木吃力,反而意會到舉起千斤重物,富有豪邁氣魄。

等蹲坐多次後。最末一次勿起立,將雙手合掌,平直舉到前方與肩齊平。然後將雙手往身後擊出掌聲,這時將大腿及臀部顫起,然後把雙手往身前擊,大腿臀部隨同落下,如共間操跳躍的擊掌式。連續擊掌顫動幾次、十餘次,甚至數十次,必須視體力能夠堅持的適度為止。如果蹲坐舉重,已感吃力,應不再繼續擊掌為宜。

此蹲坐舉重顫臂擊掌法,鍛煉日久。能使兩臂兩膝健壯,且柔和腰肋,增強丹田及手足氣力,富有醫療、保健的特效。但患氣喘、心臟衰弱、心臟病、高血壓及肺結核患者,先不宜做此運動,必須體質基礎鞏固,病況好轉後,再行試練。

9、揉棍運動

直立兩腳,左右分開適當距離,然後兩手前伸如三圓式的站樁姿勢,但較低放在心腹前。兩手如虎爪,握著長約一尺半左右的一根擀麵杖,然後將上身及腰腿,隨著揉棍,以兩腳站立間的中心點為圓心轉動劃圈,幅度愈大愈好。先開始由左向右轉動劃圓圈,練習轉動圈子次數愈多愈好,然後再由右向左轉動劃圈。

這種運動,是練內功的呼吸和外功的輔助運動,實為解除疲乏,舒筋活血,恢復全身靈活,振奮精神的重要運動。其勢如騰雲駕霧,飄然若仙。古人有謂:“一放萬彌,萬收一歸,光被四表,妙靈默轉,無所不通,無所不適。”

10、顫抖運動

在練內外功後。可做手腳身軀顫抖運動。做法為先左腳抬起,腳尖觸地。左手亦同時高舉過頭。然後把全身重力放在有腿和腳上,將整個身子隨著手足顫抖三四十次。再換有腳跟抬起,右手高舉,做同樣顫抖的運動。亦可將雙手高舉,或兩手左右甲伸,如感到舉手難以支持長久,亦可隨意下垂,其功力相同。最好把兩手高舉、平伸到下放,隨著腳尖更換運動,則尤為全面。這樣顫抖地交換運動,就能使全身骨節肌肉靈活自如,且有醒腦。舒筋、解結、化硬之效。有心臟病或高血壓者,不宜做此運動。

上面提供的十項輔助運動,只是讓氣功鍛煉者瞭解這些做法,不必項項全部鍛煉。一則時間上恐有不及,二則有些動作暫不適於有某些病情的人來鍛煉,所以可選擇適宜自己的運動來練習,如練這一項或幾項,對自己特別舒適有效,即專練這一項或幾項,倘不順快,再換別項,以安心有益為宜。上述十項運動,雖然可以選擇鍛煉,但在練氣功後,人人必須再練“擊腹運動、平血運動、健腰運動、揉棍運動”四項,以解除疲乏。重振精神。其他六項,須按體質病情適宜選用。本文所述十項運動本是一全套功法,乃為體質已有基礎、氣功程度較深之人,用於保健延年之鍛煉方法。如果自己能得到其它外功輔助運動的好辦法,宜可採用之,去自行體驗著鍛煉。但須慎重的是,不要採用動作過猛、用力過大的肢體運動,那樣則不是配合氣功呼吸的舒緩細勻運動,有百害而無一利,須特別注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