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隔代寄養對孩子人格可能造成的影響

隔代寄養對孩子人格可能造成的影響

家庭是個人成長的搖籃, 也是塑造人格的基地, 而人格又決定了人的命運。 關於家庭與個人的關係,

本體心理學認為:家庭需要每個健全的個體所組成, 只有個體發展了, 健康了, 整個家庭才能健全。 然而, 家庭中的問題是最多的, 誤區也最多, 最難解決的是人格衝突, 尤其是關於兩價人格(依賴人格)。

心理的解放之所以困難, 是因為它需要人格的改變、修復, 要衝出“家庭人格”的桎梏(以及社會面具人格的束縛, 參考電影《面具人》)。 人生要想達到成功, 頭等重要的是從所有那些屬於家庭規條化的東西中解脫出來, 從而得到心靈的自由與淨化。 在家庭中, 最令人痛心的重大誤區和悲劇是——隔代寄養造成的嚴重心理問題。 本來, 有老人相助帶幼兒是正常的事, 但這只是表面的人之常情, 很難把握分寸, 往往是父母把孩子推給老人,

自己不負責任。 這也許是父母本人的依賴, 或是過分注重自我發展, 而忽略了孩子的心身需要和成長的關鍵期的任務。

一位老醫生, 有兩個兒子。 長子生了一個女兒, 自出生那天, 媽媽以剖腹產為理由就沒有帶孩子, 沒有餵奶, 一直是奶奶日日夜夜當自己的“親生女兒”帶大的,

直到孩子六、七歲。 六年日日夜夜培養的感情可想而知, 孩子對奶奶的喜怒哀樂、一舉一動都非常的熟悉和適應, 奶奶對孫女的嬉笑怒駡、一聲一息更是心有靈犀。 這樣形成了一種更強的、變異的“戀母”情結, 即“戀奶奶”情結。 這種心理扭曲很難糾正。

一個幼年的孩子, 在心靈上無法整合自己人格模式的衝突, 她只能選擇親近熟悉的、安全的, 對她有利的一種, 這似乎是不可抗拒的, 不可教化的自然選擇。 她與奶奶結成了堅不可摧的“聯盟”, 逆反抗拒著父母。 雖然父母都是老師輔導孩子學習是專長, 可是孩子也不願聽家長輔導。 試想這個孩子長大後將是什麼樣子?她將如何選擇學業、職業、戀人、朋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