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劉備2次遺憾錯失的猛將,被曹操重用,打跑了關羽,踢飛了孫權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374期 文/無常奉天玉 插圖/東方夜未眠)

熟讀漢末三國史, 我們不得不承認, 雖然劉備沒有像曹操那樣, 三度發佈求賢令,

但他的確是一個求賢若渴的梟雄, 這一點從他為請諸葛亮出山, 能做到三礎茅廬便可以看出。 而他憑藉自己的誠心, 也的確招攬到了不少著名的文臣武將, 例如他剛剛起兵之時, 便追隨其左右的關羽、張飛;他尚寄人籬下時, 便已表明忠心的趙雲;他任豫州刺史時, 受他征辟的陳群, 等等。

不過, 在那個群雄並起的時代, 因為懷有大才的人們, 有了更多的選擇, 他也遺憾錯失了很多頂尖謀士, 或者名將, 例如名士陳群後來轉投了曹操;曾前來向他借兵的太史慈投靠了江東;原本在他麾下聽令的田豫, 先投公孫瓚, 後歸曹魏, 等等。 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 也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也是一員名將, 而且曾兩敗關羽, 嚇跑孫權, 可謂戰績斐然。 劉備曾有機會將其收歸麾下, 卻錯失了良機。 這個人是誰呢?

他不是別人, 正是原屬劉表麾下的大將文聘。 據記載, 他是一個非常忠義的人物, 當初劉琮將荊州拱手讓給曹操, 諸將皆降, 只有他姍姍來遲, 在曹操生氣質問的時候, 他回答說, 我之前不能輔佐劉表為國家出力, 劉表去世後, 我也沒有能固守漢川, 保全境內之民, 無法做到生對得起劉氏孤兒, 死對得起劉表亡魂, 實在羞愧。 曹操聽後, 感慨不已。 當然了, 作為一名大將, 他擁有的不僅是忠義, 還有絕對的能力。

《三國志·文聘傳》記載:“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 有功, 進封延壽侯, 加討逆將軍。 又攻羽輜重於漢津, 燒其船于荊城。 ”意思是說, 他曾經與樂進一起, 在尋口與關羽開戰, 並取得了勝利, 因功封侯。 後來他又在漢津攻打關羽輜重, 並燒毀了關羽水軍的船隻。 也就是說, 他至少擊敗過關羽兩次,

並讓這位後來威震華夏的名將吃了大虧, 著實不一般。 另外, 此人還頗有智計。 後來他守石陽城, 城池並不堅固, 他的兵馬也不多, 孫權親率五萬兵馬來攻打, 他大擺空城計, 讓城中的人全都隱藏起來, 自己也待在家中不出門, 最終使孫權因心生疑慮而退兵。 而在孫權退兵之計, 他則當機立斷選擇了追擊, 大敗孫權。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遂不敢攻而去。”《三國志》則提到:“聘追擊破之。”說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文聘的能力,畢竟不是誰都能大敗關羽,也不是誰都能讓孫權如此狼狽。那麼為什麼要說,劉備遺憾錯失此人呢?畢竟他從劉表手下,到曹操麾下,沒有經劉備之手啊?其實,劉備至少有兩次將文聘收歸麾下的機會,只不過他都錯過了而已。

第一次:寄居荊州時

眾所周知,劉備是一個善於挖牆腳的人——他在公孫瓚麾下時,挖來了趙雲,使趙雲許下了“終不背德也”的誓言;前往徐州之時,陶謙的別駕糜竺對他死心踏地;他離開荊州的時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他入川之後“厚樹恩德,廣收民心”,如此看來,他每到一地,或每次寄人籬下,都會“出手”,或收服當地的百姓,或招攬對方的人才。可是他在荊州七年之久,卻沒有招攬到文聘,這或許是與他怕引劉表起疑心,沒敢出手有關;也或許有文聘太過忠義有關,他沒能挖動有關。總而言之,此次他的確是錯失了文聘。

第二次:逃離荊州之時

劉備在荊州經營七年,並非僅是混日子,他一直在打這塊地盤的主意,只不過令他沒想到的是,劉表剛剛去世,他還沒來得及出手,劉琮便將荊州獻給了曹操。他與曹操屬於敵對勢力,曹操到來,他當然不能繼續寄居,只能率眾離開。當他們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劉備趁曹操未到,先火拼劉琮,拿下荊州。《三國志》記載:“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可是劉備卻一直在堅守著“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的信條,要樹立仁者的人設,回答說“吾不忍也”,選擇了放棄。試想,若此時他沒有猶豫,而是拿下襄陽,控制荊州,且不說三國局勢會不會發生改變,文聘是不是便會歸他帳下了呢?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文聘雖然知名度不及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但是他的實力卻不比這些人遜色,劉備兩次錯失將其收歸麾下的良機,實在可惜。試想,如果多了這樣一員,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的勢力,是否會更加強大呢?只是,這也僅僅是假設罷了,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三國志》注引《魏略》曰:“權嘗自將數萬眾卒至。時大雨,城柵崩壞,人民散在田野,未及補治。聘聞權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潛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見,又自臥舍中不起。權果疑之,……遂不敢攻而去。”《三國志》則提到:“聘追擊破之。”說到此處,我們不得不承認文聘的能力,畢竟不是誰都能大敗關羽,也不是誰都能讓孫權如此狼狽。那麼為什麼要說,劉備遺憾錯失此人呢?畢竟他從劉表手下,到曹操麾下,沒有經劉備之手啊?其實,劉備至少有兩次將文聘收歸麾下的機會,只不過他都錯過了而已。

第一次:寄居荊州時

眾所周知,劉備是一個善於挖牆腳的人——他在公孫瓚麾下時,挖來了趙雲,使趙雲許下了“終不背德也”的誓言;前往徐州之時,陶謙的別駕糜竺對他死心踏地;他離開荊州的時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他入川之後“厚樹恩德,廣收民心”,如此看來,他每到一地,或每次寄人籬下,都會“出手”,或收服當地的百姓,或招攬對方的人才。可是他在荊州七年之久,卻沒有招攬到文聘,這或許是與他怕引劉表起疑心,沒敢出手有關;也或許有文聘太過忠義有關,他沒能挖動有關。總而言之,此次他的確是錯失了文聘。

第二次:逃離荊州之時

劉備在荊州經營七年,並非僅是混日子,他一直在打這塊地盤的主意,只不過令他沒想到的是,劉表剛剛去世,他還沒來得及出手,劉琮便將荊州獻給了曹操。他與曹操屬於敵對勢力,曹操到來,他當然不能繼續寄居,只能率眾離開。當他們路過襄陽的時候,諸葛亮勸說劉備趁曹操未到,先火拼劉琮,拿下荊州。《三國志》記載:“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可是劉備卻一直在堅守著“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的信條,要樹立仁者的人設,回答說“吾不忍也”,選擇了放棄。試想,若此時他沒有猶豫,而是拿下襄陽,控制荊州,且不說三國局勢會不會發生改變,文聘是不是便會歸他帳下了呢?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得不承認,文聘雖然知名度不及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但是他的實力卻不比這些人遜色,劉備兩次錯失將其收歸麾下的良機,實在可惜。試想,如果多了這樣一員,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的勢力,是否會更加強大呢?只是,這也僅僅是假設罷了,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注》等書,小編保證內容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