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祛濕不怕,方法全有!

春天的三四月是個多雨的月份, 此時空氣潮濕, 體內也容易濕氣重。 中醫認為, 濕邪對人體殺傷力強, 很多人春天生病的根源就是濕滯。 所以, 在潮濕的春季, 防病保健的第一件事就是及時去除我們身體內濕氣。

體內的濕氣是怎麼來的?

一個是來自於外界潮濕的氣候, 空氣中的濕邪進入人體, 像住在沿海城市地區的人群, 體內都多濕。

另一個來自人體脾虛產生內濕, 由於脾胃虛弱, 對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夠很好消化吸收, 導致堆積在體內生成濕氣。 中醫說, 脾虛生濕氣, 而濕氣重又會加重脾虛, 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濕氣重?

症狀一、身體困重, 四肢乏力, 這是體內濕氣重的最典型的表現。

症狀二、頭暈, 頭部沉重“蒙查查”, 想要睡覺。

症狀三、大便粘, 便便拉出來粘在馬桶上, 用水沖都沖不乾淨。

症狀四、沒有胃口, 感覺肚子飽脹, 總是不想吃東西。

症狀五、嘴巴發粘, 並且發甜。

症狀六、頸肩腰腿痛人群感覺症狀加重, 提示體內有濕氣。 體內濕氣越重, 腰腿痛的症狀越厲害, 表現為邁不開腿、腳步沉重、脖子沉重。

一、艾灸穴位祛濕

在中醫裡, 濕氣被稱為濕邪, 會嚴重危害我們的健康, 讓人的精神無法提起來,

從而影響人們的生活品質, 是健康的頭號殺手。 濕邪不去, 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同隔靴搔癢, 隔山打牛。 祛濕成了時下人們健康養生經常討論的話題之一, 那麼到底該如何祛濕好呢?艾灸除濕常用方法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的位置,

艾灸10-15分鐘, 堅持一段時間, 就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 三陰交穴

三陰交是肝、脾、腎3條陰經的交匯處, 位於小腿內側, 足內踝(腳踝內側突出的骨頭尖)上方4橫指處。 長期灸三陰交, 能使人體各系統達到最佳平衡, 使人氣血旺盛, 自然百病不侵,

尤其是女性灸三陰交有奇效!豐隆穴

豐隆穴位於小腿外側的中點, 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 針對這個穴位祛濕, 效果較佳。 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 關元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二、推薦4大健脾祛濕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二: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西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健脾祛濕中藥三: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濕中藥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三、茶飲可祛濕

因為,春季季候乾燥,易上火,人們多喝水、喝茶水,有助於改善身體上火的情況,可以滋養身體健康!

1、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葉0.1g、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淨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其中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梔子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乾薑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綠豆有健脾、除濕利尿。芡實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冬瓜皮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

木瓜能化濕,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利水消腫。陳皮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

2、蒲公英玉麥須茶,利水祛濕

【材料】玉麥須1g,蒲公英根0.5g、玉竹根0.5g、玫瑰花0.3g

【做法】將蒲公英根洗淨,烘乾炒製成茶,備用;玉麥須,洗淨,烘乾,備用;玉竹根洗乾淨,蒸煮後曬乾,炒製成茶,備用;野生玫瑰花瓣自然陰乾,備用;按照方子比例,全部碾碎後,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不僅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除濕,排除體內濕熱,還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濕氣、毒素。

玉麥須,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利水、消腫、泄熱,可以加速體內多餘水分的代謝,而且對於頭髮、還有鼻子、臉頰總是出很多油會有改善效果。

玉竹根,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清理體內垃圾,延緩衰老等作用。

玫瑰花性溫,可中和配方的寒性,使得此方不溫不燥,適合更多的人飲用。

方法二:芳香化滯

還有一種濕,如果是夏季暑濕,用芳香化滯的方法,通過排汗之法來化濕。

一般選擇胡椒、香菜、紫蘇葉、蘿蔔、蔥等辛溫發汗的方法,進行排汗除濕。

如紫蘇葉的發汗力比較強,將紫蘇取葉,放入熱水中煮一會,既能清洗紫蘇表面的物質,也能夠有效的散發出紫蘇的味道,放量過濾後加入檸檬汁和蜂蜜飲用,非常好喝。

紫蘇葉和生薑一起吃,有散寒的作用,紫蘇葉主要用來調理脾胃氣滯,噁心嘔吐的病症,效果非常好。

四、泡腳可祛濕

1、花椒水泡腳

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濕除燥的功能通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改善女性宮寒的體質。花椒有殺菌止癢的功效,使用花椒泡熱水熏洗外用,能夠緩解婦科炎症,消炎殺菌。

用一個棉布包10克花椒,用繩系緊,加水煮40分鐘,用這個水泡腳即可。倒進洗腳盆要漫過腳踝,這樣效果更好。泡腳時間最好不要低於20分鐘!

2、生薑泡腳

用熱薑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迴圈,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濕、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薑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生薑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的位置,屬於養生保健的穴位。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於調理氣血、補腎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鐘,能夠幫助祛濕。中脘穴

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的位置上。每天艾灸10-15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症狀,同時有助於祛濕。

二、推薦4大健脾祛濕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一:茯苓

茯苓,曾被慈禧太后當作養生益壽的要藥,不但自己常食用,還將茯苓製成茯苓餅,賞賜給大臣。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腎經,具有健脾和胃、補腦健身、利水滲濕、寧心安神等功效,被譽為中藥“八珍”之一。茯苓特點是補而不峻,利而不猛。藥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虛濕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濕中藥。

健脾祛濕中藥二:薺菜

薺菜帶根全草入藥,其幼嫩葉是人們喜愛的一種野菜,早在西元前300年就有採食薺菜記載。薺菜味甘、淡,性微寒。有補虛健脾、涼血止血、清熱利水等功效。宜於濕熱胃痛、血熱吐血、濕熱泄瀉、便血等症。

健脾祛濕中藥三:木瓜

一說到木瓜,人們可能想到的是番木瓜。雖然番木瓜有健脾胃功效,但是入藥的還是皺皮木瓜或者木瓜。木瓜味酸,性溫,歸肝、脾經,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攣者尤為要藥。木瓜還能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此外,木瓜還有消食作用,可用於消化不良症。

健脾祛濕中藥四:砂仁

砂仁,除了是一種健脾祛濕中藥,還是生活中運用廣泛的一種香料。砂仁昧辛,性溫,歸脾、胃、腎經。能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該品辛散溫通,氣味芬芳,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之效均佳,古人視其為醒脾調胃的、要藥。故凡濕阻或氣滯所致之脘腹脹痛等脾胃不和諸症可以常用,尤其是寒濕氣滯者最為適宜。該品善能溫中暖胃以達止嘔止瀉之功,但重在溫脾。

三、茶飲可祛濕

因為,春季季候乾燥,易上火,人們多喝水、喝茶水,有助於改善身體上火的情況,可以滋養身體健康!

1、蒲荷陳皮茶,健脾祛濕

主料: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

輔料:砂仁0.2g、赤小豆0.2g、茯苓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

其他配料:荷葉0.1g、陳皮0.1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木瓜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桔梗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

【做法】以上材料全部洗淨烘乾,然後取相應克重,做成茶包,每次取一包,熱水沖泡代茶飲即可!

以上24種食材,具有健脾、利濕、排毒的功效,其中蒲公英可瀉火除濕,改善濕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濕熱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錯的效果。

薏苡仁可健脾益胃,補肺清熱、祛風勝濕。梔子可清熱祛濕、利水滲濕,健脾止瀉。

砂仁用於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善於化濕行氣,為醒脾和胃的良藥。茯苓可健脾和胃、利水滲濕。赤小豆可清熱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腫。

山藥健脾胃、止瀉痢。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乾薑用於脾胃虛寒、泄瀉清稀無臭味、腸鳴腹痛者。

綠豆有健脾、除濕利尿。芡實健脾祛濕、固腎止瀉。冬瓜皮健脾養顏、利尿消腫、清熱祛暑、解毒排膿。

木瓜能化濕,使濕濁得化,中焦得以調和。馬齒莧清熱解毒,散血消腫,祛除濕氣、利水消腫。陳皮行氣健脾、降逆止嘔、調中開胃、燥濕化痰。

2、蒲公英玉麥須茶,利水祛濕

【材料】玉麥須1g,蒲公英根0.5g、玉竹根0.5g、玫瑰花0.3g

【做法】將蒲公英根洗淨,烘乾炒製成茶,備用;玉麥須,洗淨,烘乾,備用;玉竹根洗乾淨,蒸煮後曬乾,炒製成茶,備用;野生玫瑰花瓣自然陰乾,備用;按照方子比例,全部碾碎後,做成茶包即可。

蒲公英不僅可以清熱解毒,瀉火除濕,排除體內濕熱,還有很好的利尿效果,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更多的濕氣、毒素。

玉麥須,味甘、淡,歸膀胱、肝、膽經。利水、消腫、泄熱,可以加速體內多餘水分的代謝,而且對於頭髮、還有鼻子、臉頰總是出很多油會有改善效果。

玉竹根,有養陰潤燥、生津止渴的功效。具有保護心臟、血管,清理體內垃圾,延緩衰老等作用。

玫瑰花性溫,可中和配方的寒性,使得此方不溫不燥,適合更多的人飲用。

方法二:芳香化滯

還有一種濕,如果是夏季暑濕,用芳香化滯的方法,通過排汗之法來化濕。

一般選擇胡椒、香菜、紫蘇葉、蘿蔔、蔥等辛溫發汗的方法,進行排汗除濕。

如紫蘇葉的發汗力比較強,將紫蘇取葉,放入熱水中煮一會,既能清洗紫蘇表面的物質,也能夠有效的散發出紫蘇的味道,放量過濾後加入檸檬汁和蜂蜜飲用,非常好喝。

紫蘇葉和生薑一起吃,有散寒的作用,紫蘇葉主要用來調理脾胃氣滯,噁心嘔吐的病症,效果非常好。

四、泡腳可祛濕

1、花椒水泡腳

花椒本身性辛溫,香氣濃重,能夠祛除寒氣。日常用花椒泡腳,花椒的除濕除燥的功能通過腳底傳遍五臟六腑,改善女性宮寒的體質。花椒有殺菌止癢的功效,使用花椒泡熱水熏洗外用,能夠緩解婦科炎症,消炎殺菌。

用一個棉布包10克花椒,用繩系緊,加水煮40分鐘,用這個水泡腳即可。倒進洗腳盆要漫過腳踝,這樣效果更好。泡腳時間最好不要低於20分鐘!

2、生薑泡腳

用熱薑水泡腳則更加促進腳部血液迴圈,從而消除疲勞、驅走體內寒氣,促進新陳代謝,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姜水泡腳時,使用老薑效果更好,不僅能預防感冒,還能散寒、除濕、活血、減少手腳冰涼,甚至有暖腎養腎、延緩衰老的作用。

取15-30克的生薑(約為中等大小的薑半塊),將其拍扁,放入鍋中加入小半鍋水,蓋上鍋蓋用熱水煮上10分鐘左右。

生薑藥用成分有許多小分子物質,蓋上鍋蓋煮可以避免其揮發。煮好後,將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適量冷水至40℃左右(一般以不感覺到燙為宜)。

泡腳時水要沒過踝部,最好邊泡邊搓雙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