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大智慧:“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這句話說得真好, 也是古今往來很多君子賢人立身處世之道, 不可不動, 也不可盲動。 “君子藏器于身, 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 無道則隱”此句話的意思是說, 君子身懷絕技, 他們是看準時機的, 不會盲目做出選擇的:如果天下政治清明就“出山”, 靠自己的才華來輔佐明君, 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如果這時天下昏暗, 君王昏聵, 就隱於世, 碌碌於凡人一個。

當然, 即使是隱, 也有“小隱隱於野, 中隱隱於市, 大隱隱於朝”之說。

“小隱”是人們最為熟悉, 也最容易出名的, 這也為那些為博出名的“假隱士”們, 開僻了“終南捷徑”。 《新唐書·盧藏用傳》記載:盧藏用想入朝作官, 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 借此得到很大的名聲, 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自此以後, 許多人都效仿盧藏用, 隱居在終南山上, 以唐朝為最。 像為我們所熟知的杜甫, 李白等人, 在他們的前期也有過這樣的經歷。

李白, 受到唐玄宗詔見, 更是發出“仰天大笑出門去, 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感慨。

早先, 我們最為熟知的“臥龍先生”:西元197年(建安二年), 諸葛亮叔父諸葛紊玄病故。 在江南諸名土的挽留下, 諸葛亮帶著弟弟諸葛均來到襄陽城西的隆中山村定居, 過著“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隱居生活。

耕作之餘, 博覽群書, 深交密友, 精研兵法, 靜觀時勢, 深思治策。 雖隱居, 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 因而被江南名士龐德公稱為“臥龍”, 稱他的侄兒龐統為“鳳雛”, 與諸葛亮齊名。 從此, 諸葛亮被號稱“臥龍先生”。

所以, 這些人的“小隱”不是說, 真的“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心唯讀聖賢書”了, 他們無時不刻地關注天下動態, “待時而動”。 當漢末大亂, 劉備三顧茅廬, 問詢天下大計, 亮見其誠, 遂“出山”成就天下三分的局面。

“中隱於市”, 就是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卻是匿於市井之中, 混同于普通老百姓, 不顯山露水, 但“時窮節乃現, 危難見英雄”。 比如, 早先荊軻, 早年喜好讀書擊劍, 為人慷慨俠義。

後遊歷到燕國, 隨之由田光推薦給太子丹, 遂成就歷史上“荊軻刺秦王”的壯舉。 如果不是遇到燕國的生死存亡的大事, 荊軻充其量就是個遊俠, 行走于江湖, 不會為我們所知。

“大隱隱於朝”, 就是那些處於廟堂之上, 不為聲名所累, 還能有所建樹。 這個有異議, 因為畢竟已經為官了, 似與隱不相符。 但要知道隱士不拘泥于形式, 所以隱於朝堂之上才是“大隱”。

這裡的典型代表, 當數東方朔的“大隱”就是避世金馬門, 隱居於朝廷。 東方朔雖身處卑微的如同倡優的郎官地位, 仍然不斷地直言極諫。 諫起上林苑、賀殺昭平君、諫殺董偃、諫戒奢侈,直至死前諫遠巧佞等,實屬不易,稍有不慎,則引火焚身。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為做人處世之道;而“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則是君子之道。

諫起上林苑、賀殺昭平君、諫殺董偃、諫戒奢侈,直至死前諫遠巧佞等,實屬不易,稍有不慎,則引火焚身。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為做人處世之道;而“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則是君子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