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8個技巧來選擇確定適合自己的書單!

茫茫人海中,

認識的, 喜歡的, 能有幾個。

茫茫書海裡,

中意的, 神往的, 倒是很多。

但遨遊書海是個技術活, 不敞開心扉, 不帶著強烈的好奇心, 就無法發現:哇, 原來有這麼多的書可以讀!至少先剝除些「學習知識」的動機, 否則舉步維艱——有幾個人能勵志到覬覦所有的知識呢!各人各個階段, 所「需要」的知識就那些, 多是一兩本書就能說清的問題, 在下一個「知識」駕臨前, 讀書的欲望便停滯了, 對書的好奇心便無處安放了。 而當你越來越「喜歡」讀書的時候, 才發現, 看過的遠遠趕不上想讀的啊!

閒扯完畢, 如何選擇並確定書單,

分兩個問題來看:

壹 · 怎麼「發現」那些有可能讀的書?

1.豆瓣是個好地方

毫無疑問, 我目前還沒有發現第二個網站, 能在書的數量和資訊上這麼全面, 如果你有新發現, 請告訴我。

如果我在豆瓣讀書裡搜《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 會在“喜歡讀‘卡拉馬佐夫兄弟’的人也喜歡”裡看到又有10本書蹦出來了, 其中有羅贊諾夫的《論宗教大法官的傳說》, 是對《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關鍵一章“宗教大法官”的解讀;有《雙重人格&地下室手記》, 陀陀自己寫的, 看完對理解《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有幫助;有卡爾維諾的《如何在冬夜, 一個旅人》《看不見的城市》《卡爾維諾文集(第三卷)》《我們的祖先》《不存在的騎士》《樹上的男爵》, 剩下兩本是《博爾赫斯小說集》和黑塞的《悉達多》。

這個用豆瓣的人都知道, 不知道的也能發現:這蹦出來的都是與所搜的那本書具有相關性的, 氣味相投的。 看看, 這一下子就能——看完1本書, 知道了10本書!

豆列也是個好地方, 我有收藏一個“哲學專業本科基本閱讀書目”, 足足有102本, 那叫一個高山仰止:既有中國傳統經典的《論語譯注》《孟子譯注》《王弼集校釋(上下)》《南華真經注疏(上下)》《傳習錄》《中國哲學簡史》, 又有西方哲學必讀《理想國》《懺悔錄》《第一哲學沉思集》《康得三大批判》《作為意志和表像的世界》《權力意志》, 還有延伸到其他領域的《正義論》《資本論》《單向度的人》《科學革命的結構》, 甚至還有文學作品《三言二拍》《紅樓夢》《水滸傳》《約翰·克利斯朵夫》《泰戈爾詩選》。

類似的豆列還有很多, 有新發現也告訴我。

2.朋友圈

某日, 朋友圈裡“巴托比症候群︱一日一書”的字眼映入我的眼簾, 頓時那什麼代購的啊, 自拍的啊, 秀恩愛的啊, 全都視而不見了, 直奔這篇文章而去。 就像這本《巴托比症候群》, 稀奇古怪的書名往往更吸引我, 《根西島文學與土豆皮餡餅俱樂部》《2666》《丟下寶釧走西涼》什麼的。

一搜, 是本新書, 今年3月才出版的。 作者是西班牙的恩裡克·比拉-馬塔斯, 反正我不認識, 但是看到對他的介紹是“博爾赫斯與卡爾維諾的當下傳人”, 頓時來了興趣, 原來是西班牙目前最重要的作家!再一看這本書的介紹, 不得了:西班牙讀者票選21世紀前十年最佳小說第二名!哼, 這我就必須要看了。

多加點愛看書的。

3.公眾號

這是比較簡單粗暴、快准狠的確定書單的方式。 如果你關注的讀書類公眾號夠多, 那麼幾乎天天都可以看到書單的分享, 想要我推薦幾個公眾號的, 私聊。

4.某本書本身的推薦

當你看完一本書後, 長籲一口氣, 舒活一番筋骨, 思緒在空氣中游離一會兒, 便放下了書, 冷落了它, 抽身離去, 視而不見了。 它本還有許多朋友要介紹給你, 你卻高冷。

比如《茵夢湖》這本短篇小說集, 封底列了個“譯文經典”, 確實都是經典——詹姆斯·喬伊絲的《都柏林人》、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場》、康·帕烏斯托夫斯基的《金薔薇》、黑塞的《荒原狼》、約瑟夫·康得拉的《“水仙號”的黑水手》、都德的《磨坊文劄》、E·M·福斯特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菲力浦·羅斯的《遺產》、里爾克的《瑪律特手記》。

嘖嘖, 接下來又是充實的半個月。

做個有心人。

5.系列延展

初涉拉美文學, 是從波拉尼奧的《2666》開始, 當初也是因為《開卷八分鐘》才知道了這本書, 拉美文學的大門由此向我敞開, 原來它是那麼的群星璀璨, 什麼科塔薩爾啊, 富恩特斯啊, 略薩啊, 保羅·柯艾略啊, 全來了。 它們都是拉美文學系列, 你可以再精細點, 來個拉美文學爆炸系列。

類似的, 什麼印度文學, 東野圭吾作品, 中國近代史系列, 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系列, 隨你延展, 豁然開朗。

6.長點心

假如你看過任何一部西方哲學史, 難道不會對其中某個大家的思想心馳神往嗎, 心動不如行動, 這就可以去看原著了, 雖然多會碰壁。 我大學時非常喜歡斯賓諾莎這個荷蘭哲學家, 就真的把他的好多作品都看了,《斯賓諾莎書信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都有印象。

前陣子很迷毛姆,大家都說他的《尋歡作樂》裡,那個作家老頭的原型就是長毛姆一輩的英國作家湯瑪斯·哈代,一搜,也是個不錯的作家,接著就看了他的《苔絲》,果然不錯!

還比如看國學,錢穆自然是不可不讀的了,他著作多,就說我這裡看過的,沒看過的,就有《國史大綱》《孔子傳》《人生十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陽明學述要》《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四書釋義》了。又是充實的一個月。

7.圖書館

並不是要借書,才跑去圖書館的嘛。

假如你今天剛好在那了,大可隨便逛逛,隨著心靈的呼喚,意識、眼神漫步在一行行書架上,總會有怦然心動的一刻,一見鍾情的一刻。那本書的名字,或裝幀,或作者,或色彩,打到了你,俘虜了你,潤濕了你久不看書乾涸的心河。

拿下它,隨便翻翻,聞聞,也是一次親密的接觸,有緣便帶走,無緣便相忘。無所謂。

8.讀書群

現在微信讀書群很多,雖說仍帶有吹水性質,但還是會有人推薦書的,書名啊,ta的推薦語啊,看著心就癢癢了。

奈保爾的作品,還有高更的《諾阿諾阿》,都是我從讀書群裡得知的。

貳 · 如何「判定」我要不要讀?

1.看豆瓣評分

決定是否讀一本書前,我都會查它的豆瓣評分,要有多依賴就有多依賴。原則上本是7.5以上的就可以看,但8分以上的才會很想看,7.9也勉勉強強吧,小於7.7的就開始嫌棄了。

要是看到9分以上的,就如同餓狼遇見小綿羊,渴女撞見精壯郎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讀者的慧眼是識珠的,大家說好,就一定有好的理由。

豆瓣讀書有app,隨時隨地搜。

2.有些書確實讀不了

毛姆讀書隨筆裡有一章叫“英國文學漫談”,這位哥直接列出個書單,有笛福《摩爾·弗蘭德斯》、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菲爾丁《湯姆·鐘斯》、斯特恩《特利斯脫恩·香代》《感傷的旅行》、包斯威爾《撒母耳·詹森傳》《赫佈雷德群島遊記》、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薩克雷《名利場》、艾米麗·勃朗特《呼嘯山莊》、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特羅洛普《尤斯塔斯鑽石》。

暫且不說這些名字有多繞,就是想看,大部分也看不了,比如《摩爾·弗蘭德斯》、《撒母耳·詹森傳》《米德爾馬契》版本很多,但根本沒得賣,只能看看圖書館有沒有;《特利斯脫恩·香代》《赫佈雷德群島遊記》《尤斯塔斯鑽石》更是搜都沒搜到。

於是就只能看毛姆叔叔在那閒扯一通了。當然可讀的書那麼多,不用拘泥於此,玩笑話了。

3.不喜歡,也會分手

很多書第一遍硬是沒看下去,第二遍、第三遍才慢慢啃完。

這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薩特的《噁心》,普魯斯特的追憶七大卷,曼弗雷德·庫恩的《康得傳》,瑪律克斯的《百年孤獨》,第一遍時我都沒看下去。有些書確實就像一些高分懸疑電影一樣,沒法用消遣的眼光來看,得燒腦子,得進入,才能領略美妙。這個屬於慣有的分分合合,並非看ta不爽,就一刀兩斷,天各一方。

真的分手,是讀過一點就發現確實不喜歡;或者已經知曉ta的整個味道,失去了興趣;或者實在讀不懂,短時間內不想再聯繫。

比如劉原的《領先處男半目》,這名字合我胃口,文字風格也戲謔幽默,但因為我不喜歡看文章合集,不喜歡把專欄寫過的東西堆到一起出本書,看過幾篇後就放下了。因為我知道整本書都是那種風格,內容也八九不離十了。

比如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都恨不得以十分鐘一頁的速讀進入了,硬是不知道他在說啥,斷斷續續地,偶然發現一篇書評,頓合我意,看得舒心,也知道了整本書的內容,便不必再讀了,起碼短時間內。

▽結語

說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鍾愛閱讀,才能知曉並確定多少書單。我的閱讀口味可以說就快沒底線了,除了雞湯、職場、成功勵志這塊不聞不問,其他的都想聞聞,摸摸,尤其外國文學,那作家真叫一個多啊!為什麼要看那麼多呢?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因為喜歡這個書這個系列這個作家才去看它們了(哪能剛認識就喜歡),而是喜歡讀書的感覺本身而去看它們了。只是當「喜歡」的感覺被破壞的時候,我才對ta不理不睬了。

每天看1本書縱然惹千夫所指,但至少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書可以看哪!

就真的把他的好多作品都看了,《斯賓諾莎書信集》《神學政治論》《倫理學》,都有印象。

前陣子很迷毛姆,大家都說他的《尋歡作樂》裡,那個作家老頭的原型就是長毛姆一輩的英國作家湯瑪斯·哈代,一搜,也是個不錯的作家,接著就看了他的《苔絲》,果然不錯!

還比如看國學,錢穆自然是不可不讀的了,他著作多,就說我這裡看過的,沒看過的,就有《國史大綱》《孔子傳》《人生十論》《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陽明學述要》《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四書釋義》了。又是充實的一個月。

7.圖書館

並不是要借書,才跑去圖書館的嘛。

假如你今天剛好在那了,大可隨便逛逛,隨著心靈的呼喚,意識、眼神漫步在一行行書架上,總會有怦然心動的一刻,一見鍾情的一刻。那本書的名字,或裝幀,或作者,或色彩,打到了你,俘虜了你,潤濕了你久不看書乾涸的心河。

拿下它,隨便翻翻,聞聞,也是一次親密的接觸,有緣便帶走,無緣便相忘。無所謂。

8.讀書群

現在微信讀書群很多,雖說仍帶有吹水性質,但還是會有人推薦書的,書名啊,ta的推薦語啊,看著心就癢癢了。

奈保爾的作品,還有高更的《諾阿諾阿》,都是我從讀書群裡得知的。

貳 · 如何「判定」我要不要讀?

1.看豆瓣評分

決定是否讀一本書前,我都會查它的豆瓣評分,要有多依賴就有多依賴。原則上本是7.5以上的就可以看,但8分以上的才會很想看,7.9也勉勉強強吧,小於7.7的就開始嫌棄了。

要是看到9分以上的,就如同餓狼遇見小綿羊,渴女撞見精壯郎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讀者的慧眼是識珠的,大家說好,就一定有好的理由。

豆瓣讀書有app,隨時隨地搜。

2.有些書確實讀不了

毛姆讀書隨筆裡有一章叫“英國文學漫談”,這位哥直接列出個書單,有笛福《摩爾·弗蘭德斯》、斯威夫特《格列佛遊記》、菲爾丁《湯姆·鐘斯》、斯特恩《特利斯脫恩·香代》《感傷的旅行》、包斯威爾《撒母耳·詹森傳》《赫佈雷德群島遊記》、狄更斯《大衛·科波菲爾》、薩克雷《名利場》、艾米麗·勃朗特《呼嘯山莊》、喬治·艾略特《米德爾馬契》、特羅洛普《尤斯塔斯鑽石》。

暫且不說這些名字有多繞,就是想看,大部分也看不了,比如《摩爾·弗蘭德斯》、《撒母耳·詹森傳》《米德爾馬契》版本很多,但根本沒得賣,只能看看圖書館有沒有;《特利斯脫恩·香代》《赫佈雷德群島遊記》《尤斯塔斯鑽石》更是搜都沒搜到。

於是就只能看毛姆叔叔在那閒扯一通了。當然可讀的書那麼多,不用拘泥於此,玩笑話了。

3.不喜歡,也會分手

很多書第一遍硬是沒看下去,第二遍、第三遍才慢慢啃完。

這是很多人的共同體驗。薩特的《噁心》,普魯斯特的追憶七大卷,曼弗雷德·庫恩的《康得傳》,瑪律克斯的《百年孤獨》,第一遍時我都沒看下去。有些書確實就像一些高分懸疑電影一樣,沒法用消遣的眼光來看,得燒腦子,得進入,才能領略美妙。這個屬於慣有的分分合合,並非看ta不爽,就一刀兩斷,天各一方。

真的分手,是讀過一點就發現確實不喜歡;或者已經知曉ta的整個味道,失去了興趣;或者實在讀不懂,短時間內不想再聯繫。

比如劉原的《領先處男半目》,這名字合我胃口,文字風格也戲謔幽默,但因為我不喜歡看文章合集,不喜歡把專欄寫過的東西堆到一起出本書,看過幾篇後就放下了。因為我知道整本書都是那種風格,內容也八九不離十了。

比如加繆的《西西弗的神話》,都恨不得以十分鐘一頁的速讀進入了,硬是不知道他在說啥,斷斷續續地,偶然發現一篇書評,頓合我意,看得舒心,也知道了整本書的內容,便不必再讀了,起碼短時間內。

▽結語

說到底,在多大程度上鍾愛閱讀,才能知曉並確定多少書單。我的閱讀口味可以說就快沒底線了,除了雞湯、職場、成功勵志這塊不聞不問,其他的都想聞聞,摸摸,尤其外國文學,那作家真叫一個多啊!為什麼要看那麼多呢?我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因為喜歡這個書這個系列這個作家才去看它們了(哪能剛認識就喜歡),而是喜歡讀書的感覺本身而去看它們了。只是當「喜歡」的感覺被破壞的時候,我才對ta不理不睬了。

每天看1本書縱然惹千夫所指,但至少讓我知道,原來有這麼多的書可以看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