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大寶才藝學有所成,二寶絲毫不感興趣,究竟算不算是問題呢?

挖掘興趣一二, 拓展一下, 堅持一下, 假以時日, 孩子付出一定的努力而發展成為某種特長和才藝, 會讓孩子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使得孩子多了一個瞭解世界, 表達自己的新視角。 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我一直的看法是, 興趣和特長雖然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歸根到底, 把興趣發展成為特長確實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這真的不是說是作為父母拍一拍腦門, 或者是翻一翻朋友圈, 看看其他的孩子都在學什麼, 把孩子隨機送到相應的興趣班去, 孩子就在每方面擁有一定的特長了, 事情遠遠不是那麼簡單。

要真正的發掘出孩子的興趣, 還真的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所謂興趣用最簡單的話來講, 就是一個人心想往的東西。

如何成為一個人心中的嚮往, 當然在一個人沒有接觸過某件事物之前的認識是空白的, 就無從談起興趣, 所以說興趣是不會從天降的, 這就需要孩子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去看到聽到, 感受到, 接觸到, 這樣就會有了興趣的火種。 如果說和孩子某方面的能力和喜好相匹配了, 加之日後的努力才會成為某項特長。

如果說家裡已經有了一個大寶在進行著某方面特長的學習, 那麼在很多的情況下, 對於二寶興趣的啟蒙, 在很多情況下真的就是水到渠成了。

首先說兩個孩子具有極為相似的遺傳基因,

在很多先天的方面有著和其他孩子相比更多的相似之處, 使得他們就有了比較相似的先天條件。 另外兩個孩子生活在同樣的家庭當中, 會受著相同的家教, 父母在孩子身上的養育理念相同, 就連經濟狀況也是一樣的, 兩個孩子的後天條件也是大同小異。 最為重要的一點是, 二寶會在日常生活當中, 受到大表的強烈影響, 大寶的方方面面的行為會對二寶產生耳熏目染的影響。 時間長了, 自然而然的會對二寶的興趣有了開蒙的作用。

也許這就解釋了古今中外都會湧現出那麼多卓有成就的兄弟姐妹。 從大科學家, 飛機的發明者懷特兄弟, 到現在網球巨星威廉姆斯姐妹;在世界文壇上, 有著19世紀著名的英國作家, 詩人勃朗特三姐妹, 在中國的文壇上, 魯迅先生和周作人先生兩兄弟地位非凡……他們都應該是兄弟姐妹之間相互影響, 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了傑出的成績。

在我家, 弟弟也真的是在亦步亦趨的跟著姐姐。 弟弟剛剛幾個月的時候, 有時候爸爸媽媽實在安排不過來時間,

只能是帶著弟弟一起去陪姐姐上鋼琴課, 姐姐練琴的時候, 會跟著玩兒, 會在旁邊搗亂。 等他長大了, 不用別人去催, 自然而然的就自己要求去學琴了。 而當弟弟開始學游泳的時候, 姐姐已經在游泳學校任教練了, 後來弟弟也去學習功夫, 置裝費都省了, 穿的衣服還是姐姐當年在功夫學校買的制服……

我想多數的家長也許都會有類似的想法:在家裡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 二寶也從老大那裡耳熏目染, 按照老大的步子去亦步亦趨的走, 似乎成了理所當然。 就連我們家老大都是這樣的想法, 當初在換網球拍的時候, 因為有了弟弟, 不再買原來喜歡的粉色了, 開始買藍色, 理由是以後弟弟長大了可以接著用。

但是在興趣愛好方面, 兄弟姐妹有趨同的現象, 但是這並不代表著所有的多子女家庭當中, 孩子就一定會有相同的興趣和愛好, 以致發展成特長。 在有的家庭當中, 兄弟姐妹之間會選擇截然不同的興趣愛好方向。

曾經在幼稚園有過一對可愛的小姐妹, 兩個人的年齡差距不到兩歲。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兩個人顯現不出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三歲之後開始有了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僅在穿衣打扮上各有各的喜好,在幼稚園參加各項活動的時候,也基本上是各自奔著自己喜歡的活動參加。像多數的女孩子一樣,到了一定的年齡,開始學習芭蕾舞,其中的一個真的是熱情高漲,另外的一個這是我可以跟著去,但是我只看而不學。而她自己選擇的則是和男孩子們一起去踢足球。家長的做法非常的理性:按照孩子們自己的要求去做,帶著老二去看老大跳舞,帶著老大去看老二踢足球。沒有強迫其中的任何一個去服從對方。

心理學家會把兄弟姐妹之間興趣愛好趨同的現象,用依戀的理論進行解釋。眾所周知,在撫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會從他的撫養人產生強烈的依戀關係,這種關係往往是針對父母的,但是僅次於這一層的依戀關係之外,就是同兄弟姐妹的依戀。而開發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參與相同或者相似的活動,你的兄弟姐妹之間有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場合相互陪伴,他們所看重的一切本身,固有的紐帶關係會更加強烈。

而他們的興趣相左也有非常強烈的心理依據。心理學家經常用社會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

也許正是像前面所講到的那樣,兄弟姐妹之間擁有相同的家庭背景,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被他人拿來比較。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所遇到的周遭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就是說,人作為一個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性的人。

這樣也就很容易解釋,如果說老大在某一方面,已經擁有了相當成熟的技能。如果二寶在不自覺之中,會拿自己同大寶進行比較,“你已經很好了,我何必再去試!”如果說二寶有了這樣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說大寶的興趣也許不會是二寶的興趣。

二寶也許是不甘落後的,會另闢蹊徑。找到自己喜歡的,自己擅長的方面去努力。二寶的選擇也許會和大寶相反,比如說大寶選擇了琴棋書畫這種,比較注重文化藝術的特長,二寶有可能會去選擇打球游泳等等各種注重體能方面的特長。一會是和大寶做相互的補充,你去學鋼琴,我去學笛子。既有所相通,又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方面。

無論孩子做出哪方面的選擇,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所以說作為家長,真的不要一成不變的去看待兩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過程。

要培養孩子的特長和才藝,就絕對的要從孩子自身的興趣出發,是孩子真正喜歡的,而不是作為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喜歡的。

兩個人的年齡差距不到兩歲。在年齡比較小的時候兩個人顯現不出有太大的區別,但是三歲之後開始有了非常強烈的自我意識,不僅在穿衣打扮上各有各的喜好,在幼稚園參加各項活動的時候,也基本上是各自奔著自己喜歡的活動參加。像多數的女孩子一樣,到了一定的年齡,開始學習芭蕾舞,其中的一個真的是熱情高漲,另外的一個這是我可以跟著去,但是我只看而不學。而她自己選擇的則是和男孩子們一起去踢足球。家長的做法非常的理性:按照孩子們自己的要求去做,帶著老二去看老大跳舞,帶著老大去看老二踢足球。沒有強迫其中的任何一個去服從對方。

心理學家會把兄弟姐妹之間興趣愛好趨同的現象,用依戀的理論進行解釋。眾所周知,在撫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孩子會從他的撫養人產生強烈的依戀關係,這種關係往往是針對父母的,但是僅次於這一層的依戀關係之外,就是同兄弟姐妹的依戀。而開發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參與相同或者相似的活動,你的兄弟姐妹之間有了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場合相互陪伴,他們所看重的一切本身,固有的紐帶關係會更加強烈。

而他們的興趣相左也有非常強烈的心理依據。心理學家經常用社會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一現象。

也許正是像前面所講到的那樣,兄弟姐妹之間擁有相同的家庭背景,這樣就不可避免的被他人拿來比較。社會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自我認知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所遇到的周遭的人對他的評價。也就是說,人作為一個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社會性的人。

這樣也就很容易解釋,如果說老大在某一方面,已經擁有了相當成熟的技能。如果二寶在不自覺之中,會拿自己同大寶進行比較,“你已經很好了,我何必再去試!”如果說二寶有了這樣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說大寶的興趣也許不會是二寶的興趣。

二寶也許是不甘落後的,會另闢蹊徑。找到自己喜歡的,自己擅長的方面去努力。二寶的選擇也許會和大寶相反,比如說大寶選擇了琴棋書畫這種,比較注重文化藝術的特長,二寶有可能會去選擇打球游泳等等各種注重體能方面的特長。一會是和大寶做相互的補充,你去學鋼琴,我去學笛子。既有所相通,又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方面。

無論孩子做出哪方面的選擇,作為家長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所以說作為家長,真的不要一成不變的去看待兩個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過程。

要培養孩子的特長和才藝,就絕對的要從孩子自身的興趣出發,是孩子真正喜歡的,而不是作為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喜歡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