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清代權力最大的一個衙門,曾一度超過軍機處,可惜只維持了40年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開創基業以來, 大清朝的中樞機構一直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從起初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再到內閣、軍機處。 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 那些原本左右朝政格局的王公大臣, 最終都匍匐在地, 唯皇帝的意願是從, 說白了, 就是皇權越來越集中。

到了晚清時期, 軍機處的權威也開始下降。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 恭親王奕䜣上奏咸豐帝創立一個專理外務事務的衙門——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自此, 總理事務衙門與軍機處形成了兩個並行的衙門, 影響著晚清的政局。

起初, 咸豐帝看到奕䜣的奏摺後, 內心也感到一絲恐懼, 因此他馬上召集肅順、載垣等人商議。 商議的內容倒不是該不該建立總理衙門,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外務的重要性已經不容置疑, 他擔心的是建立總理衙門後會不會造成權勢過大, 以致于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肅順向來與奕䜣不同路,

他向咸豐建議“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個提法不妥, 應該給這個衙門的名號上再加上“通商”兩個字。 這樣一來以往設立的禮部、理藩院還不至於被架空, 同時也分散了總理衙門的權力, 不至於一家獨大, 讓奕䜣的權勢大到難以控制。

這個建議得到了咸豐的認可,

同時也引起了奕䜣的強烈反對。 奕䜣知道加上“通商”以後的意思, 但是他認為總理衙門如果權力過小, 對他自己沒好處;另一方面, 如果總理衙門在諸多的對外事宜上還要和禮部、理藩院互相扯皮, 那麼這個衙門建立的意義就不大。

在奕䜣的堅持下, 咸豐帝權衡再三還是同意了他的請求。 于咸豐十年十二月十日(1861年1月20日), 正式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總攬外交以及與各國相關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等多方面的內容。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後, 不僅成了清政府的外交機構, 還成了與軍機處並駕齊驅的權力部門。 而總理衙門的組織結構也仿照軍機處, 主要由總理大臣和章京組成。 首席總理大臣一人, 由親王等皇族兼領、奕䜣任總理衙門首席總理大臣時間最長,

長達28年。 總理大臣人數不固定, 從三人到後來的七八人不等。

在內部組織上, 由英國股、法國股、俄國股、美國股、海防股及清檔房、司務廳組成, 每個股辦理與自己管轄範圍相關的對外事務, 責任明確。 在京師還設有海關總稅務司和京師同文館兩個附屬機構,

抽調衙門章京分屬辦理。

“辛酉政變”後, 隨著奕䜣地位的提升, 總理衙門的地位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其管轄範圍也一步步拓展, 凡是和外國有關的且不屬於六部管轄範圍的, 都劃歸總理衙門管轄。 關稅、學堂、鐵路、電報、海防、傳教等, 都是總理衙門的管轄範圍。

洋務運動期間, 總理衙門又成了洋務運動的中樞。 在奕䜣等洋務派的推動下, 總理衙門成了“洋務內閣”, 在洋務運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無論是籌建軍事工業還是興辦民用工業, 都能看見總理衙門的身影。

甲午戰爭以後,由於清政府已經沉屙在身、積重難返,使大清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總理衙門的地位也因洋務運動不見成效而日漸衰弱。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開始對總理衙門產生了更多的抱怨,經常指責總理衙門各部分屬機構職責不清,辦事拖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西逃並再次被迫向列強求和,次年清政府簽訂了《辛丑合約》。在條約中,列強要求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清政府只好照辦,此後在列強的要求下,在外務部之外陸續增設了商務部、學部、郵傳部、陸軍部等機構,行使原總理衙門的其他部分職權。

從1861年到1901年。總理衙門走過了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在晚清政局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甚至在一段時期內超越軍機處成為權力核心。它的設立是因為列強的壓力,它的撤銷同樣是迫於列強的壓力,當一個國家喪失獨立發展能力時,其命運自然也就懸於他國的好惡之間了。

甲午戰爭以後,由於清政府已經沉屙在身、積重難返,使大清帝國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總理衙門的地位也因洋務運動不見成效而日漸衰弱。與此同時,西方列強開始對總理衙門產生了更多的抱怨,經常指責總理衙門各部分屬機構職責不清,辦事拖延。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慈禧西逃並再次被迫向列強求和,次年清政府簽訂了《辛丑合約》。在條約中,列強要求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清政府只好照辦,此後在列強的要求下,在外務部之外陸續增設了商務部、學部、郵傳部、陸軍部等機構,行使原總理衙門的其他部分職權。

從1861年到1901年。總理衙門走過了四十年的風雨歷程,在晚清政局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甚至在一段時期內超越軍機處成為權力核心。它的設立是因為列強的壓力,它的撤銷同樣是迫於列強的壓力,當一個國家喪失獨立發展能力時,其命運自然也就懸於他國的好惡之間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