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屠殺後,笑話對以色列人是多餘的|《一匹馬走進酒吧》

2017年, 以色列作家大衛·格羅斯曼憑藉《一匹馬走進酒吧》獲得國際布克獎。

2017年, 大衛·格羅斯曼的新作《一匹馬走進酒吧》出版。 同年, 獲得國際布克獎。

這個書名略顯古怪, 但這部作品足夠讓人拍案驚奇:一個以色列老人在某個鄉村酒吧裡表演生命中最後一場脫口秀節目, 為此他不惜費盡口舌請來了童年時的一個小夥伴, 讓其見證, 並請其對自己的絕唱做出判決。

撰文 | 趙志明

脫口秀表演

蘊藏以色列人的心靈創傷

小說主要由兩部分組成, 臺上老杜瓦雷的脫口秀, 台下聽眾的各色反應;其中又以兩個聽眾為觸點, 蔓及其餘, 即小個子靈媒女人(小說中借老杜瓦雷之口戲稱為歐律克勒亞)和退休的法官阿維沙伊·拉紮爾。

於是, 臺上台下的互動和交叉形成瞭解讀這部神奇小說的鑰匙。 隨時聽從老杜瓦雷的引導, 經理在忠實地幹著燈光師的活兒, 光束在臺上台下移動,

一旦固定, 被燈光罩住的人物就會凸顯出來。 此舉顯然意味深長。 其中尤以歐律克勒亞和拉紮爾醒目。 通過他們在台下的小聲抗議和內心活動, 再結合老杜瓦雷夾雜著大量政治隱喻和通俗俚語笑話的脫口秀表演, 杜瓦雷一家的悲慘遭遇已慢慢呈現。 讓人聯想到保羅·策蘭那首著名的《死亡賦格曲》, 觸目驚心又無比沉重。

《罌粟與記憶》(作者: [德]保羅·策蘭; 版本: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這本詩集收有保羅·策蘭1944年至1952年間寫的作品, 其中有極具影響的《死亡賦格曲》。 《死亡賦格曲》以奇崛的隱喻、冷峻的細節描寫、沉鬱的反諷描摹出納粹集中營裡猶太囚犯的痛苦和悲慘的命運以及德國納粹兇殘的本性。

除此之外, 與歐律克勒亞以及拉紮爾形成鮮明對應的其他酒吧客人, 雖然人數不多, 但身份各異, 幾乎構成以色列社會各界人士的縮影。 他們花錢聽脫口秀就是為了圖個樂子, 他們不關注歷史, 遺忘得又太快, 顯得麻木、浮誇和膚淺。

老杜瓦雷這場長達三個小時的個人秀,

主旨其實是敘述一個發生在過去的事情, 主要情節指向的是一個結束而非開始, 諸多資訊皆隱藏分佈在他的滔滔不絕中。 這種極具挑戰的閱讀, 很像是完成一個超高難度的拼圖遊戲, 必須聚精會神。 只有堅持到最後, 才能成功拼出圖像, 看到而不是領略這樣的悲慘景象:在老杜瓦雷用語言傾瀉而出的泥石流滾滾大潮中, 漾著一具屍體。 那是死去的媽媽。

因此, 也可以說, 老年杜瓦雷通過脫口秀這樣將語言和把肢體表現形態放大到極限的舞臺儀式, 在為少年杜瓦雷向飽經摧殘和折磨的媽媽獻上語言的鮮花。 當然, 也為她的丈夫, 杜瓦雷的爸爸, 那個同樣可憐的裁縫和鞋匠, 為所有經歷過、正經歷著、即將經歷不幸的在場者和不在場者,

為他們受辱的遭際和不起眼的屍體覆蓋上泥土和鮮花, 也包括那天晚上光臨酒吧的客人, 還有讀這部小說的讀者, 甚至讀這篇書評的諸君。

在這浩浩蕩蕩的語言的泥石流中, 漾著親愛的媽媽的屍體。 不是看見, 而是聽見。 在老杜瓦雷高超的表演中, 一段對於個人、家庭和民族來說顯得過於驚心動魄因而慘絕人寰的經歷, 被巧妙地複製。 而這種巧妙, 當源於講述者本人的不忍直視。

在新京報專訪中,當被問及“你自己如何看待這本小說(指《一匹馬走進酒吧》)的氣質?”這一問題時,格羅斯曼答:“這是一齣悲傷的喜劇,也是一齣喜感的悲劇。更甚者,這本小說觸及的是喜劇和悲劇互相衝撞的地帶。”

老杜瓦雷是玩弄語言魔術的善良大師,聽眾只有做到不中途離開,甚至不被那些段子打岔,才能跟得上他的節奏,一路尾隨他,坐著顛簸動盪的軍用卡車,看到了葬禮上死去了的媽媽。如果沒有老杜瓦雷用語言帶路,我們休想解開他用語言編織的謎團,那是小杜瓦雷花了幾十年精心砌造的盛放巨大秘密和悲傷的迷宮,核心處是祭壇。甚至可以這樣說,祭壇上供奉的是媽媽的遭遇,是老杜瓦雷念念不忘的童年厄運陳列室,更是所有以色列人的心靈創傷。

各種怪異的遊戲

表達對世界的抗拒和申訴

小杜瓦雷在葬禮上突然倒立著沖出了人群。倒立!好像隨著他的視角突然變換,我們的整個世界都顛倒了。很顯然,小杜瓦雷通過這樣的舉動,加深並強化了他對世界的不理解、抗拒和申訴,效果驚人。

小杜瓦雷從小受到排斥,經常被同齡人惡意捉弄,他只能通過各種自創的遊戲來消解這種傷害。他也一直在玩遊戲。趁父親(他的名字叫哈茨科爾·格林斯坦,僥倖錯過了那次大屠殺。)不在家,小杜瓦雷為他的媽媽(她的名字叫莎拉·格林斯坦,經歷了大屠殺並倖存下來,特別諷刺的是,此後她一直在兵工廠從事分揀子彈的工作,直到去世。願她安息。)在家裡表演節目,逗她開心。小杜瓦雷的媽媽很少笑,顯得憂鬱、悲傷,甚至瘋癲,因為她有過一段駭人聽聞不忍回顧的經歷。

“二十歲時她經歷了大屠殺,連續六個月一直待在同一節火車車廂裡,真的。他們把她藏了半年,三個波蘭火車技師把她藏在一節小車廂裡,車子來來回回地在同一條軌道上行駛。他們輪流看著她;這事她對我講過一次,當時她露出扭曲的笑容,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當時肯定在十二歲上下,家裡就我和她兩個人,我給她表演,她突然制止我,一口氣對我講述了這整件事情,她的嘴角扭曲著,好幾秒鐘都恢復不過來,整個臉部都擰到了一邊。六個月後他們覺得折騰夠了,也不知怎麼的,不知發生了什麼。某個晴朗的日子,當他們抵達最後一站後,這些卑鄙的傢伙就把她直接丟在了門房那裡。”

在《羊脂球》(作者: [法]莫泊桑;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0年6月) 中,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攻佔了盧昂城,有十個人同坐一輛馬車出逃。這十個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其中最沒有地位的是妓女“羊脂球”,遭到他人歧視與淩辱。

可以說,媽媽遭受到的非人待遇遠甚於羊脂球,由此可知媽媽生活在怎樣可怕的世界裡。也因此,小杜瓦雷和媽媽走在街上,為了避免路人過於注意到媽媽,他開始倒立行走,藉以引開他們的視線。他的怪異行為讓他成為了格林斯坦家的瘋小孩,然後很快他就會有一個新的命名:格林斯坦家的孤兒。

後來由於爸爸的阻止,他開始熱衷於第二個遊戲。他在路上像尋常小孩一樣走著,但是誰都不知道他在下象棋。馬走日,象走田。每一個路人都被他賦予了棋子的角色,他們陪他下棋而不自知。就像此刻在酒吧的小小舞臺上,老杜瓦雷輕而易舉地把客人們和他自己納入到了棋盤之上,和每一桌客人互動,下棋,玩遊戲,強行帶著客人一起前往貝爾奧拉,見識一番孩子之間的霸淩,然後突然又離開,以倒立行走那種奇怪的方式,坐上軍用卡車,在四點之前趕往掃羅山。

在奔喪的途中,小杜瓦雷開始玩“左右左右”的遊戲,它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由於某種下意識的疏忽,那些通知小杜瓦雷回去參加葬禮的人,偏偏忘了告訴他死者是誰,是爸爸還是媽媽。於是,小杜瓦雷開始玩左右左右的遊戲,左代表媽媽,右代表爸爸。小杜瓦雷不希望死的是媽媽,他希望死的是爸爸。多麼殘忍的詛咒。他在玩一個判決的遊戲。

很多人以為小杜瓦雷被厄運擊蒙了,包括那位善良的卡車司機和他的姐姐。一路上,在他們眼中,小杜瓦雷是孤兒,是孤兒就應該在風中為他的命運哭泣。小杜瓦雷應該哭泣。可小杜瓦雷沒有掉一滴眼淚,讓他們更是憐憫。於是,那個司機開始給小杜瓦雷不停講笑話。多麼不合時宜,然而卻又那麼的難以拒絕,先是想講的人,後來是想聽的人。就好像一匹馬走進了酒吧,它點了並且喝了各種酒。似乎是,只要馬進了酒吧它就應該喝酒。如果它上了電視,它就會有個名字叫波傑克。馬男波傑克。脫口秀表演藝術家杜瓦雷。

《馬男波傑克》於2014年首播,至今已出至第四季。本劇的世界設定是普通人類和擬人化的動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馬男波傑克是一匹中年過氣明星馬。

意在言外

只有以色列才能聽懂他

一路上小杜瓦雷心不在焉,因為他在潛心玩一個遊戲,不是和司機姐弟倆,而是和他的爸爸及媽媽。左右,右左,左右,右左。每一次小杜瓦雷都選爸爸。他希望死的是爸爸。他在遊戲中將了爸爸的軍。司機不知道這些,只是帶著好心但卻徒勞地講著各種笑話。對著一個失去了媽媽的以色列孩子。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而小杜瓦雷(還有老杜瓦雷)則消解了笑話。大屠殺之後,笑話對以色列人也是多餘的。

老杜瓦雷的最後一場演出,必然而又不幸地演砸了。很顯然,他是有意如此,雖然他依然出口成髒,嘲笑一切,富有急智。

客人們要聽葷段子,他給他們說;客人們要聽政治笑話,他給他們說;客人們不要聽格林斯坦家史,他給他們說,甚至不惜褻瀆和冒犯他的媽媽,然後在舞臺上磕頭懺悔;客人們不要聽小杜瓦雷的成長史,他給他們說,哪怕歐律克勒亞一直否認他的說法;客人們不要聽以色列人的苦難史,猶太人的苦難史,他給他們說大屠殺、巴以衝突、西奈半島戰役、恐怖襲擊、基地組織……

1987年,巴以衝突加劇,巴勒斯坦因提法達(Intifada,意為“起義”)爆發。向以色列軍隊扔石頭的年輕孩子成為這一時期的縮影。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滿足的話,他就體罰自己,掌摑、擊打肋部,像個十足的小丑。小丑杜瓦雷。他們看到他流出的血,但看不到他的傷痕累累,更不知道,偉大而善良的杜瓦雷,今晚他面對的聽眾還有凱撒利亞,還有內坦亞。他想說的遠不止這些,那些傷口,那些鮮血,那些屍體,他意在言外,可能只有以色列才能聽懂他,並發出深沉而悠長的共鳴。他說:“晚上好!莊嚴的凱撒利亞!”他說:“表演結束!凱撒利亞!”最後他說:“晚安,各位。”

真是一場偉大的演出,現在它結束了。晚安,杜瓦雷,脫口秀之王。你築起一座瞭望塔,因此看得更高更遠。你的演出結束了,餘音繞梁,我希望再聽一次,以及費爾南多·佩索阿的那句名言:“保持完整,就能生存!”

4月14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1版~B12版

「」

「主題」B01 | 大衛·格羅斯曼:淚中的耶路撒冷

「主題」B02 | 大衛·格羅斯曼:始之於愛,證之於——淚

「主題」B03 | 《一匹馬走進酒吧》:大屠殺後,笑話對以色列人是多餘的

「主題」B04 | 對話大衛·格羅斯曼: 缺乏憐憫,讓人們不再理解他人

「文學」B05 | 等待難民的不是光明,而是無止境的逃離

「社科」B06 |《國王的兩個身體》: 理解現代國家的起源(1)

「社科」B07 |《國王的兩個身體》: 理解現代國家的起源(2)

「歷史」B08 | 誰是俾斯麥背後的推手?

「藝術」B09 | 他的作品很醜,因為他跑得比美快

「心理」B10 | 天才與瘋子的秘密關係

「書情」B11 | 《薩丁島》等6本

「人物」B12 | 伊凡·霍不隆卡: 我要為女孩建一塊墓碑,安放她支離破碎的靈魂

點擊閱讀原文,到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在新京報專訪中,當被問及“你自己如何看待這本小說(指《一匹馬走進酒吧》)的氣質?”這一問題時,格羅斯曼答:“這是一齣悲傷的喜劇,也是一齣喜感的悲劇。更甚者,這本小說觸及的是喜劇和悲劇互相衝撞的地帶。”

老杜瓦雷是玩弄語言魔術的善良大師,聽眾只有做到不中途離開,甚至不被那些段子打岔,才能跟得上他的節奏,一路尾隨他,坐著顛簸動盪的軍用卡車,看到了葬禮上死去了的媽媽。如果沒有老杜瓦雷用語言帶路,我們休想解開他用語言編織的謎團,那是小杜瓦雷花了幾十年精心砌造的盛放巨大秘密和悲傷的迷宮,核心處是祭壇。甚至可以這樣說,祭壇上供奉的是媽媽的遭遇,是老杜瓦雷念念不忘的童年厄運陳列室,更是所有以色列人的心靈創傷。

各種怪異的遊戲

表達對世界的抗拒和申訴

小杜瓦雷在葬禮上突然倒立著沖出了人群。倒立!好像隨著他的視角突然變換,我們的整個世界都顛倒了。很顯然,小杜瓦雷通過這樣的舉動,加深並強化了他對世界的不理解、抗拒和申訴,效果驚人。

小杜瓦雷從小受到排斥,經常被同齡人惡意捉弄,他只能通過各種自創的遊戲來消解這種傷害。他也一直在玩遊戲。趁父親(他的名字叫哈茨科爾·格林斯坦,僥倖錯過了那次大屠殺。)不在家,小杜瓦雷為他的媽媽(她的名字叫莎拉·格林斯坦,經歷了大屠殺並倖存下來,特別諷刺的是,此後她一直在兵工廠從事分揀子彈的工作,直到去世。願她安息。)在家裡表演節目,逗她開心。小杜瓦雷的媽媽很少笑,顯得憂鬱、悲傷,甚至瘋癲,因為她有過一段駭人聽聞不忍回顧的經歷。

“二十歲時她經歷了大屠殺,連續六個月一直待在同一節火車車廂裡,真的。他們把她藏了半年,三個波蘭火車技師把她藏在一節小車廂裡,車子來來回回地在同一條軌道上行駛。他們輪流看著她;這事她對我講過一次,當時她露出扭曲的笑容,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當時肯定在十二歲上下,家裡就我和她兩個人,我給她表演,她突然制止我,一口氣對我講述了這整件事情,她的嘴角扭曲著,好幾秒鐘都恢復不過來,整個臉部都擰到了一邊。六個月後他們覺得折騰夠了,也不知怎麼的,不知發生了什麼。某個晴朗的日子,當他們抵達最後一站後,這些卑鄙的傢伙就把她直接丟在了門房那裡。”

在《羊脂球》(作者: [法]莫泊桑; 版本: 譯林出版社 2010年6月) 中,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普魯士軍隊攻佔了盧昂城,有十個人同坐一輛馬車出逃。這十個人的身份很是特殊,其中最沒有地位的是妓女“羊脂球”,遭到他人歧視與淩辱。

可以說,媽媽遭受到的非人待遇遠甚於羊脂球,由此可知媽媽生活在怎樣可怕的世界裡。也因此,小杜瓦雷和媽媽走在街上,為了避免路人過於注意到媽媽,他開始倒立行走,藉以引開他們的視線。他的怪異行為讓他成為了格林斯坦家的瘋小孩,然後很快他就會有一個新的命名:格林斯坦家的孤兒。

後來由於爸爸的阻止,他開始熱衷於第二個遊戲。他在路上像尋常小孩一樣走著,但是誰都不知道他在下象棋。馬走日,象走田。每一個路人都被他賦予了棋子的角色,他們陪他下棋而不自知。就像此刻在酒吧的小小舞臺上,老杜瓦雷輕而易舉地把客人們和他自己納入到了棋盤之上,和每一桌客人互動,下棋,玩遊戲,強行帶著客人一起前往貝爾奧拉,見識一番孩子之間的霸淩,然後突然又離開,以倒立行走那種奇怪的方式,坐上軍用卡車,在四點之前趕往掃羅山。

在奔喪的途中,小杜瓦雷開始玩“左右左右”的遊戲,它帶來的災難是毀滅性的。由於某種下意識的疏忽,那些通知小杜瓦雷回去參加葬禮的人,偏偏忘了告訴他死者是誰,是爸爸還是媽媽。於是,小杜瓦雷開始玩左右左右的遊戲,左代表媽媽,右代表爸爸。小杜瓦雷不希望死的是媽媽,他希望死的是爸爸。多麼殘忍的詛咒。他在玩一個判決的遊戲。

很多人以為小杜瓦雷被厄運擊蒙了,包括那位善良的卡車司機和他的姐姐。一路上,在他們眼中,小杜瓦雷是孤兒,是孤兒就應該在風中為他的命運哭泣。小杜瓦雷應該哭泣。可小杜瓦雷沒有掉一滴眼淚,讓他們更是憐憫。於是,那個司機開始給小杜瓦雷不停講笑話。多麼不合時宜,然而卻又那麼的難以拒絕,先是想講的人,後來是想聽的人。就好像一匹馬走進了酒吧,它點了並且喝了各種酒。似乎是,只要馬進了酒吧它就應該喝酒。如果它上了電視,它就會有個名字叫波傑克。馬男波傑克。脫口秀表演藝術家杜瓦雷。

《馬男波傑克》於2014年首播,至今已出至第四季。本劇的世界設定是普通人類和擬人化的動物共同生活在一起,馬男波傑克是一匹中年過氣明星馬。

意在言外

只有以色列才能聽懂他

一路上小杜瓦雷心不在焉,因為他在潛心玩一個遊戲,不是和司機姐弟倆,而是和他的爸爸及媽媽。左右,右左,左右,右左。每一次小杜瓦雷都選爸爸。他希望死的是爸爸。他在遊戲中將了爸爸的軍。司機不知道這些,只是帶著好心但卻徒勞地講著各種笑話。對著一個失去了媽媽的以色列孩子。阿多諾說過,“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而小杜瓦雷(還有老杜瓦雷)則消解了笑話。大屠殺之後,笑話對以色列人也是多餘的。

老杜瓦雷的最後一場演出,必然而又不幸地演砸了。很顯然,他是有意如此,雖然他依然出口成髒,嘲笑一切,富有急智。

客人們要聽葷段子,他給他們說;客人們要聽政治笑話,他給他們說;客人們不要聽格林斯坦家史,他給他們說,甚至不惜褻瀆和冒犯他的媽媽,然後在舞臺上磕頭懺悔;客人們不要聽小杜瓦雷的成長史,他給他們說,哪怕歐律克勒亞一直否認他的說法;客人們不要聽以色列人的苦難史,猶太人的苦難史,他給他們說大屠殺、巴以衝突、西奈半島戰役、恐怖襲擊、基地組織……

1987年,巴以衝突加劇,巴勒斯坦因提法達(Intifada,意為“起義”)爆發。向以色列軍隊扔石頭的年輕孩子成為這一時期的縮影。

不僅如此,他們還不滿足的話,他就體罰自己,掌摑、擊打肋部,像個十足的小丑。小丑杜瓦雷。他們看到他流出的血,但看不到他的傷痕累累,更不知道,偉大而善良的杜瓦雷,今晚他面對的聽眾還有凱撒利亞,還有內坦亞。他想說的遠不止這些,那些傷口,那些鮮血,那些屍體,他意在言外,可能只有以色列才能聽懂他,並發出深沉而悠長的共鳴。他說:“晚上好!莊嚴的凱撒利亞!”他說:“表演結束!凱撒利亞!”最後他說:“晚安,各位。”

真是一場偉大的演出,現在它結束了。晚安,杜瓦雷,脫口秀之王。你築起一座瞭望塔,因此看得更高更遠。你的演出結束了,餘音繞梁,我希望再聽一次,以及費爾南多·佩索阿的那句名言:“保持完整,就能生存!”

4月14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1版~B12版

「」

「主題」B01 | 大衛·格羅斯曼:淚中的耶路撒冷

「主題」B02 | 大衛·格羅斯曼:始之於愛,證之於——淚

「主題」B03 | 《一匹馬走進酒吧》:大屠殺後,笑話對以色列人是多餘的

「主題」B04 | 對話大衛·格羅斯曼: 缺乏憐憫,讓人們不再理解他人

「文學」B05 | 等待難民的不是光明,而是無止境的逃離

「社科」B06 |《國王的兩個身體》: 理解現代國家的起源(1)

「社科」B07 |《國王的兩個身體》: 理解現代國家的起源(2)

「歷史」B08 | 誰是俾斯麥背後的推手?

「藝術」B09 | 他的作品很醜,因為他跑得比美快

「心理」B10 | 天才與瘋子的秘密關係

「書情」B11 | 《薩丁島》等6本

「人物」B12 | 伊凡·霍不隆卡: 我要為女孩建一塊墓碑,安放她支離破碎的靈魂

點擊閱讀原文,到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