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陸軍上將”鄧鏗

鄧鏗像。 新華社發

在廣州市黃花崗公園內七十二烈士墓東南側, 有一座民國陸軍上將之墓巍然壯觀, 墓碑是孫中山先生親題,

這就是鄧仲元墓。

鄧仲元(1886年—1922年), 原名仕元, 別名鏗, 原籍廣東梅縣, 因其父在廣東惠州惠陽淡水經商, 從而落戶淡水。 鄧仲元早年就讀于惠陽, 後肄業于崇雅學堂。 1905年他19歲時考入廣州將弁學堂步兵科, 畢業後留校, 任步兵科教員兼公立政法學堂體操教習, 不久任代區隊長。 1907年升任該校學兵營排長兼代左隊隊官。

辛亥革命爆發後, 鄧仲元與陳炯明等在惠陽淡水首義, 繼而率兵進攻惠州, 與敵作戰, 身先士卒, 率眾擊潰敵軍, 迫使惠州守敵投降, 光復惠州。 任東江第一軍參謀長, 後改編為陸軍第一混成協, 任協統。

1913年鄧仲元任瓊崖鎮守使, 後起兵反袁, 與龍濟光激戰于三水, 失敗後逃亡日本。 1914年他在日本加入中華革命党, 任軍務部副部長,

旋奉孫中山之命回國, 密謀在廣東舉行起義, 並任廣東討袁軍總司令, 與朱執信等人在香港、澳門設立指揮機關, 與陳可玉策動陸軍團長鄧承昉在饒平起義, 另命洪兆麟在惠州舉事, 均未成功。

1915年鄧仲元奉命赴新加坡籌募討袁軍費。 1916年他任中華革命党東江司令官, 參加討袁驅龍(濟光)戰役, 攻博羅、石龍, 與廣州、惠州、東莞之敵苦戰月餘。

1917年11月粵軍成立, 鄧仲元任粵軍參謀長兼第一師師長。 1918年, 隨陳炯明率軍援助福建民軍, 攻克閩南20餘縣。 1920年率部回粵, 年底驅逐了盤踞廣東的莫榮新。

1921年5月, 鄧仲元任廣州軍政府第一師師長兼總司令部參謀長。 同年夏, 擊潰犯粵的沈殿英、劉震寰部。 接著, 他積極支持孫中山北伐, 擔任後方籌餉械的任務。

1922年3月21日, 鄧仲元親赴香港接其老師周善培來廣州, 傍晚抵達大沙頭廣九車站時被人暗殺, 經搶救無效於23日去世, 終年36歲。 孫中山痛失良將, 追授鄧仲元“陸軍上將”, 安葬于廣州黃花崗。

據新華社廣州4月14日電

■相關

鄧鏗故居已基本恢復原貌, 家鄉人民自發前來瞻仰

“雖英年早逝但精神永存”

來到惠州市惠陽區淡水老城豬行東街51號, 便可看到一處客家民居, 這裡便是辛亥元勳、一代名將鄧鏗的故居。

鄧鏗烈士故居建于清朝末期, 糅合客家圍屋以及廣府建築、西洋建築等多種元素。 據惠州市惠陽區文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 後來歷經動亂年月和長年風吹雨打, 鄧鏗故居日漸破損。 2017年, 惠陽啟動了對這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

如今, 故居已基本恢復了原有的完整狀態, 內部還進行了陳列布展, 結合相關史料、圖片、文字、雕塑、實物展覽以及現場復原、影視媒體等形式, 再現鄧鏗烈士的生平事蹟。 去年底, 故居面向公眾免費開放。 “現在有不少人自發來到鄧鏗故居, 緬懷這位從家鄉走出去, 為了民族復興而鞠躬盡瘁的先烈。 ”在鄧鏗故居瞻仰的惠州市民林錦成說。

為紀念鄧鏗作出的貢獻和英勇獻身的精神, 1930年, 鄧鏗的同鄉梁葆真捐地, 在惠州荔浦修建紀鄧山莊(毀於1985年), 1937年, 由當時國內著名的建築師劉既源設計的仲元亭被建于紀鄧山莊南面。 抗戰期間, 惠州守軍曾在仲元亭裡安排了兩挺機關槍, 利用地貌重創了入侵日軍。

抗戰後期, 仲元亭遭嚴重破壞, 直到1987年才按原貌重修。

“鄧鏗雖然英年早逝, 但精神永存。 他親自參與組建並任師長的粵軍第一師走出了李濟深、葉挺、鄧演達、蔡廷鍇、薛嶽等一眾名將, 因此他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 ”惠州市惠陽區委黨史辦公室主任劉山鷹說。

去年, 鄧鏗烈士的故里惠州市惠陽區, 全區GDP達到487億元,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 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區和活力新城。 “相信如果鄧將軍能夠看到今天富強的祖國, 以及鄉梓們美好的生活, 一定會深感欣慰。 ”劉山鷹說。

南方日報記者 張昕

本欄統籌:李強 王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