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聊城人進來看看有多少原始祖籍是一樣的

“你祖籍哪的?

”山東聊城啊。 ”

“那再早再早的祖籍呢”

“不太清楚了”

祖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所產生的觀念, 所以在祖籍的追溯和認定上, 通常是以父系家族祖先生活過的地區為祖籍, 那麼我們最原始的祖籍是哪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這個傳說, 過去上年紀的人總愛對年輕人說:“咱是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的人。 ”為了證實這種說法, 老人們總是讓孩子們看小腳趾甲, 說凡是過去從山西洪洞縣老鸛窩底下遷來的, 最小的那個腳趾甲都是兩瓣的。

據史料記載, 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 50餘年間組織了8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涉及到了18個省的490多個縣市的882個姓氏。 山西是人口稠密之處, 而當時的洪洞縣又是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 擔負民眾外移自然首當其衝。

山西《洪洞縣誌》以及洪洞縣《大槐樹志》記載, 明永樂年間, 當地官府曾7次在大槐樹左側的廣濟寺集中澤、潞、沁、汾和平陽沒有土地的農民以及人多地少的百姓遷往中原一帶,

並給所遷之民以耕牛、種子和路費。 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 蔭遮數畝”的漢槐。 當地官府人員在樹下為被移之民辦理手續, 登記造冊, 按所去地點編隊, 然後發給一應物品。

被遷者拖兒帶女, 扶老攜幼, 戀戀不捨地離開家鄉時總割不斷故土之情。 他們凝眸古槐, 見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鸛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 想著自己這一生不一定能返回故土了, 為了讓子女永遠記住自己的家鄉, 有朝一日回來時能夠順藤摸瓜找到自己的老家, 就指著孩子們最好記的大槐樹和上邊的老鸛窩說:“不要忘了, 以後若能回到家鄉, 記不住咱的村莊,

就先找這棵築滿老鸛窩的大槐樹, 然後再慢慢找自己的老家。 ”“到了新的地方, 人生地不熟, 從這大槐樹的老鸛窩底下出去的, 彼此要互相照顧!”

但這只是從大道理上說, 而對當時被遷徙的每家每戶來說卻都是莫大的悲哀。 明統治者定出的移民條律是“四口之家留一,

六口之家留二, 八口之家留三”, 同姓同宗者還不能同遷於一地, 好好的一家人便被拆得七零八散。

同姓同宗者為了和親人遷到一處, 不得不改姓。 有的因戀家而半路逃跑, 被追回後要受殘酷的懲罰, 有的被割去耳朵, 有的在臉上用刀劃成標記。 如此所受的心靈上的摧殘、所造成的精神創傷, 在被遷徙者心中幾十年, 甚至以後的幾代人心中都難以彌合。

以後不論走到山南海北, 只要一說是老鸛窩底下的人, 都親熱無比。 中原地區少見老鸛而多見老鴰, 後來人們就把“老鸛窩”說成了“老鴰窩”。

由於以上記載的影響, 現在山西洪洞大槐樹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 遙想當年祖輩們扶老攜幼, 離鄉背井, 在頻頻回首遙望大槐樹和老鴿窩時, 灑下了多少傷心淚, 願大槐樹與海內外同胞永遠根連根, 心連心!另外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小腳趾甲是不是兩瓣的, 一起來認個親~去大槐樹紀念一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