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佟彤:生活中這3個細節最傷脾,想養脾趕緊改掉它們

佟彤 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 後供職於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 現為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江蘇衛視《名醫》, 山東衛視《養生》鳳凰網《健康三人行》節目的嘉賓主持。

有讀者問:中醫多次診斷自己是脾虛, 除了吃藥, 我不知道生活中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脾虛是最常見的, 往往是健康向亞健康甚至疾病過渡的中間狀態。

之所以常見, 因為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是傷脾的, 把這些細節改變了,

即便不吃藥, 脾虛問題也會逐漸減輕。

這些傷脾的行為, 你有幾個?

1、不吃主食, 嗜食生冷

首先是飲食上的, 不吃主食、嗜食冷食會傷脾。

從中醫角度說, 糧食都是入脾經的, 《黃帝內經》在闡述食物時, 第一個說的就是糧食“五穀為養”, 肉、蔬、果都居其後。

從消化的角度說, 糧食的消化是最節能的, 而產生的熱量也比脂肪和蛋白質要低, 消化節能就是節約脾氣, 而熱量過多容易滋生中醫說的痰濕, 痰濕過重也會加重脾氣負擔。 而生冷的食物進到體內, 首先要被預熱到36度才可能開始消化, 這個預熱過程是耗能的, 也是消耗的脾氣。

所以大病之後中醫講究“糜粥調養”就是吃溫熱的流質糧食, 為的是保護病後虛弱的脾氣。

2、不運動

不運動也是傷脾的, 因為“脾主肌肉”, 肌肉的過勞反過來會傷脾, 我們祖輩人的脾虛多是由此導致。

現在正好相反, 肌肉的過逸使用進廢退, 肌肉的無力也會影響脾氣, 所謂“久坐傷氣”傷的就是脾氣。

3、思慮過度

思慮過度是另一個傷脾元素。

心太重的人消化都不會太好, 這是常識, 比如心事重的時候會“食不甘味”。

從中醫講, 這是因為思慮影響了脾氣。 這個思慮不一定是發愁, 包括我們現在每天要處理的過多資訊, 也是沒有意識到的過度思考, 這是現在人脾虛的一大起因。

如果能把這三個問題解決了, 哪怕是減輕, 脾虛問題也會緩解。 ■

瞭解更多名醫的健康科普, 可關注“大醫論道(dayilundao2017)”公眾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