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能做到這點,你超牛

​ “定乎內外之分”, 什麼是內外?內就是我們的主觀世界, 外就是客觀世界, “定乎內外之分”就是明白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界限。

《壇經》裡說“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我們的心經常被外面的是是非非所牽動, 眼耳鼻舌身意都被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牽著走, 而不能超然其外。 《金剛經》說:“不應住色生心, 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要超出三界外, 不在五行中, 的確應該對我們所知所感的東西, 對我們面對的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 即我們的精神、價值觀念進行定位。 必須要優秀起來, 高卓起來, 你才會有這樣的境界。 所以老子《道德經》裡說“寵辱不驚”, 一般的人, 只要領導對他笑了一下, 發了點獎金, 簡直受寵若驚。 有的人批評了他一下, 就嚇得腿發軟。 這些都是沒有修為的人。 真正有修為的, 看破了世道炎涼的, 看破了利害是非的人, 他才能夠寵辱不驚, 這叫定力。
在社會生活中, 我們都需要有這樣的定力。 達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這是非常高的修為了。 《菜根譚》裡說:“我不好潔, 誰能汙我?”我一身都是大糞, 還怕你往我身上潑髒水啊。 “我不好名, 誰能毀我?”如果我自己根本無所謂名不名, 我又不當聖人, 又不當賢人, 我也不當君子, 還怕你罵我是小人嗎?我就不害怕。 趙州老和尚說:“相罵饒爾接嘴, 相唾饒爾潑水。 ”所以這個需要相應的心理鍛煉, 要有這樣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別是在場面上有成就的人, 在大風大浪中應該經得起折騰。 所以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 古代很多讀書人都知道“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這樣的境界, 但是, 一旦真有事落到自己頭上時,
自己是否扛得住, 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非得有大的修為才行! 這個修為在什麼地方呢?就在“定乎內外之分”。 那些修道的、學佛的人, 他們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內外之分。 非內非外, 亦內亦外, 外就是內, 內就是外。 我們可以從佛教的中觀學出發反反復複琢磨這些語句, 讓這些語句變活。 實際上這個內外很簡單, 就是“我”和“非我”。 我是內, 非我是外。 但是“我”, 大家能夠界定它嗎?誰能對“我”有一個準確的判斷, 非我的東西就比較容易做出判斷。 但是這個“我”, 你就不好做判斷。 因為你明白了這個“我”, 你就見道了, 就明心見性、開悟了, 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定乎內外之分”, 需要相當高的功夫。 另外呢, 還需要“辯乎榮辱之境”。 能夠明白這個榮,
為什麼能榮;辱, 為什麼會辱。 要清楚其中的因果關係, 以及它的生滅來去。 “斯已矣”, 達到這樣已經不錯了。 本文選自馮學成老師《禪說莊子--逍遙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